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一把手”,不少皇帝都玩过“封禅”。“封禅”是什么?依据《史记.封禅书》中的正统解释:“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用现代话讲,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田地,曰“封”。“报地之功,故曰禅。”在泰山下扫出一方净土,在净土之上祭祀土地神,报答厚土之功德,曰“禅”。一、封禅的来源“封禅”这一做法具体源于何时,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据传,秦代以前曾先人干过这样的事。秦始皇之后,中国共有七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由此可见先秦以前“封禅”已蔚然成风。这种时尚沿袭至秦汉,愈演愈烈,竟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到了富足的唐宋时代,封禅的内容、程序、仪礼等等日臻完备。位于泰山脚下的“岱庙”中矗立着许多前来封禅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我国历朝历代在这里举行过封禅大礼的皇帝的心愿。岱庙中古碑刻石密布,其中最古老最珍贵的要数秦朝李斯小篆的《泰山刻召》,它是秦二世胡亥于公元前年下的诏书,在沧桑岁月的侵蚀下,现仅残存10个字。一代又一代的九五之尊,为什么会对“封禅”这种事情如此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呢?刘向在他《五经通义》中一语道破天机:“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立下天大的功劳,怎么可以如此默默无闻呢?这得告诉天界的神仙们才行啊,谁叫我是“天子呢”?在现存的泰山行宫殿内,巨幅壁画《泰山神启群回鉴图》上描摹了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鉴的情景。壁画上的泰山之主东岳大帝,峨冠博带,前呼后拥,阵势浩大,让人一望便心生敬意。前来封禅的帝王们,哪有不见样学样的道理?二、封禅需要的基本条件封禅这种大型庆典活动也是有准入门槛的,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资格来封禅,它必须三个硬性条件。第一个条件是更朝换代国家统一。这就让一大批靠着投胎躺赢的皇帝们望而却步。第二个条件,帝王在位的时候必须有政绩。起码要做到国泰民安、物阜民丰,四夷宾服,于是又一大批打酱油的皇帝被排除在外。第三个条件是必须有正宗祥瑞出现。说白了,就是有一个或多个史书中记载的超级吉祥物。比如齐桓公,春秋时期他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想到泰山玩一把封禅。但是,丞相管仲就极力反对。当时齐桓公很诧异:九合诸侯一统天下,几个老牌诸侯国都让我揍趴下了,没揍过的也都听我号令,功劳够大了,难道还不行吗?管仲说,前两条你都符合了,还有一样事情,你没有做到哦。齐桓公问,缺什么呢?管仲说:缺乏祥瑞。齐桓公心想,祥瑞还不好弄吗?随便找人凑合几样得了。管仲把齐桓公的心思摸得透透地,他说:一般的祥瑞可不行啊,必须要东海的比目鱼,西海的比翼鸟,没有这些真正的祥瑞现世你就不能封禅。这种到现在都没有发现过的神话物种上哪找去?齐桓公长叹一声,就此作罢。其实,皇帝们大老远跑去山东,都是为了借此鼓吹其统治的合法性--“天命神授”。那么,这种自欺欺人的政治告白外,还有没有点别的呢?三、各怀心思的“封禅大典”在最后一次“封禅”之前,历史上已有“始皇帝”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等一干“天子”去泰山闹腾过。而汉武帝刘彻更加痴迷,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89年的22年中,他竟疯狂地“封禅”了八次!关于封禅这事,贺知章洞若观火地说:“前代帝王,所求各异,或祷年算,或思神仙”。在岱庙里,存有碑刻余通,其中不乏历代皇帝留下的铭刻,这些石刻上就能看出帝王们封禅的目的和心思。从石刻的内容来看,秦始皇、汉武帝,都迷信异常,追求长生,希望成仙,其封禅也就因此搞得神秘兮兮的;而刘秀深知成仙这事不大靠谱,便转而求长寿;李治怕老婆,更担心皇权改姓,便暗中求“鸿基永固”,求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说来武则天代唐改周,也不是没有前兆的。公元武则天年派人在立下一个双石同座唐碑,史称“双束碑”。由两块条石并立而成的,上面是碑帽,底下是一块石头做的碑座,寓意天皇李治与天后武则天并立天下,共治四方。虽然武则天当时还没有当皇帝,但是她希望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是和皇帝一样的,这个有名的“双束碑”就成了武则天权利与野心的直接证据。此碑立完之后五年,武则天果然鼓动李治前来泰山封禅。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封禅行动,来自于大尾巴宋真宗。真宗听信了奸臣王钦若的鬼话,洗刷自己在檀渊之盟中懦弱无能的表现,公然给大臣行贿,最后自导自演跑到泰山强行“封禅”,把表彰大会变成了一次彻头彻尾地大规模造假行为。这样一来,直接就拉低了“封禅”的档次和影响力。加上历代君王“封禅”多次,也没有什么卵用。自此之后,历代皇帝都绝了“封禅”的心思。就连后来喜欢到处旅游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去泰山,也只去说自己是公款旅游,绝口不提“封禅”二字。由此可见,在皇帝中间玩的大型娱乐活动“封禅”,根本就一场自娱自乐的大型趴体。它既不能促进生产运动,也不能给军队加持胜利光环,既不能创造物资财富,也不能扩大疆域版图,充其量不过一场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政治闹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