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一代名相王旦病入膏肓,临终之前他特别叮嘱子孙们不准厚葬,因为他这一生有一个无法洗去的污点——那就是他身为宰相,却被迫阿谀奉承,参与了伪造天书的活动。对此,王旦懊悔无比地说:“我别无过,惟不谏天书一节,为过莫赎。”作为一个太平宰相,他却被迫像个小丑一样参演了天书降临、东封西祀的闹剧;但王旦还只是个配角,真正的主角是那个自导自演、一意要封禅的宋真宗皇帝。
历史上都有哪些帝王参与过封禅?《史记正义》说:“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因此,所谓的“封禅”就是到泰山去举行的仪式,通过这场仪式,把自己的功绩报告给天地,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环节分别是“祭天”与“除地”。
据《封禅书》记载,春秋时代,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时,曾想封禅泰山,他向管仲咨询有关封禅的历史。管仲回答说:
“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这“十二家”分别是无怀氏、虙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幹、尧、舜、禹、汤以及周成王。
东周之时,泰山位于齐鲁之间,齐桓公自许功高盖世,想要以诸侯的身份比肩历代帝王,这在一向主张“尊王攘狄”的管仲看来无疑是僭越之举。于是,管仲阻止说:“今凤皇麒麟不来,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鸱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桓公自得作罢。
自周成王封禅之后,过了八百年,泰山才迎来第十三位封禅者,那就是秦始皇。公元前年,秦始皇东行郡县、途径泰山,征儒生博士七十人商议封禅的仪式。儒者们意见不一,有人甚至说进山时要用蒲草裹住车轮,以免伤到山中神圣的土石草木。对于这种迂腐之见,始皇鄙之,他下令开山取道,修筑台阶,径直登顶。在山顶上,秦始皇命人负土为坛,刻石为碑,鼓吹自己的功德。在下山的时候他还遭遇了一场暴雨,只得狼狈地到树下躲避。之后,始皇又继续到梁父去除地,完成了封禅的仪式。
在当时,封禅是一种歌颂功德的做法,用来宣布政权的合法性,但百姓痛恨秦朝的暴政,皆“始皇上泰山,为暴风雨所击,不得封禅。”对此,司马迁说:“此岂所谓无其德而用事者邪?”他认为封禅需要兼具“功”与“德”两方面,秦始皇有功而无德,不能被认可。之后仍然有不少帝王进行了封禅,苻坚在发动淝水之战前也曾梦想“回舆东巡,告成岱宗”,把封禅视为无上光荣的事,然而古代的有识之士皆对封禅持否定的态度。
封禅是劳民伤财的无义之举当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之后,他早已忘记了万里长征第一步的谦虚,而是自诩为中原霸主,变得骄奢淫逸。所以管仲反对封禅,不愿助长桓公的恶习,而是提醒他现在仍是“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的衰世,并非阿谀之臣们所夸口的盛世,桓公仍应励精图治。
在《封禅书》中,司马迁把汉武帝封禅的说法视为神怪迷信,直言不讳地记载“今上”多次被方士愚弄的事迹。所谓的“汉家封禅”就是方士说的“封禅者,合不死之名也”——是汉武帝追求长生不死的手段,故而武帝封禅的时候“独与侍中奉车子侯上泰山”、“其事皆禁”,做得很隐秘,与秦始皇大张旗鼓的刻碑颂功德截然相反。
到了东汉之时,封禅已经被视为无益于世的劳民伤财之举。当群臣对光武帝说:“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时,他答复说:“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于是下令敢有再盛称虚美者,一律惩处。然而,随着年事渐高,光武帝也变得迷信起来,他偶尔读到了《河图会昌符》一书,对谶纬封禅之事颇为迷信,不仅松了口,而且还举办了一场封禅大典。此事一直被视为光武的“圣德之累”。
西晋之时,在平定吴国之后,贾充等人认为天下一统,理应封禅,然后晋武帝对此不屑一顾。南梁时期,梁武帝想要举行封禅大典,许懋发表了一番议论,他说:
“若圣主,不须封禅;若凡主,不应封禅......封禅之礼,皆道听途说,失其本文,由主好名于上,而臣阿旨于下也。”
这一语道破了封禅活动的本质——原来封禅只是一场凡人的造神运动,是君主虚荣自大、喜好奉承,臣属奴颜婢膝、逢迎上意的产物。
在这之后,封禅就越来越没有了市场,当隋朝平定南陈时,朝野皆请求封禅,隋文帝大怒说:
“以薄德而封名山,用虚言而干上帝,非朕攸闻。而今以后,言及封禅,宜即禁绝。”
否决了封禅的提议,并且将封禅定性为“用虚言而干上帝”。到了唐朝,作为英名之主的唐太宗也充分认识到了封禅的本质:
第一,封禅于天下治乱、百姓安乐并无助益;天下太平、家给人足的时候,如果不举行封禅,难道就不算盛世吗?
第二,封禅自是皇帝的自我标榜,然而公道却在于人心、历史;秦始皇封禅,汉文帝不封禅,“后世岂以文帝之贤不及始皇耶?”
第三,封禅在任何地方都做得了,因为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哪里都可以祭天除地,为什么非得要到泰山梁父去沿路扰民呢?
虽然如此,但唐太宗也经不住群臣的请求,想要答应封禅。然而魏征知道举办封禅大典会成为唐太宗的污点,所以他坚决反对——唐太宗虽然功德无匹,中国也已经太平无事,即使四夷皆臣服、年谷丰登、符瑞也有,但封禅毕竟是劳民伤财之举——“崇虚名而受实害”,智者不为也。在魏征看来,封禅是君主从励精图治转向安逸骄奢的转折点,当君主自诩功高盖世之后,必然不肯再殷忧竭诚,导致国政由治而乱,所以唐太宗屡次想封禅都被魏征劝阻。
之后唐高宗行封禅之礼而唐德益衰,武周遂起;唐玄宗亦行封禅之礼,而安史之乱卒至。在这种历史结论已经形成之后,宋真宗依然要厚着脸皮来举办一次封禅大典,最终成为了一大笑料。
宋真宗为什么要举行封禅?宋真宗封禅是一股历史逆流,他之所以这么做,也有原因的,那就是为了洗刷自己在澶渊之役中接受不平等条约的恶名。
公元年,宋朝以交岁币的方式与辽国达成了澶渊之盟,拍板决策的人正是宋真宗,他亲口说:“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宰相寇准虽有意与契丹人交战,但皇帝已经答应了和议,最终只得作罢。
归来后,宋真宗更加器重寇准,王钦若对此非常嫉恨。于是他向真宗挑拨说:“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真宗不解,忙问为何。王钦若便说:澶渊之役时,寇准力劝皇上亲征,将皇上顶在最前面,非但不为君父分忧,而且还骗得君父签下了屈辱条约,自己则保留主战派的美名。真宗经此挑拨,大为恼怒,贬窜了寇准,王钦若逐渐成为真宗身边的狗头军师。
在得势以后,王钦若开始主导宋真宗的形象工程,把他包装成千年圣主。王钦若知道,要想洗刷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耻辱,就得出兵攻辽,收复幽云十六州,而这是宋真宗万万不敢做的。于是王钦若对真宗说:
“惟封禅可以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在他亲自谋划下,一场历史滑稽戏终于上演了。
首先,要想封禅,就得有祥瑞。王钦若认为所谓“神道设教”,祥瑞不一定要真,可以通过人力来伪造,只要“人主深信而崇奉之,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宋真宗急着要洗白,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于是他们采用软磨硬泡的手段逼迫宰相王旦配合,——一天,宋真宗对群臣说自己做了一个怪梦,梦见有神人说下个月会降下一本名叫《大中祥符》的天书,希望真宗到时能准时去领取。于是,宋真宗在约定的那天率领百官走出承天门,瞻望再拜,接着命两名太监爬到楼上去取下事先摆放在那的“天书”,然后由王旦进呈宣读。接着便昭告天下,改元大赦,并于当年三月“诏议封禅”。
十月份,宋真宗离开京师,带领百官浩浩荡荡地奔赴泰山,举行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一次封禅大典。对于宋真宗封禅的做法,《宋史纪事本末》的作者陈邦瞻表示不能理解,他甚至牵强附会地辩解说辽国有崇拜上天的迷信习俗,宋国人害怕辽国人入侵,所以采用神道设教的手法,通过封禅来“动敌人之听闻,庶几潜消其窥觊之志於?”然而,此真不值得智者一驳也。
宋真宗是封禅的推动者,他的初衷就是为了掩盖自己在澶渊之盟中轻易许下岁币的过失,想要通过“神道设教”来洗刷自己的污点,进而携持百官,神化自我,巩固权势;王钦若是封禅的谋划者,他利用阿谀奉承的手段来往上攀爬,即使欺世盗名也在所不惜;王旦是封禅的配合者,在寇准被贬窜之后,他接替相位,处于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不能轻易离去,否则相位将被王钦若占据,导致奸臣官居高位、国是如非;另一方面他又不能不配合宋真宗的种种荒唐决策,否则会因失宠而被皇帝疏远。所以在封禅的背后,各方之间明里暗里在进行权力斗争,这些力量交织在一起,就出现了封禅死灰复燃的闹剧——谁都知道天书是伪造的,封禅并没有什么意义,但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还是这么公开撒谎、公开做戏。
宋真宗封禅与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关;在后世,因封禅的意义早已被否定,相似的政治环境没有再出现,所以封禅就在古代史上绝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