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构造遗迹桶状构造

构造遗迹——桶状构造

在红门的东北沟涧内,出露有一条黑绿色的辉绿玢岩岩脉,其中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横卧的圆柱体,从柱体的横断面上看,它由很多同心圆状的环圈和一个内核所组成。这些圆柱体状若群狮伏地而卧,也像堆垒着的汽油桶,故称“桶状构造”。在沟东有一状如火车头的平卧圆柱体,断面朝西,直径2.3m,其内核上刻有“醉心”二字,据传当年孔子曾在此饮酒赏景,为奇石和美酒所陶醉,故名醉心石。其南侧的圆柱体上有明代泰安州事应甲题字和范广所书的“小洞天”三字,意为仙景。

“桶状构造”——醉心石

红门的“桶状构造”,是20世纪80年代在泰山发现的国内外罕见的一种新构造类型。这种“桶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1)多数呈圆柱体形态,少数为椭圆柱体和卵形柱体。(2)柱体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和辐射状节理四部分组成。环核形态以圆形为主,直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1.5m,小者约30cm,一般为60cm左右。环层形态有同心状和帚状两种,以同心状环层为主,一般说来,环层数最多可达18层,少者仅2-3层,环层厚度最大为24cm,最小厚度不足4cm。环层面即环状节理,呈圆形或弧形,环层面较光滑,显示剪性特征。辐射状节理,一般终止于环核之外,节理面常垂直环层面,比较平整,通过各环层时往往不够连续。(3)圆柱体垂直岩脉走向呈东西向近水平排列,其长轴略向东或向西倾伏。

“桶状构造”

(4)圆柱体常成群产出,一般岩脉宽度大,圆柱体数量多、规模大,反之则数量少、规模小。如红门地段的岩脉宽度比较大,约60m,其发育的圆柱体达30余个。

“桶状构造”的成因比较复杂。过去人们曾认为它是岩浆侵入后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的。后来有人提出原生应力收缩假说,即炽热的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由于受到热梯度、热力场、速度场、涡流强度和边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生无数个应力梯度域,在岩石内部产出隐蔽的破裂纹,后期的张应力则使这些破裂纹明显化,进而形成环状节理发育的圆柱体,称之为“涡柱构造”。目前,关于此类桶状构造的成因和形成机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尚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因此,醉心石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构造遗迹——龙角山断裂

断裂走向为北西向,沿°方向贯穿全区。倾向南西,倾角80°,断层带宽约40m,发育断层角砾岩,碎裂岩,蚀变强烈。地貌特征明显,卫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它把龙角山一劈为二。在黄石岩可以看到其内节理发育,节理面近直立,发育右行挤压形成的透镜体,上盘为傲徕山岩体,下盘为泰山岩群,崩塌后形成了黄石崖峭壁地貌。

黄石崖

构造遗迹——云步桥断裂

云步桥断裂形成于中生代,该断裂在云步桥北侧的五松亭处通过,断裂将石英闪长岩切割成板状,形成节理密集带,五松亭东面的山岭形成沟谷和鞍部。主断裂南侧有一条与其平行的分支断层,形成4m高的断崖,即云步桥飞瀑的所在地,此处测得断裂的走向为北东东80°,倾向南东,倾角85°,断崖两侧发育许多与断崖产状一致的剪裂面,断崖上方为御帐坪,下方为云步桥,正断层的特征十分明显。卫片影像清晰,地貌标志显著(图4-15)。在云步桥处可以看到众多的望府山岩体残余包体。

云步桥断裂露头

构造遗迹——中天门断裂

中天门断裂形成于中生代,自西向东经横岭、中天门、到上梨园,呈北东东向延伸,形成中天门南侧的陡坡,向西切过傲徕峰,形成大凹沟,地貌特征明显,卫片上影像清晰。

在中天门景区办公楼东侧可见该断裂的露头,发育在中天门岩体的石英闪长岩中,断层带宽约50m,岩石被切割成薄板状,夹挤压透镜体,测得其走向为北东东75°,倾向南东,倾角80°。

在大鼓山南,有中天门断裂带剖面出露。断裂带宽约m,发育大小断层共11条,最大断层宽度约10m。断层倾向°-°,倾角75°-85°。在断裂带两端,剪切和扭压现象减弱,破碎带多呈与主断面平行的厚板状,共轭节理发育;在断裂带中部,剪切活动强烈,岩石被切割成薄板状,中间夹有透镜体。表明至少有两期剪切活动发生,第一次为张性的,第二次为压扭性的,破碎程度较之两端严重。

中天门断裂带露头

构造遗迹——泰前断裂

泰前断裂是鲁西在中生代受到近东西向水平挤压力作用下,形成的一条北东东向的区域性断裂,它是泰山断块凸起和泰莱断块凹陷两个构造单元的分界线,也是泰山和泰莱盆地的天然分界线,地貌特征明显,航卫片上也显示十分清晰。

该断裂西起郓城附近,沿泰山南麓向东经莱芜北到达博山以东,长达上百千米,落差在m以上,表现为由多条断层及其夹持的若干断片组成的上百米宽的断层带。在泰山南麓的岱道庵至吴家庄一线,可见到断裂的多处露头,其走向为北东东80°左右,倾向南东,倾角85°。断裂的北盘为早前寒武纪的二长花岗岩,南盘为寒武系馒头组或徐庄组和毛庄组的紫色页岩。在煤疗宿舍水塔旁可见该断裂由碎裂岩和断层角砾岩组成的挤压破碎带。在岱道庵北侧的小丘边还保留有该断裂形成的5m高断层崖,断层面呈明显的舒缓波状,在这个断崖上可看到保存比较好的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棱角明显,成分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并有压扁和略呈定向排列的现象,反映了该断裂先张后压扭的特征。在刘家庄见该断裂切割第四系,说明泰前断裂自晚侏罗世形成之后,其活动一直延续到近代,具有活动断裂的性质。绿色山庄前的泰前断裂露头上部为斑状粗粒二长花岗岩,厚约2.5m;下部为断层角砾岩,成分为角砾状二长花岗岩,破碎、糜棱岩化程度高。断面产状°∠83°,主断裂面上见纵向的断面擦痕。

泰前断裂露头

构造遗迹——韧性剪切带

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褶皱和断裂都比较发育,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

和尚庄韧性剪切带的岩石特征

泰山的韧性剪切带,是发生在构造体制从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化的太古宙末期,属于一种中高温挤压条件下右行剪切的产物,并在地壳固化过程中起到了加厚陆壳的作用。泰山地区北西向韧性剪切带中岩石的物理变化极为显著,在同一岩性侵入体中,随韧性剪切作用的增强,岩石的粒度逐渐变细,定向构造渐趋加强,在韧性剪切过程中发生了构造细化和构造分解作用。剪切带内外岩石化学成分明显不同,在剪切带内岩石化学成分并不随剪应变强度变化而变化。剪切带中岩石化学成分的变化只发生在糜棱岩化阶段,并未随结构构造的变化而变化,递进剪切作用对化学成分的变化几乎没有影响。

卧虎山韧性剪切带露头

自北东至南西有毛家庄、和尚庄(图4-11)、常家庄、卧虎山(图4-12)等四条韧性剪切带。上述剪切带均呈°-°方向延伸,具右行剪切性质;糜棱面理近直立,略向南西倾,倾角70°-85°,拉伸线理呈北西向缓倾或近水平,倾伏角0°-20°;多为复式韧性剪切带,由数条强应变带和数条弱应变带平行排列组合而成;单条剪切带宽度20-m不等,内部也有强弱变化,由糜棱岩化向糜棱岩、千枚岩演变。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yj/69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