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姓氏寻根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黃帝陵,是軒轅黄帝的陵寢,实为黄帝衣冠冢、陵冢,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区别于河北涿鹿黄帝陵,甘肃正宁黄帝陵,河南荆山黄帝陵,北京平谷黄帝陵。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公元前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祭奠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年郭沫若所书。

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黄帝陵风水轴线"一文,文章说:"黄帝陵风水轴线就是桥山主脊至黄帝墓冢,并与印台山山峰之间构成一条连线,黄帝陵区的各种建筑都是以此为轴线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这条线上"。

黄帝,公元前-前年。黄帝诞辰是农历三月初三(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传说其父为有熊国国君少典,其母为附宝,据说是女娲氏的后人。黄帝本性为公孙氏,因其后来先后居住于姬水,和河南轩辕之丘,于是改姓为姬,取名为轩辕。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黄帝去世,葬于桥山;然后便是其孙即位,为颛顼帝;然后其子高辛即位,为帝喾;而后就是尧舜二帝,黄帝也因此是五帝之首。

而关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先祖,可谓是充满传奇色彩。早在黄帝出生时,据说当时天上雷电不止,其母在夜晚看见一道电光在北斗枢星闪过去,而后枢星堕落,其母不久后就怀孕了。在怀胎24个月后,黄帝出生,据说这个男婴生后不久就能言善辩,当时都称其为神人。而后继承了有熊国国君。当时黄帝一族算是三大部落中实力最强的,在位期间,大力发展农业,曾播下百谷,新创衣冠服侍,更是发展医学。黄帝共娶四妃十嫔,一共生下25个儿子,其中14人有封姓,一共有12个姓氏。分别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这12个姓氏便是黄帝的直系子孙,后代也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后裔在各地先后建立了70多个国家,繁衍了多个姓氏,炎帝族在各地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家,繁衍个姓氏。黄炎二支发展到个姓氏,在与其他民族融合中总计发展到多个姓氏。因而,后世子孙共尊黄帝和炎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条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世界上有华人14亿之多,同尊一个祖先,共认一条根。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能有这样巨大的凝聚力?这个凝聚力,就来源于黄帝、黄帝精神和黄帝文化。

这里有一个民族认同的问题,汉族又名华夏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为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汉族还是一个在历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据先秦文献的记载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为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存在,考古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这两个文明为华夏文明圈的代表。

汉族的祖先黄帝和炎帝在中原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而爆发了阪泉之战,炎帝部落战败,并入黄帝部落,炎黄联盟初具雏形。后来他们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东夷集团的九黎族首领蚩尤,把联盟势力扩大至今日的山东境内。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为主体,与山东境内的部分东夷部落组成了更庞大的华夏部落联盟,华夏族源基本固定。公元前~前年黄河中下游华夏族裔先后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华夏族又从分裂走向统一。汉族先秦时期自称华夏,从汉朝开始又逐渐出现"汉"的自称。因此,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汉。但原先的称谓"华夏"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汉"这个称谓一起使用至今。

汉族一出现于世界,便以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稳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开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宏伟的民族发展历史进程。人口的发展,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之一。汉族的人口如果从其炎黄时代算起,开始约有余万人。历经夏、商、周三代,到战国盛时已有0万人左右了。在两汉之时,汉族人口已达余万人。到唐代前期达到万至万人之间,到北宋大观年间达1亿余人。元代以后,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年)人口达1.5亿。及至清道光三十年(公元年)则达4亿以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其人口约6亿,到20世纪末已达10亿以上。在地域上则从黄河、长江流域向南发展到珠江流域,抵台湾岛和海南岛,向东北发展到黑龙江流域,向西北发展到天山南北,向西南发展到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

黄帝子孙姓氏总览(笔划顺序检索):

黄帝二十五子中得姓十二个: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儇、依。据考,凡以下姓氏皆为黄帝后裔:

  (2画)乜。

  (3画)干、弓、马、万、于、上官、卫。

  (4画)卞、邓、丰、戈、计、孔、毛、牛、双、王、韦、文、乌、尹、尤、元、云、从、方、仉、公、公孙、公羊、公西、公冶、太叔、长孙

  (5画)白、冯、甘、古、宁、平、印、乐、冉、司、台、田、石、包、弘、召、皮、边、东门、司空、司马、司寇、司城、司徒、令狐、东乡、北宫。

  (6画)安、百、毕、红、后、华、吉、江、汲、刘、牟、那、祁、乔、权、任、戎、汝、汤、孙、邬、伍、向、邢、闫、阳、羊、伊、阴、仲、朱、庄、巩、成、米、百里、羊舌、仲孙。

  (7画)伯、苍、岑、陈、杜、何、怀、杨、冷、李、利、连、陆、闵、芮、况、邵、沈、时、寿、宋、邰、苏、汪、沃、吴、辛、严、言、张、邹、花、杞、束、来、步、狄、应、沙、轩辕。

(8画)昌、法、范、房、依、季、金、经、郎、林、罗、茅、孟、苗、明、牧、庞、屈、单、武、鱼、郑、终、周、宗、苟、欧、卓、郇、狐、京、居、弥、拓跋、欧阳、叔孙。

  (9画)段、费、郜、侯、胡、荆、柯、郦、柳、娄、秋、饶、施、郗、相、项、须、宣、荀、姚、禹、赵、钟、祝、祖、皇、南、咸、养、恽、浑、胥、皇甫、闾丘、南宫、钟离、独孤。

(10画)党、高、顾、桂、郭、桓、姬、家、贾、晋、栾、莫、能、倪、钱、秦、桑、莘、谈、唐、陶、翁、奚、夏、徐、晏、益、殷、袁、宰、敖、班、都、耿、索、原、晁、铁、凌、展、夏侯。

  (11画)曹、常、鄂、符、扈、黄、康、寇、梁、逯、梅、蒙、商、盛、续、阎、堵、萧、祭、麻、屠。

  (12画)程、董、傅、葛、韩、滑、惠、嵇、蒋、焦、景、鲁、禄、彭、舒、童、隗、温、游、越、曾、敬、富、缑。

  (13画)鲍、楚、褚、窦、蓟、简、蓝、雷、廉、满、蒲、D、解、鄢、雍、虞、詹、靳、蒯、蓬、楼、慎。

  (14画)蔡、管、暨、廖、蔺、缪、慕、裴、谯、谭、鲜、熊、臧、翟、蔚、端、慕容、鲜于、漆雕。

  (15画)樊、黎、墨、潘、麴、滕、颜、颛孙。

  (16画)霍、冀、穆、融、薛、燕。

  (17画)鞠、濮、魏、戴、繁、濮阳。

  (18画以上)酆、夔。

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这些姓氏的来源,大多与黄帝的姓氏有直接的关联。因此,我们说黄帝的姬姓,就是中华姓氏文化的鼻祖姓。在姬姓的麾下,诸多的姓氏相继而出现。而他们与姬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都是经过专家考证得到的资料。它从各个方面印证到,中国姓氏的来源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它的变迁与繁衍,也是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一个姓氏的起源,就有一种曲折的传说和文字的记录。百个姓氏,来源各异。这就构成中华姓氏形成之时的丰富。

学者专家研究观点之一,认为五帝是五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数个帝王,他们共同使用用一个名号。考古学家许顺湛先生在他的《五帝时代研究》中这样推测五帝年限:

黄帝时代:传十世,约年。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所属文化为仰韶文化中、晚期。

颛顼时代:传九世,约年。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所属文化为龙山文化。

帝喾时代:传十世,包括尧,约年。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所属文化为龙山文化。

帝舜时代:传一世,约50年。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所属文化为龙山文化。

这样解释五帝,道理便容易理解了。由此来看,三皇五帝是朝代而不是几个王,与此同义,《吕氏春秋》曰:"神农十七世有天下",意思是说神农之朝传了十七代,而后才被黄帝所取代。

《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寻常百姓家谱,无一不祖黄帝。"各种族谱对黄帝等远古圣贤的祖述,虽不一定是"血缘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但却无疑是"文化的真实",是中国人"慎终追远"、"法祖敬宗"、"文化寻根"的需要和产物。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上有轩辕黄帝。一个管着天,一个管着地。黄帝当初在人间降神农、战蚩尤,结束了部落时代,建立了天下第一中央有共主的国家,从而为创造人类文明、建立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因他功大无边,所以才请他乘龙升天。天上有玉皇大帝,地上有轩辕黄帝。一个管着天,一个管着地。黄帝当初在人间降神农、战蚩尤,结束了部落时代,建立了天下第一中央有共主的国家,从而为创造人类文明、建立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因他功大无边,所以才请他乘龙升天。

黄帝传说之一:

传说黄帝民间行好事,玉皇大帝招他乘龙升天时,群民们挽留不住,以致把黄帝的外衣和靴子都拽下来了。众人为了纪念黄帝,便把这些遗物都埋在桥山之巅,这里便成了黄帝的衣冠冢。从此,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祭奠。黄帝在乘龙升天飞经桥山上空时,还特意让巨龙停下来,为了再看一眼自己亲手栽下的那棵柏树。临行时,又随手把群民送给他的干肉块扔下来,落在自己栽种的柏树上。传说黄帝手植柏树干上长的24个疙瘩,就是那时黄帝扔下的肉块变成的。随后将常年不落叶的柏树籽,撒在桥山上,第二年春天整个桥山沟沟岔岔,山山峁峁,都长出了绿盈盈的柏树苗。

桥山古柏一代一代保护成林,宋仁宗曾下圣旨,责成地方官员,发动黎民百姓,当年种植柏树1多棵,同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一切苦役赋税,专门在桥山看护和种植柏树。康熙年间,有一位县令想知道桥山到底有多少棵古柏,曾令人普查了七七四十九天,结果没有数清,只好作罢。民国二十八年(年),县长花大力气调集一个民团,把桥山划地为段,编号数棵,命士兵按树贴号,错者罚大洋五块,打40军棍。历经19天详细普查,才得查清桥山共有古柏棵,并将这一普查结果正式载入了黄陵县志。

黄帝传说之二:

相传黄帝时期,当初没有衣帽,更没有鞋袜,不是用树叶遮体,便是以兽皮缠腰。黄帝也和其他的群民一样,腰间缠着兽皮,光着脚板,长年累月奔走各地,为民造福。每到冬天,天寒地冻,黄帝出外时光着双脚很是辛苦。有年冬天,黄帝出外回来,脚冻烂了。穿木屐不方便,黄帝身边的一位名叫素雀的女子偷偷用麻布给黄帝缝了个布筒。黄帝穿在在脚上不合适,太短小了,根本穿不上。即使如此,黄帝也不见怪,还表扬了素雀一番。素雀却不甘心,有一次她去河边担水,发现黄帝独自一人从河滩走过,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素雀有了主意。原来黄帝的脚特别大,如果按脚印做,就不会再小了。于是素雀担完水,取来石刀,在黄帝脚印四周的胶泥上划了四方格,晒干后,捧回家,放在了石板上,然后按尺寸做成了一双软木作底、麻布作帮的高筒靴子。黄帝试穿后,觉得很满意。人类第一双高筒靴子就这样做成了。黄帝十分珍爱这双靴子,平时舍不得穿它,只是遇到节日活动时才穿上它。

黄帝乘龙升天时,群民们悄悄地收藏起来。到了近代,这块刻有黄帝脚印的青石板被移到轩辕庙院内。

黄帝传说之三:

传说汉武帝刘彻,梦想想当神仙,为此天上玉帝曾和天宫诸神商议过多次,准备将他点化成仙,念他在抗击匈奴、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等方面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汉武帝想成神仙的心情过于迫切了,结果适得其反,他在祭奠黄帝时,在桥陵对面修筑了一座比黄帝陵还高出一半的"九转祈仙台"(后人称"汉武仙台")。这一下可触怒了天宫,玉帝和诸神都认为汉武帝太狂妄自大,竟敢把祖先都不放在眼里。玉帝盛怒之下,用朱笔一挥,将汉武帝即将到手的仙籍取消了。汉武帝梦中知道此事,心中甚为不平,几天几夜都没睡好觉。于是,他便以一代天子的名义,写信质问玉皇大帝。玉帝看罢,给汉武帝写了这样一封回信:

"……你刘彻,16岁当上皇帝,一心只想成为神仙,为此干出许多蠢事,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遭方士栾大欺骗。栾大骗术败露之后,你又不顾翁婿之情,一气之下将栾大杀死,给女儿造成终身痛苦。之后不久,你又被方士公孙卿这一大骗子所迷惑。这一切天宫都没有和你计较。谁知为了李陵事件,你又给司马迁施以‘宫刑’,欲置司马迁于死地,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忍辱偷生,坚持把《史记》写成,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就这样,你还不放过司马迁,到处派人搜查《史记》原稿,准备焚毁,多亏倩娘尽力设法,才使此书得以保存。你作为一国之君,竟无一点容人之量。你妄自尊大,目无祖先,修筑的祈仙台竟然高过黄帝陵。你的所作所为早已失去成仙资格,更休想乘龙升天!"玉帝把信写好后,交给九天玄女,玄女乘汉武帝病中睡沉的时候,把信悄悄地放在他的枕边。汉武帝醒来看到信后,悔恨地说:"唉,一切都晚了!一个人不论作什么事情,都不能过头。不管你是一朝天子,还是平民百姓,做过了头都不会得到宽恕的"。说罢,瞑目而逝。《县志》也载:汉武仙台,"峙黄陵左侧,高出林表,汉武巡朔方,还,祭黄帝,筑台祈仙"。汉武仙台下围米,上围22.5米,距陵墓45米,两条石砌曲径通向台顶,四围古柏环抱,台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民间有"登台一次,增寿一年"之说。

黄帝传说之四:

传说黄帝带领众民迁移到北方黄土高原。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长期生存。他们刚刚居住下来,有一天突然狂风大作,黄帝立即命群民,人人抱树,个个藏身,以防狂风卷走,黄帝只顾别人的安危,不料,自己头上戴的大圈帽,被狂风吹掉。他连忙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黄帝发现他的大圈帽被狂风吹得就地滚动,并不倒地。这是啥原因呢?黄帝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滚了不到一丈远又倒了。黄帝自小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个圆圈,给两个圆圈中间扎了个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扎在这根树枝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这次虽然没有倒,滚不了多远就停下来。这时,常先、风后、仓颉一起走来,问黄帝在干什么?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向三位参臣诉说了一遍。智多谋广的风后,连忙剥了一条树皮,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横杆上,一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一直滚动着,并未倒地。黄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过来。他叫常先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四个木圆连在一起,好比四个车轮,稳稳当当向前滚动着,再也不怕倒地。风后看后,好像脑子里一下也醒悟过来,他命常先去采石场弄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不到半天工天,两个圆形石盘就做成了。风后从中间横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了一条草绳,叫常先拉上使劲往前跑。后边跟随了一帮群民看热闹。仓颉连忙向黄帝说:我给这个东西起个名,叫做"车"。黄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轩辕的功劳,仓颉和各位大臣商议,命车为"轩辕",后借指中华民族。

因黄帝当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字,就以"轩辕"命名,作为黄帝正式名字。这就是"轩辕"的来历。黄帝自从被群民们拥戴为尊长,还没有一个正式"职称",大臣们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黄帝都不同意。最后,还是黄帝自己决定。黄帝发现土是黄色,土能生万物,土是人们生存的依赖和靠山,群民们又是黄皮肤,所以,就确定他的尊称应该称"黄地"。从此,"轩辕黄地"就这样定下来。到殷商时代,一些文人觉得把祖先称"黄地"很不雅,他们借故"地"和"帝"是谐音,就把"黄地"改为"黄帝"。"轩辕黄帝"从此就这样沿用下来。秦以前,各国诸侯都害怕触犯祖训,有损祖德,轻易不敢称自己为"帝",只好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自己"始黄帝"。但他也没有敢沿用这个"黄"只好用了白王"皇"。

黄帝传说之五:

传说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延续了不少时日,双方欲罢不能,战争胜级,最后的决战进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反映战斗过程中,双方先由巫师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对方,黄帝呼唤有翼的应龙畜水,以便淹没蚩尤军队,蚩尤也请风伯、雨师相助,一时风雨大作,黄帝军队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黄帝只得请下天女旱魃阻止风雨,天气突然晴霁,蚩尤军队惊诧万分,黄帝乘机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了最后胜利。决定历史命运的涿鹿之战,黄帝的胜利得来不易。

涿鹿大战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汉族占全国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约1/5,这不能不说与华夏族的始祖黄帝的功绩有一定关系,汉族由华夏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祭祀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来有之,祭祀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从唐代开始,祭祀黄帝成为国家制度。隋唐以前的祭祀中,黄帝的天帝身份相当突出;隋唐以后的祭祀中,黄帝的帝王身份更加受到重视。

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冬十月,史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开历代帝王于桥山祭祀黄帝之先河。

唐大历五年(公元年),唐代宗批准鄜坊节度使臧希让"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的奏请,将坊州(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祭祀列为国家祀典。

宋开宝五年(公元年),遵太祖赵匡胤旨意,规定桥山黄帝陵三年大祭一次。

明洪武四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亲撰祭文,并遣使至陕西黄帝陵致祭。这篇祭文,是现存祭黄帝文中最早的一篇,进一步确立了陕西桥山作为黄帝陵寝的唯一性。陵区至今仍系统完整地保存着记录当时明代皇帝皆屡遣朝廷大员致祭盛况的碑刻。明代朝廷礼部议定祭祀三十五位历代帝王的地点;祭祀黄帝之地,定在陕西中部县(今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并规定三年大祭一次,皇帝亲撰祭文,派遣大臣赴桥山祭祀。

清代沿明制,在桥山黄帝陵举行国祭,一般三年一次,此外尚有临时祭告。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年),民主革命先行者孙文先生为黄帝陵题写"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中民国二十四年(公元年),南京国民政府规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每年清明节都派要员到黄帝陵祭祀黄帝。

中民国二十六年(公元年),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党各派要员共祭黄帝陵。中共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监察委员会,谨推委员张继,邵元冲代表,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之陵曰:

盖闻功莫大于抚世建国,德莫崇于厚生利民,勋莫高于戡暴定乱,业莫彰于创制修文。粤稽邃古,狉狉榛榛;野处血食,民莫遂其生。于赫元祖,睿知神明,爰率我族,自西俎东,而挞伐用伸;弧矢之利,威祾震詟,莫敢不来宾。武烈既昭,文德乃兴;始制冠裳宫室,粒食农耕;史皇作书,雷歧医经;婚姻丧葬,罔不典制灿陈。治化之隆,无远不届,既迈古而铄今,况乃以劳定国,亦毕生以惟勤。此其所以贻民族保世而滋大者,历四千六百余载,而神功圣德,犹赫赫如在其上,以佑启我后人。昔吾党亦尝凭籍威德以号召海内,遂收光复之绩,而大义以申。丁兹忧患荐臻之会,长蛇封豕,异族既骎以相侵,缅怀创业之耿光大烈,我后人孰敢不力排艰险,以复我疆园,保我族类,夙夜黾勉以自奋?庶几金瓯无缺,光华复旦,以慰我元祖之灵!又追念建国以来,礼崩乐缺,久未肃夫明坵;乃举祀典于岁之春,聿怀明德,式瞻山陵。谨以复兴之大谊,沥我民族之精诚。庶不愧乎前烈,缵辉光而日新。灵其鉴止,来格来歆!尚飨!

中民国三十一年(公元年),中华民国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敬题"黄帝陵"三字,并勒石树碑于黄帝陵前。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国民政府将中部县易名为黄陵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年,陕西省继承传统,连续举行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陈嘉庚先生年写给毛主席的一封建议保护黄帝陵的信,引起了主席和总理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委托郭沫若手书"黄帝陵"三个大字寄黄陵县政府刻碑,即现在祭亭内的石碑。后因"左"的思想干扰和文革动乱而中断。年以后,恢复了每年举行的黄帝祭祀活动,形成清明公祭、重阳民祭的惯例。公祭活动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省级领导主持公祭。参加祭祀活动的有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兄弟省市代表以及陕西各界代表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等数以万计参加。

民间对轩辕黄帝的祭祀活动也是从古绵延至今。民间祭祀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和重阳节期间,北宋以来,民祭则多在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举行。传说这一天是黄帝乘龙升天的日子,故举办"民祭轩辕黄帝逸仙盛会"。农历九月九日清晨,黄陵方圆数百里成千上万的群众,端着贡物、抬着祭品,翻山越岭,齐聚桥山脚下。时辰一到,击鼓鸣钟,古乐齐奏,民众将牛、羊、豕三牲和各种供品敬献在陵前的供桌上,祭奠祖先,祈福祈祥。祭祀活动规模宏大而肃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外炎黄子孙回国拜谒黄帝陵的人数日益增多。他们千万里寻根问祖,不忘家乡故土,反映了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的赤子情怀。不同时代的桥山黄帝陵祭祀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祭祀观念和祭祀礼仪,但都体现了民族认同、国家统一、和谐振兴的中华民族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的主旨传承至今,绵延不绝。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唐代诗人杜牧诗赞:

东垠黑风驾海水,海底卷上天中央。三吴六月忽凄惨,晚后点滴来苍茫。铮栈雷车轴辙壮,矫躩蛟龙爪尾长。神鞭鬼驭载阴帝,来往喷洒何颠狂。四面崩腾玉京仗,万里横互羽林枪。云缠风束乱敲磕,黄帝未胜蚩尤强。百川气势苦豪俊,坤关密锁愁开张。太和六年亦如此,我时壮气神洋洋。东楼耸首看不足,恨无羽翼高飞翔。尽召邑中豪健者,阔展朱盘开酒场。奔觥槌鼓助声势,眼底不顾纤腰娘。今年闒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dxdm/14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