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青春痘医院 http://m.39.net/pf/a_8740651.html
“蓬门今始为君开”是杜甫《客至》的诗句,“开门”表现了诗人久未有客来访,今友人忽至的喜悦心情。门,拉近了诗人与友人的距离。
对于爱好旅行的人来说,各地富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北京城胡同里那布局方正、结构严谨、朱门青砖灰瓦的四合院,不知记载着多少京味往事;古徽州青瓦白墙及高挑的马头墙,呈现的是实用与审美完美结合;福建的圆形土楼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方正布局,兼具审美与防御功能,令人无限遐想……
北京市福祥胡同某民居大门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明)翟志进等住宅大门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土楼大门
当我们走进一座座民居,每一个大门,乃至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转化成动情的文字,使赋予其上的文化内涵呼之欲出。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桃源镇东坂村的“安良堡”。这种建筑有很强的防御性,背靠大山,前低后高,有利于采光和观察远望;而进入它的唯一通道便是那一扇小小的门,可谓“一夫当门,万夫莫开”
走进民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门。人们由此进入民居内部,它区隔了“家”的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人们通过对大门的装点和设计,赋予民居之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何为门当户对?
“门当户对”指的是封建社会对婚姻男女双方门第等级的要求,也就是男女双方家庭的地位和经济状况处在同一等级,适合婚配。然而,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门当”和“户对”原是民居建筑大门的组成部分。在北京城中心胡同的四合院大门处,以及各地民居大门处,今天仍可见到寻觅门当户对的身影。
“门当”指的是门前两边的一对石鼓,又叫“抱鼓石”“门墩”。门当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往往雕刻精美。“户对”是位于门楣上的砖木雕件,代表性的为圆柱形,大概一尺长,与门楣垂直。
北京市福祥胡同一大门前有一对方形门当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四逸堂大门
北京市兴华胡同一大门门楣上有两个户对
北京帽儿胡同一大门上有四个户对,
上刻“国恩家庆”四字
门当与户对除了修饰大门,使其更美观、坚固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比如圆形的门当一般为文官家庭,方形门当一般通常为武官家庭。再比如户对的数量也与官职高低相关,三品以下官员家大门有两个户对,二品六个,一品八个。
在古代,只有门当户对相似,家庭背景相同的青年男女才可以婚配。于是慢慢的,门当户对就成了婚姻是否合适的标准。
门当还有镇宅的作用。山西很多地方的民居大门,往往有雕刻成狮子形状的门墩。在佛教里,狮子是一种瑞兽,是文殊菩萨的坐骑。在佛教的影响下,人们用雕刻的石狮子作为门墩,以镇宅辟邪。
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土沃乡西文兴村司马第大门前的门墩,一侧各有一大一小两个门墩,均装饰有狮子
大门如何彰显身份?
礼是中国封建社会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样也是对中国建筑影响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封建社会讲究等级身份的彰显,比如祭祀的祭品、吃的食物、穿的衣服、坐的马车、建筑的高矮形制,都能体现出身份的差异。建筑,尤其是建筑的大门成了区别尊卑身份的象征。从民居大门的形制可以看到主人的社会等级高低,如爵位、官品、行会职位等。这在北京的四合院体现的尤为明显。
北京的那些清代四合院的大门,级别最高的王府大门为“殿式大门”,即大门是一座独立的建筑,建造形制如正殿一般。次一级的大门是“屋宇式大门”,包括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这些门取倒座房中的一间为大门,也有独立的屋顶,门屋高出两边的倒座房。再简单的四合院大门一侧已经没有倒座房了,大门随墙而开,即随墙门,这种随墙门上也有屋顶,但这屋顶支撑的空间比较小。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大门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涛贝勒府大门
北京四合院常见大门线描图
(从左至右: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
门的颜色、门钉的数量、门环、门柱等也都标识了宅主人的身份地位。比如,清代亲王府“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雘,饰以五采金云龙文,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门钉纵九横七……”;世子府、郡王府“梁栋绘金采花卉、四爪云蟒。金钉、压脊,各减亲王七之二”;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梁栋许绘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公侯以下至三品官“门柱饰黝垩,中梁饰金,旁绘五采杂花”;二品以上“公门钉纵横皆七,侯以下至男递减至五五,均以铁。士、庶人惟油漆与职官同,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等等。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的孚王府大门,
门钉“纵九横七”,彰显地位的尊贵
在民间,家宅尤其是家门,成为炫耀财富和身份的场所。从对大门的精心营造,可以看出宅主人的身份和追求。比如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民居门内的土地神神龛,设于大门内侧对面的影壁上,证明宅主人务农;同村民居门内的土地神神龛设于大门内侧两边的墙上,证明主人经商。很多大门营造得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光耀门楣。
在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西文兴村,柳学周后人所建“司马第”是村里最为讲究的宅院,尤其让人瞠目的是如此密集、精工的九层斗拱,显示出宅主人具有非比寻常的财富。陕西省党家村某民居门楣上,宅主人用浮雕的形式设计了一个标有“诗书第”的门匾,明确地彰显家族的文化积淀和诗书传统。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南华庐,门口清晰地用楷书写着“南州节庆,华国文章”几个大字,门廊的墙壁上布满了各种与诗书题材相关的图画,表达了宅主人的文人趣味。
门楣上写着“司马第”,大门的斗拱极为精美
“诗书第”大门,
彰显主人家是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书香世家
“南华庐”门两边的“南州节庆,华国文章”,
体现了主人家的文人趣味
很多地方,一些有功名的人家,或向往功名的人家会在门楣上题写“耕读世业”“文魁”“登科”“进士第”“世进士”,体现了读书入仕作为一种提高身份阶层的途径在民间社会中备受推崇。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一个宅子的门楣上就写了两个金色的大字“登科”。
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登科”大门,
彰显主人对功名的追求
大门如何趋吉避凶?
据《山海经》记载,在很久很久以前,沧海之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桃树下有鬼门,万鬼都从此出入。鬼门外有神荼、郁垒二神守护,遇到外出危害世间的鬼便以苇敷住,拿去喂虎。于是皇帝令人在门户上画神荼郁垒二神,以抵御恶鬼。因此,神荼郁垒成为中国民间最早的门神。
汉代的艺术家在祠堂或墓室的墙壁上刻划了不少的门吏、门神画像,其中不乏成对出现的神荼、郁垒二神。此为河南南阳画像石墓墓门上刻画的神荼、郁垒门神画像
杨家埠年画“状元门神”,清代中期
杨家埠年画“五子门神”,清代中期
民间很多地方,为了避免大门“冲煞”会在门前悬挂镜子,埋“泰山石敢当”,以避邪、镇鬼、化除不祥。时至今日,各地端午节仍保留有在门上悬挂艾蒿、草蒲、五色线等的习俗。据说它们能避邪保平安,将它们置于门上是为了阻断毒病的侵入,保护家人免受虫害之毒。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排市镇下容村阚家塘民居门楣上悬挂着镜子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白鹭村四逸堂大门上的端午节悬挂物,
有艾草、菖蒲和用红布包裹着的雄黄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阆中古城百花庵街民居大门,
端午节悬挂的艾草、菖蒲及苦蒿
中国各地的民居之门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化系统中呈现着不同的面貌。门基于它的空间结构、开阖状态,衍生出了各自的文化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此基础上时间赋予门更为丰富的文化意义。
注:本文图片及部分材料引自《区隔与变通:民居之门的空间结构及文化功能》一书
文化艺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