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古代时空体系中的泰山
清华大学历史系刘晓峰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时空体系出发,对泰山文化的深层结构展开思考。作者认为,古人思想中的泰山,方位处于东北报德之维。在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古代时空观念中,东北这个方位从时间上是冬天的结束,也是春天的开始。这一时空重要的转折点结构了泰山文化的根本特征。泰山的古代封禅、泰山的司理阴界治鬼传说、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等,均与这一根本特征密切相关。作者还提出古代的五岳方位最初应为中央与四维,但因为共工撞折不周山的传说而以西北为中心发生变形的假说。
时空观泰山东北报德之维终始
杜甫《望岳》诗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那么,泰山为什么会有“阴阳割昏晓”的力量呢?泰山在中国古代山岳信仰体系中地位非常独特。检点今天泰山文化的众多侧面可知,这一独特性是其它山岳绝对无法比拟的。它是五岳之中的东岳,是古天子封禅之山,从泰山府君-到东岳大帝,泰山神一直司理阴界,而碧霞元君又是送子娘娘,是生命之神。在思考泰山文化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一个根本问题:上述泰山文化的众多侧面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能够将所有的侧面都贯穿起来的文化要素?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时空文化体系出发,讨论泰山文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并为泰山在中国古代时空体系中进行文化定位。
嵩山东北的泰山
东岳泰山并非位于中岳嵩山的正东,而是位于大约东北38°方向,如何认识这个巨大的斜角,是本文讨论问题的出发点。
也许有人认为这一地理事实缘于古代没有准确的广域地理测量技术,把东北方误认为东方。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证据之一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如下记载:
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2]
同样是在缺乏广域地理测量技术的时代,秦人找到的一条起自咸阳向东终于东海县的远距离定向。它证明当时古人拥有相对准确的远距离定向能力。《淮南子》称:“欲知东西、南北广袤之数者,立四表以为方一里距,先春分若秋分十余日,从距北表参望日始出及旦,以候相应,相应则此与日直也。辄以南表参望之,以入前表数为法,除举广,除立表袤,以知从此东西之数也。假使视日出,入前表中一寸,是寸得一里也,一里积万八千寸,得从此东南八千里。视日方入,入前表半寸,则半寸得一里,半寸而除一里积寸,得三万六千里,除则从此西里数也。并之东西里数也,则极径也”。[3]据此可知古人对方位和远距离都依靠观测日影找到了准确观测的方法。《淮南子》作者刘安为景帝与武帝时人,其成书距秦不远,秦人所使用的方法当与此相差亦不远。
证据之二,是古南岳的位置。古南岳天柱山位于嵩山也非处于正南,而是位于东南方位。汉自武帝南巡天柱山,封之为“南岳”[4],至隋文帝改江南衡山为南岳止,天柱山年间为“南岳”,至今仍称“古南岳”。很难想象东北方位的泰山、东南方位的天柱山,它们被定为东岳和南岳都是古人方位感欠缺的结果。
《周易》有先天后天之分。伏羲先天易,据《说卦传》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5]而文王后天易,据《说卦传》是“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6]在中国古代,《周易》地位极为崇高。按照后天八卦的卦象,代表山的艮卦,正在东北方向。这与我们主张的泰山的地理位置在东北,是非常有意味的重合。以河洛为中心而取高山在东北,与泰山的实际方位正是一致的。
我认为,古代人对于泰山和嵩山之间的地理关系是有明确认识的。泰山被定为东岳,既出于地理面貌上的偶然,恰好在嵩山东北方向有这样一座大山,同时又是有意选择的结果,因为需要在这个方向上有这样一座大山。
《周礼》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7]在古代中国人的世界中,方位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物一旦方位得到确认,中国古代时空体系就会相应地结构出有关这一事物在方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多方面知识。所谓“体国经野”,说的就是这一套时空体系不仅在建房,建城,筑墓等方面被应用,而且属于“野”的山川草木亦在中国古代时空体系涵盖范围中。我们知道,方位的确定与天文地理都有关系。如果前述推论成立,选择处于中岳嵩山东北方向的泰山为东岳,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脱开将泰山单纯地定位为东南西北四正方向中的东方这一观念后,我们就需要更具体地思考:处于东北方向这个方位对泰山意味着什么?对于泰山新的方位确认和我们今天传承的泰山文化有怎样的关系?
五岳方位图
报德之维上的泰山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将泰山放到中国古代时空体系中思考。
中国古代时空体系,是一个时空一体化的特殊体系。《淮南子?天文训》云:
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8]
《广雅》云:“维,隅也”。维有边角之意,四维即四角。在方位概念上正方向之间的方位便是“维”,是相差45°的斜向。中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地之间由二绳四维连接到一起。二绳相交而成东南西北,为四正。四维为东北报德之维,东南常羊之维,西南背阳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为四隅。二绳四正分别标识南北东西四个方向,四维则标识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二绳与四正合为四正四隅,这八个方向在古代也是观测一年太阳变化重要的坐标系。
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阴气极则北至北极,下至黄泉,故不可以凿地穿井。万物闭藏,蛰虫首穴,故曰德在室。阳气极则南至南极,上至朱天,故不可以夷丘上屋。万物蕃息,五谷兆长,故曰德在野。[9]
从日冬至到日夏至,一年的时间就在这刑德转换之中。所以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里,万事万物都在轮转中,生与杀都不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生与杀都因为时间的循环之轮所经过的不同时期而发生不同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就是对于这一刑德转换更准确划分: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放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者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已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西中绳,故曰秋分雷戒,蛰虫北乡,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10]
对于本文最重要的知识是,以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隅为界限的四维,既是古代空间体系中的四方,也是时间体系中的四季。春夏秋冬,正是在这一框架中运行的。每个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的两维之间,分别是一个季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就流转运行其间,每个季节起于一隅而终于另一隅: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11]
这是中国古代时空观念中最重要的一个时空坐标体系。在这一时空坐标体系上,泰山正处于东北报德之维上。如果我们前面提出的泰山被定为东岳不仅出于地貌上的偶然,同时还是有意选择的结果。那么,要理解报德之维上的泰山,就必须先思考东北报德之维这一方位在古代时空观念体系中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时空观念中,东北方向因为具有终始两重性而具有非常特殊的位置。天地之间季节的迁移、万物的生死荣枯,都起于报德之维,也终于报德之维。《说卦传》云: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12]
《说卦传》云:“震,动也”又称“艮,止也”。东北报德之维就在这动止之间,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它“终万物、始万物”,这是最重要的,是东北报德之维特殊性之根本所在。
古人认为,连接天地者风也。《五行大义》云:
八卦者,《周易》云:“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卦。因八方之通八风,成八节之气。[13]
泰山所居东北报德之维,有关风的记载同样具有上述二重性可资参考。东北风为主生万物之风。《史记?律书》云:
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南至于箕。箕者,言万物根棋,故曰箕。正月也,律中泰蔟。泰蔟者,言万物蔟生也,故曰泰蔟。其于十二子为寅。寅言万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南至于尾,言万物始生如尾也。南至于心,言万物始生有华心也。南至于房。房者,言万物门户也,至于门则出矣。[14]
《山海经·南山经》:“﹝令邱之山﹞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郭璞注:“东北风为条风。”[15]《淮南子》曰:“东北方曰苍门,生条风”。苍门者,东北木將用事。春之始,故曰苍门。”[16]《五行大义》亦云:“条风者,条,达也。此时达生万物也。”但是,东北风又是凶风。《五行大义》引《太公兵书》云:“坎名大刚风.乾名折风.兌名小刚风.艮名凶风.坤名谋风.巽名小弱风.震名婴儿风.离名大弱风”。艮名凶风,是因为“凶风者.艮在鬼门.凶害之所也”。[17]
朝鲜学者对于这一点早有认识。李漠《星湖先生僿說》释“??黔婁禱于北斗”云:
退溪云:古记云:“南斗司生,北斗司死。”故救死请命,皆于北斗。此术家之说。古记即《搜神记》管辂事,其说诞甚不足?。??之事,未必非因此类而为之也。盖北极是天之枢,而斗乃司化之星,故或谓七政,凡祷于天者,宜于此而请命也。李白诗“北酆落死名,南斗上生籍。”又云“下笑世上士,沈魂北罗酆”。注云:“罗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万里,髙二千六百里。是为六天鬼神之宫。人死皆至其中。”今《坤舆全图》中国北癸之地,未有许大之山自中国北癸之方。乌桓之地,古之东胡也。其俗人死则收死者所乗马衣物,皆绕而送之。使护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谓死者魂神归岱也。意者其说本出夷貊,流传增饰。曰酆曰岱,有许多说也。易说卦始于帝出乎震,终于成言乎艮。艮在癸甲之间,而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此术家之所祖而云尔。[18]
八卦方位之中,东北居于艮方,震卦居于东方。配以天干,艮在癸甲之间,即为结束,又为开始,所以是“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
重视事物的结束与开始的节点的现象,在世界上其他文化中同样是存在的。圣经《启示录》(22:13)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后的;我是初,我是终。”[19]在《启示录》(1:8)中主神说:"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嘎,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全能者"。[20]当首先的和末后的都凝聚在报德之维这一方向上,东北报德之维就具有了结束与开始二重属性。
在中国古代时空体系中,东北报德之维具有的二重性是一个根本点。我认为今天泰山文化的特殊性的形成,泰山文化一系列重要的观念和习俗,都与这一根本点密切相关。
鬼门上的泰山
东北报德之维为“万物之所成终”,是“终万物”的重要节点。其犹为著名者是东北为鬼门之说。说见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其云: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二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21]
此条今本《山海经》未见记载,然亦见于《后汉书》与《太平御览》,影响颇大。按鬼为人死所归的状态。《说文·鬼部》云:“人所归为鬼”。又《尔雅·释训》云:“鬼之为言归也”《礼记·祭法》云:“人死曰鬼。”郑玄注:“鬼之言归也”。鬼门居东北,亦见《神异经?中荒经》:
东北有鬼星石室三百户,共一门,石傍题曰鬼门。[22]
但是,对于东北方向何以为鬼门则众说杂陈。日本学者井上聪认为商人尊东北方位,商代的墓葬传统选择东北方向,商代的城址、大型夯土建筑等重要遗迹的方向也是偏东北。有学者推断商族起源于东北的古渤海湾一带,所以商城规划重东北方位,如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等。[23]但这一传统为周人新的方位选择传统所取代。《周易??坤卦》:“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周易??蹇卦》:“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对于周人,东北方向是商人尊崇的方向,是商人崇拜的大火星所在方位。《左传》襄公九年条记:“晋侯问于士弱曰:“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对曰:“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咮,以出内火,是故咮为鹑火,心为大火。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阅其祸败之衅,必始于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而周人自公刘开始选择了西南方。以上井上聪从商周变革带来的方位观念变化讨论鬼门问题,认为上述这一变化对东北方向为鬼门有重大影响。[24]
东北方位为什么是鬼门?吉野裕子认为与《五行大义》所讲的干支的六甲空亡相关。成为吉野裕子分析材料的是《五行大义》下面两段话:
所以用甲子相配。为六旬之始。干既有十。支有十二。轮转相配。终于癸亥。故有六十日。十日一旬。故有六旬。一旬尽一甲癸。便以甲配子尽干。至癸酉便尽干。余支有戌亥。又起甲配戌。尽干。至癸未。余支有申酉。又起甲配申。尽干。至癸巳。余支有午未。又起甲配午。尽干。至癸卯。余支有辰巳。又起甲配辰。尽干。至癸丑。余支有寅卯。又起甲配寅。尽干。至癸亥。十干有十二支相配。周毕。还从甲子起。故六甲轮转。止六十日。十日一旬。一旬之内。二支无配偶者。为之孤。所对冲者。为之虚。卜筮所云空亡。以支孤无干。故名为空亡。亡者。无也。无干故亡。所对者全虚。故云空也。算法。横下十二支。位于四方。纵下八干。位于四方。下戊己。位于中央。若甲子旬。取甲干以配子支。如此次第相配。至戊辰。位在中央。土为四行主。不可移。故取辰支。巳支。入中央。配戊己。余悉以干就支。至戌亥。无干配之。单故为孤。辰巳之位。支干并无。故名为虚。其空亡之辰。从五行言之。如甲子旬。无戌亥。水土半空亡。以戌是土。亥是水也。不全无亥子。故云半也。甲戌旬。无申酉。为金全空亡。以金二支并无也。甲申旬。无午未。为火土半空亡。以巳午不全无也。甲午旬。无辰巳。亦然。甲辰旬。无寅卯。亦云木全空亡。甲寅旬。无子丑。亦水土半空亡。并以二支不俱无也。[25]
兵书云。阳生甲子。不足戌亥。仍为天门。阴生甲午。不足辰巳。仍为地户。阳界甲寅。不足子丑。仍为鬼门。阴界甲申。不足午未。仍为人门。阳盛甲辰。卯为之隔。阴兴甲戌。酉为之隔。此并是六甲之空支也。[26]
我们知道六十甲子是由天干配地支结构而成。但天干数只有十个,地支有十二个,这样第一轮配下来,就会出现两个地支没有天干可配,是为第一个“空无”的戌和亥。这样的空亡有六组,即戌亥(天门)、申酉、午未(人门)、辰巳(地户)、寅卯、子丑(鬼门)。不过这里的鬼门方位在子丑之间,并非直接是我们说的东北方向。对此吉野裕子解释称:
方位可以分成东西南北四正和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隅,共八个方位。在这四隅当中,把西北(乾)当作天门,而把与它相对的“巽”(辰巳)当作地门。在这种配置之后,余下的两隅,不就成了西南(未申)配人门,东北(丑寅)配鬼门了吗?也就是说,《五行大义》中所称的人门(午未)和鬼门(子丑)分别顺时针移动了一格。由于这样的移动,四隅便分别配置了天门、地门、人门、鬼门。[27]
上述讨论东北为鬼门的观点,各有道理,但遗憾都没有从东北的报德之维是一个时间循环的终点这一角度来认识问题。东北报德之维,是“万物之所成终”,人为五虫之一的“裸虫”,所以当然也从属于这一生命归结的维度。而“人所归为鬼”,泰山立于东北报德之维,其成为古代死者的去所,当与此方位关系颇大。
关于泰山为生命归结之所,顾炎武《日知录》论云:
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国语》未有封禅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元成以上无鬼论也。??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开山图》所云:泰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博物志》所云: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其见于史者,则《后汉书·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謁泰山请命。《乌桓传》: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神归泰山也。《三国志·管辂传》:谓其弟辰曰: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而古辞《怨诗行》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刘桢《赠五官中郎将诗》云: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应璩《百一诗》云:年命在桑榆,东岳与我期。然则鬼论之兴,其在东京之世乎?[28]
其论“鬼论起于汉末”“《史记》、《汉书》未有考鬼之说,是元成以上无鬼论也”都是很重要的见解。
《礼记·郊特牲》曰:“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古人认为灵魂为阴阳合体,人死之后魂魄会分离,魂上升至天,魄下沉入地。魂升于天,山岳从古就是上通于天的通道。有关魂于泰山升仙的观念,常见于汉代古镜铭文之上。[29]而魄于泰山沉入地下,其通道有学者认为与封禅时祭地的梁父、高(蒿)里有关。后世梁父、蒿里遂被认为是阴气凝结的鬼府所在。如清人俞樾云:
余谓后世言神言鬼,皆托之泰山。虽虚诞之说,而未始无理。盖因天事天,因地事地,此封禅之所自起也。……神道属天,王者既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则诸山有鬼道矣。《遁甲开山图》云梁父主死,然则蒿里何不可以主死乎。[30]
在中国内部,泰山被认为是死者归去之所。但是海外的人死去其灵魂归去何所呢?史载匈奴人死后魂归于赤山。《后汉书·乌桓传》云:“死者神灵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归岱山也。”[31]做为海外死者魂灵去所的赤山,也与东北方位有关。《史记》记载齐地有八神云:
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菑南郊山下者。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贵阳,祭之必於泽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四曰阴主,祠三山。五曰阳主,祠之罘。六曰月主,祠之莱山。皆在齐北,并勃海。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时主,祠琅邪。琅邪在齐东方,盖岁之所始。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损益,珪币杂异焉。[32]
这里的日主就是太阳神,其祠在成山,即今天的成山头。成山头在山东半岛顶端,今天为渤海与黄海的分界线,按照《史记》的说法,它地理位置上居古齐东北,是当时迎接日出的所在。在这里,从东北报德之维迎接日出,是充满时空象征意义的。[33]
八卦方位
做为时间起点的泰山
另一方面,东北报德之维还是“万物之所成始”,是“始万物”的重要节点。前引八风中的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就是因为它“治万物而出之”,才叫条风。东北报德之维是新的开始的起点,泰山封禅也是因为这一重要方位。对于东北的重要性在山顶封禅场所选择上也有体现。《史记?封禅书》记云:
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济南人公玊带上黄帝时明堂图。明堂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命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及五年脩封,则祠太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对之。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从昆仑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礼。礼毕,燎堂下。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巅。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而有司侍祠焉。山上举火,下悉应之。[34]
可见在汉武帝前封禅泰山者是非常重视东北方位的。即便山顶东北方位地面不够宽敞,仍旧设明堂于其上。明堂是将时间观念汇聚于空间最典型的建筑,在古代时间文化体系中有特殊的意义。
其後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禅。其赞飨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太一。[35]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个时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四分历——包括东汉四分历都预先推算出了自己的起算点,这个起算点都是冬至岁首,并且日名甲子,此时,太阳运行至斗宿21度,冬至所在之月为子月,也就是十一月,即所谓“月先建子”,起算点就要求满足:十一月初一夜半冬至,日得甲子,也就是所谓十一月甲子朔且冬至从这一天起就可以推算出以后各年的历日、历月以及二十四节气。古代所使用的历法大多是阴阳合历,年月日这三个历法的要素都要依托于日月天象观察。每一岁起点为冬至,每个月起点为朔。朔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从地球上看去日月处在同一经度,就叫做朔,亦即每月初一。如某年冬至与朔恰好在同一天同一时刻,那么19年后冬至与朔又会同日同时。19年为章,“至朔同日谓之章”,夜半就是夜晚子时为日首,如果某年冬至与朔同日并起于日首(即夜半),那么同样情况再出现需要在76年,所以76年叫一蔀,一蔀76年,等于4章个月、天;20蔀为1纪,等于年、天。因为这个日数正好能被60除尽,如以干支纪日,某年冬至与朔同日同时起于夜半,并且日名为甲子,那么1纪年天后,也就是第天,不仅至朔同日同时起于夜半,而且日名又复原为甲子。重复一次的间隔年就叫做1纪.1纪等于20蔀;三纪为元。1元等于年、天,这年数和天数,都恰好能够被60除尽,也就是说干支纪年纪日如某年至朔同日同时起于夜半,日名甲子,岁在庚辰,那么1元年日之后又会至朔同日同时起于夜半,并且日得甲子,岁次庚辰。这一循环周期年就叫做“元”。元是四分历气朔纪年纪日干支悉数复始的大循环周期。“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这个时间,就这样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起点。
选择这样一个时间最重要的节点,在泰山这样一个特殊的空间所举行的封禅仪式,是非常特殊的仪式。从空间上这个仪式所有的特殊性,都来自于“始万物”,是“万物之所成始”,都在宣告着“开始”这个核心概念。
泰山碧霞元君信仰出现比较晚。根据叶涛的研究,泰山玉女和碧霞元君称号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比较肯定的说,道教信徒开始把泰山玉女纳入道教神灵体系已经是元末,到明代皇帝和后妃们崇奉泰山女神,道教信徒趋炎附势而给泰山女神加上了封号,泰山女神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的封号,时间应该在明代前期。到明中期的弘治、正德年间,碧霞元君的封号己经非常普及,并通过民间宗教利用宝卷的形式广为传播,而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嘉靖、万历年间,碧霞元君信仰深入民间,在民众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基,以碧霞元君为奉祀主神的泰山香社也空前活跃,民众在泰山的进香活动进入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这种繁盛景象一直持续到清代的康熙、乾隆时代、余波至于光绪年间、时间长达余年。”[36]碧霞元君老百姓俗称“娘娘”,其信仰在中国明清两代普及迅速,至今影响甚巨。其左右常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而其神德之最著者在能保佑妇女生子和孩子健康。此亦与东北报德之维“始万物”主生的品格若合符节。
要而言之,从帝国祭祀仪式到百姓生子育子,东北报德之维“万物之所成始”、“始万物”的特性在泰山文化中都有非常丰富的展开。这一切构成了东北报德之维所具有的二重性的另一面。
泰山碧霞祠
五岳中的泰山
最后我们需要讨论的一个视角,是从五岳看泰山这个视角。因为五岳是一个整体,如果只有东岳取的是东北报德之维,而其他四岳都在中央和四正的位置上,那么上述理论很难单独成立。那么,其他几岳的情况如何呢?从经纬度看,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与南岳衡山的经度基本上处于南北绳正方,其构成相对准确。西岳华山与中岳嵩山的纬度也基本上在一条直线上。从这一构图看,南西北岳与围绕中岳构成一个大的天心十字的三方,只有向东岳斜出,让我们想到这也许是出于自然地理的偶然。
虽然我们知道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位置一直比较稳定,但南岳和北岳历史上都发生过变动。如果我们把古南岳和古北岳的经纬度放进视野看,我们会看到另外一个局面:
即古南岳很明显和泰山一样是斜出东南。东岳、南岳、中岳构成的图形让我们想象五岳不是选的四正而是四隅,问题是华山尽管略偏但绝对不在西南隅这条线上,而古北岳则更为夸张地折向东方。最终勾画出的古五岳之间的联系图,是一个西北方产生广阔空白的非常奇怪的图形。今天的南岳和北岳之所以移位,最大的原因也应当是古南岳和古北岳位置这一巨大的偏移。
我认为,首先,古五岳的原图应当是取中央与四维为方向的。其次,华山和古北岳不在西南和西北四隅线上,这一偏出是古代人根据神话有意安排的结果。《淮南子·天文训》是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々,故曰太昭。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吐气者施,含气者化,是故阳施阴化。天之偏气怒者为风;地之含气和者为雨,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乱而为雾。阳气胜则散而为雨露,阴气盛则凝而为霜雪。[37]
不周山在西北方向。《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38]不周因此有西北的含义。例如八风之中,来自西北的风称为不周风:“坎生广莫风。四十五日至艮,生条风。四十五日至震,生明庶风。四十五日至巽,生清明风。四十五日至离,生景风。四十五日至坤,生凉风。四十五日至兑,生阊阖风。四十五日至乾,生不周风。四十五日又至坎。阳气生五极九,五九四十五,故左行四十五日而一变也”[39]。本来该矗立西北蹄通之维的不周山折掉了。这座大山被撞折的后果,就是“天倾西北”。与西北方向相关的西岳和北岳两维的巨大偏移,表现的就是西北蹄通之维不周山折掉后的后果。
伏羲先天易一直被认为是宋人所作,但张政烺等据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中的“帛书易”同样是天地乾坤相对推断,先天易有更古老的传承。[40]值得注意的是先天易与后天易中表示山的艮卦位置的变化。先天易以西北为“艮”,后天易以东北为“艮”。如果依循神话的思维,伏羲先天易时不周山在,所以艮在西北,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今河南汤阴)演绎“后天八卦”。文王拘演周易我们没有办法确认为是历史事实,但在传说文王演易的《周易》形成之时代,神话中颛顼与共工之战当已经流传,所以西北已无不周之山,后天易置艮东北,良有以也。
更值得重视的是“天柱折,地维绝”这六个字。这六个字是东西南北岳四岳本居四维的最有力的证据。回顾前引《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我们可以推想古代中国人头脑中东西南北这几个巨大的山岳,是立于东北报德之维、西南背阳之维、东南常羊之维、西北蹄通之维之上的四个“地维”,是维系天地之间的巨大绳索,是支撑天地之间的柱石。所以西北蹄通之维被共工破坏了才称“地维绝”。到这里我们也对古南岳何以被称为“天柱”有了答案。四岳居四维之上为天柱的看法,在《淮南子》的时代,在为南岳天柱山命名的时代,是大家共有的常识。只是后来时移事迁,古老的神话故事和四维观念都慢慢被淡忘,作为巨大的中华帝国的望山,人们越来越觉得应当用四正方位理解五岳,于是开始纠正古人的错误。以今天的衡山和恒山为南北的新天心十字图形的五岳逐渐被确定下来。只有泰山,因为在华北大平原上不可替代的特殊地形,因为它“阴阳割昏晓”的功能,更因为泰山文化久远深厚的积淀,巍巍然竟不可改动,在新的五岳体系中犹存于东北报德之维上。它用巨大的斜角为我们保留下一串古老时代的密码,供我们今天来解读。
注释
[1]杜甫:(年—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2]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第页,清乾隆武英殿本。
[3]刘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训,第63页,庄逵吉本。
[4]《史记》,《孝武本纪》,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5]《周易》,《说卦传》,卷九,四部丛刊景宋本,第74页。
[6]《周易》,《说卦传》,卷九,四部丛刊景宋本,第74页。
[7]《周礼》,卷三,《地官司徒第二四》,部丛刊明翻宋岳氏本,第42页。
[8]《楚辞》,卷三,《天问章句第三》,四部丛刊明翻宋本,第68页。
[9]刘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庄逵吉本,第31页。
[10]刘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庄逵吉本,第32页。
[11]刘安:《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庄逵吉本,第34页。
[12]《周易》,卷九,《说卦传》,四部丛刊景宋本,第74页。
[13]《五行大义》,卷四,清遗存丛书本,第56页。
[14]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五,《律书第三》,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页,。
[15]《山海经》:卷一,《南山经》,四部丛刊景明成化本,第5页。
[16]《五行大义》:卷四,清佚存丛书本,第57页。
[17]《五行大义》:卷四,清佚存丛书本,第58页。
[18]参见李漠:《星湖先生僿說》卷十,人事門“北酆”条。
[19]《圣经》启示录,第二十二章,第十三节。
[20]《圣经》启示录,第一章,第八节。
[21]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二十二《订鬼》,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22]东方朔著,张华注,王根林点校:《神异经·中荒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98页。
[23]杨锡璋:《殷人尊东北方位》,《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编辑组编:《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l年;朱彦民:《殷人尊东北方位说补证》,《中原文物》年第6期。
[24]井上聪《先秦阴阳五行》,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25]萧吉著,钱杭点校:《五行大义》卷二《第五论配支干》,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36-38页
[26]萧吉著,钱杭点校:《五行大义》卷二《第五论配支干》,上海书店出版社年版,第36-38页
[27]吉野裕子《易经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28]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卷三十,安徽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
[29]如汉上大山四神博局镜,主区饰博局纹、带圆座的八枚乳钉,四神的配置为:左边青龙配一鸟,右旁白虎配人首鸟身的句芒,前面朱雀配麒麟,中间饰一雏鸟,后方玄武配上骑羽人之鹿。周围双圈内铭文为:“上大山兮见仙人,食玉英兮饮澧泉,驾交龙兮乘浮云,宜官秩、保子孙。” “上大山,见仙人,食玉英,饮丰泉,驾蛟龙,乘浮云,白虎引兮直上天,受长命,寿万年,宜官轶,葆子孙”。陈静《新莽时期博局纹镜研究》《中国美术》年第1期,第-页。
[30]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十六,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1]《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2]《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3]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描述赤山法华院:“南北有岩岑,水通院庭,从西而东流。东方望海远开,南西北方连峰作壁,但坤隅斜下耳。”从这里可见赤山法华院选址同样对于日出非常重视。圆仁著,顾承甫、何泉达校点:《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62页。
[34]《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页。
[35]《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页。
[36]叶涛《论碧霞元君信仰的起源》,《民俗研究》年第3期,第页。
[37]刘安编纂,何宁集校:《淮南子集释》卷三《天文训》,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38]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第十六《大荒西经》,巴蜀书社年版,第页。
[39]《五行大义》卷四《第十七论八卦八风》,第页。
[40]张政烺《帛书六十四卦序》,《文物》年第3期。
本文原载于《世界宗教文化》年第6期,经授权转载。图片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