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砖画,描绘了七贤的纵情任性,

白癜风早期治疗 http://pf.39.net/bdfyy/tslf/190424/7086985.html

文/闵不克

一、引言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出土于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南京第二钢铁厂工人在一座名为“宫山”的小山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大型南朝墓葬,考古人员发下墓室的南北墙壁上有两幅巨型砖印壁画。专家将两幅砖画拼接在一起,命名为“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拼壁画。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如今它保存在南京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竹林七贤”砖画分为南壁和北壁两个部分,南壁依次是怡然弹琴的嵇康、吹指长啸的阮籍、执杯欲饮的山涛、仰首赤足的王戎;北壁依次是闭目沉思的向秀、嗜酒狂放的刘伶、妙解音律的阮咸、悠然自得的荣启期。前七位是大名鼎鼎的魏晋名士“竹林七贤”。最后一位荣启期是哪位大神?

荣启期是一位春秋时的隐士。孔子在泰山游览时看见他穿着破衣服,弹着琴,唱着歌。孔子好奇地问:“先生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荣启期回答说自己有三乐:为人、又为男子、又行将九十。荣启期清高遁世的思想和高士风度,完全契合竹林七贤,八个人才能两两对称。

二、砖画背后的魏晋风度之吃药

壁画中的王戎,仰首赤足,应该是吃五石散后的发散状态。

魏晋风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吃药。

何晏是吃五石散的始祖。(剧照)

一般情况是有病了才吃药,当然现代也有很多人吃药是为了保健与预防。魏晋时期吃药的人比当下那些把保健品当饭吃的人还厉害,他们吃的药是五石散(寒食散)。吃药,是魏晋时期最流行的时尚。

魏晋时期的人们为什么好端端的吃药?主要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为了追求长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人们普遍没有安全感,感叹人生苦短,对死亡极度恐惧,非常渴望生命。许多人相信吃五石散可以长寿,吃药随之流行。二是五石散不仅美容效果奇佳,而且增强性能力,有效增加夫妻生活的乐趣,这也是服药之风盛行的主要原因。

五石散具体是什么,有什么成分这里就不解释了,有兴趣的同学会可以用头条搜索去。这里重点介绍五石散的副作用,因为副作用的存在多少促进了魏晋时期饮酒和服饰的变化。五石散的主要副作用是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如果发散不好就会中毒。所以吃完药后要严格按照一套繁琐的步骤发散毒性和热性,否则会危及生命。

①五石散能否起作用关键在酒。服药后首先要喝优质的热酒,一天需要多次饮酒,保持身体一直处在微醉状态,以利于毒和热的发散。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刘伶为什么常常坐车时还拿着一壶酒的行为了。为什么要喝优质的热酒呢?因为喝冷酒或劣质酒,会丧命。

②饮酒后身体发热时,应立即用冷水洗手脚,药力发作时,再用冷水浴,这样可使药的毒性热性较快地发挥。洗浴之后要迎风梳头,穿宽大的衣服、大量吃冷饭。

③服药后一定要散步,即使病重体弱不能下床,也要由人搀扶着强行散步。

虽然服用寒食散有拿自己的性命当赌注的嫌疑,副作用多多,如《禹贡地域图》的作者裴秀因为服用冷酒丧命。但是发散得当的话,可以使人神明开朗,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所以服食五石散逐渐成为社会时尚。

三、砖画背后的魏晋风度之饮酒

壁画中的山涛,执杯欲饮,他的行为代表了魏晋风度的另一个特征饮酒。

五石散价格昂贵,副作用大,仅流行于贵族,酒的价格则便宜的多,饮酒之风逐渐盛行,魏晋之际,社会动荡,朝不保夕,喝酒买醉成为许多人解决人生苦闷的逃避手段,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道出了当时的社会心态。酒是个好东西,可以有助于五石散毒性的发散,可以把人带入无忧无虑的幻镜,更可以在清谈是增加情趣,酒成为士人的首选。

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酒中豪杰:

嵇康的理想人生就是“浊酒一杯,弹琴一曲”。

阮籍,又被称为“阮步兵”,原因就是他见步兵厨酿的酒好,要求任步兵校尉,目的就是能喝到好酒。

阮咸也是个“酣饮”的酒徒。

七贤中喝酒最凶的非刘伶莫属,刘伶的妻子常常劝他戒酒,刘伶见妻子恳切,便说:“你说的对,我要对鬼神发誓戒酒,你去买些酒肉来吧。”妻子备好酒和肉,刘伶便跪下发誓:

“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妇儿之言,慎不可听。”

原来刘伶耍了个花招,不仅骗吃骗喝,而且郑重表白,我刘伶来到人间就是为了喝酒!

……

其实,魏晋之际贵族士人们的酗酒,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享受,有的时候是为了远离政治斗争,通过酗酒的手段保全自己。如八王之乱时,杨淮见政局动荡,自己的才干无法施展,便纵酒逍遥。东晋初年,阮裕受大将军王敦信任,但阮裕看出王敦有“不臣之心,”于是借整天醉酒为手段,由此耽误工作被免职。

以酒为障眼法,企图免祸,实际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四、砖画背后的魏晋风度之清谈

壁画中的向秀,闭目沉思,他的行为代表了魏晋风度的另一个特征清谈。

清谈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大特色,杯中俗物饮酒与高雅玄学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玄学家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或“无”。“道”,无法用语言描述,看不见摸不着,只靠内心的直觉去把握,而在饮酒之后特别是在微醉的状态,人会产生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与他们所理解的道十分接近。

玄学的理性与醉酒后身心的感觉相结合,不仅促进了饮酒风气的流行,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理解。刘伶的《酒德颂》描述了一位大人先生,“以天地为一朝,万期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每天只做一件事——饮酒。大人先生的清高不入俗,引起了传统卫道士的议论责难,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刘伶借酒谈玄,表达的是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自我意识的宣泄。

清谈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魏晋士人把它作为一种精神享受,在日常交往,宾朋聚会时都能见到清谈的身影,有人废寝忘食,有人思考不辍。有人为此丧命。《世说新语》记载,卫玠体弱多病,他的母亲常禁止他清谈,卫玠全然不顾。一次卫玠在王敦家遇到了当时著名的清谈家谢琨,两人兴奋不已,谈了一夜,结果是因为过度劳累,一命归西。

清谈玄学是魏晋士人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清谈,旧观念和旧文风开始在人们头脑中瓦解,在一定程度开创了学术平等思想自由的新局面。

五、结语

以吃药、饮酒、清谈为代表魏晋风度,其背后隐藏的是人性的觉醒,表现为魏晋士人自我意识强烈和情欲的肯定。仅举几例:

桓温年轻时和殷浩同样有名望,所以常常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说:“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作我。”殷浩直截了当的对自己做了肯定,摆脱了外在标准,突出了自己的价值,与不能自夸的传统观念相比,自我意识得到了释放。

魏晋时期,每年的七月七日有有晒书的习俗,郝隆那天到太阳地里脸朝上躺着,有人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我晒书。”意思是我的肚子里全是学问,自我意识非常强烈。

阮咸爱上了姑姑家的一个鲜卑族婢女。在给母亲守孝期间,他姑姑要迁到远处,带走了婢女,阮咸知道了,借了客人的驴,穿着孝服去追她,两人一起骑着驴回来。这个婢女就是阮遥集的母亲。阮咸为了爱完全不顾双方身份地位的差别,在当时也是属于另类的人了。

难怪宗白华先生把魏晋时代成为“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郁热情的一个时代”。

参开资料:

1.《晋书》2.《世说新语》3.苏家《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与魏晋画风》4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jbxx/143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