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和鸣鹤,你可以知道这些

作者:沈荣恩

“观海”的由来

观海卫的“卫”“汛”自年延续至清晚期,自设卫至现在年。而观海卫城,从始建至今达年。城墙早年被拆,东门外月城城门墙址,或可寻见,余皆无存。城外护城河河道则基本未变。

下面说一下卫称“观海”的由来,以前基本上有这样两种说法:

1.明嘉靖《观海卫志》:“卫名观海,海之大观在卫也。昔始皇东巡,刻石会稽,留师勾鄮,观海于其地,因名焉。”

秦王政三十七年(前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而望于南海(即今东海)。在观海卫镇南部一带留下了一连串东巡的遗迹:秦皇山、草木霐(秦驻军处)、望海峰、秦庙湾……,可见“观海”一名与秦皇观海有关;甚或可以逆向证明秦皇“观海于其地”的可信性。

2.清·柴梦楫《紫霞洞记》:“城成而海水当前,因名曰观海卫。”

既然在城的建成前,在年,已有“观海卫”存在,所以第二种说法只是直接佐证了“海之大观在卫也”这一名言。试想,未登城已闻潮声如雷,待见怒涛千丈,胸中能不浩气顿生!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观海又称“珠海”,清同治六年(年),《芦浦方氏滋生册》载:“瓜瓞绵緜,衍芦浦而开宅第;龙章叠叠,环珠海而耀簪缨。”可见清时,观海又可另称“珠海”,至于称“珠海”,始称于何时,有何出处,则已不可考。

鸣鹤

至年,观海卫建卫至今约年,而以观海卫镇而言,它的历史,则远远不止这区区六百几十年。这就需要说到鸣鹤乡了,唐以降至民国初,鸣鹤乡的境域大体稳定在东至淞浦,西到洋浦,南起翠屏山巅,北到沧海之滨,而北面境域历代随围塘而渐次北移。观海卫镇,以及现在的掌起镇,历史上均在慈溪县鸣鹤乡的地理范围之内。所以,观海卫镇的历史,上溯之,其实也就是古鸣鹤乡的历史。

鸣鹤乡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河姆渡时期。

河姆渡出土文物表明,早在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栖息,是称河姆渡文化。今余姚市东部,年前属慈溪辖区,如陆埠、丈亭、河姆渡、三七市等,其中尤以河姆渡为著名,河姆渡即光绪《慈溪县志·舆地三·渡》所载之黄墓渡,原属慈溪。

慈溪的河姆渡,与慈溪鸣鹤,山水相连,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同属于至今约有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唐尧虞舜以来,世为扬州之地,夏少康封庶子无余,越始建国。

春秋时属越,并吴后(公元前年),为“章伯功以示子孙”置句章城,为句章地。

战国时,楚灭越,又属楚。

秦灭六国,置会稽郡,始有句章县,县治在城山渡之东(河姆渡东5里)。历两汉、三国不变。东汉并曾为会稽东部都尉治。

东晋隆安四年(公元年)句章城为孙恩起义军所残破,遂迁治小溪(今鄞县鄞江桥)。

宋、齐、梁、陈均为会稽郡。

隋,开皇九年(年)并余姚、鄞、鄮三县入句章县。

唐,越州会稽郡。武德四年(年)废句章县,析置鄞州、姚州。七年,废姚州仍为余姚县。八年,废鄞州,复鄮县,属越州。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置句章县至唐武德四年废,凡年,慈溪地域归其属。此后百余年,先后属鄞州和鄮县。

唐开元中置明州、鄮县,慈溪属鄮县,而余姚之隶越州如故。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置慈溪县时,本境属慈溪,时名鸣鹤乡,即包含今观海卫镇之全部。鸣鹤之西境上林乡同属慈溪,至公元年始归余姚县管辖。

《行政区划网》:唐开元廿六年(年):“余姚东北境白沙湖(白洋湖)、鸣鹤乡划入明州慈溪县”。

《张佩墓志》:唐大历初(年)“自寓明州慈溪县鸣鹤乡杜湖村清泉里,因而家焉”。

《徐君妻姚氏墓志》:唐大历二年(年)“移家明州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

《罗素墓志》梁开平元年(年)左右“复买得慈溪县上林乡石仁里白洋中保鲍通法地”。

《罗素墓志》:“至戊辰(年)改当乡(上林乡)归余姚县管系”。

根据上引史籍或近年出土文物,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年)始,至迟从公元年开始,鸣鹤乡、观海卫镇,一直在慈溪县(市)的范围内,至年止约为一千二百八十年。上林乡则在年由慈溪划归余姚,至年9月复归慈溪,称桥头镇上林湖村。

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年)明州和慈溪县建立之前,鸣鹤之地为越州之境,时隶句章、鄮县,部分或属余姚。

现在的白洋行政村,下有白洋自然村,唐开元二十六年划入慈溪,此前属余姚。因白洋属余姚,故《宝庆四明志·叙水》有载:白洋湖在鸣鹤乡,唐景龙中(-年)余姚令张辟疆修筑。

民国时白洋村隶属于余姚林东乡,民国《余姚六仓志》·卷三·乡镇》25页“林东乡,旧隶上林一都、二都……其村落在大古塘南者:曰白洋、曰上岙、曰上滩头、曰下滩头……”。

年白洋村由余姚桥头乡划入慈溪。慈溪县鸣鹤镇(公社)(-年)号全宗介绍:“年5月建立鸣鹤镇人民政府,属鸣鹤区公所领导,年12月南港乡合并到鸣鹤镇,年杜湖乡三村(瓦窑头村)和白洋村(原属余姚县桥头乡)划归鸣鹤,年白洋村划给杜湖乡管辖。”

人们往往把鸣鹤和白洋联系在一起,其实历史上两者还是有处别的,明显的地方就是以前的归属各不相同,直到年白洋村才划归鸣鹤。唐开元二十六年前,白洋属余姚,是可以确定的,而鸣鹤就不一样了,“晋唐诸虞称‘余姚’,而其墓亦多在慈溪鸣鹤,故说慈溪鸣鹤属余姚。”对此《延佑四明志·阚泽》篇中就提出不同的看法:“又于虞喜传末云,晋书本传曰会稽余姚人,然喜所居乃句章之南山,世目其山曰大隐,见《夏侯曾先地志》,今属慈溪,诸虞墓亦多在慈溪,是时慈溪地乃句章县,亦隶会稽郡,而与余姚接境,故史概曰会稽余姚云。”

鸣鹤乡因境内有鸣鹤山而得名,《宝庆四明志·叙山》:“鸣鹤山,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云,昔有鹤栖于此山,一旦飞鸣,冲天而去”。《延祐四明志》增加了“故名”两字:“鸣鹤山在县西北六十里,耆老相传昔有鹤栖于此,一旦飞鸣,冲天而去,故名。”

有关鸣鹤山的记载比较丰富,《延佑四明志》:引《唐志》,明州余姚郡以境有四明山为名,《山海经》:瞿父山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郭璞注,山在余姚南、句章北,两县因以为名。州曰明,郡曰余姚,皆本于句余山。虞氏余姚人,《九域志》:[晋]虞喜、[陈]虞荔,坟在慈溪鸣鹤山(辨余姚郡)。

《九域志·古迹》鸣鹤山有虞喜、虞荔坟。

鸣鹤山,的《乾道四明图经》:“梁虞荔墓,在鸣鹤山,去县西北六十里。《梁书》记-年事,云:荔会稽上虞人也,以博识闻,举宏词,累迁中庶子,卒于官,归葬此山。”山名鸣鹤,当在公元年之前。

鸣鹤乡除了以山得名,又把其命名归于当地望族后裔,以余姚为籍贯的虞九皋。天启《慈溪县志》:“虞九皋,字鸣鹤,其父当与柳宗元之父镇同为郭子仪记室,及镇为岳鄂都团练判官,当复刺沔州,两家子同在宦所,故九皋与宗元相友善。及九皋论秀于乡,升于司徒,与宗元交欢二纪。九皋素有文行,大为当时人士所敬服,宗元常称其‘传袭儒风,彪炳文史,克恭以孝,以礼是履’。贞元间登进士,遽卒于长安亲仁里,一时名流皆尊其行,而哀其亡,相与诔之,表曰‘恭肃’(柳所私谥仅一‘恭’字,《续通考》以为‘恭肃’,当误),《诔》亦宗元所作。乡人追慕不忘,遂以其字名其乡,至今人呼犹然。”

以鸣鹤山名乡,源于自然,且较早;以族人九皋之字鸣鹤名乡的,则出于乡人之情感,且较迟。虞九皋为唐贞元间(-年)进士,而鸣鹤乡在景龙中(-年)已经存在,所以乡名与虞九皋字鸣鹤者,没有什么较大的关系,却与当地虞氏和民心紧密地相联。“乡人追慕不忘,遂以其字名其乡”,自明时天启至今,年代既久,早已深入民心,为大众所公认,如同一种常见的“公名”现象,有它的合理性,倘以两说并存,亦未尝不可。

相关链接:

观海卫镇历史脉络之初探

作者|沈荣恩

编辑|太阳老师

投稿请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12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