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重磅泰山学院艺术学院19级书法专

EDM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看似点横撇捺

实则恢弘豁达

像大海无边

似宇宙无涯

世界上有哪国文字

能像汉字这样博大精深

春暖花开

艺术学院师生共学习

参观陕豫碑林

一、汉中博物馆

考察的第一站是汉中,汉中博物馆中大大小小的摩崖碑刻十数个,我们经常学习的主要有四个,《石门铭》《石门颂》《杨淮表》《开通褒斜道》。

刚刚结束了隶书课,对《石门颂》做过一定的功课,但是看到《石门颂》原刻后,感觉天翻地覆,单纯看到拓片后认为原碑是经过人工打磨后的平整石头,先书丹后凿刻,看到原石后,打破了我固有的想像,整石凹凸不平,许多字形是因势造型,章法也是因势排布,看到原石后才理解的《石门》中“命”的最后一竖为何那么长。看到原石碑额后发现碑额中的字比字帖上的更为纤细,当时钱老师就发出了:“似龟板裂纹、夜空雷电”。我们眼中原石似乎比拓片更为整齐,宽博。整个章法的感觉就像一副中堂,让我们感觉威严耸立,不容侵犯,但是威严当中还有一些趣味存在比如前后书写的风格大不相同,后期的书写感觉更加奔放章法中还有一部分字写的略微紧凑,且厚实但是整体和谐统一,甚是精妙。

《开通褒斜道》是我们很少涉猎的,见的拓片也很少,但是依旧不影响他的地位,其中字形的大小排布好像一枚印章的排布,字形的变化奇特,为了穿插避让,有的字形左右错落变化极大,特殊的结构字形,打破了我们对宋体字的影响,让我们有了很多的借鉴之处,可以更加大胆的处理字形结构。

经过这几天对《杨淮表记》的临摹让我回忆起在汉中博物馆看到的杨淮表记的原碑,原碑上宽下窄,这种形式很特殊我一直想用在我的临摹上但却写不出那种感觉于是我改变了想法可以不止局限于原碑的章法,我将临摹写成三竖行,将原碑内容中的一些大字或具有舒展性的字放在三竖行的开头,而三竖行末端放一些小字或整体收紧的字。然后再将三竖行的前半部分的行距拉大一些显得舒朗一些,后半部分的行距收紧一些。除此之外,老师教诲写得要生动有趣,但要怎样才能生动起来,是笔画的形态自然多变还是结构松弛有度,这还需我多加练习。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碑林这一站在这里见证了平时学习的唐代书体,我比较感兴趣的是《颜家庙碑》,《颜家庙碑》很抢眼球,别的碑字形较小刻的笔画也浅,像圣教序等碑。一下对比凸显出来颜家庙了,颜家庙厚实质朴,碑刻上的线条深润,字形上面严密,整体也撑得很开,虽然我没有写过很多颜真卿字帖但是还是能感受到,颜体独特的风格,其次还有《多宝塔碑》,这个碑帖是颜真卿早年时候书写的作品。是风格比较娟秀的字体,无论是从笔画还是结构也都契合唐尚法的观念,融合二王的风格起收明显,在碑上可以看出起收的雕刻痕迹。

在第三展厅中,见到了《广武将军碑》,此碑是前秦建元四年刊刻。初见此碑,你会被它破损的样子,黄土色外衣所蒙蔽双眼。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它独特的美。其线条高古,自由烂漫,古朴稚拙,字形趋楷,但仍然有隶书迹象体现其中,有些字形宽结,有上承汉隶之平正大气,下起北魏之古拙生动。

院子里的北魏墓志更是非常的精彩,它们形态各异,多姿多彩,让人耳目一新,并且有往上追的倾向,这些魏碑大都宽扁,与唐书法相比更有逸趣。当然,还有一些汉隶,也非常精彩。

这次西安碑林之行,收获真的很大,我们之前接触最多的唐楷魏碑在这里都有大量的碑刻,对比字帖有更多的感受,同时我们也震撼工匠们精湛的刻工,才能让这样的书法瑰宝得以流传,供我们后人来学习观摩。

三、大雁塔

来到古城西安的第二天,除西安碑林后,想到的第二有名石碑的建筑便是大雁塔。大雁塔是尽收佛学经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唐太宗李世民与唐高宗李治撰写的《雁塔圣教序》原石便存于此。《雁塔圣教序》是我们在备考是最最重要且熟悉的字帖之一,今日带着熟悉感来观摩原石,我们心情都无比的激动与迫切。

早晨古都长安的清晨熙熙攘攘,乘车一小时,抵达大雁塔。在去大雁塔的路上,辛导和我们说,西安大雁塔下可能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回来,所带回的珍宝很有可能藏在地宫下。这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

我们陆陆续续的拿着导游给的门票进入。一进门,面对着我们的就是古朴典雅的大雁塔,它没有精美的雕饰,只是静静的矗立在哪里给人静谧、安详与慈悲。“寥阔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在自由拍照的过程中,李一丁突然发现这座塔是歪的,我立马抬起头仔细一看:大雁塔有些许明显的向西北方向倾斜。带着怀疑立马掏出手机百度一探究竟:地层的南北差异沉降使地面发生倾斜,带动了大雁塔也向西北倾斜。由于倾斜幅度很小,所以不必担心建筑因此会破坏。雁塔外院有许多烧香拜佛的祠堂,人们陆陆续续的进入,第一次观摩的我们出于好奇也为了感受雁塔文化也进去观摩并祈求平安。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砖塔,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大雁塔塔底层南门洞嵌有两块碑石,这也我们此次雁塔之行的主要参观对象,就是著名的《雁塔圣教序》。可惜去看时有拓片将原碑覆盖,外层有铁栅栏,无法近处观摩。只能远隔着紧锁的铁栏杆,望着原碑看上几眼,然后带着遗憾的心情离开。越是想看到,越是看不到;越是想看清,越是看不清。这是一种神秘的向往。

登塔前,我们特意绕塔一圈,听说:“绕塔一周,平安一生”。

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上大雁塔,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塔身七层,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凭栏远眺,长安风貌尽收眼底,每层都有窗户,如今镶嵌着玻璃,隔着玻璃可以远望,大雁塔真的是看着不高登着高呀!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雁塔第四层的贝叶经,据说上面的字现今全世界认识该文字的学者不足10位,更巧的是,在我们的最后一站——中国文字博物馆,也看到了贝叶经的复制品,这是多么巧妙的缘分呀!

登完塔,我更加体会到了玄奘法师的伟大,我们仅仅只登了七层塔就有点气喘吁吁,而玄奘只有孤身一人,黄天大漠,西行的艰难,也曾让玄奘动摇过西行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誓愿:“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他以一己之身,舍弃一切去化度众生的精神,不远万里,无畏艰险。我们也应该学习他这种锲而不舍不畏艰难的精神。

此次,西安考察止步于大雁塔,步入景区中的我们,每一个脚印都行走在遗址之中,每一次的游历都在完成着与历史的对话。在准备要上楼的门口左侧,有一个卖纪念品的小店,有卖平安符的,我果断买了一个,心想雁塔帮助我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那一定也能保佑我一生平平安安吧!

终于气喘吁吁的爬到了第七层,极目远眺,西安市容尽收眼底,即使是在白天,俯瞰整个大唐不夜城,依旧是那么美。

在走出大雁塔景区的一处小门口,看眼前的小房子很美,就拍了个照片,仔细一看,上面的字是雁塔圣教序的原字集字!这算是给“关起来的”原碑最后的交代了吧。

大雁塔是古城西安的象征之一,千百年来见证着西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值得感叹的是,今天的我们站在了大雁塔的下面,能亲眼看到古人留下的点点滴滴痕迹,想抓住这点点痕迹猜测古人的心理,不知道以后又会有哪一群少年站在雁塔的下面透过它岁月的痕迹,想与古人对话呢?

四、千唐志斋

此次陕豫访碑的学习之旅来到了古都洛阳。

在这里,我们完全被之中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长的历史在这里被时光的黄土所掩埋,在这里沉积为一部无声的巨著,又展示在我们面前……

我们在这里我们参观了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千唐志斋。

我们走进院内,西沃石窟位于院的里面与张钫墓挨着。是黄河下游唯一的一处北魏时期的石窟。

石壁间还有大量浮雕石佛、宝塔。

当时的雕刻颇具特色,国家的修复和搬运让我们得以见到如此久远的佛像宝塔,当时的工艺让人感叹。因为年代久远,其独特的造像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千唐志斋中还随处可见于右任的字迹。

这次考察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了解了书本之外的世界,也体会了古人对书法的细致到极致的追求。每个文化,每丝精神,都需要一部分人去传承,哪怕别人不懂,人的一生总要坚持一件事。

在千唐志斋的文创商店,我们见到了好多成对的石狮,查了一下,是一个叫狮三百的文创品牌,他们在手绘和原创的基础上,使用环保材质。石狮子是中国看守门户的吉祥物,在民间,狮子有镇守、开运、招财、助良缘的寓意。开口的公狮(吐故纳新),闭口的母狮(守护财富和幸福),我们就带了几对回家。

这是我们这次访碑之旅游览观摩的第五个地点,前面那几个地点在老师带领下学习考察学习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平时只有在书本上见到的碑刻在这次学习之旅中都见到了真容。在我们这次访碑之旅的第五天我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参观千唐志斋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原先是一位张钫先生的生前所有的一所园林,是我国现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北魏以来历代墓志石刻而闻名,尤其以唐志最为丰富。

这座园林虽然不是很大,内容却是十分丰富,园林景色宜人,到处都是名人名家的石刻充满了文化气息。

这些图片只是这座园林的一小部分,在这座园林几乎随时可见名家的书法碑刻应接不暇。

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藏石展厅,有好几个展厅里面墙壁上镶满了各种各样的碑刻,对于个别还有一个展牌特别说明它的来历比如李邕墓志、王铎书法石刻等

我们在这样一个巨型的“书本”中看的眼花缭乱也收获颇丰。

刚开始到这个地方还在疑惑为什么要来这里有什么好看的?了解过后没想到这样一个小小园林有着大大的内涵。简直就是一本立体的墓志石刻百科全书。

参观完了这些碑刻后,又游览了不少地方,它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座景色宜人的园林,有山有水想想在这里生活一定是十分惬意的!当时有些地方没有对外开放没有进去参观有点遗憾,但是总体来说这次的参观也是收获满满!

参观完了这些碑刻后,又游览了不少地方,它是一座博物馆也是一座景色宜人的园林,有山有水想想在这里生活一定是十分惬意的!当时有些地方没有对外开放没有进去参观有点遗憾,但是总体来说这次的参观也是收获满满!

最后,这次的陕豫访碑之旅告一段落,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我们目睹了真迹见识了在校园见识不到的东西,感觉内心更加丰富对平时的练习的字帖也有了或多或少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在不住感叹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成就!总之这是一次完美的访碑之旅!

五、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五天,我们来到了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门口的设计很别致,经过仔细的观赏才发现是“字的造型,很符合主题”:

相较于长沙的简牍博物馆,今天参观的文字博物馆更大更全,同时也是第一次了解关于少数民族文字的相关展览,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慢慢感受上下五千年、文脉未曾断的文化自信,处处透露着古人之伟大,今人之渺小。

但是坦率地说,里面多数“中文”,我都不熟悉、不认识、甚至不曾知道它的存在。殷墟出土甲骨,但不能认定为甲骨文起源地……甲骨文的历史起源,还不能论定。先商时代的历史考古中文字实物证据还未见到。夏迹茫茫,甲骨文是不是夏代文字的演进?但甲骨文中的一些字,从文字生成来看,是远在商代之前的,与新旧石器时代的符号有联系。

在辗转各个展厅的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一个疑问,在汉字演变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像朝鲜文中的圆圈一样的笔画呢,而是通过不断的演变变成了今天这样四四方方的汉字,通过查阅资料。

但这只是众多说法之一,但不得不让人感叹几千年文明的神奇与汉字演变的巧妙。

同时看见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之所以把“司母戊鼎”打上了引号是因为这让我想起了近几年对它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该鼎一直被称为司母戊鼎。年代,学术界经过深入考证,认为“司”字或应为“后”字,原因是甲骨文和金文可以正写亦可以反写,“司”与“后”实际上是同一个字。然而由于长期习惯,加之教科书的宣传,“司母戊鼎”一名的社会认可度远高于“后母戊鼎”。小时候历史书上也是“司母戊鼎”,所以课本也不会永远一直都是对的,我们的已知是有限的,但是探索不该停止。

我们的已知是有限的,但是探索不该停止。虽然是复制品,但是也足够让人感到震撼,那么大的青铜器做起来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不得不让人发自肺腑的感叹古人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感叹祖国地大物博,宝物层出不穷,同时也感到惭愧,因为自己学识尚浅,面对一些古老的文物都不知道该用什么高级的词去形容,宛如井底之谈,所以还是要多读书,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面对信息化的时代,真的感觉到多读书有多么的重要,平时大家都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在阅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zn/11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