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中冥界的演变从黄泉到如今混合

神话是远古先民最初的浪漫主义,对于世界的由来,他们将解释留给了创世神。对于自身的起源,中国神话里是女娲抟土造人,西方圣经神话里则是上帝创造亚当与夏娃。当自己的族人一个个倒下不起时,他们开始构建起最初的归宿,那是每个神话里都可能会出现的幽冥世界。幽冥世界中国神话中的冥界集道教与佛教元素于一身,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佛教传入之前的本土冥界,一个则是佛道两教元素混合的冥界。《西游记》中齐天大圣孙悟空闯入的冥界就是后者。地府古人一谈到死亡,他们都会用手指示地下,认为地下就是亡者的归宿,就是幽冥世界。其实不然,更原始的冥界有这几处,分别是黄泉、幽都、酆都、泰山等。它们是人死之后与阳间相对立的世界,这里主要是道教两极观起到作用,它们是最初的冥界。阴曹地府最初地府与冥界之王先是“黄泉”一词,它的概念是动态发展的,由最初的地下深层,到死后所葬之地,再到等同于冥界,直接与亡灵挂勾。它与泰山及后来的地狱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一个冥界的社会体系,后面两者则是冥界的居住之地,是治鬼之所,类似治安机构。这里,我们可以得知“黄泉”很有可能就是中国本土宗教信仰中最早的冥界概念,是最初的地府。冥界后是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理所当然具有非凡的地位。先秦时期,它被当成“礼”的象征,在封建礼制体系中占具很大的地位。汉代以后,泰山掌握人间生死大权,被凡人所敬畏,是亡灵归依之所、冥间治理之地。再到魏晋南北朝以后,泰山开始神格化,帝王与凡间也开始塑造起一个治理魂魄的冥界之王泰山府君,直接下辖地狱,仅管有些地区有后土娘娘为地下阴间之主的信仰,她也是不断变化。泰山府君作为中国神话版的哈迪斯,也在后期与阎罗王、酆都大帝、司命等冥界神袛各分其职,共治冥界。佛教传入后的冥界演变两汉之际,佛教的传入使本土冥界体系受到了巨大冲击。引进的“因果报应”,让中国神话中的冥界善恶观越演越烈,惩恶扬善的体制也逐渐完善,更为显著的特征是冥界主宰权的变化。佛经的传入,“六道轮回”架构渐渐取代泰山治鬼体系,其中就有我们常见的观念,“行善可升入天界,作恶可罚入地狱。”地狱与泰山相互融合或者说是后者就是前者的代名词。唐代以后,冥界的主宰权落入阎罗王之手,在六朝笔记小说中就有大量阎罗王掌握地狱事项的描述。五代十国时期,阎罗王分裂成十个阎君,他们分别是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天子、卞城王、泰山王、都市王、平等王与转轮王,佛教菩萨地藏王也与十殿阎君共同处理冤魂事件。明清两朝,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判官城隍的混入,最终让中国的冥界神话体系渐趋完善。综上所述,如今的阴曹地府、冥界诸神各有自己的发展史,从最初的“黄泉”到现在的混合版冥界观,背后其实隐藏着古人对人生的自我审视以及追求社会的稳定的向往。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告之则删!参考文献:《道教学视野中的酆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gscs/14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