盘点晋源区历史文化遗产

白癜风治疗哪家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蒙山晓月

晋源,本为太原故治,唐尧始都于此。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其子燮父因晋水而始名晋。春秋为晋地,古称晋阳。三家分晋结束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封建社会的两大盛世“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由此发端,它不仅是远古张氏、王氏的开祖立姓之地,也是刘氏、赵氏、李氏的发迹之地。有“唐尧之地”、“龙兴之地”、“三晋之源”之美誉。区内文物景点星罗棋布,文化名人层出不穷。晋阳人依赖于汾晋两水修养生息,是汾晋两水孕育了彪炳文册、可歌可泣的历史和文化。

晋阳西山为吕梁山余脉,境内高峰耸峙,气势万景,传说为古晋阳龙脉所在。西山上的名胜古迹与古晋阳地上文物景点纵横交错,成为年华夏文明看山西的一个具体缩影。古晋阳山水人文价值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永恒赞颂的经典和主题。

随着晋祠风景区外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晋祠这一国家4A级景区的整体环境效益必将显现。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蒙山大佛及开化寺景区,成为新一届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19万晋源人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之路的首善之举。

蒙山大佛位于晋源区西山一带的蒙山开化沟内,大佛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宝二年至高玮(-),历时25年凿成,迄今多年历史,因头部脱落,胸颈以下覆盖于山坡土石之中,其准确高度自待清理发掘,据唐《法苑珠林》卷十四载:大佛高尺,约合当今63米。晋阳蒙山大佛比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仅低数米,乐山大佛开凿于唐开元元年,晋阳蒙山大佛凿成年代要比乐山大佛早年,比西方人认为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高10米,就凿成的确切年代而言,这尊凿于6世纪的晋阳蒙山大佛,就是目前所知世界凿成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大型摩崖石刻佛像。

蒙山开化寺由前后两寺院组成,前院原为瞻望佛像和皇帝游乐时小憩的地方,后院是主寺,为大佛所在。明初晋王朱枫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上是重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而大佛所在的主寺“后寺院”,并未重修,以致有“到了开化寺,见寺不见佛”的错觉。元末(年)寺毁阁倾,大佛头部脱落,残砖破瓦及山涧泥沙埋没了佛像下部余年,大佛所处的开化寺也便不为人所知了。目前后寺院观瞻大佛的级台阶已修成。观瞻大佛的观佛台有三个已修复两个。大佛头部及全身修复待下一步完成。总长5.8公里的蒙山旅游公路及其两侧50米共余亩的范围景观绿化已完成,一期绿化工程已植树30余万株,整个景区郁郁葱葱,变化神速。

据说蒙山的月亮来得比其他地方早,落得比其他地方晚,有足够的时间欣赏朗朗乾坤,朦朦月色,天山一色,残星几点,其情其景让人流连忘返。“蒙山晓月”为古晋阳八景之一。

在开化寺前寺院,有连理双塔,邑志称“释迦如来舍利塔”,为砖砌单层两基塔,两塔基底相连,故称连理塔。近观隽雅秀丽,远眺犹似两朵未开的花蕾,在全国各地也属罕见,从北宋淳化元年()始建,迄今已有年历史,未经重修,是太原市最古老之塔。开化寺前寺院中开化寺殿遗址、铁佛殿遗址、龙王庙遗址以及山脚下御驾桥遗址都已修复。开化寺前寺连理塔所在地几十亩桃林开花后散发出阵阵清香,使每一个远瞻大佛者宛如处于隔世的仙境。都市人对蓝色天空、绿色大地的共同渴望总会找到一个适度的平衡点,蒙山大佛及开化寺满足了众人心中的无限渴求。晋源去年就彻底关闭了蒙山内的3座煤矿、10余处采石场,保护涵养了水源。从连理塔前寺或大佛所在的后寺到开化沟底整修有一段5里长的河道已建成了景区水系,山间小道周围树木茂盛,浓荫避日,小溪流水潺潺,道上有两处水景假山、两处小木屋设施,是游客休闲放松天设地造的天然氧吧。蒙山大佛既是不可再生的佛教文化遗址,也是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文化旅游资源;既是北朝文化的标志和北齐文明史的续结,也是太原市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

开化寺连理塔

开化寺连理塔位于罗城街办旧寺底村西山梁上,为北宋淳化元年()建筑。二座墓塔,东向,原为北齐创建的开化寺下寺遗物。砖砌单层,平面呈方形,总高约11米,二塔形似相同,间隔1.7米,下连基座,俗称“连理塔”。基座高1米,迭座砌成。塔身边宽各3.3米,高2.5米,正面嵌青石门,南塔门楣题“化身佛舍利塔”,北塔题“定光佛舍利塔”。余三面各辟假门一道,半开门,有直棂假窗,上部迭涩而成,挑出塔檐0.5米,高达1米,塔顶层层内收,塔刹呈八角形亭台式样,具有唐代手法过渡到宋代手法的特点,结构、形制国内独有。4年6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山

太山位于晋源区阎家坟(今属罗城街办)村西,南至风峪沟,北至瓠子沟,西北连蒙山,主峰海拔米。太山是太原名山之一,可谓为旅游胜地。其山势突兀峥嵘,松柏苍翠欲滴,宛如绿色的裙裾一般,游人行走有半山的石阶之上,只见山峦绿树漂浮在半空,鸟鸣鹊噪,分外清脆悦耳,如烟如云的浓雾时聚时散,仿佛身披一层银装。登上太山远眺,只见苍茫浩瀚,云天相接,大有飘飘欲仙之感,尤其是霜秋季节,满山的枫叶一片火红,更使人流连忘返。太山文物古迹很多,山下有五代时后唐名将李存孝墓葬,山上有龙泉寺。龙泉寺又名太山寺,始于唐代景云六年(年),初为道教昊天祠,毁于金元时期战火,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年)又改建为佛寺。寺里有汩汩而流的泉水,又有百姓们拜佛祈雨,寺院名声大振,香火日益兴旺,冠以“龙泉”之雅号,现为太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原古城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10余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余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王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从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如同穿越千年的时光遂洞,幽幽地向人们叙说着昔日的辉煌。

这就是具有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很多生活在太原的人听都没听说过它。今年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发现,迷人的凤凰正在浴火中新生。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年。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许许多多在生活中碌碌奔波的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它也像生活在古城内的人们一样拙朴、澹泊。然而,这两个字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景帝出生于晋阳,8岁随父离开晋阳。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城池凤翔余”的建筑格局,被人们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城垣周长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南面城墙从东至西米,整体向外呈弧形。西面城墙从南至北米,呈斜线形。北面城墙从西到东米,由西向东南呈斜线形。东面城墙从北到南米,由北向西南呈斜线形。东西宽,南北窄,略呈平行四边形。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寓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刘恒治国纲领的缩写。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古太原县城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故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年太原市区划调整成立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二郎庙

二郎庙即昭惠真君庙,位于太原县城西南之南城角村,距县城仅0.5公里。南城角村是古晋阳西城西南隅城墙遗址,二郎庙正建在坤隅南墙之上。据有关史料所载,二郎庙始建于北宋哲宗元元年(),元延二年()和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旧有戏楼、山门、钟鼓楼、厢房、耳厅、正殿等建筑。近年,村民出于保护文物古迹之意,将二郎庙正殿修葺一新。

华塔寺

华塔寺位于古太原县城之西的花塔村北,东路县城1公里,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旧志载,华塔寺为唐代僧人法宝所建,初创于唐贞观八年(),寺中有高百尺之无垢净光佛舍利塔,元末塔毁寺衰,明初又重建。20世纪90年代,花塔村众和佛教禅师们共同集资,将华塔寺修葺一新。如今华塔寺布局呈二进院落式结构,有正殿、偏殿、厢房、僧舍、客堂、斋堂等建筑。

太原县文庙

太原县文庙,位于晋源街办东街中段,占地1.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琉璃照壁、棂星门、泮池、献殿、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藏经阁以及各院之东西两庑,另有崇圣寺等建筑,现存建筑60余间。文庙主要建筑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琉璃脊、琉璃剪边,高约12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四周施单翘双昂半拱,蟠龙天花板,遍体彩画,塑孔子坐像。殿前有丹墀,周设石雕栏。其形制、规模在县级文庙中均少见。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阳古城遗址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氤氲着中华文明的山西大地上,注定会发生一场新的政治变革。于是,在杰出政治家赵鞅(又名赵简子)心中,选择一块风水宝地建筑一座坚固的城池以图谋天下,便是理所当然的战略决策了。赵鞅选定修筑晋阳城地址那天,一定是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他站在自己战车的华盖之下,极目巍然起伏的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以及哗哗远去的汾水时,就以战略家的眼光,认定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战略位置。身为赵氏家臣的董安于当即受命于主人,发誓要为主人在这依山傍水之处,建起一座能帮助主人争夺天下的根据地。董安于真不愧是赵鞅手下一位足智多谋的股肱家臣。他调集工匠和劳力,先用传统的夯土版筑法,将挖来的黄土层层夯实,修筑起高达四丈,周回四里,坚固而结实的城墙,又练铜为柱,竖起了宫殿的廊柱,再用上好的木料,制成宫墙的木架龙骨,外面再抹上泥。在那个时代,这无疑是最具发明创造的先进建筑工艺了。公元前年,董安于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在他的指挥下,一座新建成的城池,巍然耸立在天龙山和龙山山脉之下的汾水之畔。这座晋阳城建成后,赵鞅又委派另一位谋臣尹铎来做“晋阳宰”,即统领这座城池的第一任地方官。尹铎为政清明,先减轻百姓的税赋,又在城内建起仓库,积蓄粮草,使晋阳城成了赵鞅集团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军事斗争的根据地。

当时,周王朝的车轮已经在神州大地上滚动了数百年,正趋向颓势。晋国有过晋文公称霸天下的辉煌,也有过晋悼公复霸诸国的鼎盛,但到了晋国后期,特别是到了晋国公室设立了六卿分权而治之后,六卿首领必然要采用比奴隶制社会更先进的行为,加快政治上的改革。他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0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