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中国古镇的背后,可能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那历史里有诗,有歌,有故事,也有传奇。
《记住乡愁》以感人至深的古镇故事提振民族文化自信
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古镇),将于年1月2日晚20点登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本季一共60集,摄制组辗转60座中国古镇,在千里探寻各地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的同时,也将带领观众们一起领略中国各地古镇的神韵风情。
爱好听故事的观众一定不要错过本季《记住乡愁》,因为在第三季当中,观众们除了可以跟随摄制组一起领略中国各地古镇的风情风韵,还可以在观看节目的过程当中,听古镇上的老人们讲述那些历经岁月变迁之后,仍旧经久不衰的动人故事。
众所周知,以雄伟著称的“五岳之首”泰山上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梁,都是由“挑山工”们挑上泰山去的。年,泰山开始修建中国第一条客运索道,当时设备都从国外进口,各种钢铁构件体积巨大,最大的驱动轮直径达到2.8米,重量超过五吨。要想把这些设备全部运到山顶,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初,泰山管委会试着用两架直升机来吊运这些大部件,可是因为运送的东西实在太重,飞机在山口遇到大风最终失重栽落山谷。在尝试了各种办法都无果之后,最后只能借助最古老的人力来完成运送任务。
“挑山工”们用一种独创的办法扎成“大架子”,把驱动轮绑在“大架子”上,再将中间抬“大架子”的七八十位挑山工的位置一一安排好。这种方法,能使所有挑山工在受力均匀的同时,又各自发力。加上开道和垫后的,总共一百四十八人参与了那次行动。“挑山工”们就是这样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所有索道配件硬生生地抬上了南天门。
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江苏同里古镇最初并不叫“同里”,而是叫作“富土”。关于镇名的更改,里面的故事也是颇有意思。相传隋炀帝在位期间,一年天下大灾,南涝北旱,贪图享乐的隋炀帝为解燃眉之急,下旨让“所有江南富土之地,每户加交皇粮三斗”。消息传到富土,如同霜降,百姓如若推诿,不加交皇粮便是抗旨不遵,如果硬着头皮交粮,生计又将雪上加霜。就在大家手足无措之际,镇上一位姓金的秀才想出一条“拆字改名”的计策,他把“富”这个字上面的一点去掉,取上半部分,即为“同”。然后把“富”的下半部分和土相结合,就变成了故里的“里”,之后金秀才就开始发动大家分头布置。
转眼到了征缴的日子,催粮官跑到镇上一看,却一下傻了眼:所有店面门牌上都是“同里”二字,根本不是“富土”之地,也就无粮可交了。催粮官只能悻悻离去,当地百姓就这样躲过了一场劫难。自此,“同里”成为古镇的永久符号,也在当地人心中留下了对于故乡的一个深深的情结。百姓们钟情于“同里”这个名字的质朴和平实,也感恩它给大家带来的安定与祥和。
在水乡古镇南浔,有一座依水而建的百间楼,是南浔古镇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沿河民居,也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最原汁原味的体现。
百家楼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相传明朝南浔出过一位尚书名叫董份(bin),有一年他娶孙媳妇,家产颇丰的女方家里提出,女儿出嫁要带一百个丫鬟一起去董家。为了解决这些丫鬟的居住问题,尚书董份就修建起了这座“百间楼”。不过在修建百间楼的时候,董份不只考虑到了自家结亲的需要,还想到要为百姓提供方便。于是便把百间楼建成了一座“骑楼”,上面供自家人居住,下面方便人们行走。
这座蕴含人世情理的“骑楼”建成以后,董家既满足了女方家的结亲需求,也用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为过往百姓提供了出行便利,南浔人割舍不断的道义之情也就在此得到了极其生动的体现。
类似这样生动感人而又蕴含哲理的古镇故事,在《记住乡愁》第三季中可谓比比皆是。第三季(古镇)正是通过生动讲述、客观记录的方式,带领观众们走进一座又一座中国古镇,去倾听古镇里老字号们的传承故事,去见证古镇里乡情民愿的文化根基,去真切感受古镇生活所带来的那份文化自觉与自信。
就让我们随着镜头一起,在古镇上温情四溢的氛围当中,唤起心头那份深藏已久的故土情怀,任由自己在这甜美浓烈的乡愁当中,深深沉醉。
甭等《舌尖3》啦!我的胃提前被这部纪录片接管了~
白癜风发病的原因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