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秦汉旅游的第21篇美文
内容共个汉字
阅读约需10分
在中华文明悠长的五千年历史中
史书超过万本
最有价值的不过“二十四史”
在二十四史中
最伟大的要数《史记》
这本鸿篇巨著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影响超过后世任何一部史书
今天文物君所讲述故事的主人公
就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画像
官宦子弟司马迁:显赫家世的重要性
司马迁是个标准的官宦子弟。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他的先祖开始,司马氏始终是国家政治核心中的一员。“司马”来源于周朝,是军中管理马匹的要职,也是司马迁的先祖在晋国担任的职务。司马氏最初在周朝负责编撰史稿,春秋时四散到各国,有一支由晋入秦,在军中任职,最著名的是秦昭襄王年间灭蜀的司马错和战神白起手下的将领司马靳(司马错孙)。
司马错塑像白起画像影视剧中的秦军形象
在秦始皇时期,司马靳的孙子司马昌主管铁的开发和生产。司马昌的儿子司马无泽在汉高祖时在长安城负责市场管理,也就是长安东市的“市长”。在司马迁的这些祖辈中,职位最低的司马喜(司马迁祖父)也有五大夫的爵位,可见司马家是真正的世代公卿。在司马迁出生时,他的父亲司马谈担任汉景帝时期的太史令。
从上古时期起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司马迁曾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虽不掌握实权,却接近权力核心,特别是汉武帝时期,被称为“天官”的太史令成为皇帝与上天之间交流的纽带。
司马谈政治情商极高,策划汉武帝举行泰山“封禅”,是他的政治生涯的最高峰。汉武帝推崇儒术,想一改汉初黄老思想主导下清淡无为的社会氛围,特别是窦太后薨后汉武帝独掌权柄,独尊儒家已势在必行。虽然司马谈也曾嘲讽儒家“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但对于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他始终全力支持。泰山“封禅”极具儒家特色,在于显示自统治者得到了上天的授权,即所谓“天命所归”,是最能彰显皇帝成就的仪式,更有着提振士气鼓舞人心的作用。
《中华泰山·封禅大典》舞台剧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昆明池的汉武帝战船塑像
不过在“封禅”仪式开始的前一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年),司马谈在前往泰山的途中病倒,只能留在洛阳养病,被派往巴蜀巡查的司马迁也赶回了父亲身边。弥留之际的司马谈告诉司马迁,汉武帝会让他继任太史公,并留下了一句关于“孝道”的叮嘱:孝始于对亲人的敬爱遵从,更重要的是对君王的忠心,最后以立身于世,实现自我价值为目的。但孝的终极奥义,则是扬名于世,彰显自身成就是父母之功,才是最大的孝道。这是司马谈对儿子最大的的嘱托,希望他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将史书写成,为后世留下文化的根源。
司马迁听从了父亲的嘱托,继任新的太史令。从这一刻起,他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就已注定。
命运的起落:从圣命郎官到阶下囚
在继任太史令前,司马迁已经当了十年的郎官。
汉代选拔官员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在边疆取得军功后内调,这一点司马迁并不符合;第二种就是汉代的“举孝廉”。虽然从小聪明过人,十岁就能诵读先秦文字写成的典籍,但司马迁从不是乖巧听话的孩子,在家乡甚至有放纵不羁的名声,自然无人推荐他。尽管如此,身为官宦子弟的司马迁也丝毫不用担心他的仕途。司马谈对于儿子的提携与照顾非同一般,不仅请到了董仲舒、孔安国这样的名儒大家为他指点学业,还能申请到公费让二十岁的司马迁游历天下,搜集史书典籍,足迹踏遍半个中国。这段经历对司马迁非常重要,正式因为能广泛的收集资料,才成就了后来《史记》的顺利完成。
元狩五年(公元前年),二十八岁的司马迁正式到郎中令报道,成为了一名郎官。郎中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处,郎官们都是皇帝倚重的青年才俊。司马迁在任郎官时是汉武帝最信任的郎官,甚至能够参加汉武帝隐秘的巫术仪式。当然,除了随扈皇帝外,司马迁还会被派去巡查锻炼,巡查巴蜀就是汉武帝派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在参加了“封禅”大典之后,司马迁继任父亲的职位,成为了大汉朝新的太史令。
不再随扈皇帝,整日和古籍档案为伍,司马迁并未感到不适应。父亲从小的培养引导,就是为了让他能够继承自己的愿望,编制一部史书。当然身为人臣,用史书为汉武帝留下后世英名也算是他的责任。不出意外的话,太史令司马迁会编修史书直到老去,但因为“李陵之祸”,他的人生从此天翻地覆。
在汉武帝看来,“李陵之祸”是他文治武功的极大污点,在对匈奴作战时是所向披靡的汉军中竟然出了一个这样的叛徒,是他不能接受的。关于“李陵之祸”的过程,《史记》中没有详述,只能从班固的《汉书》中窥探一二。汉将李陵所率领的五千汉军,是因迷路在大漠中遭遇匈奴八万大军,力战不敌投降的。在班固的笔下,这件事没有反面角色,汉武帝积极进行营救,李陵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命运使然。但在对于此事的朝堂讨论中,司马迁的一段话却让整件事偏离了方向,不仅压垮了李陵,也几乎毁了司马迁的人生。
李陵投降后,汉武帝黯然伤神,曾作为郎官的司马迁想安慰汉武帝,并为李陵说情,于是说了这样一段话: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陵画像杨家湾汉墓兵马俑汉匈战争
司马迁陈述了李陵兵力不足且奋力死战的事实,却引起汉武帝震怒,因为他忘记了这场战役真正的指挥官——李广利。这场军事行动的主帅李广利,是汉武帝最爱重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布置这场战事的目的,是为李广利争取军功,却没想到这位小舅子指挥失误导致大败而归。汉武帝为了给李广利脱罪,引导群臣将批判的注意力转移到副将李陵身上,却被司马迁这番慷慨激昂的陈述打了脸。触动了圣上的逆鳞,司马迁被当即锁拿下狱。
在狱中司马迁始终没想明白自己为何落到如此地步,但现在的情景不能容他多想,他必须要在三种刑法中选择一种。第一,接受死刑。汉代的士大夫面对这样的情况,多数会慷慨赴死,但司马迁不能,因为他还有编书的任务没有完成。第二,花钱赎罪。按照《汉律》,花五十万钱可以赎死罪,但是司马迁没有那么多钱,更没有人敢引火上身借钱给他,这条路也走不通。第三条也是最残忍的,就是宫刑。在汉代,宫刑可以代替死刑,但宫刑带给人的屈辱,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我们都知道,最终司马迁接受了宫刑,汉武帝也念及旧情,让他担任了只能由宦官担任的中书令。后人可能无法想象那个时候司马迁面临抉择时的心境。如果他慷慨赴死,后世会留下仗义执言的故事;接受宫刑,意味着后半辈子他将面对无数的嘲笑,成为一个士大夫不懈与之为伍的宦官。但司马迁忍下来了,为了父亲的遗志,也为了自己曾经作为太史令的那份责任,为了给后世留下文化的根源,即使忍辱负重,即使面对千万冷眼,他选择了坚持。
尾声:伟大的人终究重于泰山
如今在小学课本中就能学到的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被无数仁人志士所引用。在人生绝望的时候赴死,身体能得到解脱,但价值就真如鸿毛一样轻浮。而司马迁忍受所有的屈辱,完成了《史记》,将生命与这部书融为一体,身躯虽然残破,而精神却如泰山之重,傲然屹立于世间。
《史记》完成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也在这一年,司马迁给自己的好友的任安写过一封回信,也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读过这封信的人都知道,与其说这是一封回信,不如说这是一封遗书。在这封信中,有那句有关泰山和鸿毛的名句,也有他对这部花了14年时间写完的史书的看法。司马迁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来形容这52万多字,记载中华文明三千年历史的著作,也坦言宫刑所带来的磨难,让自己明白了上古先贤们完成著作名篇时的心境。此时此刻的司马迁已经完成了他余生最大的心愿,生死对他来说,已无关紧要了。
司马迁最终的结局,后世记载的异常简略。作为一个戴罪的宦官,没有人在意他的生死。如今司马迁本人的墓地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并未归于司马氏的祖坟,可见尽管司马迁在后世被尊为史学大家,也未能得到亲族的接纳和理解。
司马迁默默而终,但耗费他毕生心血的《史记》却未被埋没。去世前,他将《史记》交给了女儿保管,后来他的外孙杨恽有幸读到了《史记》,并把它送到了汉宣帝的案头。汉宣帝时期政治清明,宣帝本人也觉得《史记》价值巨大,并下令留存出版,这部鸿篇巨著最终得以保流传于世。
《史记》书影汉宣帝画像
如今提到太史公
第一个就会想到司马迁
从官运亨通的世家公子
到忍辱负重的阶下囚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落
他离开时默默无声
却在身后留下了《史记》这部
中华文化的苍茫星空中
最耀眼的明星
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