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北京大学新闻网在“我和我的祖国”专栏刊发杨辛文章,题为《登泰山而悟生,赏荷花而好洁》。杨辛在文章中深情地写道:“泰山犹如我的第二故乡。登泰山,我登了40多次;学习泰山文化之后,真正体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发了自己的生命力。”
登临泰山,悟吾生之坚毅
泰山犹如我的第二故乡。登泰山,我登了40多次;学习泰山文化之后,真正体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激发了自己的生命力。所以,我虽然97岁了,在精神上还是很振奋。
要说到我和泰山的初遇,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华美学学会在山东济南召开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我和武汉大学刘纲纪教授同游泰山。在岱顶,我们晚上住在2元钱一宿的简陋棚子里,但是第二天清晨,我们看到了一生中最为壮丽辉煌的泰山日出,激动不已。从那以后,我被泰山的雄伟深深折服。年,泰山准备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北大受命进行学术论证,成立了一个专家小组,我负责美学方面,写成《泰山的美学考察》一文。年泰山申遗成功,我们的报告被联合国专家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中最好的一份。正是在准备报告期间,我有幸从不同路径、不同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和体会泰山,我对泰山的认识超越了个人的心智体验,而进入对学术文化的梳理、鉴赏和阐发。
我的人生也确实像艰难而历险的攀登过程一样,虽历尽坎坷,却始终追求进步和光明。当我以超脱的心境在泰山的怀抱中攀登的时候,当我到达岱顶欣赏人间的无边景色的时候,我的生命也更加昂扬和激越。
泰山本身的特质成为我美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对泰山美学意义的认识更是为我的美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泰山文化是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它本身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明符码。在我看来,对泰山的美学分析是不能绕开它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的。从人文方面来看泰山,泰山的文化内容含义丰富、意蕴深刻,至少有四个方面的人文价值可以探究:从政治角度来说,泰山通天接地,是国家统一、天下安定的象征,是政治清明、国运昌盛的表现;从哲学上讲,泰山构筑了天人交契的博大时空,体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民族生命力的象征;从伦理学上讲,泰山包容万物,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厚重、宽容的人格精神;从美学上讲,泰山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整体呈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具有宏伟远大的气魄。这几方面的考察表明,泰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泰山和黄河一样,象征着中国人民的伟大、质朴、刚健、进取、智慧和坚韧。
我曾为它作《泰山颂》一诗: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如洪钟大吕,激荡人心。就像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大合唱》用雷霆万钧、奔腾前进的黄河来激励人们的斗志一样,我们现在也需要一种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的精神文化坐标,来激浊扬清、提振人心、充实魂魄,弘扬主旋律。泰山显造化之神力,聚自然之精华,续古今之文脉,历万古而弥新,其厚重、包容、和谐、坚韧和自强不息,都是当代中国人需要不断砥砺和发扬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当代中国需要不断补充的正能量。
赏慕荷花,好品德之高洁
我的另一个精神伴侣是“荷花”。如果说泰山是阳刚之美,那荷花就是阴柔之美。荷花之美,就在于它的风神,可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们中国人总把荷花比作君子。因为荷花精神其一是高洁,孟浩然曾经说过:“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君子修身律己,就是需要在熙攘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本心,修养自己的品德。其二是奉献,“君子之为利,利人;小人之为利,利己。”君子不在乎自己个人的得失,而关照天下的兴亡。荷花也一样,它的藕和莲子可食用,从根到茎、叶、花、籽,都可以作为良药,荷花是可以把全部都奉献给他人的。如果每个人都学会奉献自己,并从别人的奉献中受益,这样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会更加美好。而且在我们的荷花艺术中,“荷花”的“荷”与“和谐”的“和”谐音,在对荷花的赞美中,寄托了我们对和谐、和美生活的追求。个人简介:杨辛,年5月生于重庆,当代美学家、书法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年参加印缅远征军,年就读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年调至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文章节选自北京大学新闻网
摄影:景区特约摄影师范志祥、宋军
编辑: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李晓璐
审核:泰山景区融媒体中心范宏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