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发病机制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85486.html
■编辑:刘小东热线电话
、
济南大明湖以南,百花洲以东,当人们在明府城流连忘返时,也许想不到,这里曾经还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泰山行宫,而且,此行宫还是济南最早的泰山行宫,始建于明代。近日,这座尘封已久的泰山行宫遗址已破土而出,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施工中发现完整行宫据了解,在一次施工中发现的泰山行宫遗址地处百花洲片区的中心位置,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位于芙蓉溪南侧,镜涵池以东,遗址开挖面积平方米。据参与遗址考古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年10月23日至12月2日对百花洲片区发现的泰山行宫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期间共发现房址五座、碑额两通、石雕赑屃两只以及少量瓷片和脊兽残件等器物。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现在地平面以下约半米深处,一组建筑基址已经完整显露出来。位于核心位置的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墙体约有一米来宽,殿内为不规则石板铺地。两侧为对称分布的东西配殿,殿内有青砖铺地的痕迹。而在东配殿东侧,另有一座体量与东配殿相仿的房基。
据参与遗址考古的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此番挖掘出的房址绝大多数破坏严重,仅存最下部墙体或部分墙基,均为石块垒砌,少数残留有铺地砖(或石板),个别房址有散水(为保护墙基不受雨水侵蚀,在外墙四周将地面做成的疏水构造)。而据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铭介绍,根据一般道教建筑布局,结合房址形制、发掘位置及文献记载,已确定此番勘探和发掘的房址为现存泰山行宫的主体建筑。
李铭表示,通过各房址内遗迹的叠压关系、建造方法、出土器物及文献资料判断,现存泰山行宫遗址还分为明代创修期、清代重修期以及民国重修期三期。
碑额“双龙戏珠”,保护意义重大在泰山行宫遗址现场,记者还见到了最先出土的两块碑额和两个石雕赑屃。两块碑额均雕双龙戏珠图案,其中一块篆书阴刻“新建泰山行宫碑记”,另一块则篆书阴线刻“重修泰山行宫碑记”字。两个石雕赑屃雕刻较为粗糙,赑屃头均遭到破坏,残缺不全。
其实,早在民国的《续修历城县志》便有记载,称“碧霞宫行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碧霞宫即娘娘庙,在厚载门街路北,明正德十一年创建。嘉靖四十二年重修,乾隆三十九年重修,嘉庆十六年布政使朱锡爵修葺。”由此,有业内人士解释称,刻有“泰山行宫碑记”的碑额应为明正德十一年(年)创建泰山行宫时所立,而后者则应为此后重修时所立,但因为找不到碑身,目前已经无法知晓两块石碑上的碑文内容。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的1月份已召开百花洲D区泰山行宫遗址保护工作专家论证会,并确定泰山行宫以及水官庙遗址是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价值极高,会上还建议明确遗址原址保护,尽快开展遗址抢救性保护工程。对遗址采取覆盖保护,将遗址保护、展示相结合,展示建筑物控制在两层以内。
据多方采访,记者了解到,新世纪以来,济南市古城区先后进行过近十次城市考古,取得了重大发现,但遗憾的是,历次考古发掘所发现的重要遗存均未采取大规模的整体保护。所以,对于此番泰山行宫遗址的发掘,李铭表示:“它不仅能清晰呈现从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的泰山行宫的历史信息,还能反映济南城的变迁,是极为珍贵的原始历史信息,值得好好保护。”
延展阅读??
济南泰山行宫的历史变迁
碧霞宫,为祭祀碧霞元君的道场,因泰山顶上有碧霞灵应宫,故名。碧霞元君,即“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是道教中的重要女性神袛。因为碧霞元君的道场是泰山,所以各处的碧霞宫也称“泰山行宫”。明正德二年(),明武宗下诏在泰山天书观旧址建碧霞元君殿。明正德十一年(),分封到济南的第一代德王朱见潾在德王府后重建碧霞宫。明嘉靖四十二年(),第三代德王朱载墱(德恭王)又对碧霞宫进行重修。据明崇祯《历城县志》在记述“碧霞宫”时写道“行宫以十数,以德府后为古。”由此可知,明代,位于德府后、今百花洲东岸的碧霞宫为济南最古老的泰山行宫。
碧霞宫在明代为德王主持修建和致祭的道教道场,到了清代中期,“常为省会祈雨之所”。清末至民国早期的地图上,碧霞宫依俗称被标注为“娘娘庙”,旁边的街巷因此称“娘娘庙前街”“娘娘庙街”。20世纪30年代,娘娘庙街改称“岱宗街”。年“五三”惨案时曾遭日军炮击。民国二十八年(),济南名人辛铸九等人曾发起重修泰山行宫。新中国成立后,泰山行宫改为岱宗街小学,年后改建为济南六十六中学,不久又成为济南十七中学的分校和教师宿舍。年岱宗街拆迁改造时,据岱宗街老居民回忆,泰山行宫残存庙宇建筑约在20世纪90年代被最后拆除。
内容来源于山东商报、大众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