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瓦匠我们先说一说泥瓦匠。泥瓦匠简单来说就是从事砌砖﹑盖瓦的匠人。既然说是匠人,自然离不开手艺。泥瓦匠这个行当,的确是一个很有技术性的工作,看起来容易,干起来见功夫。砌砖、抹墙要横平竖直,横平竖直可以说是泥瓦匠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在过去,一般将泥瓦匠称做瓦匠师傅。哪家要建房或是翻修房子,都会找他们做工。一般来说,在农村,秋收过后,瓦匠的生意就进入到了旺季。因为这个季节,迎亲嫁娶的和有余钱的人家几乎都会集中在这个时间建新房。当然,东北地区天寒地冻,那个除外。咱们说的都是中原地带,也就是关内。东家一般都会挑一个黄道吉日,然后叫来瓦匠师傅挑着工具担子上门开工,吃住在东家,做完一家的泥水活,至少得花上个把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农村长大的人们都知道,几十年前在乡村,不论是盖土坯房、砖瓦房、甚至个别人家盖个三层小洋楼,都不会像今天这样去请什么专家学者或者测工搞什么论证和测量,建筑队伍更不是什么某某建筑公司,顶多是十里八乡临时凑到一起的泥瓦匠外加几个力工,有时左邻右舍的壮劳力也来帮工,然后便在几声鞭炮声中开始建筑施工。用的都是当地的木石水土,泥瓦匠们是把泥和得越均匀越好,缝抹得越平越光越好。往前倒,倒到解放前,很多半大小子为了谋生,就会拜瓦匠师傅为师,充当一名临时小工,学习和灰、和泥、清砖挖槽、筛沙子,打麻刀、避砖送泥等糙活儿。干一天活儿,差不多能挣铜子八吊钱(那时,八吊钱合八十枚,每个银元合四百六十枚,一角钱折合四十六枚)。等到这些糙活练得差不多了,师傅再教他们砌砖抹缝等手艺,这才能升堂入室,担任“挂袍”(在室内墙壁上抹灰)、“穿裙子”(在室内墙壁下部抹水泥)等技术活。工资也会上调,每天九吊二百钱,这样一个月差不多能赚六元钱。瓦匠师傅的工具是自备的,比如铁锹、洋镐、瓦刀、抹子、筛子、灰斗、三齿、铁锤,斧子等等。瓦匠师傅直接从东家那里领取工资,然后再分给瓦工(所谓大工),瓦工的每天工资是一元二角。瓦工大多都是自带工具,即便使用瓦匠师傅的工具也不另收工具钱。而小工要是使用师傅的工具则一律收工具钱。小工的工资是四角五分钱,瓦匠师傅每天实发的是四角钱,其余五分钱就算做家伙钱(工具钱)。过去,瓦匠师傅家门口挂会挂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承做修建工程,修缮房屋”等字样,每天吃过早饭,瓦匠师傅都会到茶馆上口子,也就是招揽活儿。有的是包工活,就是东家拿出固定的工钱,然后由瓦匠师傅包活修缮,相当于现在装修的“大包”,不用管物料,不用管工时,所有的物料和用工都由瓦匠师傅自己张罗;也有的是做“百工”,是由东家每天按用工多少开付工资,一直干到竣工。总之,包工活也好,做“百工”活也罢,钱都是由瓦匠师傅从东家那里领来,然后再进行二次分配。到了五、六十年代,有一种说法,人们把八级泥瓦匠解释为出色的和稀泥的老师傅。把这种比喻运用到政治生活中,贬义为矛盾的调和者,或是立场不坚定的人。其实泥瓦匠只是建筑工种中的一个分类,所谓的八级,是说明他的技术熟练程度,至于和稀泥则是泥瓦匠的一项基本功。把它引用在解决矛盾时,可理解为用熟练的和稀泥的方法,缓冲对立,调和矛盾,最终解决矛盾。木匠木匠我们都不陌生,时至今日,无论是建筑工地还是家庭装修,都少不了木匠的身影。解放前,北京木匠大多都来自河北,更准备一点,大多集中在衡水和沧县等地。他们来到京城后,有的在木厂里作工;有的为人家建筑房屋做门窗木工活儿;也有的肩扛木斗子和锯等工具,走街串巷,吆喝“修理桌椅板凳”。干点零碎修理活儿,挣钱维持生活。住户有需修理桌椅板凳等木工活儿的,便把木匠师傅叫到家里,先讲好价钱,再进行修理。大部分都是按件计算,一天干不完,第二天接着干。如果活儿做得细腻,东家满意,另外还可以多得到一点赏钱,称做“酒钱”。也有的木匠会到各早市买些破旧的桌椅、板凳,箱子,或是衣柜等,回去后经过加工修理,油饰一新,再拿到集市上卖,可以多卖一些钱。石匠除了木匠,过去还有石匠。比如北京地去的石厂就常备有各种石料,为私人建筑房屋提供石台阶或是大门口两旁的石墩儿等。石厂也雇用了不少刻石匠人,专门给有钱人有刻制坟墓前的石碑。另外,不供应刻有“泰山石敢当”的石桩子。大多埋在住户院墙犄角下,以保护犄角不被车辆撞坏。那时,购置田地,也会在地亩交界处埋上一种石桩,上刻某某土地东南或西北交界处等字样,防止有人侵占。过去石匠专给有钱人家“勒碑刻铭”。在烈日之下,在酷寒之中,用小锤、小砧子,在巨大的石头上一点一点的刻,然而工钱很少,有时都不够全家填肚子的。铁匠北京过去的铁匠,也称之为小炉匠。一种是肩挑或推着小车,沿街串巷,为住户人家修理铁活或焊铁活,打烟筒,得资以维持其生活。另一种是在铁铺以打铁为业,一般皆在街上砌有火炉,锻烧铁条,然后用火剪夹着铁块,铁锤砸在通红的铁块上,叮当乱响,火星四溅,大多打的都是农具,镰刀或是柴刀,锄头等。做这行,不管冬夏,常年都是汗流浃背,高温作业,很辛苦。油漆匠以前还有一个行当,称为油漆匠,也叫油漆作。俗有“油漆彩绘糊”之称,油漆彩绘属于油漆匠人的本职工作,糊者即裱糊,也有裱糊匠。过去的建筑,比如长廊,它的梁柱或檀子上都要油饰彩绘,绘有人物、山水,花卉,显得富丽堂皇。清代设立“油漆作”,专供大内皇宫建筑油漆彩绘御用。那时担当宫室油漆彩绘的匠人,必须选用有家属的在北京人。裱糊匠也一样,外地人一律不用。为的是出入大内或王府当差中,防止偷盗,一旦珍宝文玩发现丢失,便于查找。油漆匠人只在住家门口张贴广告牌,没有下街吆喝的,这一点与木匠或是瓦匠都不同。棚匠说了瓦匠、木匠、铁匠、油漆匠,可能很多人大多也知道这几个行当,再说一个冷门的,棚匠。牛棚的棚,棚匠是专门在棚铺耍手艺,担任扎棚的匠人,比如红白喜事棚或是凉棚。这一行听着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门道最多。干这行的,必须年轻力壮,能登高者优先。这种棚匠,开始都是在棚匠学徒,跟着师傅外出搭棚,通过实践,熟能生巧,才能应付自如。北京的棚匠搭棚方式与其它各地都不同。外地搭棚,一般都是先刨坑,然后把棚篙放入坑内,土埋或用碎砖头填平。北京则不然,多是平地竖杆,不刨坑,不埋土,但是支搭得十分牢固。不管有多大风,棚杆纹丝不动。另外,北京有钱人家也多,庭院也大,一般都爱搭“起脊棚”。这种棚又高又大,四面有大玻璃窗(琉璃上绘有五福捧寿的花样),就像宫殿的起脊差不多。这种棚费工费时,所需的材料也多,有时一家棚铺材料不够,同行的都会支援。过去那阵,有各种走会,比如秧歌、扛箱、五虎棍、耍狮子等等。就比如耍狮子,都是由棚匠级织的,遇到过桥,则獅子要大显身手。记得年夏天,北海举行各种走会,当獅子会路过北海前门内大桥时,獅子爬上栏杆表演戏水,极为精彩,可称一绝。裱糊匠除了我们说的这些,过去还有裱糊匠,一般分两种方式经营,一种是有店铺的,俗称冥衣铺;一种是个体经营,在家里坐等雇用。这种裱糊匠是专门为死者裱糊“烧活”,纸人纸马纸牛,金山银山等等。除此之外,平常谁家需要裱糊顶棚或是糊纱窗,也由他们负责,工料一包在内,按工程大小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