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民丰记忆
我的家在济宁市,父亲年青的时候在济宁拖拉机配件厂工作。他在每一项工作中都抢在别人的前面,年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后来,父亲被组织任命为厂团委书记,成为年青的党的后备干部。依稀记得在五十年前,也就是一九六六年我上小学三年级时暑假的某一天,父亲领着我到学校、区教委去,给我办理了“转学证明”,而后我们就举家搬迁来到了大山深处的“民丰机械厂”。
父亲的名字叫张岱云,当时担任民丰厂后勤科的副科长。父亲在到“民丰厂”之前,是从“土门厂”调过来的,后来又从“民丰厂”调往去了“裕华厂”。可以说,我的父亲是属于最早参加“三线建设”元老一级的了。(编者注:原民丰厂医务室李桂芳大夫曾以《忆张岱云科长》为题介绍过张岱云科长感人的工作事迹)
“土门厂”我只是跟着母亲“探亲”去过一次,只记得这样的一幕:沿蜿蜒起伏的小道绕着山涧走,一些叔叔、阿姨在小溪边洗衣服、刷鞋子,相互之间问询打着招呼。对于“土门厂”,别的就没有什么印象了。
从“民丰厂”厂区沿公路往东走的不远处,大路南边有个高崖,好像是“吸水石”的山体,悬崖上还有野鸽子、燕子窝。后来,我才知道叫“唐王崖”。我们家是在厂区北面的半山腰上,从厂区到家属宿舍区需要穿过一个农家村庄,村后小路的西边大树下有一盘石碾子,我还给家里推过豆子呢。我家附近有很多花椒树,屋子的东山墙外的坡地上有裸露的山体石平台,农户秋天在石头上晒刚刚采摘下的鲜花椒,我还时常捡拾几粒黑色的花椒种子吃。距离我家最近的有家农户是一对年轻的夫妇,男的比较悍壮,女主人可能脑子有点残疾,他们已有两个孩子。再前边另一家农户有一个挺客气爱讲话的大姐姐。
西边紧靠我们家的邻居叔叔姓丁,好像是从青岛手表厂(或自行车厂、缝纫机厂,记不很清楚了)调来的;邻家阿姨非常干净利索,家里拾掇的挺整洁。他们家里有仨孩子,大的也是男孩,两个小妹妹。男孩比较规矩听话,大妹妹属于活泼开朗性格的,小妹乖巧心细。他们家的里间屋有个带大穿衣镜的大衣柜,小妹曾说:不能用手摸,也不能用口对着镜子哈气。我经常带领着我的两个妹妹和他们家仨兄妹出去玩,上山摘酸枣、逮蚂蚱,下河沟捉小鱼。有时捡食两片农民秋天在山上石板、地边晾晒的地瓜干,尤其是两面翻晒过、半干了的那种口感最佳。我大妹从小在家就挺能干活,七岁左右的小女孩经常提着两个大暖水瓶,到山下厂区的茶水房去打开水,一分钱两壶水票。有一次邻家大妹也要跟着去,我大妹就给了她一把暖水瓶。邻家大妹从来没有打过热开水,一拧水龙头吓的把暖水瓶给打碎了,还好万幸人没烫着。我大妹回家后被母亲好一阵数落,但没敢告知邻居。
小学学校坐落在家属宿舍区的最西边。那个年代,高年班级有了“红卫兵”组织,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不能加入。现在看来极为可笑:我们三个低年级的男小伙伴,就合伙去找到“厂革委会”,申请组建一支“红小兵战斗队”,却未能如愿。在激情岁月、火热年代,年少无畏呀。看来,我的父亲当年在胶东根据地,当“儿童团”的小孩子头目,站岗、放哨、查路条,而后参加了“八路军”,也许就是缘于所处年代的造就吧。
有几个个别年龄稍大一点的“熊孩子”,点着没有明火的,用于建房屋捆绑架子的麻绳头,沿路点烧路边的枯草,太危险了,容易引起山火。还有一事,每家大人都要对自家孩子叨叨的是,有个小孩用弹弓伤到了另一个孩子的眼睛。
当年从“民丰厂”搬去“裕华厂”时,是四年级下学期,“裕华厂”当时四年级学生就我一个,就让我跳级到五年班级跟班了,由于缺习了分数运算部分的课程,至今遇到分数计算还总是磕磕绊绊的呢;到了上初中,子弟学校又还没有开设中学,就又带着午饭,翻山越岭去农联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又去了几百里路外的博山市住校上的高中,放寒假、暑假时才能回家。在博山就读高中期间,有一年“裕华厂”有个姓冷的大哥哥参了军,到了博山石炭坞的东北方向工程施工打战备山洞,他是卫生员。听说后,我们仨男同学结伴就去了他那里探望。中午在部队营房吃的白菜炖粉条,一个馒头,两个玉米面窝头。傍晚临走时,在部队的篮球场上见到了“民丰厂”的一个“熊大孩”,因在“民丰”时这个“熊大孩”曾对我和邻居小孩言语上有过欺负。本想与他搭讪两句,见他与战友打球正酣,再则天色已晚,还有好几十里的山路要急于赶回,于是就放弃了。我想:当年的“熊大孩”,如今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也许会大变样子的了。高中学校附近也有个军工单位,代号厂。
高中毕业后,就又赶上了“上山下乡”;之后工作就业去了地处蒙阴县的“泰山机械厂”(厂)。而从“民丰厂”搬走后,也没有再回去过。
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我们都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时过境迁,而如今大家又奔向四面八方,去实现各自的梦想。无论身处何方,作为一个曾经的“三线人”,不管是响应党的号召工作调动、招工去的,或是随父母迁往去的,还是在“三线”出生的,都是地道的“三线人”,都应具有和传承“三线人”特有的那种勇于拼搏、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三线精神”。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父亲调裕华厂工作后,一直担任中层干部,他为小三线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贡献了一生全部的精力。九十年代初,父亲随着裕华厂搬迁到日照市,正在他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疾病夺去了他老人家的生命。一想到在天堂的父亲,到现在我的双眼止不住流下思念的眼泪。我现在青岛工作,感谢“山东民丰网络家园”将身在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三线人”,都网在了一起。这正印应了:
五十弹指间,
懵懂时少年。
彼此擦肩过,
往事留心田。
网络你我他,
精神世代传。
作者:张同俊,山东民丰机械厂职工二代,系后勤科长张岱云之子。九岁时随父迁入民丰厂,后全家又调往裕华厂。年,在泰山机械厂参加工作,年调青岛工具一厂工作至今。
鐧界櫆椋庣殑鏈夋晥娌荤枟鏂规硶鐧界櫆椋庝笓娌诲尰闄㈡湁鍝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