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了明朝的妖书案,再来说说宋朝的天书闹剧。
公元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太后萧绰亲率大军突入宋境,兵锋直指大宋都城开封,宋真宗在丞相寇准的支持下,御驾亲征来到澶州和辽军对持,双方最后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向辽支付白银十万两,帛二十万匹,双方撤兵言和。
宋真宗对此条约很满意,也认为是自己一件政治功绩,两三年之后,时间来到了年符祥元年,经过这几年的回味宋辽形势,许多朝中官员对当年宋朝军事形势一片大好却签订了城下之盟条约颇有微词,认为当年如果不签这个条约,大概率可以全歼辽国精锐,最差的结果收回幽云十六州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再加上这两三年辽国国内形势不妙,朝廷中的鹰派对这个条约约束更是不满。
这让爱好面子的宋真宗心里面十分不爽,可是这个条约是自己拍板签的,不好说别人,有一天,宋真宗和自己心腹大臣王钦若聊天的时候,把这种苦恼对王钦若说了。
王钦若说,这还不简单,我们召集全国人马,直接杀往幽州就是,他这个话是欲擒故纵。
宋真宗赶紧说,这哪里能成啊,条约都已经签了,我又不忍心让全国百姓刚刚休息了几年,又陷入刀兵战火之中。
王钦若说,我还有一个主意,皇帝你要不要听?
王钦若说了四个字“封禅泰山”,宋真宗听了这个话,顿时犹豫起来,在他之前,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五位皇帝封禅过泰山,宋真宗自觉和这五位相比,政治资本和功德差了点。
王钦若看出宋真宗想办这个事又下不了决心的心思,就又说,所谓的天道祥瑞,其实就是教化愚民的,别人可以做,我们也可以这么弄。
宋真宗说,那我再想想。
有一天晚上,大儒杜镐在皇城值班,宋真宗就向他咨询说,河图洛书这些,你老学问大,你给我讲讲?
杜镐随口说,神道设教,那个是假的。
宋真宗至此对自己准备造假没有心理负担,准备泰山封禅,可是这事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他又是个极好面子的皇帝。
符祥元年正月初三一大早,宋真宗就让人把正在放年假的一些大臣召集入宫,对这些大臣们说,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吧。
你们看,我这寝殿里面这么大,到处都挂满了布匹,晚上风吹起来,感觉特别的阴森,总是让我睡不好觉,这让我特别的苦恼。
有一天晚上,我梦见一个头戴金冠,身穿着明红色道袍的神仙对我说,你要做一个月的道场,我有天书传授于你。
于是就连忙让人准备道场,做了一个月的道场,可是昨天到一个月了,并没有什么天书给我啊,今天一大早,皇城使有人来报,说前门城楼上不知道从哪里飘来了一条黄幡,高挂在城楼上,我派了小太监前去察看,小太监说,好像黄幡里面裹着书一样的东西。
我心想,这估计是天书到了,就想和你们一起去看看这黄幡。
大臣们说,既然是上天所授的天书,我们哪有资格去看,皇帝你还是一个人去看合适。
宋真宗心里说,我自己弄的我当然知道里面是啥,我喊你们过来,不就是让你们给我做见证,传播出去嘛。
宋真宗对这些大臣说,如果这天书里是批评我们这些皇帝和大臣们的,我们就好好改进,如果只是批评我这个做皇帝的,那我会吸取教训争取做一个好皇帝。
大臣们只好跟着皇帝一起前去观看,把天书从城楼上取下来,里面果然是一篇对宋真宗大拍马屁的文章,看着大臣们吃惊的样子,宋真宗十分满意,让人建了一个豪华的车子,把这本天书供起来,取名天书辇,供奉在上朝的大庆殿上。
为期十四年的真宗朝天书政治混乱期正式开始。
有了这个铺垫,就有了封禅泰山的“祥瑞”,可是又不能自己主动提出来封禅泰山,宋真宗环顾朝堂,思索半天,想起刚刚因为工作能力低下被撤职回家休息的官员邵晔,这个邵晔别的本事没有,但是揣摩上意有一套,宋真宗就启用昭晔为泰山所在州府兖州知府。
邵晔果然心领神会,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到任三个月,就做了三件事,第一,请兖州当地乡绅百姓一千多人进京,恳请皇帝封禅泰山,第二,自己带头领着兖州当地官员上书,说泰山一带风调雨顺,请皇帝封禅泰山,第三,让兖州籍的八百应试考生跑到皇城门口跪拜,请求皇帝封禅泰山。
宋真宗内心十分高兴,觉得这邵晔事办得不错,称赞了几句,朝中的大臣这才如梦初醒,一方面组织了二万多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御街面前请求皇帝封禅泰山,一方面各地的“祥瑞”如雪花般飞来。
有人说,他们当地见到了白色的乌鸦,有人说,他们那里出现了三只腿的蛤蟆,有人说,他们那里发现青蛙背上长了灵芝,还有人说,他们那里的稻谷一棵上长十几个穗头。
一时间,各地的“祥瑞”应接不暇,连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丁谓也坐不住了,但凡是看到带翅膀的,他都说是仙鹤,上朝的时候,天空飞过两只小鸟,丁谓就上书说,皇帝你看,两只仙鹤围绕着天书辇而舞,这是大吉之相啊。
上百双眼睛看着呢,宋真宗也觉得这丁谓也太牵强肉麻了点,不好意思地对丁谓说,只不过是鸟飞过去了,并没有“飞舞良久”啊,你改一下,别写的这么假。
丁谓说,这怎么能改呢,这是事实嘛,不仅如此,还要叫史官过来,把这个写入正史里面。
宋真宗于是在各种吹捧之下,率领几万人前往泰山封禅,之后还每年举办各种庆典,大修道观,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对西夏诸地叛乱的苗头暗流不闻不问,把经济发展黄金期白白过去。
国子监孙奭看不下去了,上书对宋真宗说,“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意思就是老天爷话都不愿意多讲,还会写书信制作天书?
参知政事王曾也上书批判到处修建道观,宋真宗对这些反对的意见置之不理,不过他自己造的假,他自己清楚得很,知道凡是明知作假不反对的人,不能重用,反对的人都是真心为朝廷着想的人,整个天书政治下的十四年中,并没有一个因为批判天书而受到整治的官员。
年,宋真宗去世,由他的皇后刘娥掌权,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刘娥早就想结束天书政治这种浪费国力浪费时间的闹剧,她就问朝堂,这天书怎么办?
朝廷上下已经被这十四年的乌烟瘴气的天书政治搞得精疲力尽,早就想把这天书废掉,可是否定天书就是否定宋真宗,谁也不好挑头,还是王曾上书说,天书是老皇帝心爱之物,也是老皇帝一生心血,最合适的还是同老皇帝一起去吧。
刘皇后听这话正和心意,于是把天书辇同宋真宗的灵柩一起下葬,虽然天书政治和封禅泰山都是荒唐之举,后世再也没有封禅泰山的皇帝了,耻于和宋真宗这样的皇帝相提并论。
作为宋朝的第三个皇帝,要知道五代十国时期,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都知道赵宋得位是经过陈桥兵变,宋真宗举办泰山封禅,大搞天书政治的“祥瑞”,也是为自己赵家当皇帝的正统性做政治理论注解,让百姓认为赵氏受命于天,不能单纯的认为封禅泰山和天书政治就是简单的作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