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论我们要走多远,都离不开双脚。
提及身体健康,默默无闻的双脚大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位之一。事实上,脚是全身健康的“放大镜”。不起眼的双脚上,细微变化就能折射出多种潜在疾病。
一半以上人患有脚病
数据显示,人的双脚一生平均要走12.5万公里,每走一步要承受3~5倍的体重。可是,很多人不懂得爱护双脚,就连基本的护理、泡脚都很难做到。
我国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脚病,成年人患病比例更是高达75%。
一方面,人们平时往往不注重脚部的卫生与护理,有些人甚至不洗脚、一双鞋袜穿好几天也不换一次;
另一方面,有的女士为了美丽,穿又高又紧的高跟鞋,脚在狭小而变形的空间中得不到应有的放松,从而导致足癣、过敏、高弓足、足底筋膜炎等表层疾病。
8大症状别忽视
人的脚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多条肌腱肌肉以及很多联系心脏、大脑、脊椎的神经和血管,其外在表现的不同寻常,都可能是身体敲响的警钟。
脚部问题知多少脚干。当心血液循环障碍。脚部皮肤干燥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脚癣或过敏,很可能是血液循环不畅所致,使脚部无法接收足够的供血。
脚总是感觉冰凉。可能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素是调节新陈代谢的主力干将,其分泌不足会导致新陈代谢和体温调节出现异常,身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大受影响,致使手脚冰凉。
麻木。麻木多与神经病变有关,如果你的脚时常出现麻木感,这可能是由于足部、脚踝或后背的神经萎缩所引起的。短暂发麻可能是鞋子太紧造成的,不必担心。
脚抽筋。脱水通常会导致肌肉痉挛,同时,缺乏钾、镁和钙元素等营养元素也会导致痉挛。
跟痛症。警惕足底筋膜炎、跟骨高压症。起床或从椅子上站起来时,脚后跟的底部出现剧烈疼痛。行走数步稍缓解,随后疼痛又加重。穿太紧、太旧的鞋、人字拖等都会加重症状。
大脚趾突然增大。关节上突然发作的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这可能是痛风、关节炎、感染和外伤所致。
脚趾甲发黄。真菌感染容易导致脚趾甲变黄增厚;此外,患有呼吸道疾病、淋巴水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会导致脚趾甲发黄。
脚踝肿胀。当心肾病。肾脏有筛选营养素的作用,一旦工作失常,体液就难以及时排出体外,导致浮肿,脚部肿胀最为明显。
护脚谨记三大法宝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传统养生理论认为,足部也是人体经络循行和穴位分布的重要部位,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三条经脉走向止于脚部,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条经脉走向起于足部,与头面部和胸腹部相关内脏器官密切联系。
足部的传统经穴有33个,占全身穴位的1/10,还有很多的经外奇穴,以及足部反射区。它们有一定的诊断查病、治病和保健效果。
因此,结合日常生活,足部保健要做到以下三点:
01常泡脚足部离心脏最远,气血供给和循环最差,受温度的影响尤为明显。如足部受凉时,寒气入侵,经络运行不畅,容易诱发感冒、心血管疾病等;相反,泡脚时,就如同“艾灸”足部穴位或反射区一样,通过经络和温热的作用,推动气血运行、疏通经络、温煦散寒,从而改善体质,强健体魄。
俗话说:“天天泡脚,胜吃补药。”每晚睡前热水或者中药泡脚,用约40℃的热水,泡15~30分钟即可,以双脚皮肤发红、面部有微汗为宜。
02常按足部穴位足底有与人体各个脏器相联系的穴位和相对应的反射区,常按摩,能加强人体气血流通,疏通经络。泡脚后再稍加按摩对健康大有裨益。按压涌泉穴几分钟(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可以更好地促进足底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还可以护肾。
另外,日常按摩足三里,可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使脚变得暖和起来;按摩承山穴,可缓解脚酸、脚抽筋等症状;常按太溪穴可补养肾脏。
03坚持运动运动能够锻炼脚部肌肉,是保护双脚的好办法。建议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分钟,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等都可以。随着天气转暖,脚病也将进入高发期,建议大家注意脚部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另外,记得多泡泡脚,温暖双足。
好消息来了!御竺康沐足液+润足霜新品上市,抓紧时间抢先体验!注意关键词:活动期间,只送不卖!
活动期间年10月16日——10月31日,只要单张订单金额满足活动方案标准,即可获赠相应“超级满足”新品体验礼包,数量有限,先购先得,送完即止。
详情请查阅海报,如下:
本文来源参考《生命时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如对版权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