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都非常热衷于封禅,封禅都包

“封禅”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仪式,历代帝王对此都极为看重。这一仪式不仅是皇权象征的活动,更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道德以及宗教等多方面的思想理念。

根据《史记·封禅书》中司马迁的记述: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从这句话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帝王对封禅仪式的热衷。司马迁揭示了,即便没有出现吉兆和祥瑞,许多皇帝依然迫不及待地举行封禅大典,由此可见,封禅成为了他们一生的追求。

那么,究竟什么是封禅?它的起源又在哪里?历史上有哪些皇帝成功地完成了封禅?

“封禅(shan)”也称为封祀、封峦或封岳。

关于它的含义,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登临泰山,在山顶堆土筑坛,以祭祀上天,称为“封”;二是在泰山脚下择一座小山,清理出一块场地,以祭祀大地,称为“禅”。

另一种说法认为,祭天时需将相关内容记录下来,而用于祭祀的册文需以银绳缠绕,并在结缚之处涂抹金泥、加盖印玺,此过程被称为“封”。至于“禅”的含义,则与第一种说法一致。

无论哪种说法,都显示封禅是一种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仪式。

古代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才有资格举行封禅大典。通常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际,皇帝便会亲临泰山,亲自主持这场盛大的仪式。

关于封禅的起源,众说纷纭。《管子·封禅篇》指出,早在夏、商、周三代,便已流传着有关封禅的传说。孔子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志向,他也曾多次往返泰山,探寻封禅大礼的遗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典籍已在历史长河中散佚,对此孔子也只能感叹道:

“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

没有找到有关封禅的具体记载,因此无法向弟子讲述。

比司马迁早五百年的管子也曾提及封禅,只是《管子》一书中的封禅篇已失传,现存部分仍是从司马迁的《史记·封禅书》中补录而来。

其中描述了早期封禅的整个过程:

“齐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

这段描述展示了封禅起源的早期记录,尽管并未提供确凿证据,但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那么,封禅的具体含义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源于古人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远古人们不仅崇拜祖先,在民智尚未完全开化之际,也对各种鬼魂和神灵心存敬畏。

山川河流是各类鬼魂栖息之地,因此古人定期举行祭祀,以祈求平安。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也留下了大量关于祭祀的文字记录。

当天下统一之后,帝王顺应天命而治,为了表明自己受命于天,便举行封禅大典,以此向上天宣告天下太平,并对其庇佑之恩表示感谢。

然而,帝王们同样心存傲气。虽然自称奉行上天旨意,但当他们登上世间至高的权力之巅时,也渴望通过封禅大典向百姓和天下昭示自己的辉煌政绩。

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君主,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于公元前年开始巡游四方。他途经各地名山大川,都会举行祭祀,并刻石立碑,以铭记自己的赫赫功绩。

随后,始皇帝认为自己的功绩卓著,亟需向上天呈报,于是召集齐鲁两地的儒生,命其考察并制定封禅的礼仪。

众多儒生各抒己见,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最终,始皇帝亲自制定礼制,修缮泰山山道,自阳面登山,于岱顶举行登封大礼,刻石铭德,再从阴面下山,在梁父山行降禅之礼。

这次封禅被后世众多学者视为真正意义上有明确记载的首次封禅仪式。

紧接着始皇帝之后的并非汉高祖刘邦,而是汉武帝。公元前年,汉武帝东巡至泰山,在岱顶立石。一个月后,他完成巡游,便在泰山之巅自定封禅礼,祭天封禅。

汉武帝的祭天仪式十分繁复,首先在梁父山祭拜“地主”之神,随后进行了封禅大典,在山下筑起高坛,并在坛下埋藏玉牒。

祭祀结束后,汉武帝仅带奉车子侯登上泰山,进行了封禅大礼。这还未结束,第二天,武帝从岱阴下山,按照祭祀后土的礼仪,在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行禅礼。

封禅礼毕,武帝心情愉悦,群臣纷纷前来祝贺,这种难忘的体验深深印在武帝心中。此后,他又五次来到泰山,再次举行封禅仪式。

接着便是汉光武帝的封禅之举。公元56年,光武帝率领群臣先开道,后斋戒,随后在泰山脚下祭天,礼成后登临岱顶行封礼。

年,唐高宗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场面极其盛大,文武百官齐聚一堂,辇车浩浩荡荡绵延数百里。随行的还有来自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首领,充分展现了唐朝当时的强盛与威仪。

公元年,唐玄宗亲自前往泰山封禅,并亲笔撰写《纪泰山铭》一书,置于岱顶大观峰上。

最后一位在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皇帝是宋真宗,此事引发了不少争议。

在他之前的历代皇帝,无一不立下赫赫功勋,唯独宋真宗被后世许多人认为不具备在泰山封禅的资格。有趣的是,自宋真宗之后,后来的帝王前往泰山时,仅举行祭祀仪式,而不再进行封禅。

因此,有一种说法流传开来:宋真宗降低了泰山封禅的象征意义,因此后世的帝王便不再在泰山进行封禅。

封禅的具体步骤据记载分为四个环节,依次为迎神、献礼、进俎和洗爵。

“封禅”的第一步被称为迎神,在这一环节中,人们会在大香炉中点燃蜡烛并插上香,袅袅升起的烟气象征着天下百姓的心意传达至上天。

随后,皇帝率先带头,向众多天帝的排位行三拜九叩之礼。接着,他依照次序为众神上香,最终来到祖先的排位前。

迎接神明之后,便进入“献礼”环节。此时,皇帝需要先行净身洗漱,再将事先准备好的玉器、丝绸等供品按照牌位顺序一一献上,供奉各路大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物品大多只是走个过场,最终依然归皇帝所有。然而,尽管如此,仍有许多皇帝因国库空虚,无法筹措资金举行封禅大典。

接下来是第三个步骤“进俎”。进俎意为献上猪、牛、羊三牲作为祭品。献祭完毕后,皇帝会再次向排位参拜。

接下来将进入最后一个环节——“洗爵”。此时的皇帝已不知上了多少次香,献了多少次礼,但仍需耐心地进行洗爵。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会接过已擦拭干净的爵具,献祭给众神。随后,他回到起始的位置,再次跪拜并上香,此时司祝开始诵读经文,而宫廷乐队则敲锣打鼓,乐声响起。

完成之后,皇帝总算可以稍作休息了,可见封禅也是一项耗费体力的事情。

封禅的步骤如此繁杂,足以表明皇帝对此事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封禅之地的选择也极为考究。

在古代,五岳是众所周知的名山,而泰山的海拔位列第三,并非最高。

然而,当时并没有具体的测量方法,对古人而言,一座山的高度取决于它与地面的距离。

泰山周围被平原环绕,映衬之下,自然显得格外巍峨。因此,古人普遍视泰山为最高峰,皇帝们也因此喜好在此举行封禅大典。

事实上,皇帝举行封禅大典,除了用以彰显自己的丰功伟业,内心也带有私欲。有传闻称,唯有举行过封禅的帝王,才能确保江山长久延续,否则,数百年的基业将有化为乌有的危险。

由此可见,封禅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何等重要,即便身为九五之尊,也依然渴望祈求天帝庇佑,以使江山永固,基业长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swh/15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