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9日泰山胜迹图筹备会
泰山胜迹图创作综述
泰山,在我国名山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她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登临揽胜,赋诗作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传为宋代创作的岱庙大型壁画《泰山启跸回銮图》,另外明清画家王蒙、朱孝纯、黄易、朱希伊等都有泰山画作传世。建国后,当代书画艺术家游历泰山,挥毫泼墨也创作了一些书画珍品。但是我总感觉这与泰山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是不相匹配的,这是因为泰山过于高大厚重、包罗万象,画家望而生畏,全面反映泰山确非易事,这便留下了中国美术史上的遗憾。
年6月9日泰山胜迹图绘制顺序审定会
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表达泰山文化,更全面地表现泰山风光。对此,我决定用我组创作《中南海胜迹图》的手法也来绘制《泰山胜迹图》,以挖掘泰山所蕴含的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精髓。年初我开始大量翻检泰山文史资料,先后五上泰山,目睹了奇异景观,领略到独特胜迹风光,尤其是险峰刻石、云山雾海、飞瀑流泉、三教胜景、曲径幽亭,让我心驰神往,赞叹不已,就连那里的灿灿日出、艳艳霞光、棵棵青松、丛丛山花、涓涓细流也使我如醉如迷,流连忘返。我曾想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拔地通天、擎天捧日,她是大自然馈赠的盖世美景,要想描绘它就必须舍其表象得其精华,避开直露,追求内涵,摒弃一般,捕捉个性。想法有了,但我对泰山所赋含的精神,还是没有领会贯通。于是年6月我又返回泰山,邀请研究泰山文化的专家,请求指点,我的想法一说,十几位专家各自提出了见解,均大力支持我的想法。听闻了他们的意见,我又进行了反复梳理检点,拟定了绘制大纲。为了此次工作更加慎重与完美,期望得到泰安市委领导的支持,我于年2月13日给泰安市委李洪峰书记用信函的形式将绘制《泰山胜迹图》的大纲做了汇报。在向市委领导汇报之后,又于年3月5日在泰安广播电视台的支持下召集泰安市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和专家学者四十余人,听取我拟定的《泰山胜迹图》的绘制大纲建议,与会领导和专家在肯定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会后,我将这些意见归纳整理修改了绘制大纲。
年5月14日泰山胜迹图审定会
年3月8日,李书记又亲自约见我谈了此事,并于3月30日亲自批示,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对宣传泰、推进泰山文化建设都有好处,请宣传部给予支持。鉴于此,我对绘制《泰山胜迹图》和《泰山胜迹诗联书法长卷》及一系列泰山文化活动更有了信心,进一步提出了不要为画泰山而画泰山,应画泰山的文化发展轨迹,将她的文脉展现出来,确定了绘制《泰山胜迹图》以泰山人文景观为主题,自然景观为载体的创作总思路。以名峰、名泉、古树、名木为背景,以山、云、石、树、瀑布为衔接,以大汶口文化为开篇,以通天街、岱庙、登山御道、岱顶仙境、西溪览胜、桃园风光、天烛胜境、观山景色、灵岩古刹、文化胜迹、宗教庙宇、帝王登临、轶闻传说、古今民俗为次序,以泰城全貌为结尾,以穿越历史的眼睛,用全景式多角度的艺术手法;用经典、写实、散点透视的浅绛青绿的绘画技法,融进多种现代元素,系统描绘出巍巍岱宗、众山之巅、华夏之魂、民之肝胆的意境和五岳独尊、雄伟壮丽的气势,从而揭示出泰山所蕴含的不同寻常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从而达到景观与人文的融合及时代的结晶与大众文化结合,取得僶俛后昆的效果。同时,该图不仅要画出泰山的形与神韵,还要表现出泰山的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使得此图犹如《中南海胜迹图》那样突出民族的浩然之气,唯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作品最大审美效应,给人以鼓舞和振奋,给以全新的感觉,成为值得提倡的、老一辈画家中不多见的、绘画史上前所未有的唯一的一幅具有高品位、高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不朽之作。
泰山胜迹图审定会
在确定了该图的主题与绘制大纲后,各项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首先,按景排序设计小样。首先由泰安泰山文化艺术研究院专家张用衡、吕继祥、沈维进、张登山等先生拟定绘制顺序,提供景观摄影作品,然后按此顺序由北京钟捷和泰安包小义、柯如华按大纲绘出样稿,于年6月11日在泰山文化艺术研究院会议室召集北京和泰安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对顺序样稿进行审定,审定后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两稿各有千秋,应合二为一更好一些,再由北京钟捷先生负责拟第二稿。钟先生用一个多月拟出二稿后,由北京的专家和艺术家进行审定后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肯定了我提出的以人文为主题的想法。第三稿由钟先生根据前两稿进行修定,创作完成了第三稿。审阅后认为还没有充分体现出原定以人文为主题,以自然景观为载体的理念,开篇和结尾都没有体现出大汶口文化和泰城全貌,以此钟先生用20天时间拟出第四稿,看了后我们都非常高兴,这是我想要的,我随即签字按此拟稿创作。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其次,组创这幅浑然天成的《泰山胜迹图》,需要一支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专业创作队伍。首先,组成组委会,在组委会的领导下,聘请顾问、艺术顾问、艺术指导。其次,遴选主创人员。《泰山胜迹图》不是一个人的作品,也不是凸显艺术家个性的作品,它是一幅既尊重泰山人文景观,又要构图布局统一,更要发挥一些艺术加工的作品,是一幅在一人艺术统揽下,需要大家心境一致步调一致共同完成的作品。遴选画家的工作是非常痛苦的,也不如预期想象的简单,参加绘画工作的这些艺术家,本来就是已很有成就的艺术家,每人都有自己的绘画语言及个性,长期自己独立完成艺术作品,因此在试画期间很难达成共识。就这样循环往复,几十位画家最终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钟捷搭班组阁。数十人进行了数月的磨合,人数减少了一半,又经过数月,来往的画家很多,但提笔绘画者少,最终集众意,由钟捷主笔,诸多艺术家协同,不问名利,兢兢而作,后邀当代名家指点。队伍已定,接着就是选纸定稿进行创作。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第三,选纸定稿。由于泰山的雄伟耸立,在用纸上有几种意见,有的说用仿古宣6尺整,有的说用皮宣,有的说用红星,整纸究竟用什么尺寸纸合适,经过博引众论,为更好地展现泰山图典适合众人阅赏,我最后确定用红星4尺整纸,连成米进行创作。
第四,集体创作。参与创作的书画艺术家经过数次切磋磨合,历时一年将彩稿拟绘完成。年5月14日,在泰安市委大楼举办了《泰山胜迹图》审定会,与会领导、书画家在会上提出了宝贵建议。会后又根据大家的意见,修订数次,专家学者还认为不够完美,于是我下决心重新组织著名画家刘越冬拟稿,为了创作的统一,先由刘越冬先生带领十几位创作人员经过反复试画,历时半年时间先后拟出四稿,于年6月2日最终线稿完成。于年6月9日在京举办《泰山胜迹图》审创会,与会艺术家一致认为此稿很好,欣然提笔进行最终创作。最后确定由刘越冬、白崇然主笔,蒋大卫等20余位技法趋同的艺术家执笔,用元人之笔墨,小写意为主,颜色使用小青绿之手法,这样一来整幅作品庄严工整,色彩稳重,山石树林苍郁浓茂,色彩厚重艳丽,更能表现出五岳独尊的恢宏气势,为此定样创作。最终于年11月10日召开了《泰山胜迹图》汇审会,专家学者对终稿进行了审阅,在上色问题上又提出了更完善的建议。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首先采用单幅创作,这样绘制的时候容易掌握一些,调整的余地也大一些,毕竟这么大的一幅作品做一些细微调整,是不可避免的,泰山毕竟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创作中进行调整也是不可避免的。在造型方面,明确刻画具体的主要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同时在考虑强化作品的绘画感,特别是建筑等造型表现方法区别于“界画”造型效果。在笔墨方面,全卷整幅笔墨艺术效果应该完整统一。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小写意画法,勾勒、皴擦、渲染、留白等明确表现具体景观效果,但区别于界画的表现方法;在颜色方面:色彩的艺术效果基本以水墨、浅绛为主,同时借鉴小青绿方法进行综合表现,以期达到水墨淋漓、色彩丰富完整统一的艺术面貌。在艺术效果方面: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大都具有立意新、造型独特、色调统一、表现方法丰富等特征。使得《泰山胜迹图》整幅绘画艺术形式、造型结构、笔墨、色彩方面的艺术效果尽量达到完整统一,使其达到宏伟、壮观的精品艺术效果。最终参与创作的画家们,多次切磋磨合,不图名利,兢兢业业,心无旁骛,几易其稿,历经四载创作完成了这幅长米、宽0.68米的鸿篇巨制——《泰山胜迹图》。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第五,图章的刻制与钤印。在创作作品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假设若干年以后,人们从博物馆看到《泰山胜迹图》这幅作品,进行考察时,凭什么来考察呢,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宋朝城市的繁荣的景象,大家一看就知道宋朝的张择端画的这幅画,也经后人的不断考察论证。我们这幅作品也要考虑到它的传世,既然是传世之作,那么是我们这些艺术家创作的,是代表是我们这代人创作的,有人提议在画面上每一个景点用笔注明,我觉得这样不妥,文字写上去太像是看图说话。于是我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方式,也就是篆刻的方式,因为画面上是需要印章的,我们就用篆刻把每个地方的名称刻成印章盖在画面相应的位置,便于后人能够知道,哪怕一千年以后,都会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这段历史,这样给后人有一个考证的余地。我就特意邀请著名篆刻家王寒石先生,按照不同的景点,以秦汉印为基调,根据每个景点的具体情况及长卷留白大小来设计每一方印,共刻制余枚。从形质到章法,他都做到不一而足各具特色,线条婉而不媚,工而不构,细而不弱,圆而不软;直立深刻,婉转劲健,印底简净,章法做到简净而清劲,匀整而富有变化。我们拿到这些印章之后,也动了很多脑筋去考虑,首先是盖在什么位置,又和景点相呼应,又要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都经过缜密的考虑,基本保证该图章在整图中的艺术效果,又起到点睛的作用。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第六,装裱。《泰山胜迹图》超出了我们传统装裱尺寸,目前我知道的作品也没有超过一百米的,那么我们这幅作品连画芯和留出部分需要长米、高0.68米,这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一个突破。然后装裱用米的整纸张也是一个新意,因为这个纸是特意到厂家定制的。装裱上大致是这两个新意。第三用仿古宣锦缎整体装裱,一方面提升装裱档次,另一方面为了加固长卷,反复展出后不会磨损太大,以利于保护长卷。装画装箱我们把画按照两头经中间卷的方式。箱子我们采用仿古红卷面材质,选取中国传统生宣纸绘制而成,使用绫质材料和机铣,天然大添,手工罩磨,圆润光洁,尽显高雅。
总之,该图是当代中国以穿越历史的眼光,全景式多角度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绘制而成的唯一一幅系统描绘泰山人文发展轨迹的艺术集成,体现出华夏之魂、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展现出众山之巅、坚毅不拔、跃于东海的崇高境界和五岳独尊、雄伟壮丽的惊人气势。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于一统,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身,《泰山胜迹图》造化天成,雄浑神秀,必将传之永久而不朽。
泰山胜迹图长卷(局部)
泰山胜迹图创作委员会
总顾问:覃志刚李洪峰王云鹏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牛文元白玉翠孙希岳孙本胜陈虹李玉成吴桂贤杨正泉杨继平张瑞东高运甲钱国梁徐恩虎郭玉祥艺术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志学王超孔维克龙瑞刘大为米春茂杜滋龄李燕吴休杨辛杨长槐张江舟邹佩珠范扬赵振川郭志光程大利雷正民艺术总监:张志民白崇然杨宪金总策划:杨宪金策划(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淑玲乔国荣杜广华刘康宋洪银辛显明张瑞东张志华张建东周静贾志秋徐恩虎葛新谭业刚戴冰艺筹组创:杨宪金美术设计:刘越冬钟捷审创者:崔晓东姚鸣京戴顺智陈昔未董仲恂郭志光朱全增覃志刚主笔:刘越冬白崇然吴休蒋大卫钟捷执笔(以姓氏笔画为序):艾明福刘建平吕绍福任宝利任跃锋孙志刚陈培伦谷守山李大鸿时振华吴云之杨乐友张龙新张涛林剑冲孟昭辉郑东伟段宝明荆匡胤赵小石高永谦主任:杨宪金副主任:朱全增孙成刚刘越冬张用衡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丁毅马鸣于志学巴焕霖王超王克煜王社争王寒石王淑玲王辉王馨王瑞红王安全王广尧王传宝公丕炎仇东亓秉轩艾明福白崇然包小义龙瑞卢连元田双旺田利坤田培彬江济源乔国荣吕绍福吕晓明刘大为刘振东刘康刘越冬刘红选刘建平刘汝政吕继祥任宝利任跃锋孙成刚孙宗辉孙福泽孙洪涛孙志刚孙黎邢树荃朱全增陈昔未陈培伦陈衍斌陈进家杜广华谷守山肖立勇何树华李大鸿李增华李玉洋李庆涛沈维进时振华宋洪银苏伟吴休吴金满吴云之吴月娇辛显明杨宪金杨宪峰杨乐友张瑞东张志民张志华张涛张龙新张江舟张用衡张建东张洪洲张照伟张甲军国文丽林剑冲孟鸣孟昭辉郑东伟郑鸿福周静段宝明卓忠信柯如山荆匡胤姚鸣京赵小石钟捷高永谦高鹏郭志光郭新天贾志秋索龙坤徐恩虎康连顺崔晓东程大利董仲恂傅汝有葛新韩振英蒋大卫覃志刚谭业刚戴有奎戴顺智戴冰魏凤杰(中国山水画艺术网编辑)
中国山水画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