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公元前年,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统王朝,由始皇帝统治。这一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统一的时期开始了。此时的始皇帝需要展示自己的成就,以加强自身统治的合法性。
公元前年,始皇帝进行了第二次巡视,抵达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泰山来源网络
始皇帝的中国统一成就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一直认为自己的功绩非常了不起。他甚至在确立“皇帝”这个称号时就表现出这种自我意识。随着国家的统一,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王”这个称谓已然不足以表达他的地位。始皇帝自视“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最终决定合并这两个称号,创造了“皇帝”的尊号。
在始皇帝之前,没有人有过管理大一统帝国的经验;而六国反秦势力则一直在制造麻烦,使得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他努力国事,致力于治理国家;另一方面,也需要寻求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以确信大秦朝将能够长久传承。
在东周列国时期,齐国盛行着迷信活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例如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创建了五行学说,并提出了五德相始终的理论。这个理论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始皇帝认为这个理论十分实用,因此大力推广,宣称秦朝的水德取代了周朝的火德。
五行来源网络
由于水德象征的颜色是黑色,因此在秦朝,人们普遍推崇着黑色的服饰和旗帜。而水德对应的数字是六,因此各种事物都被要求与数字六相关联。例如,冠高六寸,一步六尺,国家划分为三十六郡等等。
然而,即便如此,始皇帝仍感觉不够。他对迷信活动的崇拜达到了顶峰,而这在封禅泰山仪式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封禅泰山的理论起源于齐鲁之地的儒生。他们认为泰山是最崇高的山峰,因此人间的统治者应登上泰山祭天,这就是所谓的“封”,然后再在泰山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进行“禅”。
这个仪式象征着统治者接受了上天的任命。这些人创造了许多关于封禅的传说,他们声称古代的圣王都曾封禅泰山,比如黄帝、炎帝、尧舜禹等等。但实际上这些都是虚构的。据说齐桓公在称霸之后也有意封禅泰山,然而管仲却提醒说,古代的圣王在封禅之前都有祥瑞降临,您想想现在有什么祥瑞吗?齐桓公因此感到自己不配,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始皇帝觉得自己配得上这一封禅仪式。在当时,世上似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了。因此,他决定要付诸行动。
然而,实际举办这样一场仪式该怎么办呢?始皇帝带着一大批儒生来到泰山脚下,但却发现他们全都不太懂该如何举行。这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之前根本没有人封禅过。始皇帝非常生气,将这些儒生全部赶走,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先泰山祭天,接着在梁父山上进行了禅礼。
五行来源网络
具体的仪式步骤被始皇帝严格保密,因此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实施封禅的。完成这套仪式后,始皇帝非常开心,随后在梁父山上刻石,以歌颂自己的功绩。他的这番举动确实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先例。
结果:后世几位杰出的皇帝也效仿始皇帝封禅泰山,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甚至包括女皇武则天封禅了嵩山。然而,宋真宗的封禅举措降低了封禅仪式的格调,因此后世就再没人封禅,改为进行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