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尘视界古琴雅韵,与君共乐之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与喧闹活跃的宫廷燕乐与流行于民间的俗乐相比,它自成一派。同样,古琴形象在众多文人绘画中屡见不鲜,而弹琴人大多行于崇山峻岭之中、或处山崖溪流之畔、或沉吟楼阁之中、或享文人雅集之时。

?

?

《听琴图》

北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听琴图》(局部)

北宋

赵佶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北宋皇帝赵佶的《听琴图》中,赵佶想象自己身着一身素净的褐色衣衫,坐于参天古木之下,右边衣红者轻轻垂头似沉醉思索状,而左边衣青者抬头仰望,似遐想弹琴者琴声顺着古木悠扬而上。虽然是以王公贵族作为主角的画面,但仍然充满了宁静的禅意与文人的雅致气息,身为统治者,也充满了对文人士大夫的向往,想要复归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地。文人骚客们为什么热衷于把琴棋书画的标签往自己身上贴,而琴是放在第一位的?他们对古琴那么喜爱,好像都想寻一处净地,与三两知音,伴琴声而沐春风。古琴究竟在士人眼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又寄托了士阶层的什么情感?下面我以我之拙见,来看看士人他们的追求。

士人阶层对古琴的追求

?

对礼乐的追求

古琴作为先秦时代的代表性乐器,其音乐性质同编钟、编磬是一个道理,由大小(长短)不一的元素组织到一起,和周朝严格的等级制度形成对应,正是区分了大小,才有尊卑、和谐、秩序。而琴的声音是沟通天地的,是人们和上天交流的一种语言。在这种交流面前,人类变得渺小,宇宙让人敬畏,心有敬畏,才能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各安其道的运行。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礼记-乐记》

礼乐,礼就是秩序,乐就是和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上古时代解决的是社会的基本规则,这些基本规则只不过是被人们习惯了所以才不能察觉有多大意义而已。很多人把礼就简单的理解成一种等级制度,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其实等级不是目标,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秩序才是目标。

而乐的意义是说不同的声音在一起能形成乐,需要和谐,天子和大臣在一起听乐,也得表现得和谐。我们理解成一种仪式也行,交流感情也行,但里边的根本要素,是和谐,建立秩序遵守秩序融入秩序,按照旋律,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还能和谐的融合到一起,这就是礼乐起的作用。

殷墟甲骨文“乐”

乐这个字,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五声八音总名。像鼓鼙[pí]。木,虡[jù]也。”意思是“乐”这个字像一个架在架子上的鼓;甲骨文学者罗振玉说这是“从丝附木,琴瑟之象也”,他认为字的上半部分是“丝”的写法,在木头上附上弦,正是琴的样子;还有今人认为上半部为“幺”,是乐舞者们围着木头歌唱吆喝之声,而这个说法更有和谐的深意。

如今身处音乐泛滥环境下的我们很难想象那个时代一段音乐能带给人怎样感官的享受与心灵上的震撼,也很难理解乐就是“和谐”。同样我们今天的人习惯了种种规则,都内化到了人格里,所以也不见得感受得到“秩序”这个东西多可贵,而在先秦时代是没有秩序可言的,构建秩序的方式分别有“宗教”“法”和“礼”,礼这个东西是中国文化最根上的基因,就像宗教是西方根上的基因一样。

儒家经典《乐记》中就传达了: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情感,礼乐是治理国家的方法之一。

《十八学士图》(局部)

佚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但也正是礼乐的问题所在,正心修身的理想是对的,但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人们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无法保证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性格是完美的,到后来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士人退出这种严肃的、被束缚的制度中,尤其是魏晋时期,因为他们的抱负并不能得到伸张,而且势单力薄的他们不想也不能僭越他们的“君主”,于是古琴就拥有了另外一种士人们自发的,逃避冲突的隐性特点,他们开始有了诉求于自然,追求精神解脱和艺术性的倾向。

《文会图》(局部)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还是赵佶的另一幅绘画《文会图》,图中描写了众文士围坐于方形大桌前诗酒宴饮的场面,两人在树荫下交谈,仆人们忙前忙后,好不热闹的场面,而那张黑色的古琴却被抛掷在人们背后的石桌上,被大树挡住,无人问津的样子。从这可以看出,古琴也从严肃认真的场合逐渐开始现身于轻松愉快的场合。

?

士人们对自我精神与艺术的追求

魏晋时期,有一位重要的琴家嵇康,字叔夜,是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嵇康与魏氏宗室配婚,曾任中散大夫,司马氏集团篡政后,嵇康隐居河内山阳。后来终因和司马氏集团不合作而遭杀害。嵇康好老庄思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又具极独特的思想性格,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曰:“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雅量》曰:“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嵇康

关于《广陵散》有一个嵇康的故事。嵇康有一好友,叫吕安,他有个兄长,叫吕巽,吕安的妻子徐氏被吕巽迷奸。于是弟弟愤恨之下,欲状告哥哥。嵇康与两个兄弟均有交往,故劝弟弟不要揭发家丑,以保全家里的清誉。但哥哥害怕报复,于是先发制人,诬告弟弟不孝,致使吕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愤怒,出面为吕安作证,因而触怒了司马昭。大臣钟会平常跟嵇康不和,趁这个机会向司马昭进言陷害嵇康。于是司马昭一怒之下,下令处死嵇康与吕安。

嵇康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任教,司马昭不同意。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阳的影子,知道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跟他哥哥嵇喜要来了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从前袁孝尼曾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广陵散》现在要失传了。"(据传,《广陵散》并非嵇康独作,而是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说完后,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多少士人都很痛惜的,司马昭不久后便意识到错误,但追悔莫及。

嵇康一生一个重要的音乐思想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传达出来: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事物,与人的情感无关,音乐引起的哀乐是因为听者哀乐在心,他是反对《乐记》中的思想。

嵇康浓厚的道家思想给了士人一个新的方向。音乐本身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嵇康认为人的情感上的哀乐是因为人心中先有哀乐,音乐起着诱导和媒介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来的。嵇康大胆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占卜作用等方面,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并且他所看到的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矛盾也是前人所未论及的。《声无哀乐论》反映出的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的音乐思想与主张"礼乐刑政"并举的官方音乐思想,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音乐美学思想两大潮流的源头。

与赵佶《听琴图》中作于秀美古树下的三人相比,前朝周文矩的《听琴图》更有轻松诙谐的表现,画面中一人坐于茅屋中安静地抚琴,而屋外是他的五个朋友在悄悄地听,或回头、或蜷缩、或踮脚、或下蹲,生怕打断这静谧的音乐,身后的破落的毛坯墙让整幅画显得朴素自然,古琴的姿态也在人们心中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亲切。

《听琴图》(局部)

五代十国

周文矩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这幅《停琴摘阮图》中,高山秀林里,两人盘坐于席上,袒胸露怀,一人抱阮,一人横琴,旁边摆着冰着的水果,十分惬意。然而两人突然停奏,顺着他们的目光望向松树树梢,原来一只黄鹂鸟落在上面鸣叫,却比琴还好听,引得二人抬头观瞧。这幅画很好的诠释了后来人对古琴的态度,择一方幽静之处,与知己共乐之,洒脱又随意。

《停琴摘阮图》(局部)

南宋

赵伯驹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如果欣赏我的音乐,又何必在乎他是一只动物呢?

《鹤听琴图》

顾洛

而对于相知相悦的士人们,更有许多绘画是表现行走于去造访好友的途中,相比于两人在一起欣赏音乐,这种将至未至的期待感更将双方的关系更加紧密,造访者一般都有一个小童抱琴跟在后面,这证明了他对被访者身份的认同,因为他拿的是代表高雅的琴,而不是提着烧鸡黄酒。

《携琴访友图》(局部)

上睿

旅顺博物馆藏

更甚者就是我们知道的千古知音——伯牙子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二人相隔两界时,听曲人已去,再没有值得我抚琴的人,便把连接你我的信物摧毁来祭奠二人的友谊。

《摔琴谢知音》(局部)

刘松年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古琴音声受儒道思想共同影响,“琴者,禁也”,儒教与古琴的融合使古琴蕴含了修身成德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琴乐中可见往圣先贤雅正中和的心灵境界,可固世人立身之本,摒弃淫邪之念。道家思想有利于琴乐审美境界的领悟和创造。因为道教追求自然,趋于清逸,但易流于狂肆,不稳重。儒教对琴理确有束缚,在这一方面,道教思想可补其不足,使得琴乐“雅”、“妙”兼具。

古琴的历史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起源:

关于古琴的起源,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

《琴操》载:“伏羲作琴。”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汉代桓谭

《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能看到古琴的起源充满了各种传说,伏羲曾做的琴只有一根弦,之后经过几位帝王之手,弦也慢慢多了起来,尺寸也一直在改变,所以说关于它的起源,也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如今能确定的出土的最早的古琴是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的古琴。

湖北枣阳郭家庙曾国墓地出土古琴

在这座墓穴被发掘之前,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的十弦琴曾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也是保存非常好的古琴文物。曾侯乙墓十弦琴通长67.0厘米,与现今通行的琴相比要短很多。此琴用整木雕成,由琴身和一活动底板构成,分音箱和尾板两部分,属于半箱琴,可以看出早先的古琴形体和后来的相比略显拙笨,琴面圆鼓有波状起伏,无徽。琴通体黑漆,出土的时候仍然是光泽柔润的状态,保存得非常好。

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

先秦实行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这部典籍。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耳熟能详的关于古琴的句子: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

《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这个时代诞生了很多专业琴人:钟仪(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位琴家)、师旷、师文、师襄(孔子的师傅)、师涓、俞伯牙、孔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一张那对《高山流水》中的知音:

《伯牙鼓琴图》

王振鹏

故宫博物院藏

《伯牙鼓琴图》(局部)

王振鹏

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人物故事画,画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两位知心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画面上共有五人,左边是伯牙,他面目清秀,蓄长髯,披衣敞怀,端坐石上,双手抚琴。伯牙的对面是子期,也坐在石上,身着长袍,低头静心谛听。两人的身后共有侍童三人站立。弹琴者的专注,听琴者的入神,二人惺惺相惜。为了衬托两个主要人物,作者还安排了三个侍童,伯牙身后小童端着茶杯,好像也在认真聆听,钟子期后面两个小童似乎有些走神,一人扭头像是窃窃私语。作者借用次要人物的不同反应来表达伯牙和子期之间用琴声传递感情并成为“知音”的友谊。这幅画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虽然这张画作在艺术性上的表现引人入胜,但俞伯牙生活的那个时代真的能抚响这样的古琴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张琴是郭家店出土的古琴,他的弦已经减到七根了,形体也比十弦琴要扁一些,接近于后来的古琴,但他和刚才我们说的曾侯乙墓十弦琴同样是半箱琴。

湖北荆门郭店楚图战国中期七弦琴

?

两汉

两汉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共鸣声小,尾部为实木,面板无徽位。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著《琴操》。

?

魏晋

魏晋嵇康所作《琴赋》钟曾写道“弦长故徽鸣”,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有嵇康的弹琴图,图中的琴都设有徽位(正对人物的琴弦前方的小圆点,用来标记不同音调的记号)。

到两汉为止我们认识到的古琴,他是大体一块木头削成的,半边都是共鸣箱的琴,而且无徽位。而直到魏晋时期才出现类似如今的古琴样式,且上面标有徽位。然后我们再回头来看前一张伯牙的琴,能发现,其实画中的琴是没有办法被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用到的,而且明显看到画面上琴板上的小白点,说明他是有徽位的,所以这应该是画作作者那个时代的琴。

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嵇康模印砖画像

?

南北朝

南北朝君主和士人都爱好音乐和文学,文人爱琴解音,风气极盛;由于士族门阀制度对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愤世嫉俗以琴书自娱。期间出现了最早的文字谱,南朝隐士丘明有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其他作品如《梅花三弄》、《酒狂》。

?

隋唐

隋唐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影响较大的有《胡笳十八拍》、《离骚》。

下面两幅图是《胡笳十八拍》的绘画作品中的两个小局部,这个事说的就是三国时期蔡邕受到迫害,他的女儿蔡文姬在兵荒马乱中流落匈奴,十二年后,北方逐渐平定,曹操怜惜蔡邕,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汉中。历史上蔡文姬精通音乐,好古琴,做了这首《胡笳十八拍》,直到唐朝才有人重新谱曲。我们看到的这幅绘画很长,类似于连环画的样式。但可惜的是,只有两三处画有蔡文姬和古琴的内容,而且还是仕女用布袋裹住的琴。

《胡笳十八拍》(局部)

佚名

《胡笳十八拍》(局部)

佚名

另一个方面是,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发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环佩”为传世名琴。唐琴在历代都被视为稀世之宝。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浑圆。

九霄环佩

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其他人物或挖刨琴板,或上弦听音,或制作部件,或造作琴弦。其中琴面与琴底两板清楚分明,说明魏晋时琴的构造形制,已是由挖薄中空的两块长短相同的木板上下拼合而成。

《斫琴图》

顾恺之

宋摹

故宫博物院藏

古琴图示

?宋元

宋元:由于行使抑武扬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第一个古琴流派浙派出现于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代表作为《潇湘水云》。

?明清

明清:流派纷呈,大量刊印琴谱,现存第一部减字谱《神奇秘谱》保存了众多古曲。较为流行的琴曲有《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明朝造琴之多盛况空前,不论皇帝亲王还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清朝后期,琴艺术相对衰落。

总结

1、古琴的形制在汉代统一为七弦琴,魏晋增加了徽位,唐朝斫琴极盛,之后延续发展唐琴。

2、古琴经历了春秋战国直到两汉的上升发展,直到魏晋民族融合、士人归隐,古琴发展式微,之后隋唐恢复,到达鼎盛,宋元稳步发展,明清逐渐衰落,可谓两次兴衰。

3、作为清雅之乐,古琴区别于燕乐和民间俗乐经常独立出现于文人画作。古琴不管是从儒教礼乐治国,正心修身的政治追求,还是道教本质自然,自我自由的精神追求,都为士人甚至更为广泛的世人提供了心灵的净化,明白知音可贵。

4、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背景的艺术,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质,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容易流于浮躁的今时,迫切需要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自性里丰富的精神世界。

图文:袁丁

(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版式:李晓慧

校对:刘鑫红

指导:黄欢

------------

感谢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10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