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市文物管理局获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我市共有38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数量位居全省第一。至此,我市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处。
此次我市入选的38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古遗址类19处、古墓葬类1处、古建筑类1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1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
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于年6月启动。此次名单的公布,意味着我市又有38处不可移动文物被纳入省政府的保护范围,为我市文物保护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洛阳市又有38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省级
名单如下:
民国时期的林森桥(资料图片)
1、林森桥旧址
林森桥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新生村洛河滩。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年2月15日开始动工,年8月建成。该桥南北走向,桥长米,桥面宽近7米,是洛阳至韶关、界首、至嵩县的公路通过洛河的重要桥梁。
年洛河涨水,将桥北段冲毁多米,同年10月修复,年完成通车。年5月日军进犯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属工兵13团团长方松龄为了阻止日军前进,于5月7日现场监督将林森桥炸毁。现存明代残石拱券一孔,四角翘起的小亭一座。
林森桥作为洛阳桥梁史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古代桥梁的设计、构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2、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大王庙村一带。
受战事影响,年-年,河南大学曾先后随迁豫西南镇平和鸡公山及豫西伏牛山区潭头镇。潭头人民积极支持河大发展,纷纷把自家住房让出,作为河大师生的教室和宿舍,并捐送桌椅凳、生产工具等物资和粮油、肉、蛋等生活用品。县立高小腾房50余间,做为文、理、农学院的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关帝庙20多间房改为校本部办公用房。文学院设在古城村、石门村,占有8个院落,资料室另设于上神庙;理学院设在党村,使用了6个院落;理化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电厂共占民房40多间;农学院设在大王庙村,占有8处院落,设有种子库和仪器室。
潭头河大旧址,作为当时河南高等学府所在地,在了解当时河南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教学情况、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谢家庄石窟
3、谢家庄石窟
谢家庄石窟,原位于孟津县煤窑乡谢家庄自然村东南百余米处,石窟属于低山丘陵区,依山而建,坐南向西,开凿于砂岩石质的峭壁下,一条南北向山涧溪流经石窟前流过,整座石窟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因该石窟位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为抢救保护该石窟,年11月,省文物局拨款90余万元,由龙门石窟考古研究所将谢家庄石窟搬迁复原至孟津县城黄河公园内。年8月1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庄石窟是孟津县唯一的一座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石窟搬迁后坐北朝南,平而略成梯形,后壁宽3.80米,高1.66米,前壁宽4.60米,两壁长1.70米,总高约3.00米。石壁上方原有建筑遗迹(椽孔),即木构前室,现仅存椽孔。
谢家庄石窟的形制和布局,颇具山西云岗石窟后期遗风,而造像风格和艺术手法,却由云岗造像雄健可畏向面相瘦癯略长、仪容温和可亲的龙门风格过渡,其刀法也开始由粗矿转向细微。因此,此石窟造像应早于龙门宾阳洞造像,是洛阳一带少有的云岗格调向龙门风格过渡的初期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定对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东关清真寺
4、东关清真寺
东关清真寺位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大街东,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后增建女寺,扩建大殿,升高望月楼等。现存清代建筑大门、大殿、望月楼。大门坐南朝北,三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7间。大殿坐西朝东,面阔5间,歇山式建筑,殿前设卷棚顶建筑。望月楼为歇山式方形建筑。
东关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建筑木构件雕刻形式精美,彩绘书画生动逼真,色泽古朴而华丽,凸显了中国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对于我们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5、天津桥石基
天津桥石基位于洛阳市西工区西工村。(洛阳桥以西米的洛河北岸河滩内)
天津桥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年),杨素、宇文恺奉命营建东京洛阳城,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问题,从端门至定鼎门大街跨洛河修建了一座浮桥,由铁链连结大船而成,这就是最早的天津桥。
天津桥创造了我国桥梁史上两个“之最”。第一,最早用铁链连接船只;第二,最早建造了龟背形桥基作为支撑。
现桥虽废,而其名其景仍籍诗篇以传,对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古代桥梁的设计、构筑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亦是展示古都底蕴的最好见证,为洛阳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6.乔氏绣楼
乔氏绣楼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夹沟村,建于清代,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长11.2米、宽5.5米,高10.8米,为双面坡硬山式屋顶,脊上有雕花及龙吻。房檐下有花卉图案的砖雕。墙体内为土坯外包青砖。绣楼下层为砖劵窑室,中层用方砖铺地,右侧为套间,左侧北部有云梯,上层为阁楼,木质楼板。密室门开在绣楼后面,中层与其有云梯相连,绣楼南面外有护栏式青石台阶。目前,其整体建筑保存较好,木门窗有破损现象,云梯扶手有缺损。
乔氏绣楼对研究清代绣楼建筑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对研究清代民居和风俗,尤其是绣楼的结构和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玉帝阁
7、玉帝阁
玉帝阁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凤凰山南麓),曾是北宋行宫会圣宫的一部分,俗称“红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年),康熙四十二年重修。
室内四面壁画彩绘有道教人物肖像画,面部神态饱满,颜色鲜明,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服饰华丽,色泽鲜艳、清晰可见,此阁建筑古朴素雅,巍峨壮观,对研究明、清宗教建筑艺术和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建筑技巧。具有一定的考古及艺术价值。
8、兴福寺大殿
兴福寺大殿位于偃师市高龙镇高崖村(学校院内)。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东西长11.30米,南北进深9.10米,为歇山式建筑。
大殿主脊两端及正中饰有鸱吻,垂脊和戗脊上饰各类小兽。大殿内部柱、梁结构复杂,东边通梁,西边通柱,结构不对称,但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保持了建筑的稳固。此大殿建筑规格较高,结构奇特,斗拱等木构件制作精美,虽部分瓦件有所脱落,但仍不失为一处价值颇高的古建筑。
在大殿西侧,学校的过道内,平放有三通碑刻。这三通碑所记载之内容均与兴福寺有关,其中一块碑阴朝上,另两块正面朝上,因长期踩踏,损毁严重。该寺大殿的现状及这几通碑刻的发现,对于研究豫西地区民间宗教建筑风格、当时的经济状况以及人民生活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9、鹞店古寨
鹞店古寨位于孟津县平乐镇鹞店村(西北米处)。建于六朝,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鹞店古寨内现有居民十余户,青砖瓦舍,古树掩映,石磨石碾处处可见,鸡犬之声时时相闻,俨然一处世外桃源。
鹞店古寨座落在邙山半坡丘陵台地上,地势高亢,视野开阔,寨东紧邻洛常公路,是洛阳出入黄河门户,历来为驻兵防寇重地。该寨自然沟壑与寨堡建筑巧妙结合,二仙庙建筑规制保存基本完整,居民设施与古寨风貌浑然一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我国民居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民防设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
上戈乔家大院(传统村落)
10、上戈乔家大院(传统村落)
上戈乔家大院位于洛宁县上戈镇上戈村,为清代安微巡抚乔致南府邸,坐北向南,共有宅院5所。一、二宅均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有上房、东西厢房和临街房组成。一宅上房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东、西厢房山墙上有砖雕壁画,厢房门上有木雕。二宅临街房门口有石狮一对,但都有不同程度残损,上房也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砖木结构,檐椽外加飞椽,有龙头斗拱穿插梁头装饰。三、四宅上房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左右均有厢房,整体保存一般;宅东约20米有东厢房,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建筑,房檐有木雕饰,为莲花垂柱,做工精良。窑院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木门两侧有左宗棠赠给乔家的一幅对联,为“浩落古今同一体,风流儒雅亦吾师”,现保存在县文管会。西厢房山墙上有照壁,上雕对联,破四旧时被毁,已看不清字迹,山墙上有蝙蝠式拉丝,西厢房的木阁楼梯尚存。上房为面阔五间的窑洞式建筑,与后花园相连,后花园高出上房约1.5米。年被洛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戈乔家大院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有五所宅院组成,每所住宅都有精美砖雕和木雕构建,做工精良,对于我们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风俗民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1、金山庙
金山庙位于洛宁县陈吴乡洛宁金山庙村,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对其重修。该庙宇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耳房、石狮、门楼、石碑等。大殿面阔五间,悬山式,柱子均为石质,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十一组,其中柱头科六组,平身科五组,昂面为扁五角形,蚂蚱头呈龙头形,使用了减柱法,金柱直接穿过五架梁,整个大殿雄伟壮丽,殿东有耳房一间,耳房前有“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廡碑记”碑通。大殿正东四十米有一座石质门楼,高4.3米,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雕有简易椽头。门楼上设有门楼,上有石匾,正面刻“金山神门”,落款为嘉靖年间“敕赐”等题记,背面刻“背靠洛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在金门山下元皇庆年间建,明万历年间修,康熙十四年重修。”门楼两侧有石狮一对,卧于方形莲花座上,沙岩石质,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寺内散落有砂石质柱子残块,其石刻构件应为明中晚期。该庙宇建筑别具一格,砖、石雕刻形象逼真、手法细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马东村泰山庙
12.马东村泰山庙
马东村泰山庙位于马店乡马东村,为清代建筑,整体建筑坐北面南,现仅存卷棚式前殿、献殿、正殿和后殿,山门和戏楼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学校时被拆毁。
前殿、献殿和正殿分布紧凑,且前殿与献殿呈垂直布局,较为特殊。前殿为一卷棚加歇山式建筑,筒板瓦覆顶,面阔三间,一斗三升斗拱二十四朵,平板枋下设垂花柱,整个建筑活泼灵动。献殿为面阔三间的六架梁带前廊卷棚式建筑,檐下有斗拱。正殿面阔三间,七架梁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木雕精美,檐椽外加飞椽。正殿北二十余米为后殿,为面阔三间的硬山式结构建筑。上述建筑屋顶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脊上饰浮雕花草等图案。前殿内放置碑刻四通:清乾隆41年的泰山庙官地碑、光绪11年的重修泰山銮驾碑记、同治3年的社员官地碑记、道光9年的修贡泰山銮驾。
洛宁泰山庙整体保存较好,建筑风格独特,雕刻精美,两殿的垂直布局在豫西地区极为少见,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13、中原清真寺
中原清真寺位于洛宁县回族镇中原村,始建于清代,现存有山门、南北耳房、南北厢房、献殿和正殿。山门坐西朝东,面阔一间,硬山式建筑。南耳房面阔三间、北耳房面阔四间,南北厢房均面阔六间,硬山式建筑。南北耳房和厢房木结构均为早期构件,砖墙后翻修。正殿和献殿均为坐西朝东,面阔均为三间,硬山式建筑。寺内现存古碑三通:光绪九年“重修清真寺碑记”、清咸丰八年“修清真寺碑文”、光绪十四年“创修清真寺扇屏门楼碑记”。
中原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布局严谨,每座建筑砖、木结构雕刻精美,做工精良,彩绘书画生动逼真,色泽古朴而华丽,凸显了中国伊斯兰的建筑风格,对于我们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伊斯兰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4、福昌阁
福昌阁位于宜阳县韩城镇西5公里的福昌村,它是供奉道教师祖的活动场所。据旧县志记载,隋朝曾在此建福昌宫,现存建筑始于明代,清嘉庆二十四年(年)全面修葺。年,省文物局拨款5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福昌阁进行落架重修。
福昌阁为垂檐双脊塔连式建筑,双层垂檐,黄绿琉璃瓦覆顶,四角挑檐悬钟。福昌阁坐北面南,面开五楹彩门,四周基石均用青石条砌筑,墙壁用青砖垒砌,脊兽造工玲珑。阁建于30米的高台地上,正南与东西两侧皆以石阶余级通上台顶。阁内塑有金身祖师爷像,阁顶的梁木结构造型独特,环环相扣,充分显现了古代的建筑艺术风格。台之东西分层收进,两侧就山崖各砌筑砖洞数个,供奉祀药王、西佛、老君、吕祖、华佗等诸神位,洞前砖铺平台。登斯高阁,则见背依秦岭,面迎熊耳,群峰星拱,巍峨壮观。
阁下“燕堂书斋”为宋人辅国建造,有殿堂三间,为清代卷棚式建筑,外墙嵌有清代碑刻七通,《燕堂记》为北宋富弼撰写,其余皆为明、清时期重修碑记。
该阁是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阁内供奉真武大帝,阁两侧供奉天地诸神,每年初一、十五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断,为福昌阁增添了神异色彩。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福昌阁大会,商贾云集,百货如山,赶会人数常达数万,盛况空前。福昌庙会于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任福昌县主薄,宋代政治家富弼撰有《燕堂碑记》留于此。建筑外墙嵌有清代碑刻七通,是福昌阁兴衰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
15、新安城隍庙
新安城隍庙位于新安县魏郡大街广场西13号,坐北朝南,现存大殿1座,面阔3间12米,进深3间8米,四面起坡,面覆绿色琉璃筒瓦及黄色琉璃筒瓦,后檐共八攒斗拱:二攒转角斗拱,二攒柱头科斗拱,明间二攒,补间、次间各一攒平身科斗拱,斗拱为重翘重昂七踩斗拱,歇山式建筑。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可以认为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城隍庙是古代供奉和祭祀城市的守护神“城隍”之地,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百姓对城隍神奉祀尤谨,新安城隍庙历代屡有修葺和扩建,他的整体布局完整,木雕、斗拱做工精良,对于研究古建筑地域特色及风俗民情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16、新安文庙
新安文庙位于新安县老城东大街87号,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早期的文庙比较低矮,很不显眼,清代乾隆三十年(年)知县邱峨重修,墙柱增高二尺,加柱础十八个,殿前修了月台,使大殿更加雄伟,现整体结构仍为清代结构保存仍为清代乾隆年间的样式。最早临街有牌坊等附属建筑多处,是除县衙以外古城中最为壮观雄伟的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坐北朝南,现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店内墙柱高4米,该殿为四面起坡,面覆灰色筒瓦及琉璃瓦。挑檐,檐下斗拱结构,歇山式建筑。
该庙原为学宫,嘉靖九年改曰“文庙”,明朝嘉靖44年(公元年)知县王训重修,万历15年、崇祯、康熙、雍正、乾隆等时期多次重修,乾隆三十年起增大成殿。早期这里既是祭祀的场所,又是县最高学府,是县内文人、雅士集聚活动之地,这里文化氛围浓厚,额匾上书有“万世师表”、“生民未有”、“与天地参”等内容,颂扬孔子崇拜儒学,文庙供奉有“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有“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还有“十二哲人”和一百二十三位历代贤儒之神位。每年二月、八月在孔子生、卒月份大祭两次,祭祀礼仪严谨繁杂,知县主祭居中,左文右武,教育官员及本县文人依其班次挨叙行礼,仪式隆重,盛况空前。总之,新安文庙无论是从其历史、建筑艺术、文化资源开发上看,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17、薛村吕氏宅院
薛村吕氏宅院位于新安县铁门镇薛村,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存宅院两处,分别为南宅和北宅。南宅和北宅均为三进院落,硬山式建筑,建有北方典型的“走马门楼”,高大而气派,装饰有寓意富贵吉祥图案的精美砖雕和木雕构件,建筑气势宏伟,总体布局完整。南宅房屋共计10座,39间。北宅房屋10座26间,迎门的“福”字照壁,字高近一米,浑厚脱俗,福字的左边示子肥厚粗壮,上部开叉起笔,似龙、似凤,象鹰如剑,给人遐想,回味无穷。在北宅至今还保存有“南山北斗”古匾,为乾隆年间众多受业学生庆祝恩师吕世恒七十大寿而立。另一为“君子偕老”古匾,为康熙年间,钦命提督河南全省学政、刑科给事中邵曾康为薛村“吕起曾及其妻”所立。
新安吕氏家族自吕维祺开始,5世7位进士,前后持续余年,在明清两代乱世更迭之下生生不息,使家族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延续了良好的读书家风。新安吕氏家族余年的兴衰,折射出明清社会的兴衰,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新安吕氏家族像一面镜子,见证了河洛大地上发生的历史。保存至今的薛村吕氏故居,见证了吕氏家族昔日的辉煌,对研究清代的建筑艺术、社会发展、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都具很高的价值。
18、红椿寺旧址
红椿寺旧址位于嵩县车村镇高峰村。该寺始建于唐,敕修于明嘉靖元年(年)。明万历十七年(年)重修红椿寺。神宗皇帝特命官员召开竣工庆典,馈赠物资,并撰文立碑留念。明肃皇太后也曾为该寺颁经赐会。寺庙后毁于明末战火。
红椿寺现仅存石寨墙及三孔石拱桥两部分。寨墙为山寨围堡式,全用石块筑砌,依山势而建,起伏蜿蜒。底宽3米,高3米,顶宽1米,总长米,两侧出檐,可二人并行,东、南、北三面石拱寨门尚存。东寨门内是一条宽约10米,长约百米的石阶步道,全用石条铺设,步道尽头是一个十几亩的巨大平场,内有拴马石、石碾、石磨以及坍塌的石墙等。在一排巨大的柱石前面,半截厚重石碑碑头上刻有“钦旨”、“懿旨”几个大字,残碑上可见“皇图永固,帝道长存”等文字。接近寺院尽头的又一处平台上,有两通5.5米高、带碑楼的石碑,碑文都是篆刻“重修红椿寺记”,同立于明万历十七年四月(年)。寨墙整体基本完好,山门前的旗杆夹石、藏经阁前的柱基石还完整无缺。
三孔石拱桥位于寺院外东北约米处,是进入红椿寺区域的一个标志,系专为迎接引进红椿寺的达官显贵之人而修建。该桥为薄石条干砌而成,南北走向,长50米、宽5米、高4米,3孔,每孔跨径为3米,桥弧上面垒砌两层花岗岩石,外沿用雕凿精细的花岗岩镶嵌,桥两侧有安装栏杆的痕迹。
红椿寺是伏牛山佛教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
19、洛阳金元故城遗址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金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东城的遗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阳城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元河南志》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洛阳城均宋土城,规模约为城的二十分之一。而元代洛阳为河南府,其地位不如金代的中京。明清两代仍继续沿用金元洛阳城。明洪武六年,明威将军陆龄督众将其筑成砖墙,并开挖城壕。城墙高4丈,壕深5丈。城墙上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京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城门上建重楼,外筑月城。环城设敌台39处。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年12月开始在老城区东南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0平方米。发掘区内清理出金元明清洛阳城的东城墙与南城墙,并基本上获取洛阳金元故城遗址东南方向的范围和城墙走向。取得了较为科学的考古实物资料,城墙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砖等建筑材料,另外还出土了少量日用陶瓷器。其中,砖可以分为长方形大砖、小砖等,在尺寸、厚薄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日用陶器的器型包括碗、盘等。目前,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金以洛阳为中京,是洛阳历史上最小、最朴实的城池。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北宋之后,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因政治、军事中心的转移,地位逐渐衰落。现在的洛阳城,是在金元洛阳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中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笔直有序,古色古香的四条大街商贩云集,生意红火,奠定了洛阳老城如今的布局和规模。
通过考古发掘和研究洛阳金元故城的遗迹,丰富了洛阳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解决唐宋以后洛阳城址建造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20、苗南烧窑遗址
苗南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苗南村东南,大唐宫建材市场北,东距定鼎路约30米,南部临近隋唐宫城。该窑区地处北邙山向河洛平原过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窑区所在处黄土层深厚,为烧制砖瓦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窑区向东约两百米有一条南北向沟渠,可能为水源地。
窑区呈地坑式,东西长约57米,南北宽约22米,窑口呈中轴线南北对称布局,两端呈圆形弧状。共18座,分为南北两排,每排9座,窑口两两相对。每座窑结构相同,大小略有差别。操作通长约40米,宽约4米。地坑通向地表有四个出口,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均为斜坡式。每个窑均为独立窑口,由操作坑、窑室组成。窑室分别由窑门、火膛、窑床、烟道、烟室和烟窗口组成。窑室平面呈马蹄状,顶部保存较少,从残存的部分看,为平顶略弧,顶部厚约25厘米,每个窑室的空间约15立方米。
以Y18为例,介绍如下:Y18位于北排西段,保存较为完整。操作坑位于窑门外东侧,呈圆形,直径1.2米。窑门残高1.1,宽0.5米。火膛位于窑床和窑门之间,平面呈月牙形,低于窑床0.5米。窑床前窄后宽,两边呈圆弧状,前宽2.6米,后宽3.2米,窑床长2.7米。窑室后壁共有五个烟道口,中间为主烟道,主烟道两侧下部,各有两个方形排烟口。后壁后部为主烟室,立面呈桃形,烟囱口呈长方形。
从发掘的情况看,部分窑壁上残存有文字,大多数文字漫漶不清,有待进一步辨认,其中Y6上的文字为人名“韩贞凤”。另在窑室后壁上刻画有交叉斜线纹,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出土器物主要有唐代的砖瓦、瓦当、陶器残片和唐三彩残片等。其中,砖有长方形及方形两类。长方形砖又有素面及绳纹两种。方砖一般浮雕有莲花纹;瓦有筒瓦和板瓦,均为素面。瓦当也以莲花纹为主。圆形陶水管仅发现一个,位于Y2烟室内。陶片残碎,器形难以辨认。唐三彩也多为碎片,其中一件三彩盘较为完整,纹饰为莲花纹。
该窑址规模宏大、布局有序、保存较好,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为完好的砖瓦窑遗址,据初步研究,这批烧窑与隋唐洛阳城的建设有密切关系,可以解决自开元十九年以后隋唐洛阳城城内禁烧砖瓦后,工程建设所需建材的来源问题。此外烧窑壁上还保存了修建烧窑工人来源地,这对于探讨唐代徭役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该窑址出土砖瓦体量宏巨,筒瓦最长达50余厘米,方砖浮雕精美,与众不同,非普通民间建筑所使用,充分显示了皇家气派,代表了唐代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
该遗址的保存,增加了隋唐洛阳城的文化内涵,增添了唐代洛阳城的参观内容,再现了唐文化的深厚。
21、林校洛邑祭祀遗址
9年2月~年6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配合河南科技大学林业职业学院园林实训楼基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处西周早期的祭祀遗址。发掘面积近1平方米,发现有西周早期祭祀坑、灰坑、墓葬及流水沟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取得重要成果。
该遗址位于洛阳市中州东路以北的林业职业学院院内,工地位于西周早期遗迹密集分布区,是研究西周洛邑的重点区域,多年来在瀍河两岸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大量的西周遗存,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发现有西周贵族墓地;贵族墓地南邻的瀍河西岸发现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铸铜遗址;瀍河以东发现有大量的殷遗民墓等等,此次更是在此区域发现分布密集的祭祀坑。
目前,发现的祭祀坑有人坑、马坑、狗坑、牛坑、猪坑、人马组合坑、人猪组合坑、马猪组合坑、猪牛组合坑、车马坑以及人、牛、狗组合坑和碎骨坑等,内涵丰富,祭祀中用牲为牛、马、猪等,未使用羊,推测其祭祀者级别应高于大夫,或为天子。祭祀是中国古代的国家大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手段,是礼制中的重要内容。此次西周早期祭祀区的发现是研究西周礼制、祭祀制度的重要材料。
从发掘区的地层关系上看,西周沟晚于祭祀坑,应该是在祭祀区废弃后开挖而成。从现发掘部分的沟底部西高东低以及沟内可见明显流水痕迹的情况来看,此沟应为一条流水沟。经后期钻探显示,此沟向东出林校校园,向西在出探方西部66米处向南拐折。
据发掘情况分析,西周地层呈北薄南厚分布,即地层堆积为由北向南倾斜,其后我们对工地南部未发掘部分进行了详细钻探,钻探结果表明西周地层呈“V”字形堆积,南北宽约50米,南北两端薄,向中心渐深,故我们推测此处西周地层应为一大沟或河,所发掘部分应为沟或河的北岸。祭祀区位于此大沟的北坡。
西周初年周公在洛阳营建洛邑,这在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和《尚书》等文献材料中均有记载。而此洛邑城址的具体位置至今未有定论。根据文献《尚书·洛诰》记载,周公营建洛邑前召公曾来洛相宅,“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即洛邑很可能是横跨瀍水两岸而建。多年来在瀍河两岸的考古工作也发现了丰富的西周遗存,其中不乏重要的遗迹现象。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发现有西周贵族墓地;瀍河以东发现有大量的殷遗民墓;贵族墓地南邻的瀍河西岸发现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铸铜遗址等,种种现象表明,这里应是西周洛邑城址。此次大型的西周祭祀坑的发现又为西周洛邑城址位于瀍河两岸增添了新的线索,为探索西周洛邑城的规模、布局、形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2、高崖遗址
高崖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高崖镇高崖村的东、西两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遗址东段地势南高北低较为平缓,遗址平面形状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总面积约为26万平方米。地表广种小麦,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地表遗物较多。该遗址东北部的断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积,地层厚约3~4米,含有灰褐色土、烧土颗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遗物。采集标本主要有泥质灰陶、磨光黑陶、夹砂灰陶等,纹饰有方格纹、绳纹、内壁饰麻点纹,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该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遗址西段南距省道约米,国道从其东侧穿过。遗址平面近似三角形,东西最长达1米,南北宽约0米,面积约79.5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褐陶和夹砂红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绳纹及素面,器形有豆、高领罐、盆等,并在断崖处发现有灰坑遗迹。该遗址3年8月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西段东侧局部被高崖村民宅、国道占压,其余部分现为耕地;遗址东段东北侧有一座废弃的砖瓦窑,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遗址的完整性。由于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伊河台地、紧邻村庄,中部又有国道贯通,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进行保护和管理。
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裴李岗、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为研究伊河流域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3、盆窑遗址
盆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盆窑村寨东南,处于马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顾刘路从遗址东侧通过,一条村级公路从其中南部贯穿直达盆窑寨村。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约米,东西长约米,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3米,地面散落的遗物较少,采集的陶片主要出自马涧河南岸上现代人挖坟取土翻出来的土堆之中,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褐陶、夹砂灰陶和磨光黑陶,纹饰有绳纹、素面,器形有杯、罐、盆、尊等。从发现的陶片来看,该遗址保存完整,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该地区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盆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盆窑村寨东南,处于马涧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地势平坦。有一条村级公路从其中南部贯穿直达盆窑寨村,加之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河岸台地、紧邻村庄,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加强保护和管理。
24、寨湾遗址
寨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乡曹寨村寨湾村(自然村),分布于该村东北和东南两片,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遗址北段东临沙沟河(现为沙沟),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内基本为农田,地势平缓,遗址平面略呈长条型,东北西南长约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线纹,器形有罐、盆、鬲等。
遗址南段西侧为一泄洪沟,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势较为平缓。在断崖上发现有多出灰坑,形状不一,有袋状、长方形等。灰坑内包含物丰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烧土颗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及夹砂灰陶等,纹饰多样,有粗、细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线纹等。可辨的器形有刻槽盆、罐、豆等,另采集有残石镰一件。
从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一处保存较好的古文化遗址,对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寨湾遗址北段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的西南部为村庄占压,其余为农田,保存较好,遗物丰富。遗址南段坐落于沙河两侧台地上,地表广种农作物。由于常年遭受自然风雨剥蚀、水土流失、大气、环境污染等,对遗址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同时,遗址地处河岸台地、紧邻村庄,加之当地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比较落后,其生产生活活动和其他人为因素,均对遗址本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遗址的完整性及附近的环境风貌均受到很大的影响,亟待对其进行保护和管理。
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商、周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为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5、柿林遗址
柿林遗址位于孟津县白鹤镇柿林村西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西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南接邙山丘陵台地。年7月28日,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柿林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采集到的遗物分为两大类:生产工具的石器和生活用具的陶器。石器种类有石片石器、石刀和纺轮,其中石片石器的刃部有明显使用痕迹,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石刀为平面呈长方形的穿孔石刀,纺轮为圆形饼状,石刀和纺轮通体磨光,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陶器种类有鼎(凿形足)、泥质红陶单耳杯、夹砂褐陶敞口钵等。龙山文化的器类有夹砂褐陶折沿罐、泥质灰陶双腹盆、泥质灰陶小口瓮、泥质灰陶壶、粗柄豆等。该一致的仰韶文化内涵较少,龙山文化遗物较为丰富,是一处从仰韶文化延续到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柿林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
26、寺河南遗址
寺河南遗址位于孟津县城关镇寺河南村东北,瀍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西临沟,北、东两面临瀍河,南接邙山丘陵坡地,土质疏松,土色黄红。年8月1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13日,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寺河南遗址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面积平方米。遗址区采集到的仰韶文化遗物有石斧、大口罐、钵和少量白衣彩陶片;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有大口罐、瓮、高领罐、卷沿罐、器盖等;另有少量东周时期的盆、鬲残片。从采集到的遗物分析,该遗址的年代从仰韶文化延续到周代,但以龙山文化为主要文化内涵。
寺河南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其文化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遗存的仰韶、龙山文化面貌,对研究黄河南岸丘陵地区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7、新庄遗址
新庄遗址位于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西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东西两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南部与丘陵台地相连,土质疏松,土色褐黄。年7月28日,洛阳市革命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新庄遗址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可采集到丰富的仰韶和龙山文化遗物。
在遗址北部剖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采集的遗物主要有陶片、兽骨、石器等;采集的石器种类有石斧、石刀,采集的陶器种类有彩陶罐、敛口钵、敛口罐等陶器残片。该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时期遗址。
新庄遗址分布范围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其文化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伊洛地区邙陵地带遗存的仰韶、龙山文化面貌,对研究黄河南岸丘陵地带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价值。
28、新庄烧窑遗址
新庄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东北部,东距省道约1公里。年下半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庄村北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时发现,钻探面积9.83万平方米,发现烧窑座。遗址周围被断崖破坏殆尽,仅在西南部与村庄相连,相对保存完好。
依据钻探结果显示,烧窑分布区域略呈方形,除遗址东南角分布了排列较为整齐的三排烧窑外,遗址其它部位的烧窑并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该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申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年7月开始在烧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平方米。经考古发掘的每座烧窑,其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别,均为独立窑口,由通道、操作坑、窑室组成。以Y4为例,窑室平面呈圆形,直径2.7米,为砖券窑室,拱顶。窑室西部为操作间,略呈方形,长1.6、宽0.8米。操作间西部为通道,斜坡式,近方形,长6.1、宽0.9-1.6米。目前,烧窑遗迹尚未发掘完毕,田野发掘和器物整理工作正在同步进行当中。
烧窑遗址出土遗物主要是砖、瓦、五边形水管等建筑材料,另外还出土了少量日用陶器。其中,砖可以分为几何纹大方砖、扇形砖、空心砖、小砖等;瓦可分为瓦当、筒瓦、板瓦,其中同类瓦片在尺寸、厚薄、内外纹饰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水管均为残件;日用陶器的器型包括瓮、缸、盆、甑、罐、盘等。
该烧窑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是洛阳地区已发现的汉代窑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据初步研究,这批烧窑与邙山东汉帝陵以及陵园遗址的建设有密切关系,可以解决地陵墓、陵园建设所需建材的来源问题。
该烧窑遗址出土砖瓦体量较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与朱仓东汉陵园遗址出土的砖瓦等建筑构件基本可以对应,应当是专为邙山东汉帝陵及其相关设施的建设而设置的一处烧造地点。
该烧窑遗址的发现,是除陵墓、陵园遗址外,邙山东汉帝陵区域内发现的一处非常重要的手工业遗存,丰富了邙山东汉帝陵的文化内涵,为解决邙山东汉帝陵及陵园遗址建造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
29、小潘沟遗址
小潘沟遗址位于孟津县会盟镇小潘沟自然村西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南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西部紧邻济洛高速公路,土质疏松,土色褐黄。年10月16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潘沟遗址南北宽米,东西长米,面积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可采集到丰富的龙山文化遗物。遗址内发现的遗迹主要是龙山晚期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不少半地穴式建筑遗存。房基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不规则形和袋形两种;墓葬都有不规则墓坑,但无随葬品。遗址内发现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蚌器和卜骨。陶器以轮制为主,主要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并有少量的磨光灰陶和黑陶,纹饰除素面外,多为篮纹、斜方格纹,另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陶器火候较高,制作精美,全为小平底和多带柄器物。器形主要有鼎,鬲、罐、杯、盘、澄滤器、纺轮等。石器主要有斧、铲、刀、镰、犁、凿、矛鏃、弹丸、石环等,一般制作精致有孔者,皆为单面起钻。骨器主要有鏃、锥、鱼钩和骨饰等,并发现一件完整卜骨。玉器主要有玉玦,玉璜、玉饰和玉铲等。蚌器主要有刀和鏃等。
小潘沟遗址文化面貌比较单一,主要为龙山晚期和二里头早期遗物。从发掘和采集遗物看,众多酒器的出土说明该遗址农业比较发达,粮食出现剩余;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制作精美,工艺先进,钻孔单面起钻,反映当时先进的钻孔工艺技术的提高;石犁的出现,反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当地不产玉,玉器的发现,反映出当地与其它较远部落的物质交换;采集到的夹砂厚胎器,说明当地出现冶铸工具;特别是卜骨的发现,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意识,透漏出人类文明的先声,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接近阶级社会的门坎。因此,小潘沟遗址是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它对探索文明起源,阶级社会形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0、菠萝窑遗址
菠萝窑遗址位于孟津县常袋乡半坡村菠萝窑自然村金水河北岸丘陵台地。8年1月15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菠萝窑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83平方米。遗址西南部的断面暴露有丰富的文化层堆积,文化层厚1—3.5米,包含物较丰富,采集到的遗物分为龙山文化和东周两个时期,其中龙山文化的陶器种类有方格纹折沿罐、高领瓮、圈足盘、双腹盆、器盖等;东周时期陶器种类有鬲、盆、豆等。
寺河南遗址分布范围较广,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层堆积明显,是研究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一处重要古文化遗址。
菠萝窑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为主要文物内涵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遗存的龙山文化面貌,对研究黄河南岸丘陵地区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1、大阳河遗址
大阳河遗址位于瀍河北岸丘陵台地,即城关镇寺河南村大阳河自然村,地处瀍河北岸的台地上。年8月1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阳河遗址是一处以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为主要文物内涵的古文化遗址,其文化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遗存的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面貌,对研究黄河南岸丘陵地区当时人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32、班沟遗址
班沟遗址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班沟村东南,该遗址是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少有的一处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延续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孟津黄河流域邙山丘陵地带就有裴李岗文化分布,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图河、瀍河、金水河等支流处古文化遗址分布众多。在班沟遗址西北约1.5公里和2公里处瀍河沿岸台地上有相留遗址和上村遗址分布,在班沟遗址东南约2公里处,有李窑遗址分布,这里瀍河两岸台地,古文化遗址呈带状分布,是早期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班沟遗址西面临沟,北邻瀍河,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总面积约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该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采集到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物。其中采集到裴李岗文化的褐色砂岩石磨盘1件,形体厚重,有长久使用痕迹;仰韶文化的遗物有石斧、红陶钵、夹砂罐等;龙山文化的遗物有石斧、方格纹大口折沿罐、篮纹深腹罐、舌形鼎足、双腹盆等。商周时期的遗物可辨器类的有鬲、罐、盆、簋、豆等。
33、蝙蝠洞遗址
蝙蝠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高崖头村大夹沟村道路东侧的低山山头顶部,由于以前曾有成群蝙蝠聚其洞内,故称“蝙蝠洞”。此洞口朝东南,阳光照射时间较长,洞口位于山头的一块大型岩石之下,宽1.4米,高1米,地理位置为东经33°45′58.″,北纬°41′49″,海拨高程米,洞口方向为°,洞口底面高出洞前沟底15米。
蝙蝠洞遗址是河南省内发现的第一个含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填补了中原地区未在洞穴中发现古人类的空白。是河南省乃至国内古人类旧石器考古的重大收获。
34、龙泉洞遗址
龙泉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镇兴华路北庙坡南鹿坡坡下,现龙泉山公园西大门西北约50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3°47′24.0″东经:°36′28.0″高程米。
该洞穴口呈椭圆形,南北宽3米,底至顶高2米,口檐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取石者炸塌,洞口及洞内发现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也已被人当恐龙骨骼挖掘哄抢遭到破坏,年被栾川县市政所定该洞为恐龙遗址,现暴露的洞深2米,洞向西侧山坡内延伸,洞内仍被淤土和泥石流囤积,土色黄褐,土质松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重新对此洞穴进行了调查,发现仍有动物骨骼化石存在,并在土层内采集到疑似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片、石硝等脉石英石制品。年2-4月份,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现更名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栾川县文物管理所三家共同对此洞穴进行了发掘。出土石制品件,其中包括石核96核、石片60件、工具73件、石器58件、断块件。另外还淘洗出土了大量的脉石莹碎块和碎屑。所出石制品的打制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和砸击法。锤击石片中,长宽相当的石片占多数,有近30%的似石叶、石片。工具以刮削器为主,也有少量尖状器、锥、钻、雕刻器等。另有疑似骨器一件,火塘一处。出土的化石有犀牛、牛、鹿、马、猪、狗、羊等等达到数十种之多。由周立,杜水生等人所著的《龙泉洞遗址石制品初步研究》一文已在《第四纪研究》第31卷第6期上发表。在发掘该洞的同时,又在南则发现了龙泉二号洞,二号洞距已发掘的洞穴(1号洞)处仅有10米左右,洞底与洞壁处土层亦厚且松软,土层内亦有大量的石器、石片、碎硝及动物骨骼化石。该洞也因挖土、采石、雨水、山洪冲刷,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待抢救发掘。
龙泉洞遗址是伏牛山区第一次经过科学发掘和研究的旧石器晚期洞穴遗址,它的发现为全面认识中国旧石器晚期文化的面貌和现代人行为提供了重要资料。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历史、科技、学术、价值。
35、孙家洞遗址
栾川地处豫西秦岭东延余脉伏牛山、熊耳山之内,山势西高东低,呈扇形向东展开,海拔一般在-米之间。地处中国南北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优越,为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孙家洞遗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湾滩村哼呼崖的断崖上。北边紧挨伊河。因山洞离孙家住户较近,故称孙家洞。现有洞口呈扁长形椭圆状,宽3米,高0.9米,距河岸地面约50米左右,洞内又分数穴,高、低、粗细、大小不等,变化复杂。四周冬青树密布、茂盛翠绿、景色秀丽。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对该洞进行了调查。具体坐标是:北纬33°47′50.0″,东经°41′38.0″,海拔米。
孙家洞遗址区内化石地点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栾川乡范营村东侧,伊河南岸的悬崖洞穴内,因山洞离孙家住户较近,故称孙家洞。该洞洞口为圆形,直径为1.2米,洞深约10米左右,最高处约有4米,最低处约有2米,洞内又分数穴,高、低、粗细、大小不等,变化复杂。
年5月开始由洛阳市文物考古院和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对孙家洞遗址进行发掘。,田野工作于年9月底基本结束
年9月26日下午在整理钙化胶结块的第十水平层时,发现了3颗人类牙齿,包括2颗臼齿和1颗乳齿。
年10月16日在整理淘洗的化石标本时又发现2颗人类牙齿,同样出土在第十水平层,包括1颗乳齿和1颗门齿。
年10月18日上午在淘洗第十四层化石标本时,又发现1颗人类臼齿。
该遗址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出土了人类牙齿化石,而以往在河南淅川、南召、卢氏等地发现的人类牙齿和头骨化石则没有明确的地层,此次发现是河南省境内首次在中更新世时期有明确地层出土的直立人牙齿化石,对于研究人类起源及演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该遗址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栾川又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对于研究中国中更新世时期该过渡区域动物群的种类及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该遗址的动物化石非常丰富,栾川又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附近,对于研究中国中更新世时期该过渡区域动物群的种类及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动物地理区系演化及古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36、北冶瓷窑遗址
北冶瓷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北冶乡北冶村,年被洛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洛阳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该遗址分布范围广,南北长米,东西宽米,面积20平方米。地势北高南低,依山面水,南部紧邻村道,北为居民区,在地表散布窑具、瓷片及部分大小不一的红烧土等遗物。出土标本较多,制作工艺水平也较高,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3-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新安县文管所联合组建考古队,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布5×5㎡探方17个,加上扩方面积共揭露平方米。其中T8中发掘的横橄榄形烧窑,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该窑平面呈橄榄形,东西长,由操作间、火膛、窑门、窑室和烟囱等五部分组成。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它对研究宋元时期的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都有重要价值。
37、下村遗址
下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五头镇小庄村西河东岸二级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分布范围广,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在地表发现有较丰富的陶片等遗物。遗址周围的断崖上暴露有大面积的灰坑,包含物较为丰富,文化层厚度3米左右,遗物有泥质陶和夹沙陶,以泥质陶为主;陶色有灰陶、红陶、褐陶和彩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素面等;可辩器形有罐、盆、钵、豆等遗物。从采集的标本可见,下村遗址从新石器的仰韶、龙山以及周汉时期都有遗存,证明此遗址持续之长,为研究中原地区各时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年12月新政〔〕号公布为新安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11月13日公布为第三批洛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8、洛龙区壁画墓
洛龙区壁画墓位于洛阳市洛龙新区关林路与金城寨街西南,隋唐洛阳城遗址的定鼎门门址西南。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龙盛小学基本建设时发掘清理一座五代壁画墓,编号为C7M。
该墓葬为长方形台阶式墓道砖券墓葬,方向°。整个墓葬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为砖雕仿木结构,墓室壁上有砖雕的门、窗、桌子、椅子、灯擎、柜子、衣架。在砖雕以外的墓室及甬道壁上均为白灰抹壁。
该墓葬壁画及砖雕结构被倚柱分成九幅画面。墓室内壁总共有四幅,用彩色线条在白灰壁上作画,色彩鲜明,分布于甬道东壁、西壁、墓室与甬道相接处的东西墓室壁上。
该墓葬被盗扰严重,出土随葬品极少。共计出土遗物39件,包括有铜镜、铜熏炉、铜泡钉、铜锁和铜钱。未见墓志,对其具体年代的断定增加了难度。依据墓葬形制、绘画风格、服饰文化、许多鎏金器随葬品初步确定为五代时期,且墓主人也是当时一位级别较高的官员。
该墓葬壁画整体保存状况较好,图案清晰,绘画色彩丰富,有靛蓝色、朱红色、黑色、豆绿色、粉红色等。对研究五代时期的墓葬形制、建筑结构、绘画、服饰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壁画的线条粗、细、虚、实结合,色彩丰富,人物生动形象,是洛阳以往五代墓葬发掘中罕见的艺术表现力较高的精品,国内也实属少见。
(来源:洛阳日报)
河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北京中科医院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