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顺,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泰山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教授《中国文化概论》《泰山文化概论》等课程。主持“泰山国家祭祀史研究”“新泰通史”等科研项目,出版《泰山国家祭祀史》等著作5部,发表《儒家礼制与泰山祭祀形制关系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等多项奖励。
泰山为什么被称为“岱宗”?
泰山,又称太山、岱山、岱宗、岱岳、东岳等,其中岱宗一名始见于《尚书·舜典》,两汉时期,人们开始思考与探讨泰山为什么叫岱宗。据现存史料,最早对“岱宗”一词做出解读的是西汉人刘向(前79年~前8年),他在《洪范五行传》中说:“泰山,岱宗之岳,王者易姓告代之处。”“泰山,岱宗,五岳之长,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也。”在《五经通义》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泰山一曰岱宗,言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也。东方,万物始交代之处。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刘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泰山为“五岳之长”的判断,他将岱宗与泰山、东岳等名称一并列出,并运用流行于汉代的同音假借的音训方式,将“岱宗”之“岱”假借作“代”,从而引申出“岱”的两个重要义项:一是天下易主、新王朝取代旧王朝之后,新朝帝王要到泰山祭祀天地,报答天地把天下赐给自己的恩德,向天地报告其治理天下的功业,并宣告新王朝成功改朝换代;二按照汉代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东方主春,春天是一年之始,万物在春天里开始生长,地处东方的泰山代表着阴阳交代,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追寻古音,汉代“岱宗”与“大宗”读音完全一致,如今天人们仍然习惯于称“大(dài)夫”“大(dài)王”等,刘向同样将“岱宗”同音假借为“大宗”,大宗,就是嫡长子、嫡长孙等嫡系长房,所以他称岱宗为“长”,也就是排行第一、老大。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中也认为东方的泰山之所以叫“岱宗”,是因为万物都在东方开始,万事都在东方更替换代。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说,东方泰山是山岳当中的地位最高的,所以它也叫岱宗,岱就是开始,宗就是排行第一,万物在这里开始,阴阳这在里交代。泰山是“五岳之长”,所以历代王者接受天命、改朝换代、天下太平功成后,都要到泰山来封禅,祭告天地。这样看来,两汉时期的智识阶层对泰山为什么被称为“岱宗”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并英雄所见略同,做出了基本一致的解释:泰山在东方,东方是万物开始生长和新旧交替的地方,所以称“岱”,又因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群岳之长,所以称“宗”。
拔地通天王德全摄影
泰山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山”?
展开泰山历史,我们发现先秦时期泰山只是一座名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确定天下十二座名山,泰山只是其中东方五座名山之一,西汉建国,延续了秦朝的山川制度。直到汉宣帝时,泰山的地位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从天下众山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山。神爵元年(前61年),汉宣帝制诏太常,确立了五岳四渎的国家祭祀制度,规定天下山川的祭祀等级:“唯泰山与河岁五祠,江水四,余皆一祷而三祠云。”只有泰山与黄河享有一年祭祀五次的最高规格,江河祭祀等级中,黄河最高;山岳祭祀等级中,泰山最尊。皇帝确立了泰山崇高的地位,两汉儒士们自然会从学理上予以声援证明。刘向提出泰山为“五岳之长”“群岳之长”,应劭提出泰山为“山之尊者”,卢植提出泰山为“五岳之宗”,各自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了泰山为天下第一山。此后,相似的判断不绝如缕。唐玄宗《纪泰山铭》中定泰山为“五岳之伯”。北宋真宗《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之铭》称泰山为“五岳之宗”。北宋大儒石介《泰山》诗中称“诸山知峻极,五岳独尊严”,是泰山“五岳独尊”的先声。明隆庆四年(年)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等题刻于红门处的“第一山”,首次提出泰山为“第一山”。此外,明代泰山上下有“五岳独宗”“首出万山”“五岳之宗”等题刻。至清代,泰山又出现了“五岳之尊”“天下名山第一”等题刻,尤以光绪三十三年(年)泰安知府玉构题刻于泰山玉皇顶处的“五岳独尊”最为著名,成为泰山价值地位的公认判断。平心而论,论高度,泰山在中国山岳中并非一等,在五岳中也仅仅排名第三;论地理位置,泰山也处于华夏东陲,并非政治地理中心。“造化钟神秀”,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让泰山在汉代以后由一座名山成为“天下第一山”?这是一道泰山文化研究的必答题。下面让我们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窥探其中的政治文化奥秘。首先,是泰山所在区域的独特历史文化地位。秦时期,文化地域性非常强烈,秦始皇重序天下名山大川,数量上,东方名山五,大川二,西方名山七,名川四,着力抬高西方山川地位。始皇封禅泰山,弃东方儒生的仪式而不用,坚持用西方雍地祭上帝的仪式完成封禅。凡此种种,表现出秦代文化建设中,以关西文化为高,卑视甚至敌视关东文化的态度。此时位于东方的泰山自然不会被提高到天下首山的地位。秦末陈胜、项羽等纷纷起义,诸侯乘机而起,天下又趋于分裂动荡,刘邦最后重新统一天下,宣告了秦文化的落幕。从历史规律看,文化的整合总是晚于军事政治的统一,而只有文化的整合,才能最终导致真正大一统国家的诞生。西汉时期,东西文化的冲突再次突出出来。汉初60年间,儒、道展开最激烈的思想斗争,黄老思想一度成为统治思想。由于齐鲁文化固有的传统优势,最终以泰山为核心区域的齐鲁文化取得了主导地位,成为国家的主流文化。其标志:一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学成为统治思想;二是公元前61年,汉宣帝将泰山列为天下首山。从此泰山由一区域性的东方之山成为国家的标志性山岳,儒学由百家之一成为全国的思想核心。以泰山、曲阜为代表的齐鲁文化,终于完成了由地域文化向主流文化的跃升。泰山、儒学、黄河三大文化核心确立后,在此后的历史长河中,虽屡遭劫难动荡,却总能保持独尊的地位。第二是传统国家的不断推崇与弘扬。自汉宣帝确立泰山为天下规格最高的山岳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5年),恢复南北郊祭祀天地的仪式。泰山作为六宗之一、山岳的唯一代表,以陪祭神出现在汉帝国的郊祀体系中,这表明地处东方的区域性的泰山,已经突破其地域性的限制,突变为超区域性的崇拜奉祀对象,也自然成为天下山岳的总体代表性标志符号。从此,泰山国家祭祀形成了泰山本地与京城两大祭祀系统:泰山本地国家祭祀分为常规祭祀(即每年立春日,由皇帝派遣使者代表自己致祭泰山)与非常规祭祀(即国家有战争、大灾疫、新皇帝继位等大事,派遣使者代表皇帝祭告泰山);京城泰山国家祭祀包括国家举行郊祀天地时以泰山陪祭以及在京城设立泰山庙专门祭祀泰山等。两大系统的主祭者均为皇帝,泰山因此成为历朝历代政权政治合法性的神圣来源,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而不变。第三是五行哲学观念的影响。顾颉刚先生指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秦汉思想知识界,尤其是西汉董仲舒吸取了战国以来的阴阳五行思想,虚构出一个以五行为间架结构的世界图式,他在《五行之义》中指出,天有五行,木,是五行的超始,水,五行之终结,这是天的运行次序。受此影响,汉代以五行统摄万物,五岳即此观念下的产物。即天有木、火、土、金、水五行,地有东、南、中、西、北五岳,泰山与木德匹配。从空间上看,泰山位于东方,为空间之首;从时间上看,泰山主春,为四时之首。因此,从五行哲学观念看,泰山必然是五岳之长、五岳之宗。此后历代知识阶层也继承了两汉五行哲学观念,更加明确和彻底地研讨五行与东岳泰山的关系。如唐人阎随侯《西岳望幸赋》云:“四时以春方首事,五岳以岱宗为始。”金人杨伯仁《大金重修东岳庙之碑》称:“岱宗之神,实司东方。东方者,万物之始,故为群岳之长。”明泰安州太守的江湛然说:“泰山为五岳之一而独称岱宗,何居?盖东于五行属木,于时令属春,为青帝,万物资生之始,是为众岳长。”清人叶先登《碧霞元君辨》云:“地有五岳,泰山为之长,故岱称宗焉……《易》曰帝出乎镇,岱处震位,于行属木,于色从青,其祀青帝宜也。”他们从五行哲学观念出发,共同解释了泰山为什么是“天下第一山”。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