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知源中流砥柱传喜法师山大讲座观

深度报道

  趵突泉水流出来,涌进大明湖。这样命名“大明湖”,老祖先是不会乱取名字的,是特意告诉我们,湖水从哪来,所以“明”字中的“日”字,这边多了“一点”,趵突泉的“突”字的宝盖头上面,这边少了“一点”。   趵突泉古称泺源,从道学的含义讲,代表文化之源。在趵突泉公园里,还有皇帝的题字,一进门大牌坊上书四字:观澜知源。澜是什么?澜是现象;源是什么?源是本质。一个人如果只活在现象里,是很痛苦的。如果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个人才是快乐的、自在的、解脱的。   佛教讲,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中庸》里说“天命之谓性”,意思是每个众生都有不可剥夺的“性”,如果你能明白祂,就能依止祂;“率性之谓道”,你能依着天命而行,就叫“道”;“修道之谓教”,你把这种学问去告诉给别人,就叫“教”。祂是立体的。古人,言简意赅,高度立体,不是平面或二维、三维的思维。中国的学问,包括“天”,也不是我们现在想的那个物理的“天”,不是主观愚昧的“天”。   儒教既然讲到这些,为什么我们中国还需要佛教呢?因为就对“天”而言,佛教认识得更透彻,“天”是随个人不同的业力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业力有不同的果报。   我们一般认为“天”是空的,对鸟来说,却是它的高速公路;对四天王而言,他们管人间的风雨,大气的循环,日月的运行;三十三天即帝释天,他的业报跟四天王又不一样。跟人间对比的话,四天王天,一天是我们人间50年。   像泰山对中国来说,是玉皇大帝的儿子管泰山的,泰山之顶是可以通天的。所以我们人间历代统治者,有资格的皇帝才可以“登泰山诰天”。皇帝一方面自己体解大道,“明明德”,第二还要“止于至善”,照拂天下百姓苍生,施仁德于人间,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呈昌盛之相、鼎盛之相,才有资格来诰天。   泰山是国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精神丰碑。数千年来,共有84位皇帝曾来泰山封禅,秦朝之前有72位,秦朝之后有12位皇帝登过泰山,以表自己不负天意,令百姓安居乐业,四海之内皆现升平。   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状态,虽身处“大明湖”,却不“明”“大明”了。有几个知“道”的?不知“道”就叫无明,无明就产生轮回、痛苦。   今天我们在这样一个时空、天时地利来讲“道”,探索“观澜知源”这个主题,不亦悦乎?   今天来讲这个,是做中流砥柱,欲挽狂澜于即倒,中华民族的文化重建,要在废墟中构建,首先要把理论研究清楚。《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佛经讲的是什么?如果仅仅是着于文字,有时反而会易偏离于“道”。   佛教有句话:依文解意,三世佛怨。   “汝果学诗乎?功夫在诗外。”但形而上的“道”,真的无迹可循吗?不是。所以前面才有了那个场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通达大“道”的人,有追寻“道”的人,就跟着边学边实践,理论加实践,真是快乐的人生!   在座的诸位,有到过我们寺庙的,一看简直就是共产主义。很难想像,一个寺庙又不开公司不产生经济价值,也没发文凭,为什么生活在这里的人这么开心呢?连狗猫、小白兔、老鼠、牛羊、孔雀、麻雀,都开心。因为这里是探索“道”、实践“道”的地方。   有人在探索“道”,请问那些高级文明、高智慧的诸天神,通达道义的老祖先高兴不高兴?高兴。所以《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里面暗含了很多意思。   《道德经》里:上士问道勤行之,中士问道将信将疑,下士问道大笑之。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他要是不笑就不是道了。所以下面就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理学家对此解释有很多,我这边有另一种解释。如果没有见到“道”,是戒慎恐惧的。天地有大道,但是我不懂,我会生恐惧之心。没有人来传播“道”,你耳朵里听不到“道”,这是人间不祥之气啊!所以很多佛教国家讲,一个地方没有了出家人、没有了修“道”的人,是天地不祥之相!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一个追求大道的人,不要跟你的愚痴作伴,那是无明又不求甚解,应该跟有道的人一起,应该听有道的人给你讲解大道。   这是从“明明德”的角度上说,应该如此。如果已经“明”了“明德”的人,得到“体”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更知道“道”无处不在,甚至一个人在房间里,也知道“道”亦在,天地鬼神亦在,所以有“慎独”的思想。这个是“用”。所以,“明明德”之后的人,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会敬天地、敬道,虽独处暗室,也应该保持着心的光明的状态。●相关链接   传喜法师有感于泰山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深远,年4月中下旬于山东朝圣参访交流期间,携众朝圣泰山并赋诗两首、撰文一篇,挥毫泼墨数幅。佛子眼中的泰山

●传喜法师   仲尼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海拔仅多米,何以小天下。   五岳之首的泰山,主要不是衪的物理海拔,而在于祂的人文高度,自然景观被赋予精神内涵,承载了圣贤崇高的道德情操,泰山既奠定了中华道统坚实厚重的基础,也托起了华夏文明普照天下的高度,泰山是民族自信的图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以想见尧舜登泰禀天诰地,化育苍生的凝重眼神,也可以想像孔孟登泰仁爱天下,重塑周礼,复人性兴家国的悲怆情怀。   青山依旧,圣贤不在,人心如浊浪,再借泰山石敢当,作中流砥柱。圣人出而黄河清,泰山安则天下安。   愿儒释道的文化再次成为泰山精神,愿泰山精神之国基永固,佛道遐昌,民修礼让,风雨以时,江海清晏,日月常辉。   传喜携众跪祈泣告诸佛菩萨、诸天善神、列祖列宗衹护佑——中华再起,文明再兴!天下万民景行,四海高山仰止!”                         ——于年4月21日泰山赞●传喜法师高山入云端,流水泽人间,帝羡青松寿,蓬岛问金丹。有道朝圣山,无德难封禅,愿为岱宗石,护世亿万年。——于年4月22日致登泰山者●传喜法师中华帝王山拔地通霄汉天街碧霞境岱庙阴阳间策杖红门始七千十八盘自古圣贤路其难比登天但懷凌云志定得证金仙   农历三月十五日是泰山碧霞元君圣诞,為讃泰山奶奶慈護群黎之功德,作诗一首勉励所有的登山者及一切有志成為能利濟三途報答四恩者善願成就,報答聖賢和泰山老奶奶的恩德。佛歷三千零四五年三月初五於泰山腳下,慧日寺沙門傳喜筆。

文字编辑妙德图片摘选图库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治疗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50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