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故事汇秦始皇登封泰山留下了至今依然能

从古至今,受天命做了帝王的“天子”都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必到泰山封神祭祀。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与泰山的故事。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他整顿好内部之后,与东方六国争雄,十年之间,消灭了韩、魏、燕、赵、楚、齐,建立了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公元前年统一天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废分封制为郡县制,割天下为36郡;废除六国的文字,统一为李斯小篆体;废六国的度量衡;连车轨的大小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这无疑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良好的作用。

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加强对统一大帝国的统治,多次进行全国性的巡视。在巡视中,他以封禅为旗号,于公元前年登泰山。秦始皇从河南进入山东巨野,由西而东,至今邹县邹峄山,在邹峄山上刻石纪功,随后由南而北,到达泰山。在邹县时,他曾征请齐鲁两地的儒生博士70人,和他们共同商讨登泰山封禅事宜。据说,有的儒生提出:“古时上泰山封禅用蒲草包裹车轮子,因为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树;扫除地面来祭祀,铺在地上的席子要用草杆和庄稼秸子编制。”

秦始皇上泰山的意图,一是镇服东方六国的复仇情绪,巩固秦政权的统治,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二是寻求长生不死,企图统治权的永久不变。儒生们为了让秦始皇觉得封禅容易办到,就编了上述一套简单易行的话,这些话在秦始皇听来毫无根据,便自行其是,整治车道,攀登泰山。

秦始皇泰山封禅之后,在泰山留下了两件文物:秦刻石和五大夫松。

秦刻石又叫秦篆碑。秦始皇东巡各地,随处刻石以纪功德;但亦有结合地方情况,发布指令性意见的,如《会稽刻石》,秦始皇时代,北方已进入高度文明的时代。而南方却被认为是蛮荒之地。道德伦理观念大异于北方。秦始皇的刻石,大都毁废。今天完整保存下来的,有琅琊刻石,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泰山刻石,只剩数字残片,收藏在泰安市岱庙的东御座内。

泰山刻石上面的话完整地保存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大意是:

皇帝就任帝位,制定法律,诸位大臣认真执行。始皇帝二十六年,第一次统一天下,各地没有不臣服的。现在又亲自东巡视察远方的黎民百姓,登上了泰山,看到了最东部的地方。随从的大臣感到行踪奇伟,推想事业宏大,都称颂皇帝的功德。目前治理天下的办法被积极推行,各地的生产也很正常,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大义昭明于人间,希望要流传后代,永远继承不要改变。皇帝圣明,在统一天下之后,又毫不放松地处理天下政务,早起晚睡,兴办有利的事业,注重教导感化人民。皇帝的命令一经宣布,远近的国事都得到治理,老百姓都秉承皇帝的意志办事。全中国高贵的人和卑贱的人都分辨清楚,男人和女人都各自遵守礼仪,谨慎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明确区别内外,各阶层的人都平静无争,要把这种好风气传给后代。这样代代相传以至无穷,永远尊崇皇帝的命令,好的永远继承,坏的永远引以为戒。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又效其父东巡,在秦始皇的泰山刻石上,又加刻了二世的文字。我们现在见到的残片上的几个字,是二世的刻辞,而秦始皇刻辞的字体,除拓本以外,则一个字也见不到了。

五大夫松亦称秦松,位于云步桥与朝阳洞之间。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登泰山时,中途遇到大雨,他在“树”下避雨,就封此“树”为“五大夫”。这里有两点:一是在“树”下,没有说在什么“树”下。二是封“树”为“五大夫”,是秦代官爵的名称,属于九等爵,而不是说封为五位大夫,更没有说是五课松树。直到唐代,诗人李白才有秦始皇“登泰山封禅,风雨大作,五棵松树受到封号”的说法。晚于李白的唐代著名宰相陆贽在《禁中春松》一诗中,也有“不羡五株封”的句子。也就是说,到了唐代,秦始皇当年“休于树下”的“树”,被指为“松树”,而且数目是“五棵”。

如今游客登山看到的五大夫松,早已不是秦代的,而是清代丁皂保栽植的。见过秦松的古人形容秦松“树干粗而弯曲,仿佛是一条遒劲的苍龙,大有飞腾之势。”那秦松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说法不一。史书上说是明代泰山大雨,山洪暴发,冲走了秦松。人民则赋予它更加传奇的色彩:说是八仙中的吕洞宾路过泰山,见秦松苍翠,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严刑峻法,他封的松树不配留在胜地泰山,于是,吕洞宾以所佩之剑指向天空,顿时飞沙走石,巨石自天外飞来,不偏不倚,砸毁了秦松。今日,虽然秦松早毁,而“飞来石”却仍在这里。

秦始皇公元前年登泰山封禅,主要目的是维护刚刚建立的秦朝政权,保持大一统的稳定。但是却不能挽救秦朝政策失调、滥用权力的政治腐败,最终走向了灭亡。

文字/编辑:最泰安全媒体记者大雄

*版权声明:







































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儿童白癜风发病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jq/34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