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西湖的ldquo虫二rdqu

一个虫形的画符下加二划,即“虫二”之意。“虫二”加上边框,遂成“風月”,虫二即是风月无边,常人难识此意,是旧时文人把玩文字的游戏。

西湖的风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道。明朝年间,为了更好的欣赏西湖的景色,所以在西湖修建了一座湖心亭。相传乾隆下江南期间,夜游西湖,在湖心亭被西湖的景色所迷,于是写下了“虫二”两字。后人将这两字刻成碑文,永远地放在那里。

西湖湖心岛

西湖虫二碑

无独有偶,在泰山也有一块“虫二”石,是光绪年间的才子刘廷桂题镌的。相传是刘廷桂在与西湖友人游览泰山之时,正好聊到了西湖湖心亭的“虫二”石,所以也在那里写下了“虫二”两字。

泰山虫二石刻

关于这两处“虫二”究竟谁先谁后,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因为上面所述的两个故事都是当地的民众所说,有的人认为其实是先由泰山的“虫二”,后来才有西湖的“虫二”,乾隆与刘廷桂的故事是后加上去的。因为刘廷桂的故事又有另一个版本:刘廷桂在登泰山时,听说了泰山斗母宫的尼姑私生活不检点,而且又不给刘廷桂水喝。于是他一怒之下,写下了“虫二”两字。

那么“虫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都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日本的学者来到泰山也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年,郭沫若登泰山时,不解的众人也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郭沫若作为一个大才子,用手在“虫二”两字周围笔画了两笔,“虫二”两字就变成了“风月”。原来在古人用的繁体字中风月写作“風月”,正是“虫二”两个字加个边框。

风月没有边框,正是“风月无边”的意思,一般用来形容风景美好,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舒适感。

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古代皇帝封禅之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且,泰山上历朝历代的石刻众多,其中5元纸币背面图案“五岳独尊”更是被大众所熟知。除此之外,还有一块石刻也非常有意思,石碑上刻了两个字——“虫二”。

上世纪某一年,日本学者到中国学习考察中华文化,在导游的陪伴下,登上了泰山,被这刻有“虫二”两字的石碑吸引。几位精通中文的日本学者实在无法猜测出这“虫二”究竟有何含义,一行人围绕着二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也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

后来,解开这个文字谜题的人是郭沫若,他有次登泰山时,有学者请教“虫二”的含义。郭沫若看了半天,然后用手在“虫二”两字上各加了两笔,于是就变成了“风月”二字,郭沫若笑着说这是“风月无边”之意。

据历史记载,“虫二”两字乃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年)的济南名士刘廷桂和朋友到泰山游玩时所刻。至于刘廷桂为何要刻这两个字,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刘廷桂在泰山问尼姑要水喝,尼姑不给他喝,于是刘廷桂一气之下就刻了这两个字,寓意讽刺尼姑是风月之人。

另一种说法是刘廷桂看到泰山的风景后本想题“风月”的,但想到当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西湖题过“无边风月”四个字,为了避讳,刘廷桂灵机一动,就只题了风月两个字的字心。表达身心舒适的意境,又是中国人含蓄性格的体现。

清人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也曾写到:徐天池游西湖,题某扁曰“虫二”,诘之,曰“风月无边也”。

其实,“虫二”的用法早在清朝之前就出现了,明代唐伯虎题妓湘英家扁云:“风月无边。”祝枝山见之曰:“此嘲汝辈为虫二也。”湘英问其义,枝山曰:“风月无边,非虫二乎?”

更早的传说还跟大诗人李白有关。湖南美术出版社年版的《巴陵胜状》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岳阳楼三楼的木壁上,本来曾有三个隐约可见的字迹:一、虫、二。人们一直不解其义。后来李白游岳阳楼,看出这是一副字谜对联,即“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当即写下了这副对联。

此事虽是传说,穿凿附会的痕迹明显。不过,李白到过岳阳楼倒是确有其事,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诗云: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虫二”两字本无意,但被文人雅士演绎得如此意蕴丰厚,华夏文字文化之博大精深,从中可见一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gscs/112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