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原因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16.html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运城市年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来临之际,运城博物馆特推出《戏曲遗韵(年国际博物馆日及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微课堂。
运城,是金元杂剧繁盛的重镇,明清梆子声腔形成的核心区域,在这里,满目珠玉的戏曲文物遗存种类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遍地臻萃的戏台遗迹、戏曲图像、戏曲名家等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序言古老艺术,终归承载着民族特有的精神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戏曲的颦笑招式、声腔乡韵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血脉精魂。戏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千百年来,不断融合乐舞、百戏、说唱等表演技法,发展成为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北宋末年开始形成,至金元时期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
舞榭歌台
戏台是时代的镜子,总有一些镜片陈放在角落里,折射着时代的影像。从撂地为场的方寸之地到粉雕玉砌的高台琼楼,戏曲表演的“观”和“演”在戏台搭建的剧场中相互影响、互相回馈,上下从容、观演臻境。演员把戏台站稳,方成一代芳华;观众将戏台珍视,乃品世情滋味。春秋代序,落英缤纷,一座戏台,回答了故土延伸的欲望;一座戏台,改变了乡村天空的分量。芮城永乐宫龙虎殿过路厅创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年)。龙虎殿为永乐宫原宫门,台基高1.8米,面阔五间20.68米,进深两间六椽9.6米,单檐庑殿顶,斗拱五铺作单杪单昂,补间用真昂。中柱装板门三间。后檐明间踏道缩在台内,两侧边缘有凹槽,为唱戏时搭木板而设。董村戏台位于永济市卿头镇董村西街,元建清修。单檐歇山顶。戏台坐南朝北,原为三郎庙附属建筑。现戏台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风格,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台内中置隔扇,上悬光绪二年()行书“遏云楼”牌匾。为研究元代建筑、中国古代戏台建制及戏曲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董封戏台位于山西省绛县安峪镇董封村,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年)。单檐歇山顶。戏台坐南朝北,一面观。面阔三间9.4米,进深四椽7.6米。台前伸出6.6×4.3米露台。万荣县庙前村后土祠品字台位于山西省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清同治九年(年)建。万荣庙前村后土祠戏台,分布呈品字形,均坐南向北。南面山门兼戏台,山门重檐歇山顶,中设板门,北檐出廊,为戏台主要表演区。山门北44米处又有戏台两座,单层硬山顶,两台间距2.4米(屋顶相连,下为过道)。舜帝陵戏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北相镇西曲马村,清康熙元年(年)创建,嘉庆二十五年(年)改建。硬山顶,一面观。坐南面北,台高1.57米。台前有卷棚式看棚,与戏台同阔,左右山面砌墙。棚前又置一低卷棚,东西向,四面无墙。在一般的传统戏台中,这种形制颇为少见。池神庙三连过路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池神庙,清代戏台。坐南朝北,悬山顶。砖砌基座,中台下层为拱形过道,上为七间房。五架梁,无斗拱。明间额上悬匾“奏衍楼”,明间联:“奸雄百计得便宜难免当场唾骂,忠贞一时受困苦须知后世称扬”。次间联:“要看早些来好文章惟争入首,须观完了去大忠孝皆在后头”。戏台题记戏台题记又叫戏台题壁、墨记、舞台题记,是戏曲艺人在演出活动期间题写于戏台上、戏房中的文字,反映了演出内容、演出时间地点、戏价及演出反响等重要的戏曲演出信息,是十分珍贵的戏曲演出史料。稷山县南阳村法王庙舞庭墨书题记:“太平县牛西头班小黑成班”“光绪三十四年北苏村德盛班到此一乐曲沃杨春信提笔”“光绪卅一年七月十七、八、九日祥盛班十五贯盘陀山……”
河津市小停村伯王庙戏台题记:“荣邑新盛班到此一乐也□□(开台)八大本光武山(兴)珍珠衫鸡明(鸣)山破华山鸡家山天台山黑风山少华山”。该题记时间为明万历四十八年(年),是目前可见最早的戏曲演出题记。
河津市樊村镇古垛村后土圣母庙戏台题记:“宣统三年正月二十八日同盛班到此一乐宣统三年正月二十九日陕西同州府合阳县李双盛提”。记载了宣统三年(年)正月二十八日同盛班在古垛村后土圣母庙戏台演出的情况。
梨园金石蕴含戏曲内容的戏曲碑刻及题记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徵信印记。纪事碑、题名碑、条规碑、图像碑直观地记录了戏曲活动的情况,是十分珍贵的戏曲史料。透过历史的尘埃,每一个鲜活的艺术生命印记都值得铭刻于大理石上,镌于木板上,永世长存。艺术火种在世上流传之时,戏曲声影里的赏心乐事,艺术舞台上的歌底回风都似缥缈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碑北宋天禧四年(年)。高厘米,宽80厘米。螭首,碑阳为“后土圣母庙记”,碑阴为“助缘信士题名于后”,应该是后序及修建者名录。现存山西博物院。碑阴文有北宋景德二年(年)“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廷训”等字样,是我国迄今发现较早的神庙戏台建筑实物记载。《普救寺莺莺故居》碣金大定十年(年)、金泰和四年(年)。高39厘米,宽39厘米。现存永济市普救寺。此碣对《西厢记》诸本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碣文分前后两部分,前为金大定十年(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西厢时所作七言律诗一首,后为金泰和四年(年)河东令王文蔚跋。
《舞厅石碣》元至元八年(年)。高33厘米,宽38厘米。现存万荣县太赵村稷王庙。该舞厅石碣的镌刻者是当时修建舞厅的李姓工匠,碣文反映了神庙戏台形制从露台向舞亭的过渡。《重修泰山庙》碑元至元三十年(年)。残碑高64厘米,宽51厘米。现存盐湖区上王乡郭村泰山庙。该碑是国内目前可见最早记载“戏台”字样的碑刻,具有重要的剧场史料价值。《创修露台记》碣元泰定五年(年)。高42厘米,宽62厘米。现存芮城县东垆乡东吕村关帝庙。碣文记载了当时元人南下,居住在此地的蒙古族人恬蛮和他的母亲、妻子等人捐钱修建了露台以祀神。此碣是证明元代露台存在的实物依据。《蒲州荣河县创立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庙像图》金大定十年(年)、金泰和四年(年)。高39厘米,宽39厘米。金天会十五年(年)初刻,明嘉靖三十五年(年)、天启三年(年)两次重刊。碑高厘米,宽厘米。现存万荣县庙前村后土祠。庙貌图直观再现了金代神庙乐舞表演所用的露台形制,并可以了解宋代国家级祠庙的概貌。
戏塑芳华北宋灭亡后,金人“掳其艺北上”,与河东乐舞融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戏曲。人们以戏中各脚色演绎戏外人生。根据金代院本最流行的演出艺术——五花爨(cuàn)弄雕造而成的戏俑砖雕,生动地再现了金代河东的世俗风情和戏曲的繁荣景象。金代晋南豪富之家,厅堂坐享观戏;元代北杂剧大繁荣,庙宇喧腾,在袅袅的酬神香雾中,以戏曲行教化,维护真善之道;就高台演人生,诉说喜怒哀愁。
闻喜县小罗庄村金墓乐舞砖雕金代。年发现于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小罗庄金墓群。自左至右为:弹筝色、方响色、舞伎、横笛色、笙色、觱篥色。
五花爨弄是指金元杂剧的脚色形制,分别为装孤、引戏、副净、副末、末泥。引戏,可男可女,手持东西可以使扇子,可以是丝帕之类的物件;副末和副净在金杂剧中是主角;末泥手执竿;装孤类似于官员装束。五花爨(cuàn)弄生动地再现了金代河东的世俗风情和戏曲演出的别样景象。
镂云裁月“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融镂刻、绘画、音乐、戏曲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影人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可以独立展示的艺术品。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成为中国民间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间,曾经华彩勃发,领尽风骚。
《五花马》皮影清代。长厘米,高32厘米。运城博物馆藏。《五花马》是碗碗腔中的代表性剧目之一,讲述的唐代状元郑元和和烟花女子李娃(李亚仙)的曲折故事。
皮影《梳妆》《梳妆》表现了少女端坐于镜前调朱弄粉的情景。皮影艺人巧妙地表现了少女梳妆时,镜中人与镜外人的照应,在上演时,二者动作的一致更显出艺人的匠心独运。少女的服装、桌、椅、箱、柜及古朴的器皿等镂刻精美细致。功深熔琢演员是戏曲艺术的灵魂。自金院本在河东大地的市肆和乡村蓬勃兴起,演员角色即开始划分家门行当,出现副净、副末、装旦、装孤、引戏等角色,并配以相应的服饰、化妆等。伴奏乐队的人数和乐器种类也逐渐固定下来。生、旦、净、末、丑,历史烟尘中的戏曲演员日臻精进,凝魂萃魄,一歌一舞皆有规矩,水袖翻飞粉彩写意,在“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的生命讴歌中将世事百炼,诉衷情烟火。
郭宝臣郭宝臣(—年),乳名杆杆,艺名小元红、元元红,运城市临猗县人。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清越,有“慷慨悲壮之雄风”,说白沉雄爽利,吐字清楚流畅,与当时京剧名家谭鑫培先生齐名。代表剧目有《空城计》《出棠邑》《春秋笔》等。
王存才王存才(—年),蒲剧花旦,原籍河南省洛宁市。在张重孝班以演《杀狗》崭露头角。与孙广盛、冯三狗、毕业生(赵七娃)并称为蒲剧四大名旦,被赞云:“三狗地唱,广盛地走,毕业生的手,存才的活路再没有。”他所演剧目尤以《杀狗》《挂画》两戏脍炙人口。时人有“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之谚。阎逢春阎逢春(—年),运城市西姚村人,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曾任晋南蒲剧院蒲剧团团长、运城地区蒲剧团团长。首创帽翅功,精研髯口功,是蒲剧五大泰斗之首。其表演自成一派,唱腔苍劲有力,刚柔兼备,讲求“安、点、顿、拉、闪、放”的六字演唱技法,善用充满激情的演唱,唤起观众共鸣。蒲剧五大泰斗自左至右:王秀兰、杨虎山、阎逢春、张庆奎、筱月来。存才跷现代。长9.5厘米,宽5厘米,高17.8厘米。运城博物馆藏。存世跷现存仅一副,是蒲剧跷功的唯一见证。此物由永济虹光蒲剧团王进才年捐赠。这副跷子为红绣花鞋,内裹槐木芯,鞋底长85毫米。鞋尖宽5毫米,跷高毫米。槐木芯上呈梯形状。宽为38毫米,长为6毫米;下部旋成小脚状,直径为27毫米,圆柱穿过鞋底,上扣铁环,坚固耐磨。芯内垫有棉花,外有白花布裹腿,长毫米。裹脚上系绑带两条,连在芯内,各长毫米。王秀兰妆奁现代。高50厘米,宽40厘米。运城博物馆藏。结束语戏曲,是对生活的思考,对人性的探讨,对历史的品评,对善恶的分鉴。粉墨春秋,恍惚百年,戏曲文物静然伫立在戏曲长河的源头,冷眼看岁月轮转,戏言评善恶忠奸。戏曲文物瑰宝在拭去千百年泥土之后,依旧散发夺目的光彩,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珍贵资料,亦是传承民族艺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时光不歇,生活不止,戏曲艺术,新彩华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