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句

QQ客服网络客服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jiepai/12746.html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为: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而言的。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一般可分为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等。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以示强调。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弗”、“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如:

①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

(译文:不如割让土地向齐国求和,赵国一定会来援救我们。赵国如果不来援救我们,齐国获胜变得强大,将来赵国就不得不侍奉齐国。)

——《战国策燕策》

②“不吾救”即“不救吾”,宾语“吾”放在动词“救”前边。

尔无我叛,我无强贾。

(译文:你们不要背叛我,我不强买强卖。)

——《左传昭公十六年》

“无我叛”即“无叛我”,“无”同“毋”,宾语“我”,放在动词“叛”前。

③管子对日:“未可。邻国未吾亲也。”

(译文:管仲回答说:“不行。邻国还没有亲近我们。”)

——《国语齐语》

“未吾亲”即“未亲吾”。宾语“吾”放在动词“亲”前。

④狂者伤人,莫之怨也;婴儿詈老,莫之疾也。

(译文:疯子伤害人,没有人怨恨他;小孩子骂了老人,没有人憎恨他。)

——《准南子·说林》

“莫之怨”即“莫怨之”(没有人怨他);“莫之疾”即“莫疾之”(没有人恨他)。宾语“之”用在动词“怨”和“疾”前。“莫”是带否定性的无指代词(“无指代词”亦称之为“不定代词”,是汉语词类划分体系中代词的一种,指没有确切指定对象的代词。)。

如果还带有助动词作状语,在古文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词序:

⑤天下大国之君,莫之能御。

(译文:天下的大国的君主也没办法防御他。)

——《国语齐语》

⑥非子莫能吾救。

——《战国策中山策》

前一例,“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助动词“能”与动词相连。后一例,“莫能吾救”即“莫能救吾”。助动词“能”不与动词相连。

在做题过程中如果遇见“否定词”+“代词”句式,就要考虑是不是这类宾语前置句。因为如果按照正常顺序,由前往后翻译是翻译不通的。否定词不能够直接修饰代词。以山东卷高考真题为例: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弗之罪也”应是“弗罪之也”的倒装,原句是“否定词”+“宾语(代词)”+“谓语”,还原成正常语序为“否定词”+“谓语”+“宾语(代词)”。所以翻译成“不怪罪他”。如果由前往后翻译,不他怪罪,否定词直接修饰他是不通的。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疑问句;二是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曷”、胡”、“恶”、“焉”等做宾语。如:

①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译文:那(被尊为)天下人之父(的人)都归附了,那么他们的“孩子”还能到哪里去呢?)

——《孟子离娄》

焉”作疑问代词“何”解,指代处所。代宾语,放在动词“往”前。“焉往”,即去哪里。

②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译文:泰山快要崩塌了么?那么我又该瞻仰什么?)

——《礼记·檀弓》

“安仰”即景仰什么。安”指代物,作宾语,放在动词“仰”前。

③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何忧何惧”即担忧什么,惧怕什么。何”指代事物,作宾语,放在动词”忧“和”惧“前。

④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译文:但是尧舜不能复生,由谁来判定儒墨两家哪个是诚实的呢?)

——《韩非子·显学》

”谁使”即“使谁”。“谁”指代人,作“使”的宾语,放在动词前。

如果在带有助动词的情况下,也可以用两种不同词序表达。

⑤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译文:臣实在没有才干,又敢埋怨谁呢?)

——《左传成公三年》

⑥吾敢谁怨乎?

——-《史记·吴太伯世家》

上面例子中“谁敢怨”和“敢谁怨”都是“敢怨谁”的意思。但前者助动词“敢”直接放在动词“怨”前。后者则不直接放在动词前,在古文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

实际上这类宾语前置和前一类是一致的,由否定句变成了疑问句,由代词变成了疑问代词。

年全国卷2《北史·来护儿传》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我不能够肃清凶恶的叛逆,以至于让王室到了这种地步,只能抱恨于黄泉,还能再说什么呢!

“知复何言”为宾语前置,翻译时应还原语序“知复言何”。

3、借助“之”、“是”、”焉“将宾语提前。这时的“之”“是”、”焉“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

①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译文:如果真像你说的话,是因为我的贤能被重用,有才能得以发挥,自已的成就被大家赏识,我为什么要谢你呢?)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贤之用”即“用贤”;“能之使”即“使能”;“劳之论”即“论劳”(论赏有功的人)。

②愎谏违ト,固败是求,又何逃焉?

(译文:不听劝谏,违抗占卜,本来就是自取失败,为什么又要逃走呢?)

——《左传僖公十五年》

“固败是求”即“固求败”(本来是自求失败)。

③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译文:我周朝的东迁,依靠的是晋国和郑国。)

——《左传隐公六年》

“晋郑焉依”即“依晋郑”。有时还可以在宾语前加上范围副词“唯”组成“唯……之……“、“唯……是……”的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排他性。例如: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

(译文:虽然天地很大,万物品类很多,我一心只注意蝉的翅膀。)

——《庄子达生》

唯蜩翼之知”即“唯知蜩翼”(只知道蝉的翅膀)。

⑤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译文: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

——《左传襄公十四年》

“唯余马首是瞻”即“唯瞻余马首”(只看我的马头所向)。这类格式,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一些残迹。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有时其中的助词“是”可以省去。如:

⑥将夺其国,何有于妻。唯秦所命从也。

(译文:你将要夺取他的国家,娶他的妻子又有什么呢,只管听从秦的命令吧。)

——《国语·晋语》

⑦上栖会稽,下守海宾,唯鱼鳖见矣。

——《吴越春秋》卷一

前例“唯秦所命从即“唯秦所命是从。后例“唯鱼鳖见”,在《国语·越语)中正写作后唯鱼鳖是见”。

在反句中,为突出宾语,加强否定语气,也往往在用助词“之”帮助,提前宾语,组成”何……之……”的格式。例如:

⑧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

(译文:君王一人的祭祀虽然很丰盛,又能求得什么福呢?)

——《左传桓公六年》

“何福之有”、即“有何福”。

⑨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制度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古代帝王的法度不相互因袭,又有什么礼制可以遵循呢?)

——《商君书·更法》

“何古之法”即“法何古”;“何礼之循”即“循何礼”。

这类宾语前置句相比较前两种,识别有一定难度。宾语前置是指“宾语”+“谓语动词”,而翻译时如果把宾语当作主语翻译有些并不矛盾,这是我们做题时应注意语境,根据上下文去判断。

如年重庆卷,是区区者,何难之有?吾侪愿尽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

这是区区小亊,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

年上海卷,金玉之贱,人民是宝。

把金玉看得低贱,把人民当作宝贝。

“何难之有”,“金玉之贱,人民是宝”都是宾语前置,句式熟练可以顺利翻译出来。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如:

①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译文:只是我自认为身体已遭受摧残,又处于污浊的环境之中,每有行动便受到指责,想对事情有所增益,结果反而自己遭到损害,因此我独自忧闷而不能向人诉说。俗话说:“为谁去做,教谁来听?”)

——《报任安书》

“谁与”即“与谁",“谁为”即“为谁”。“谁”分别作介词“与”和“为”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②是障其源而欲其流也。水奚自至?

(译文:这就等于阻塞水源又想得到水,水又从何而至?)

——《吕氏春秋贵直》

奚自”即“自奚”(从哪儿)。“奚”作介词“自”的宾语,放在介词前。

以上两例中,“谁”、“奚”都是疑问代词。古文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

放在介词前。再看下面例子:

③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

(译文:鲁国经常进攻我国,我国快要灭亡了。我国不能进贡财礼,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左传昭公十三年》

“鲁故之以”即“以鲁故”(因为鲁国的缘故)。

④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译文: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左传僖公四年》

“不穀是为”即“为不穀”(不穀,不善。诸侯谦称。)

以上二例是为了强调宾语而用“之”等助词作标志,提到介词前。如果要强调介词是“以”的宾语,则常常直接放在介词前,不必用助词帮助。例如:

⑤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

(译文:如果晋国君王白天来,那么臣妾就晚上(自焚)死。)

——《左传僖公十五年》

“朝以入”即“以朝入”(在早晨进来)。“夕以死”即“以夕死”(在晚上死)。

⑥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是以泣”即“以是泣”。“是以”在古文中已成为一个固定词组,与“因此”相当。

介词“于(乎)”的宾语,有时也可以直接放在介词前,但较少见。如:

⑦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译文:夏启于是沉迷于声色娱乐,在野外宴饮。)

——《墨子非乐》

“野于饮食”即“于野饮食”(在野外饮食)。

⑧“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请问先生在哪方面擅长?”(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我拥有的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

“乎”是介词,跟“于”相当,“恶”与”何”相当。“恶乎”在古文中也成为固定词组,意思就是“于何”。“恶乎长”即擅长于哪方面。

介词放在了宾语的前面,翻译是应把宾语置于介词之后。如年全国3卷,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天津卷,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江西卷,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

(众鸡)又为何已经来了却一起憎恶(那只)呼叫(它们)的鸡并且逼走它呢?

此三例中“何以”、“曷为”、“奚为”都是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语,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固定的搭配。

5、一些作宾语的代词,不需要任何条件直接放在动词或介词前。如:

①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权势显赫的太师史尹,民众都唯你俩是看。)

——《诗小雅节南山》

“尔瞻”即“瞻尔(望着你)。

②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

(译文:重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天下的人;轻视名望功业的,是为了自己(的清白)。)

——《孟子·告子》

“自为”即“为自”。

③度,惟汝予同。

——《平淮西碑》

“予同”即“同予”。

④惟我保汝,人皆汝嫌。

——《送穷文》

“汝嫌”即“嫌汝”。

在远古时期,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可能是一种正常词序。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到周秦时期这种词序只有一些残迹了。而代词“自”作宾语,前置的现象则一直保留到现代,如“自卫”、“自救”、“自慰”等。

保留到现代的翻译自然不难,但是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就只能靠自己的理解。对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学习,杨伯峻先生曾经讲过,要“立体的懂”,只有多读多练才能烂熟于胸。

总而言之,宾语前置句的翻译,需要平时的积累,实际上很多特殊句式都有共通的规律,而且在文言文中已经是惯例。了解发现并掌握这一规律,通过记忆、理解,当再次碰到相同句式的时候,做起题来就会游刃有余。而单靠方法去解题,不能大量积累、阅读,翻译句子时会有一定的陌生感。

(本文已发表,请勿作他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zn/111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