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敢当习俗”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信每个人都对泰山石敢当略有耳闻,《石敢当之雄峙天东电视剧》这部剧更是让我们大家对石圣有着深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在桥边、住宅、村旁、甚至是在房子的外墙面里,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虽然无处不在,但是你又对泰山石敢当文化了解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探索泰山石敢当的秘密!泰山石敢当的起源问题,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多人做过研究。遗憾的是众说纷纭,大家各执一词。一种简单直接的观点认为,“敢当”即“可当其冲”,所以为“石头可当其冲”,因此镇山石可以用于镇在墙院、街道、房屋门畔,当代诸多学者执此观点。在百科资料中,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和说明。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石敢当为五代时的一位将军之名。将军姓石,而“敢当”为“无敌”。唐朝和元代,皆有学者持此观点。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石敢当文化是古代灵石崇拜的遗俗,与人无关。与远古时期人们崇拜太阳,崇拜鸟鱼等无异。下面让我们从历史的发展方向来进一步探讨石敢当文化的脉络。灵石崇拜的古老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在之后的历史中一直有所保存,加之帝王封禅的开展,如此一来泰山便有了灵气且在人们心中的位置越来越重。泰山石来自于泰山,自然也有灵气。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是出现在汉代。西汉史游所著《急就篇》记载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急就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识字课本。“石敢当”三字出现在其中介绍姓氏的部分。“敢当”在此处被隋唐时期颜师古学者理解为“无敌”,与当今理解无异。如果把“石敢当,所不侵”放在一起理解,可以理解为灵石以抵挡不详的侵入。这和上古的灵石崇拜大体相符,但是民间何时兴起的这种信仰,无从考究。参考目前所存的史料和传说,大都可以表明,全国各地雕刻石敢当的最初目的是用来保佑平安。我国目前可以考究的关于石敢当的最早实物,是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县出土了唐朝中期的一块石碑。这块石头对石敢当有着很详细的记载,石碑上书“石敢当,镇百鬼,厌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就是要记得背上的文字是用笔写上去了,而不是后来乃至现在盛行的地镂刻。此外,在唐朝的敦煌文献里,关于开元年间的民俗中,对泰山石的用法和功能有着详的记载。此时镇山石功能已经扩大到了消除疾病,防治钱财丢失、预防家奴遗失、生意不利、自然饥荒,祈求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事业兴旺,官运亨通。此时镇山石的作用不仅仅是辟邪消灾,还有祈福求康的含义。从另外一个层面看,镇宅石的风俗习惯在唐代的时候已经由民间扩展到了官府用地。在信仰方面也不再是单一的灵石崇拜,而是和其他信仰所结合。五代以后,石敢当文化开始出现人格化。历史人物“石敢”确有记载,石敢为御史。目前在泰山东麓一带仍有居民家中供奉“石将军”神像,并且有石将军的碑刻及石将军庙。“石大夫”同样在泰山附近仍有祭拜。石大夫为“神医”,可以在夜晚来到家中为人治病。泰安市目前仍有小型“石大夫”庙,并且现存清代石碑。关于“石大夫”的崇拜,明清两代均有具体文献记载,究竟为何供奉石将军神像暂且没有合理的回复,可谓暂时成谜。民国时期,泰山石敢当的纪录大量出现在各地的地方志中,考察民国年间的资料得知泰山石敢当的习俗不仅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而且其本身变化的更加复杂多样。目前关于石敢当最早的现存实物为宋代文物,此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境内。泰山石的传播。泰山石除了在我国汉民族中传播以外,也被少数民族所吸收。在我国某些广东地区,人们会在石狗的身上雕刻泰山石敢当,东南沿海地区会在石狮的身上雕刻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文化也传播到了日本。有学者认为泰山石文化是在明朝初期中国向琉球派遣移民的同时传入琉球。下图为琉球久米岛的石敢当。进入新时代,石敢当文化也被赋予了属于现代的意蕴。自石敢当文化伊始至今,源远流长,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的共同记忆,这是落于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印记,保护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使命,有利于我们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石敢当之雄峙天东》无疑就是对石敢当文化的一种挖掘。随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等有关“哪吒”题材的挖掘,不少人也是寄希望于石敢当。说不定今后石敢当也会向哪吒一样走进荧屏。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统,不少人也开始玩起了泰山石,以至于泰山石被大肆开采。对此,泰山方面也对景区内的石头开启了保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