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5日,实地参观泰山醉心石

泰山地质中溪异,

圆柱涡岩石醉心。

奇石嶙嶙天洞小,

水枯石烂树成荫。

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柱体,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醉心石是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属新的构造类型。国内外罕见,泰山首次发现,同位素年龄约12亿年。主要由环核、环层、环状和辐射状节理组成。是低黏度岩浆在特定条件下以涡街或涡阵形式流动经冷凝而成。常常成群出露,相互迭垒,形态奇特。

醉心石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

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醉心石所处位置的自然景观呈现出“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的景象。

醉心泰山石,主要由环核、环层、环状和辐射状节理组成。是低黏度岩浆在特定条件下以涡街或涡阵形式流动经冷凝而成。常常成群出露,相互迭垒,形态奇特。这种罕见而又奇特的地质构造,其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地质问题。它既不能用球形风化去解析,也不是传统的岩浆原生节理的理论所能做出回答的。过去很多地质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应用理论和方法做过一些研究工作,曾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过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然而对它的成因的认识还很不一致,仍有待人们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醉心石的演变史

经历了太古代末期大约为25亿年前的泰山构造运动的影响,受到强烈而普遍的花岗岩化和混合岩化作用,属中高级区域变质,总厚度大于米。泰山构造运动使岩层的褶皱轴向和片理呈度。而隐伏在泰山群之下的古老陆核则呈东西向展布。据此,可以推断远在太古代就存在应力场转变问题,即由南北向压应力场转变为东西向压应力场。印支期及燕山期地壳运动对本区产生剧烈的构造变动,褶皱、断裂和岩浆活动普遍。此期构造应力场已变为北西—南东方向。正如李四光教授所指出的那样,“至少从古生代以来,欧亚大陆的北部和中部整个的,同时又是局部的往南滑动”,即东亚大陆板块相对太平洋基底板块发生了由北向南的滑动,产生北西—南东方向的压应力。中生代构造应力场的改变代替了古生代以前的南北向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 环状节理是相邻两个环层的分割面,呈圆形或弧形,环层面比较光滑,局部可见微弱的擦痕。这种环状节理在新鲜的露头上表现不够清楚,只有在风化的露头上才表现得比较明显。辐射状节理,一般发育不好,在横断面上由内环层向外环层呈辐射状分布,一般终止于环核边缘,只有极少数可贯穿各处环层直至环核,其节理面与环层面垂直,沿走向延伸稳定,延长较远,节理面平直但不甚光滑,通过各个环层时往往不够连续,时而切过环层,时而又为环层限制而中断。

1.醉心石的地质知识展板:

1.1.桶状(涡柱)构造介绍展板、石刻:

涡心石,地质名词,形容地质结构形态。又名桶状构造,涡柱构造,属新的构造类型。国内外罕见,泰山首次发现醉心石——辉绿玢岩涡柱构造。产出在南北向的辉绿玢岩岩脉中。同位素年龄约12亿年。

1.2.桶状构造实例:

圆柱体的组合类型,有“错位排列型”和“寄生型”两种。前者在垂直长轴方向的横剖面上,两个圆柱体呈错位排列,活像仓库里堆垒倒放的的汽油桶。后者则是一个小的圆柱体寄生在两个大的圆柱体之间,小圆柱体的部分环层过渡到两个大圆柱体的环层中,尔后为最外的环层所包裹,共同组成一个大的“桶状构造”。

圆柱体均赋存在辉绿玢岩的脉体内严格地受岩脉所控制。现所见的多个圆柱体,均与岩脉走向相垂直,呈东西向分布。圆柱体的长轴方向为近东西向,并且呈近水平状产出,长轴的倾伏角很小,一般小于5°,个别可达10°,多数向东倾伏,少数向西倾伏。圆柱体垂直岩脉呈水平状产出,是这种“桶状构造”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不同于其他的桶状构造的显著标志,也是其成为罕见的原因。 圆柱体的发育和数量与脉体宽度的关系十分密切,脉体的宽度大,圆柱体发育好,数量多,规模大,反之脉体的宽度小,圆柱体发育差,数量少,规模小,若脉体的宽度太小,就没有圆柱体的发育。如红门附近辉绿玢岩岩脉出露的宽度达60米,其圆柱体发育最好,圆柱体数量达30余个。总的看,沿岩脉走向圆柱体的发育情况不尽相同,有的地段比较密集,有的地段比较稀疏。在垂直方向上,圆柱体发育的深度约米,至一定深度后即行消失,是地壳中的一种浅层构造。

2.小洞天:

泰山小洞天

上泰山的路上,北出红门宫门洞后,山色为之豁然,山路右侧中溪内水声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隐在溪谷中。由盘道右转,沿小径去东北方向不远即是小洞天,这里幽草如茵,翠柏如盖,流水潺潺。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泰安州知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左侧是一石涧,涧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会从石缝中流出,年深日久,冲出了三个水湾:柳条湾、饮马湾、石峡湾。每当水盈月圆之夜,月亮映在湾中,留下三个倒影,很有些诗情画意。

3.醉心石下的小洞天石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jbxx/12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