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东实践感悟内化感悟式教学的语

李卫东,山东省泰安人。曾先后任教于山东省泰安市第十二中学、山东省泰山学院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现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兼任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指导教师。二十年的教书生涯,沉醉于智慧的语文、自然的课堂,追求教师、学生、学科融为一体的教学境界。

中国语文教学的独立设科不过百年,而在此之前,语文教育已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经发展了三千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闪烁着令人叹服的智慧之光。例如,我国传统蒙学中确立的诵读积累、熟读精思、涵泳体察、评点批注的内省式原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习序列,蕴含着古代教育家深刻的教学思想。现在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否定并抛弃了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代之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前苏联教学专家影响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种方法和模式在中华大地上广泛迅速地铺开,至今仍然影响深重。其实,如果我们合理地吸收西方先进教育思想,认真总结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经验,是可以走出一条现代语文教学之路的。

汉民族的语言与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的语文教学也与古代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多不同。西方的思想与传统的经验只能为“我”所用,不能生搬硬套。感悟式教学坚持“以中为体,以西为用”和“以今为本,以古为鉴”的研究原则,探索语文学习过程和语文教学的方法,最终认为学习中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感悟和内化。从学习过程上看,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个过程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从方法论上讲,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而“注重感悟”使得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气息。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实践、指导练习、引发感悟。

一、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条直线,即“知识-能力”。后来,这条线又被丰富为“知识-感知-体悟-练习-能力”。也就是说,语文学习是一个始于知识而终于能力的线性过程。实际上,语文学习不是一个线性的练习过程,而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这里的实践是指学生自主的言语生活实践;感悟是学生对言语的感受、理解和领悟;内化则是指学生在长期的言语生活实践中,一切感受和领悟慢慢地积淀到学生整体生命之中,融入身心并化为整体生命的一部分,并表现为一种语文素养。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言语实践、言语感悟和言语内化是言语生活过程的不同层面,它们同时展开、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例如,叶圣陶在介绍“吟诵”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在这段话中,学生的“吟诵”就是一种言语实践,学生的“理智地了解”和“亲切地体会”就是学生在用心智去感受和领悟课文言语,“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就是学生对言语的内化。这三者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分不出你、我、他来,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提高的。

我们将线性的语文学习过程观与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学习过程观作一下比较,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其一,前者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后者则是承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留下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训练,而是自主地实践、感悟,能动地内化言语。那种线性的训练过程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样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仍然沿用“刺激-反应”式的学习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这是行不通的。其二,前者将语文作为工具,认为只要经过训练就可以被人掌握;后者则视语文为人的言语生活,让学生在言语生活中逐步丰富、完善、发展言语。一个人内化言语的方式是多样的,以词语学习为例,有的词语从陌生到熟悉需要多次接触、感悟、运用;有的词语内涵与学习者原有的生活体验完全吻合,学习者刚一接触这个词语,往往瞬间就拥有了这个词语;有的词语由于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有可能经过学习者反复接触仍然难以纳入学生的言语结构之中。学习者能否拥有一个词语取决于该词语与学习者的生活是否能够建立联系。当学生能够用这些词语生活时,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样的词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人对“含情脉脉”这个词语的掌握。你用那种线性的训练模式教小学生,他能理解并准确地使用吗?而当一学生到情窦初开的年纪之后,遇到自己心中爱慕的人时,他或她都会瞬间懂得“含情脉脉”的含义。那是因为这种“含情脉脉”的生活属于这个学生了,这个词语也就真正属于这个学生了。语文不是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是人的言语生活本身。其三,前者,从语文学习的结果上体现语文学习的价值,容易使语文教学忽视过程;后者,语文学习的价值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时刻,使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其四,前者注重的是语文知识和技能,容易使语文教学的整体教育价值被忽;后者注重学生的整体生命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言语实践是经,学生的在言语实践中的感悟是纬,经纬交错,编织成绚丽多彩的学习过程的锦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言语的内化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一点一滴地积淀着,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实践、感悟、内化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过程。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

语文学习是实践、感悟、内化三者相统一的立体活动过程,因此,语文教学在过程和方法上应注重实践、注重感悟、注重内化。这一观点具有教学方法论的性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获得言语的发展。言语实践活动既要保质又要保量,在高品质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读多少书,书面表达要达到多少字数,都应有明确要求,要设置底线。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有保障。

感悟是学生言语实践中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实践的内潜的部分。注重感悟的关键是使学生的言语实践成为他们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言语的意境中,进行一次次精神探险,体味课文言语的魅力,感受文中之形、文中之境、文中之情、文中之趣、文中之韵味,领悟课文言语的意思、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在感悟中学习语文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人所未发。

语文水平最终是通过言语内化完成的。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让优秀的言语“入于耳,根于心,布于肺腑,而发乎四体”,这就是内化。这种言语内化,并不同于言语“积累”:积累言语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存储,而内化言语强调的是在感悟积淀的过程中生成。前者类似于物理过程——搬迁,后者类似于化学过程——化合。学一首唐诗,记住每句诗的内容是积累;而用自己的独特生活体验体会诗句的内涵,整个身心都为之影响则是化合。而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质上是对言语的内化,积累不过是方法,它有利于语文学习,有利于言语内化,但不是语文学习的本质。因此,学生在言语学习中生成的言语并不是原来课文的言语,而是在课文言语的影响下学生在言语生活实践中生成的自己的言语。这些生成的言语最终作为学生自身言语结构的一部分融入到学生的生命和心灵中去。注重内化的集中体现是学生言语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学生的精神生活品质的提升。

从言语基础上看,这个内化过程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将言语材料(个左右汉字,个左右的词汇、短语)纳入学生自己的言语结构中去,也将基本的言语技能(书写、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化到学生的言语行为中去,在言语生活中运用自如,出则自然;(2)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几十首唐诗,上百个精彩句、段、篇)融入学生的心灵中去,使学生的情感与精神得到补益;(3)将丰富的语文经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充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三、“注重感悟”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气息

感悟式教学强调语文教育过程具有生命的整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在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上集中体现为“注重感悟”。

感悟就是心灵对外部世界的发现以及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感”是感受,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又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悟”是领悟,是在感受基础上的进一步领会。领悟因过程的长短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有渐悟和顿悟之分。感悟具有整体性、个体性、模糊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使处于同一情境,由于每个人的心态、经历的不同,感悟也迥然各异。与外显的言语行为不同,感悟是人的言语生活中内潜的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取决于感悟,因为语文不只是知识的吸收,更是对言语生活整体性、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

“感悟”与“理解”相比,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实质意义不同。前者是用心灵去触摸,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后者使用大脑进行概括和归纳等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二是达成渠道不同。理解可以通过外在的讲解、分析来达到,可以由他人教会;感悟只能由学生潜心读书,在自身体验中达成,只能是学生自求得之,别人是无法教给的。三是结果形态不同。理解可以用言语表达大致相同的内容;而感悟则往往因人而异,有时很难用言语表达清楚。这二者在语文学习中都很重要。

在封建时代,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背诵为基本模式,背诵注重的是记忆;共和国成立后的语文教学是以讲读为基本模式,讲读追求的是理解;新世纪的语文教学在合理吸收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感悟,感悟更为注重的是学习者心灵的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对于教材中的言语作品,学生是以自己的情感,以自己心灵的触须去触摸,把言语转换为形象、意境、情感,在自己再造的情境中进一步引发自己的情感体验,再通过观察课文言语,用心去思考课文言语的内涵、咀嚼课文言语的滋味,体验课文言语的感情。这实际是学生在思考和感受中去领悟,在实践中感受、思考、渐悟、顿悟,从而领会文章的思路、文章的内容、文章中包含的道理和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感悟使得学生在言语实践中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皮肤去接触,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触摸,用全副身心去探求言语的意味,去体验言语生活的内涵,使语文学习由抽象走向形象,由一元走向多元,由片面走向整体,由表面走向深入,由封闭走向开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些理念和要求,在感悟式教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感悟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创造性的学习过程,而不再只是知识挪移的过程。只是吸收知识,那还不是学习过程,或者说那还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有人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就是将课文言语吸收为自己的言语,其实这是一种非人化的学习观。真正的语文学习是内化的过程。这内化不是由外而内的吸收过程,而是学生的心灵与课文言语之间发生的化合过程。它生成的言语并不是课文原来的言语,而是学生在课文言语的影响下,在自己自主的言语实践和感悟的过程中生成的自己的言语。这个新生成的言语最终融合到学生自身的言语结构中去,成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这种内化过程是学生全人参与的,因而这种过程也必然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之间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每个学生学习同一篇课文所内化的言语并不完全一样,每个学生在表达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时也就各有不同。这种创造性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就是感悟。感悟是学生心灵的律动、心灵的体操,是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

感悟式教学提出“注重感悟”,其实质是重新诠释了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要素——人、言、言语实践的内涵:学生是生命体,是充满活力的“人”;课文是言语,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结晶;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人的生活过程,都是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以言语为活动方式的人与人心灵的接触、交流、碰撞、启迪和激励;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生成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人、言、言语实践演绎出来的生命气息是感悟式教学的本质特征。

“注重感悟”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气息,集中体现了感悟式教学的理念和特点。

四、语文教学的主要策略是引导实践、指导练习、引发感悟

感悟式教学把“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的教学策略。它可以分解为引导实践、诱发感悟和指导练习。

引导实践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应是有目标要求、有内容选择、有过程安排、有品质保证的言语生活。

指导练习策略: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有目的、有要求、有效果的语文练习。“指导”是教师的事,“练习”是学生的事,也就是语文训练。

引发感悟策略: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和指导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多方设法,让学生用全部心智去感受语文学习的过程,去领悟言语生活的丰富内涵,提升自己的言语生活水品。

关于指导练习策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曾经在片面强调“工具性”的情况下,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训练成了语文课中的全部内容;如今,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开始淡化语文训练,语文课上,教师不敢向学生提出要求,影响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这两种极端化的做法,这都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感悟式教学认为,语文课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练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良好语文习惯的教学,都需要实施指导练习策略。但是,指导练习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语文教学中还包括更丰富的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感受言语、涵咏情境、多元理解等,都会让语文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另外,我们对指导练习的理解也存在片面的认识,似乎一提到训练,就是一个要求反复练习,甚至认为训练就是枯燥的、机械的、重复的。其实,指导练习是一种高质量的言语生活过程,学生也使用整体生命参与其中,学生在练习中也应该是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充分开发指导练习策略,使之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以上是我对语文学习过程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粗浅认识。

来源:网络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jq/66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