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庆伟,解放军医院,麻醉科
麻醉的含义是使用药物或非药物,使病人部分或全身暂时失去疼痛或知觉,达到无痛的目的,多用于手术或疼痛的治疗。
自古以来,人类始终与疼痛作不断的斗争,并试图寻找手术时止痛的方法。例如采用冰冻患部或患肢的方法,或作压迫神经、血管以达到局部感觉消失,甚至放血使病人昏迷而进行手术,但这些方法不仅无效而且不安全,未能得到认可而推广应用。
在古代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国家,采用罂粟(图1、2)、莨菪硷(图3)、曼德拉草(图4)进行麻醉。13世纪狄奥多里克(Theodoric)在著名的波伦亚大学手术时,将浸有麻醉性药曼德拉草的布块放在患者的鼻孔旁作手术,这是古代最早使用含有现代麻醉意思的一词。多年来大量服用含有乙醇的葡萄酒使病人处于昏睡状态,进行手术及骨折复位,也是一种麻醉方法。
吸入麻醉的进展及先驱者
早在年乙醚制备成功。年法拉第(Faraday)描述了乙醚的麻醉作用。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列(Priestley)在加热氧化汞过程中释放出氧,后又从氧化氮中获得氧化亚氮—笑气。由于化学科学的发展,为麻醉学提供了药物基础。年英国建立气体治疗疾病中心,吸入氧化亚氮以缓解炎症疼痛。戴维(Dary)吸氧化亚氮来解除自已的头痛和牙痛,并体验到一种“欣快感”。
美国医生朗格(图5)(CrawfordWilliamsonlong)是世界第一个使用乙醚麻醉者。年3月30日朗格用洒有乙醚的毛巾捂在患者的嘴上,成功地切除了颈部的囊肿。但他未作报道,不为人们悉知,到后来才被人们誉为“乙醚麻醉的发明者”。
美国医生韦尔斯(HoraceWells)年12月10日使用氧化亚氮麻醉成功地进行了龋齿拔除术。但后来在一次示范中失败,直到年芝加哥外科医生Dr.EdmundW.Andrews发表了笑气的麻醉方法,才引起人们重视。
美国牙科医生莫顿(摩尔顿)(图6)(WilianThomasMorton)是第一个进行乙醚麻醉术的演示者,他在哈佛大学学习时,了解乙醚的麻醉作用,并使用乙醚麻醉拔除了自已的一颗牙齿。年10月16日,在得到哈佛大学著名外科学教授华伦的允诺,医院,进行乙醚麻醉下外科手术的公开演示。莫顿应用刚刚设计的气储糟(乙醚吸入器)进行麻醉,由华伦教授亲自手术,摘除了一名印刷工人的下颌肿瘤,从而使吸入麻醉达到了顶峰。这一成果由比吉尔医师于11月18日在波士顿日报报道,很快得到传播,各新闻媒体都宣称莫顿为外科麻醉发明者。法国科学院授予莫顿金质奖章。
同年(年)12月15日在巴黎、12月18日在伦敦、12月21日在英国的其它地方都成功地应用乙醚麻醉术进行手术,年在其它国家亦已展开乙醚麻醉术(图7为罗马尼亚最早使用乙醚麻醉的医生穆希尔及年使用乙醚麻醉医院)。苏格兰妇产科兼外科医生辛普森(JamesYoungSimpson)(图8)于-医院,用乙醚麻醉来缓解分娩疼痛。后又使用氯仿麻醉进行分娩镇痛,获得成功,特别是他给维多利亚女皇施行氯仿麻醉产下王子,从此进一步确立了吸入麻醉的地位。
年,Waters发明应用钠石灰吸收CO2,以后又出现循环式紧闭法麻醉(年他成为美国第一个麻醉学教授)。目前各种类型精密复杂的麻醉机(图9),辅以气管插管(图10)及静脉麻醉药应用,大大地提高了麻醉的效果,增强了麻醉的安全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麻醉药的出现,目前己有五大类麻醉药,(气体、烃类及烯类、醚类、氯代烷类、氟代醚类)百余种药物应用于临床。使麻醉师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
局部及神经阻滞麻醉的进展
年Nieman分离出可卡因,年波希米亚的眼科医生科勒(Koller)发现可卡因滴入眼睛内的麻醉作用。年霍尔斯特德(Halstead)用可卡因液进行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麻醉。同年美国纽约市神经病学家康宁(Corning)用狗进行脊髓麻醉试验成功,年德国外科医生比尔(Bier),在动物及人体作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成功。年FerdimandCathelin及JeanSicard介绍了骶管内麻醉。年FidelPages及年AchilleDogliotti再次叙述了腰部硬脊膜外麻醉。从而确定了椎管内麻醉的地位。年合成普鲁卡因产生。继之新型麻醉药不断涌现,加之穿刺技术的不断提高,椎管内神经阻滞麻醉己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静脉内麻醉及其它特殊麻醉的进展
首次试图进行静脉内麻醉者是JohannSigmmundElsholtz。年他就注射鸦片溶液用于镇痛。年ore报告静脉注射水合氯醛。年巴比妥盐合成。年Einhon发现静脉注射普鲁卡因局部麻醉。年比尔(AugustBier)正式将此法用于临床,然后又将硫喷妥钠间断静脉注射用于临床麻醉。目前己有大量短效静脉药用于临床,并采用由镇静药、镇痛药和肌肉松驰剂三类药物的配合应用,称为静脉复合麻醉或与吸入麻醉配合,广泛应用于临床,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麻醉药物及方法的效能,减少各种药物的副作用和麻醉并发症。
关于低温的应用,早在年就有人开始试行全身降温法。年Walta,年Simpson将乙醚麻醉动物降温到25℃,不继续施用麻醉也可以进行手术。年Bigelow、Swan等进行体表全身降温,阻断循环,进行心脏手术。年Delorme及Boerema行血液循环降温法,以后低温及深低温配合体外循环广泛应用于某些复杂的心内直视手术及其他手术。
控制性降压的应用,对某些特殊手术,为减少手术野失血,给手术操作创造良好条件,减少输血量,术中运用各种药物和方法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压,称之为控制性降压。年Cushing首次阐明麻醉期间控制性降压的优点。其实施方法从40年代的动脉切开放血发展到50年代以后应用各种防压药。年Laborit及Huguenard等使用神经松弛剂或配合物理降温,以降低机体代谢及应激性,称为“人工冬眠”及强化麻醉。
年苏格兰外科医生WilliamMalewen首先不用气管切开行气管插管。年Kirstein首次借助喉镜成功行气管插管。公认的以直接喉镜完成气管内插管的理论是美国眼科医生ChevalierJacksow在年提出。年梅耳泽(SamuelMeltzer)和奥尔(JohnOuer)始创气管内麻醉术。气管内麻醉的应用,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呼吸,现代麻醉机及呼吸机的应用能更好的维护患者的呼吸功能保证生命安全并能对麻醉气体浓度的监测。麻醉的生理、药理研究也促进了麻醉方法的进展,到20世纪40年代,麻醉成为一个专业和独立学科,称麻醉学(Anesthesiology)。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以及临床工作的实际需要,从麻醉发明以来,一个半世纪内麻醉学有了很大的飞跃,特别是在近半个多世纪内,已经跨入辉煌发展的时代。麻醉和麻醉学的范畴不断地更新,麻醉不只是单纯解决手术止痛,工作范围也不单局限在手术室。麻醉师除了应该做好患者麻醉围手术期的准备和治疗,以维持病人生理功能,为手术提供良好的条件,顺利完成手术。此外还承担危重病人复苏急救,呼吸疗法,休克救治,疼痛治疗。
现代麻醉学又分为临床麻醉学、复苏药、重症治疗医学以及疼痛治疗学,在临床医学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医学麻醉医疗发展简史历史上的麻醉方法戴维发明笑气麻醉和乙醚麻醉的出现
在发现麻醉药以前,外科手术治疗最大的障碍是难忍的疼痛。虽然许多国家(如中国,印度,巴比伦,希腊等)在古代即积累了麻醉法的经验,主要是应用植物性麻醉药(曼陀罗花,鸦片,印度大麻叶等),亦有神经干机械性压迫,饮酒,放血等使病人丧失神志,甚至棒击病人头部造成昏迷的“麻醉”方法,也有手术时在手术部位搽酒精,靠酒精的吸热作用减缓疼痛感,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使人满意。由于手术病人十分痛苦,休克极多,迫使手术向快速方向发展。俄国外科医生皮罗果夫可三分钟锯断大腿,半分钟切去乳房。法国名医让·多米尼克·拉里24小时为个做完了截肢手术。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19世纪以来,手术治疗的客观要求日益增长,对麻醉的要求也更加迫切,同时化学的发展为麻醉的探索和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年自己吸入氧化亚氮(笑气)后,发现其炎症部位的疼痛有所缓解,因而他断定:“氧化亚氮,可以用于出血不多的手术时使产生麻醉作用。”可是他的发现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年希克曼以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氧气于动物实验中施行了麻醉,并进行了截肢手术。他要求进行人体实验,但未被应允。直到年,化学家斯考芬证实吸入多量笑气可使人呈醉态,甚至失去知觉,使用麻醉剂的时代才真正开始了。美国牙医韦尔斯在年做拔牙手术时使用了这种镇痛药。
年,著名科学家法接第的著作中曾指出“乙醚有致人昏迷的作用,其效应与氧化亚氮很相似”。医生们从中受到启发。年,美国罗彻斯特的一个叫威廉·克拉克的学化学的学生,给一个需要拔牙的妇女施用了乙醚,使她在拔牙时无痛苦。同年3月30日,美国的另一位医生克劳福德·郎格应用乙醚吸入式麻醉方法,成功地为一个颈背部肿瘤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随后他继续用乙醚进行了许多小手术。由于当时郎格居处偏僻,他的成就未能被世人所知。年10月16日,医院的威廉·莫顿用乙醚麻醉,从一个病人的脖子上割下一个肿瘤,仅历时8分钟,首次证明在进行大手术时,能用乙醚来进行全身麻醉。这次手术成功的消息在美国迅速传开,而后又传遍了全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乙醚麻醉进行手术,结束了病人必须强忍剧痛接受手术的时代。中国和俄国都是在莫顿成功的次年即开始采用乙醚麻醉的国家。
(上图)在有效的麻醉药发明以前,西方的外科手术只能向快速方向发展,曾经有一位战地医生仅用几十秒便锯下一条腿,但伤病员却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左图一)这是发明氧化亚氮(笑气)的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
(左图二)激光麻醉法,是用激光照射在手术部位的选定穴位上,进行麻醉
(右图)早期化学实验家查尔斯·杰克逊在自己身上试验乙醚的麻醉作用和效果,正是像查尔斯·杰克逊这样的一大批勇敢者的探索和尝试使医学不断发展
年德国医生福斯曼在自己的静脉中插入一根细细的橡皮管,从而发明心脏导管术
年的一个夜晚,德国医学家福斯曼说服了同伴,帮助他进行一次冒险试验。他在自己的右臂静脉中,插进了一根穿刺套针,拨出针芯,将一根细橡皮管从针腔中插入静脉。当导管插入有一英尺深的时候,本来就信心不足的朋友连声说:“不行,这样太危险!”坚决中继试验。福斯曼怎样苦苦哀求都无济于事,第一次试验就此半途而废。一个星期后,福斯曼决心再在自己身上试验一次。这次没有人帮助,为解决这个困难,他请护士拿一面镜子,站在X光荧光屏前面,自己在荧光屏后面进行操作。通过镜子的反射,看到荧光屏上的显示。橡皮管沿他的静脉前进,经腋及锁骨下静脉,进入上腔静脉;推进到25.5英寸时,进入右心房。他不惧危险,跑上二楼,拍下了人类第一张心脏导管的X光照片。年仅25岁的福斯曼在论文中阐述了首创的心脏导管术,并指出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人体心脏各房室的压力,分取右心和左心的血样进行氧含量测定,根据每分钟氧消耗量来计算心脏每分钟的排血量。年,福斯曼在活狗身上进行了心血管造影术。他还通过插入右心的导管斜穿过右心房进入下腔静脉,直接收集从肝脏来的血液,进行代谢方面的研究。他为研究循环系统的病现变化开辟了新途径。然而,福斯曼冒死得出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招来了一系列指责和非难,甚至讽刺他的试验只不过是“马戏场上的技艺”。
直到年,美国医学家库尔南和迪金森·理查兹发表了他们有关心脏导管的论文之后,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至年,心脏导管插入术已积累了1次临床检查经验,检查步骤趋于完善,并实现标准化。它不仅成为心脏疾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且在治疗上也起重要作用。由于这一成就,福斯曼与库尔南,理查兹共获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瘤与癌字的由来
癌瘤这类病,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古已有之。我国人民与肿瘤的斗争,历史已很漫长,若从我国医书里所谈到的"瘤"这个病名来看,在二千多年前就有所记载。比如《黄帝内经》中,已经有筋瘤、肠瘤、昔瘤(指长时间形成的肿瘤)等的记述。而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实践,在我国历代文献里,说到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内容,为数更是不少,名目也很繁多,诸如肿疡、缨瘤、瘦赘、赘瘤、癥瘕、积聚、噎膈、胃反、恶疮、岩、癌,等等。在这些疾患中,有些是包含了肿瘤在内,有些实际上所指的就是肿瘤。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开始设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的治疗。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外敷,或刮去脓血,或用腐蚀药消除病变的部分。疡医实际上相当于外科。而当时的所谓肿疡,既包括脓肿,也包括肿瘤这类疾患。
发生肿瘤的病因,就世界的医学来说,直到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所以至今仍有好多的学说与看法。一类是人体内部的因素,如遗传、精神神经长期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机能减退等。一类是外部因素--化学性、物理性与生物性的"致癌因素"对人体较长时间的刺激。有的可能并非由一种因素所驱使,同一部位的癌肿也不一定由同一原因所引起,不同部位的癌肿有的却又可能由于相同原因所造成。总之,对于发生肿瘤的原因,说法很多。
我国古代医籍,对肿瘤的发生原因所论,虽然还没有完全阐明或者有些是不正确的推断,但已有不少是合理的见解。
祖国医学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中医学里的“气”,既包含着体内运转着的营养性精微物质,也指脏腑器官的活动机能状况。若是由于某些体外或体内的因素,产生“气郁结”或“血疚滞”时,则引起疾病。对于肿瘤的发生原因,中医学认为也是由于精神情绪的过度紧张、忧郁,或外部致病因素(称为外邪)以及年龄衰老、饮食起居的影响等,引起体内"气血"郁结瘀滞所致。此外,人体内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或内脏功能的失调、紊乱,等等,都能成为诱发肿瘤的病因。
“瘤”这个字的定义,据《诸病源候论》记载,是“留结不散”的意思。就是前面所说到的体内“气血”的留结,或者身体中所产生的某些不正常物质的滞留。其着重点是留而不去的“留”字,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瘤”字。
恶性肿瘤在中医学里称为“癌”,何以有这个名称?这由于观察到恶性肿瘤质地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宛如岩石一样,所以称为“岩”。而在古时,加上病字偏旁就成为“癌”字了。
在现存中医文献里,最早记载到癌这个字的,是12世纪时宋代的《卫济宝书》,和公元l年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而最早对癌的特征作简明叙述的,则是后者,书中说:“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这段记述,既说明了癌象岩石状,有毒根深藏于体内。又指出男的癌肿多发生于腹部,女的多发生于乳部或颈项等部位。而且也说到癌症最后会引致昏迷的严重后果。
瘤与癌字的由来
对肿瘤的某些主要症状和特点,历代中医文献曾有相当正确的描述,不少颇能抓住要点(图为《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一书上对癌的论述)。
《诸病源候论》记载:“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认识到良性肿瘤是逐渐长大,没有痛痒的症状,经过较长时间以后可能长得很大,不能消退,但不会危及人的生命。虽然如此,也不宜随意弄破。
在《内经》里,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女性的两种常见肿瘤:肠罩与石瘤。书中说:“肠罩……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并说其病程超过一年以上,而每月仍有月经,肿块“按之则坚,推之则移”。上述这种腹内肿块,很符合卵巢肿瘤的症状。
《内经》里所记载的女性另一种肿瘤“石瘕”,发生的部位是在子宫内,说它的症状也是可以大到类似怀孕一样,而且有停经,这是符合子宫肿瘤的某些特点。
唇癌,中医文献描写它象是长在嘴唇上的蚕茧一样,所以称为“茧唇”。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公元年),说唇癌初起似豆子,逐渐增大到象蚕茧,质地坚硬,以后出现疼痛,属于难治之症。书中认为唇癌的诱发原因是,既有精神忧虑、过于急躁的全身因素,又有经常多食煎炒烤爆食物的局部刺激因素。现代医学也认为,长期含烟斗吸烟可能是局部刺激唇癌发生的诱因。
食道肿瘤,在中医学中是包括在“噎膈”病症之中。噎膈是表示咽喉、食道、胃的进出口噎塞不通畅。《内经》里说:“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而食道噎塞不通畅,包括了食道痉挛与食道肿瘤等,这是说明精神因素在发病上的影响。胃肠道疾患常见的症状“胃反”,也称为“反胃”,张仲景描写其症状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种症状的发生,很大部分是由于胃肠道溃疡或肿瘤造成的梗阻所致。
中医学对乳癌的论述,历代资料不少。《外科正宗》对此写得相当具体。书中说当乳癌起初象豆大、棋子大时,可能二、三年没有痛痒,渐渐长大后出现持续性疼痛。再发展时则好象是有多个栗子堆在一起,渐渐地患病处变色、溃烂、发臭,凹陷的象岩穴,凸起的象莲子,以后甚至发生钻心一样的疼痛,身体出现极度衰竭时难以治愈。这些描述相当细致、确切。
乳癌多发生于妇女,极少数男子也有患乳癌者。明代王肯堂在《疡医证治准绳》(公元年)中,记录了一例乳癌男性病例。据载此病人在发病前,曾因数次参加"馆试"未能考上而闷闷不乐。后来,左侧乳头常有小量液汁流出。不久乳头旁发现肿块。由于没有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肿块增大溃破变成岩穴之状。这些记述,基本上符合乳癌的症状与演变。
腹内的肿块,在古代中医文献里叫做"癥瘕"(音征假)。宋代《圣济总录》在"诸癥"里记载说,腹内形状象杯盘、牢固推不动的肿块,迁延时日,最后会使人腹部膨大而身体极度消瘦,终致死亡。上面所描述的无疑是包括了腹内的肿瘤(图为《外科正宗》乳房癌图照)。
在中医学里还有把肿瘤叫做"失营"或"失荣"的。为何有这个名称?清代高秉钧在《疡科心得集》(公元年)中说,因为这种病的后期,人体外表失去光泽荣华,"如树木之失于荣华,枝枯皮焦,故名也。"并说这种病多生在耳的前后与颈部,起初形状如同栗子,按下去如同石子一样坚硬固定。开始时没有寒热疼痛,以后才逐渐出现疼痛、溃破、流血水,形状亦变得好象凹凸不平的岩石一样,书中认为这种病变同乳癌一样属于险恶的病症。这里所描述的似乎包括了甲状腺癌以及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的癌肿。
中医学虽早已认识到有些肿瘤是属于难治之症,然而对癌瘤的危害,并不是一筹莫展。除了重视对全身的整体治疗外,还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割除的措施。《内经》提到对肿块这类病症,是采用促使其消散的治法,即"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及"留者攻之"等。
《后汉书·华佗传》里说到,对于腹内的结块,在使用针刺术与药物均达不到治疗目的时,华佗是给患者施行全身麻醉后,采用手术割除医治。这些结块,很可能也包括了某些肿瘤在内。《晋书·景帝纪》里说到:"初,景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这是最早明确记录采用开刀切除眼部肿瘤的病例。年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对脂肪瘤的治疗,记载了用利刀切除的治法。书中还对某些象茄子一样带蒂的瘤子(称为茄垂),提出用腐蚀性药物涂敷于蒂的根部,逐渐地促使瘤子掉落。
中医对肿瘤的药物治疗,同样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既要增强身体内在的机能与抗病力,又要针对肿瘤病变进行攻伐,即"扶正攻邪"。具体的治法,因人、因病情而不尽相同。
近几年来,医务和科技工作者在研究与应用中药制剂防治肿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斑蝥主治"恶疮疽,蚀死肌",经研究实验后,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获得一定的疗效。又如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采用当归芦荟丸复方"泻肝"的治法,取得一定疗效。我们相信,今后将会从中国医药学宝库中,发掘出更多更有效的防治肿瘤的药物与方法。
氯仿麻醉,氧化亚氮麻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其他各种麻醉方法的不断出现和应用
为了寻找更满意的麻醉药,苏格兰伊甸巴拉大学妇产科医师辛普森做了很多努力。年他将氯仿应用于产妇分娩,获得满意的效果。辛普森将结果报告伊甸巴拉的内,外科学会,但是教会人士仍激反对无痛分娩。直到年当维多利亚女王分娩时,斯莫应用氯仿为她缓解痛苦获得良好效果后,才肯定了氯仿的麻醉止痛作用。这种麻醉法比乙醚麻醉更加有效,医院都争相采用这种方式。
乙醚麻醉和氯仿麻醉的成功,似乎使人们忘记了氧化亚氮的麻醉作用,但仍有许多科学家探索和尝试着使氧化亚氮进行麻醉的最佳方法。年外科医师安德鲁斯在吸入氧化亚氮时加入20%的氧,从而使氧化亚氮的安全性显著提高。迄今氧化亚氮仍被人们广泛使用作为吸入麻醉剂,氧化亚氮麻醉时必须同时结合氧吸入,已作为篱行氧化亚氮麻醉的重要原则之一。
年,奥尔应用静脉注射水合醛进行麻醉。这种麻醉方法虽然效果不佳,但毕竟是静脉全身麻醉的开端。
年,法国眼科医生科勒将可卡因滴入病人眼中,获得角膜和结膜完善的局部麻醉,从而揭开了局部麻醉的新篇章。年,美国外科学家霍尔斯特德提出了将可卡因注射于神经干部位的神经阻滞概念。年,德国医师施莱斯于皮下注射可卡因而获得该注射部位的局部麻醉作用,成为局部浸润麻醉的开端。然而由于可卡因的毒性过剧,注射应用很不安全,后来作为改进措施,于年,用毒性较小的奴佛卡因取代了可卡因,局部浸润和神经阻滞的局部麻醉方法才真正展现其实用价值。
年,德国生物化学家菲舍尔实现了罗那(巴比妥酸剂)的合成,开始推行静脉麻醉法。年以后还研制出了安米妥,戊巴比妥钠以及戊硫巴比妥等静脉麻醉药物。
年,比尔创立了骨髓麻醉法。这种方法把麻醉药注射到骨髓的硬脊膜上,那里有通向手术区的神经,从而可以使手术区麻醉得既彻底,又不波及其它部位。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妇分娩。
20世纪以后又出现了电子麻醉法,如美国口腔疾病治疗领域用低压电流阻止疼痛信号进入大脑。此外还有针刺麻醉,冷冻麻醉等。
各种化学麻醉剂的发明和麻醉法的改进,使得外科手术逐渐变得安全,范围立益广泛,技术也更为精细。麻醉术的进步促进了外科学的发展,麻醉学也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一个成熟的专业。
(上图)一个出生才两天的婴儿在育儿箱内,因心脏需要手术,一位麻醉师正给他检查呼吸和心跳,准备术前麻醉
(中图)西方曾采用过相当长时间的麻醉接生方法,这位医生将经过检查的新生儿抱给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的母亲看
(下图)麻醉师和他的设备,手推车上的气缸里有一氧化二氮,麻醉剂和氧气。它们通过面罩在手术时输送给病人
现代医学的一门边缘性学科—低温医学和古老的冷冻疗法
现代低温医学是由低温制冷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而逐渐产生的一门边缘性科学。低温治疗方法简便,设备简单,成本低,疗效好,因而受到患者的普遍欢迎,并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低温医学分成低温外科和低温保存两部分。在低温外科学中,医生可以将-摄氏度以下的低温试剂喷洒在病人和病变部位,使病变组织在超低温的冷冻下死亡。在皮肤科疾病中,瘤子,黑痣,雀斑等常见的疾病,可以利用低温冷冻的方法进行治疗,既简单方便,又不会留疤痕,病人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因此深受患者欢迎。
西方最早的低温冷冻治疗实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此有过记载和描述。
低温医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19世纪末,法国医生曾在战场上将伤员的肢体埋在冰雪里,待局部失去知觉后再进行截肢手术。这是当时的低温医疗手术。20世纪初,由于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出现了浓氧,浓氮等制冷物质,并逐渐应用于医疗。
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用冷冻技术治疗外科,皮肤科,泌尿科,妇科,耳鼻喉科等科的良性肿瘤,已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在已发展到用以治疗恶性鳞状上皮细胞癌。除了治疗浅表层的皮肤病和肿瘤外,低温外科又向体内深部发展,用以治疗早期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
低温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尽管已有很大发展,但在冷冻的关键技术—冷冻速度和不同组织冷冻方式上还有待提高。现代低温冷冻技术在生物体的组织水平(如某些器官)上较为成功,但在细胞水平上还有待探索改进。
(上图)用低温冷冻手术在华氏零下度状态下,将脑部恶性肿瘤细胞杀死
(下图)医院里采用的大脑低温疗法,病床上的患者身穿特制的可循环的冷水背心,在特殊的治疗仪器监控下,治疗脑部疾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