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登高望远是一个悠远的文化传统。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登临送目,俯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将一切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顿时有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全新观感。所以他说:“君子登高必赋”。只有赋诗才能传达其感受。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登上高耸的山峰,就体会不到天空的清澈高远;不亲临万丈的深渊,就无法体察到大地的宽厚和顺。这也是“不知天高地厚”一词的典源所在。
登高望远何以有如此魅力?让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让荀子感叹“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让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情不自禁地高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也让年轻的杜甫登泰山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诗句,年老之时,又写下了《登楼》、《登高》千古名篇。登高是如何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按捺不住诗情而挥毫为诗为文?
登高望远可产生真洞见。当人登高临风,借山之势,假物之情,由于观察角度的改变,会带来全新的视觉观感。
登高与美密切相关。有句话说,距离产生美。登高可以赏美景,与美建立起联系。
生活中的人们往往被周遭事物纠缠、包裹着,所以便无暇也无法欣赏到事物之美。但一旦将他们之间的距离拉开,就会产生空间上的“陌生感”,开启一个全新的视域,带来了超脱与通透之感。登山之前,人们囿于客观的限制,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登高与德亦相关。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有德的仁者,其心境之平和如同大山一样崇高而宁静。
天之高、地之厚,正是君子所需要效法者。由“天之高”洞见到“天行健”,启发了君子自强不息之德。由“地之厚”洞悉到“地势坤”,启发了君子厚德载物之风。
登高又与智有关。肉眼所见与心灵所感实现了真实地统一,就能撷取灵魂中的智慧了。人在高处俯瞰之时,生活的纷扰都暂时被搁置,主观的局限也会被打破,会带来眼界的开阔、境界的提升。
登高望远给观者的心灵带来震撼之感,敬畏之情、忘我之心油然而生。此时,敬畏天地自然的空灵之心替代了生活物欲之心。
一扇从不曾打开的窗户开了,人就能超越自我的局限,从而审时度势,贯通古今,打通物我,反观内心,从而观照出了以前不曾照见的那些事物,洞见过去不曾有过的智慧。
俯仰之间亦有大智慧。与登高望远相联系的还有俯仰之间。如“人文始祖”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在俯仰之间领悟天地法则,画出了周易八卦。俯仰之间视觉的转换也能使主客观局限被打破,实现天地人一体而无隔的真感受。
除此之处,还有静观、远观、近玩等观法。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远观有远观之妙,近玩有近玩之趣。这些观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在远近、高低、动静结合中去全面认知事物,提升境界,砥砺品德,获得独一无二的美感。
读经明义丨《荀子》:什么是真正的大智慧
读经明义丨《荀子》:君舟民水得民心者的天下
读经明义丨《荀子》:全面谨慎思考不要被欲望蒙蔽了双眼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更多转载需求请联系腾讯儒学官方QQ。
亲近儒家文化成就君子人格投稿或合作请联系: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