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攻坚勇毅向前写在全疆疫情防控攻坚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役!

这是一场拼尽全力的战役!

这是一场众志成城的战役!

7月正是新疆最美的时节,山清水秀、瓜果飘香、游人如织,处处是绚丽醉人的景象。

不料,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7月15日,乌鲁木齐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新疆连续天无新增确诊病例的记录戛然而止。

1例,6例,17例,30例,46例……乌鲁木齐报告确诊病例迅速攀升!

这是一场危机,更是一场大考!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新疆又一次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治区党委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迅速行动、周密安排,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全疆上下勠力同心,日夜鏖战,疫情防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9月7日,新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全部“清零”。

这是团结的战果!更是人民的伟力!

这胜利,属于你,属于我,属于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

实践再次证明——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只要全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征服,没有什么挑战不可战胜。这磅礴力量还将继续引领我们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一)

在前进的征途中,既有阳光万丈,也有惊涛骇浪。越是艰难的时刻,越需要领航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严峻斗争。新疆距离首都北京虽远,但新疆各族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情的牵挂。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乌鲁木齐疫情防控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专程赶到新疆调研疫情防控工作,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表示关心和慰问,带来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迅即派出疫情防控、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3个专家组赶赴新疆开展指导,组织12个省市21支核酸检测队驰援新疆。

面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防控难度大的突如其来的疫情,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把异常艰巨的战“疫”使命和担当扛在肩上: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上来;

——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及时果断按下“暂停键”,最大限度切断疫情传播蔓延渠道。

多次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10余次视频会议、近20次密集调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要求严格落实“四早”,强化“四方责任”,反复强调:坚决守护各族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如火,军令如山。

一场全民参与的疫情防控攻坚战迅速打响。

看不到硝烟,却看得到“战斗”;听不到炮火,却听得见“冲锋”。

救治情况如何?防控是否到位?“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自治区主要领导一竿子插到底,多次暗访督导居民小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医院等地,现场办公解决问题;自治区省级领导入驻社区,督导落实防控举措,切实把各项防控措施抓实抓细抓落地。

35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回应关切、解疑释惑,引导群众理性看待疫情,增强防护能力,稳定情绪,坚定信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上下同心者胜,众志成城者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科学精准施策,各族干部群众勠力同心、守望相助,在共克时艰中勇毅前行,凝聚起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磅礴力量!

(二)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疫情面前,人民生命重于泰山!

不计成本,无论代价。战“疫”中,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视为重中之重,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

生命至上,不遗漏一位感染者——

应检尽检、愿检尽检。为严格落实“四早”,切实做到“早发现”,7月17日起,乌市在全市范围分批有序开展免费核酸检测,进行拉网式排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面对巨大的检测压力,湖北、四川、江苏等12个兄弟省市核酸检测队携带设备千里驰援,各地州市核酸检测人员紧急支援。这是无私忘我的奉献,是守望相助的担当,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兄弟情义。

争分夺秒,夜以继日。一个个采样点迅速搭建,一批批核酸检测采样人员迅速到位,一间间核酸检测实验室灯火通明……在科学统筹下,乌鲁木齐市核酸检测能力快速提高到每天80万人(份),绝大多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都是通过核酸检测筛查出来的。

生命至上,不放弃一位病患——

抗击疫情如战斗,要将优势兵力聚焦主战场。新疆坚持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医院基础上,组建自治区新冠医院。

没有铁军,胜不了顽敌。国家迅速派出医疗救治专家组,在武汉抗疫中为人熟知的邱海波、杜斌、郑瑞强、康焰以及32位抗疫经验丰富的专家,再披战袍,来到乌鲁木齐重症救治一线。

若有战,召必回。新疆9个地州市、15个自治区级医疗机构的名白衣战士慨然出征,给家人留下一个匆匆的背影便负重前行。

张玲和陈政文夫妇报名,医院,践行医者的使命与坚守;刘艳和石晓卉从支援武汉起,一路战重症,闺蜜并肩行;还有很多“90后”,也成为火线上的中坚力量,一个个逆行身影让无数人动容。

他们是父亲、是母亲,是丈夫、是妻子,是儿子、是女儿,但在疫情救治一线,他们只有一个身份——医务工作者。他们不是生而英勇,只是选择了无畏!

最优质的资源、最精锐的力量,医院,凝聚起托举生命的力量,为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提供强力支撑。

生命的奇迹,每天都在发生。

8月5日零时30分,一位重症患者病情突然恶化。邱海波、杜斌、郑瑞强与自治区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疾步进入ICU2病区。肌松、镇定、插管,中心静脉管建立……50分钟生死竞速,患者化险为夷。

曾经昏迷了4天、行气管插管的危重患者朱先生能下地走路时感慨:“国家强大,医疗技术高超,为我捡回了一条命。”轻普病区里,罗女士在中国医师节当日鞠躬致谢医务工作者:“你们是帮助我击退病魔的战士。”刘阿姨出院时拉着医生罗琴的手说:“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你们能脱去防护服,让我看看你们的样子……”一句句由衷感谢,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最高褒奖。

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以赴办大事,这源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也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经过这次磨难,新疆各族群众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重要的保障、最可靠的依托。“我永远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名92岁的患者出院时满怀感激。

9月7日,最后3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此次疫情整个救治过程无1例死亡病例,无1名医务人员感染,白衣天使用漂亮的数据给救治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

与病毒的较量也是一场民生保卫战。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疫情期间,乌鲁木齐小区实施封闭管理,保障数百万市民的日常生活挑战巨大。在坚决切断病毒传播渠道、严防疫情扩散蔓延的同时,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保障好群众的基本生活。

蔬菜批发市场、社区蔬菜副食品直销点、物流园、供水供电企业全部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正常运转,确保居民家中水不停、电不停、通信不停、物资供应不断,“米袋子”“菜篮子”有保障。

畅通物资运输绿色通道、建立保供企业队伍、定时投放储备肉,对疆内外来乌务工人员发放生活补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保民生举措,暖了各族群众的心窝,让他们安心在家、舒心生活。

群众买药——乌鲁木齐市90%的定点零售药店正常营业,慢性病定点零售药店增加至90家,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代购配送上门。

患者就医——乌鲁木齐市公示28医院,正常接诊心脑血管患者、孕产妇、儿童、肿瘤患者等,全力满足市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困难群众生活——民政兜底保障,定期发放蔬菜包及肉、蛋、禽类等副食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中环路北社区有多户居民,为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社区工作者向辖区超市借来小推车,提高配送速度,解决“双手不够用,来回跑趟子”的难题。

沙依巴克区儿童村社区居民马晓娟独自一人在家,怀孕待产,社区工作者每天给她打两个电话,提前准备车辆,多方协调接来亲戚照顾她,宝宝顺利出生。

水磨沟区众泰社区居民崔玉林是低保户,她家的冰箱,塞满了社区送来的羊肉、鸡蛋和蔬菜。

乌鲁木齐市4.9万名基层工作者以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点点滴滴的关心关爱,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每一位群众的心坎上,激发出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面对疫情,团结就是力量。各族群众识大体、顾大局,主动投入战斗。疫情期间,乌鲁木齐市21万名志愿者在社区服务。身着防护服,每天爬无数级台阶,靠手提肩扛将生活必需品配送至居民家门口,志愿者陈露贴身的衬衫每天都能拧出水;为给居民送医买药,志愿者吴运新每天穿着防护服,戴着护目镜,全副武装,医院来回奔波。胳膊上的大片湿疹奇痒无比,只能晚上回家擦点药,第二天又投入战斗……

居民主动居家,积极配合疫情防控。每到测温时间,居民张一民提前守候在家门口,“我听力不好,别让他们等太久”;每天清理垃圾,居民李兰将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提前分类打包,还要加套一个袋子,“不能再给他们添乱”;居民耿磊是社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jbxx/13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