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庵简史

泰山庵简史

高峰

隐贤集最早的时候叫“顺河街”,一个“顺”字,道出了古人的自然观,再加一个“河”字,更透出因水而生的从容和向水而居的勇气。仿佛顺着这条淠河,流到哪儿都不缺自信,一切皆有可能。

后来的“百炉镇”和今天的“隐贤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百姓安身立命的地方被一代枭雄看上了,用来打造杀戮的武器,或者让一位颇有交际能力的孝慈之士看上了,来此隐居读书,都充分说明,这是一个好地方。一个地方到一个时期,叫什么名字,都是命中注定,也属自然而然。淠河隔开寿县和霍邱县,但是,地理瓜葛和习俗相近,千丝万缕,秘而不宣。比如只有一个董昭南隐在淠河东岸,河这边有东隐贤,河那边又有个西隐贤,好像“隐贤”的好在,非得让对岸也分享一下。

隐贤集古风犹存,旧有“四门五街六巷”格局。四门:紫气门、长胜门,德胜门和天懿门。五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横在东街末端,和东街构成“T”形,状似木柄榔头,故名榔头街。六巷:北大街的水巷、日头巷,东大街的涂家巷、陈家巷,南大街的当铺巷、鲍家巷。地方很小,但古迹众多,此外,还有祖师庙、东岳庙、地藏寺、关帝庙,城隍庙、瘟神庙、火神庙,文昌宫、竇家庵、极乐庵、泰山庵、大佛庙和三官庙十三座庙宇。还有牌坊、庙里庙、孝感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石洞口、七仙桥、老槐树、乌龟桥、碾盘桥等其他古迹。群众口头流传,隐贤是“抬头一座庙,低头一口井”。井多,说明人口稠密。庙多,昭示教化无言。

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只剩下一座孤零零尼庵。

去过多少次泰山庵真的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次去,庙里只有一个看门的老人,他告诉我,释常志上午过河回霍邱县娘家去了,带了营养品去看她不小心跌跤摔伤了小腿的二大爷。我听后,顿感一股暖流穿身。都说出家人是必须下狠心断绝亲情才能得道修行,我认为此话谬误,根本站不住脚。

据过去洪涧村西观音堂北柳沟沿大桥下的碑文记载,泰山庵始建于唐宪宗元和11年,至今已有多年。最初只是道观,后来志为寿州“佛系”地图中的丘尼驻守庵庙,且是神佛共祭,有大山奶奶、三霄娘娘。据我了解,大山奶奶的民间崇拜,见于隔壁霍邱县西部的安阳山。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香客不断,许愿烧香,祈子祈福。大山奶奶身世,当地众说纷纷,因为隐贤集的泰山庵里供奉既有大山奶奶,又有三霄娘娘,我们更加相信她是《封神榜》中财神爷赵公明结拜的妹妹三霄娘娘当中的之一,老家是陈州人。大山奶奶和三霄娘娘攀上了“亲戚”,不过,泰山庵里的大山奶奶,传说是淠河有一年发大水,从水中漂过来,被人们捞上来的。

古代农耕社会,沿淮沿淠,灾害频繁,源于自然崇拜的山神信仰更在情理之中,泰山庵原来就叫“奶奶庙”。地域特色神灵的供奉和庇护,也许是泰山庵千年立于淠河危岸,泰山般屹立不倒的原因。但是,大山奶奶这位地方神灵,在展示稀缺的同时,也存在着局限性,渐渐不能满足更大范围的普遍需求。因此,后来不得不向佛教靠拢。解放后,泰山庵请进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去年,我到隐贤镇去调研非遗项目“插花灯”,访问老人,认为是明代本地一个姓赵的高人所创。我因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32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