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痈疡剂

北京荨麻疹医院简介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第十六章痈疡剂

痈疡剂。就是治疗外科病的,这里选用了一些外科的常用方。之所以选这些方剂,是为了在临床上碰到外科病可以用方药内服治疗的时候,也能辨证论治,有所疗效。中医在临床上治疗内、外科病都讲究用药内服。好的外科医生也讲究看脉用药,确实有的时候能够消除于无形,免于一刀。还有的是一些特殊的外科用药。有一些病例都很重,例如疔疮,还有些痈疽,在很厉害的情况之下就要用内服药来帮助治疗。无论是开刀以后,还是溃破了以后,不能单依靠外用药。仅靠那些是不全面的。讲义上讲疔疮走黄的问题,这就是疔毒播散了,就是现在的败血症。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一种痈疽之毒内陷,书中有些方剂还没有,比如琥珀蜡矾丸,这上面没有写。它一方面解毒,一方面护心,使得疮毒外透而不内陷。有一些外科医生干脆就靠内服药来治,不单治内痈,也治外痈,如现在的脉管炎、骨髓炎,除了外用药,内服都起作

另外,除了痈疡剂以外,其他可用于外科的方剂在前面的章节里也有。因为中医对于痈疡的认识,主要是认为,它所指的不仅是内脏之痈,而是指肢体头面所发生的,它是由于邪客于经络之中,于是血涩不通,由于血涩不通,卫气归之不得复还,因为血不通,气也就壅塞在那里。一方面是邪化热,一方面是气血并而化热,郁在那里不通了。不单是肿痛,里热还能使肉腐为脓,肉腐为脓以后就要向外溃破。如果不能向外,它就必然要向内。向内,毒就要侵害脏腑,就消耗了气血,最后还可能令人死。所以中医在治疗外科病上也有个寒热虚实,首先用阴阳来分类,我们习惯用痈疽来分类。痈主要是说阳证,疽是说阴证。在很早以前,在《灵枢经》里有些描写还是很有意思的,它形容疽上的皮如牛领的皮。一个是坚韧。一个是颜色不鲜,坚而夭,夭就是颜色不好。所以一般红肿热痛,越是肿得厉害,越表现为这样,它是阳证,反而好治,是痈。疽不高起来,长疮的地方与周围健康的皮肤边缘分不清楚,甚至是平向的或者还凹下去,上面的颜色发灰白或青紫,这都是疽的现象,都是坏的现象。这是属于外科的专门学问,有善恶,有顺逆,都是属于外科辨证。五善七恶,有顺有逆,这是专门外科的内容,在这里不作进一步介绍。主要是了解它的成因。在治疗当中主要是疏导气血、解毒,就这些情况。

凡是有红肿热痛的就要清热解毒,寒的、虚的还需要用溢补的方法。一般在外科里把它归结成为消法、托法、补法,这是三个最常用的办法。消法里就包括清热解毒剂。例如以前讲的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这都是治疗外科的。过去所讲的大头瘟,发颐,就是痄腮,也都是属于外科的。另外一些理血的方剂也可以用来治疗外科病,这是消法。托法在外科里有一点不同,就是根据人体的虚实,用发散与活血化瘀的方法结合起来,或者用补益的与活血化瘀而向外透的药物合起来。补法就是用于一些虚证,不一定是疮破了以后的虚证,有时厉害的疮在初起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虚而需用补的。通过补以后达到透毒的目的,实际是以补为透。

我记不清以前介绍过这样的情况没有,举个例子说一下。

我们过去在《史记》中有项羽的谋臣范增疽发于背而死的记载。背疽主要是阴证,有时也会出现阳证,就是身体好、壮实,自己能把毒发出来。由于它接近于心,是在背部、手够得着的地方,当然是左边比右边厉害。它不但能向外,还向里,极容器把胸膜穿破,即毒向于心,所以有这种危验。这种病治疗时要让它的毒向外透,病的起因一个是因为情志的关系,产生了五志之火,这是一点。还有与病人饮食习惯很有关系,所谓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另外辛辣之品吃得特多也会得。这里我要举的这个例子也是一个疽发于背,但这个人身体很差,年龄不大,他有两个基本的病,一个是胃病很严重,过去也没有胃镜,是不是胃溃疡也不知道,从中医讲他是一个胃虚寒的病。另外除豫了胃病以外,他还有糖尿病,但这个糖尿病症状不明显。发了疽以后,这个人烦闷不安,不是烦不安,而是不说话、不动、心里烦,不能睡、不能躺下来,局部不知痛。没有红肿热痛的症状,就是总觉得心里烦闷,恶心,想要吐,不能和人说话,话稍微一多就要吐,这与气虚有关。请了一个西医看了。西医很注意这个症状与糖尿病的关系,所以给他化验了尿,尿糖高,这样的情况投敢动手术,因为糖尿病人后期容易发生这种痈疽之类的病,而且发生痈疽之后不容易愈合。所以西医轻易不愿开刀,而且还看不清楚里面有没有脓。当时局部特别硬,回来连葡萄糖也不敢输,因为是糖尿病。找了我以后,查看患处在左后背,皮色青紫而暗,大如鹅卵,皮肤粗糙坚韧而凹陷。病人不能说话,也不能进食,还心烦不能眠,说话和卧下后就要吐,这是严重的毒气攻心。给他想了个特殊的办法。他不能吃饭,就给他用了一只大母鸡,用了大量的黄芪、党参加当归。我告诉他,母鸡要挑大的,买的母鸡大概有四五斤重,不是现在的肉鸡,我们江苏老家南通市那边驯这种“狼山鸡”为“九斤王”。共吃了两只鸡,加的黄芪、党参、当归都是用二两,煎了以后,不能吃鸡,也不能吃饭,吃饭就吐,只能喝汤。鸡汤吃了两天以后才能吃饭,才能说话。所谓吃饭,也就是稀饭。但是不恶心了,能和人说说话了。这样吃鸡以后他的疮上开始有小眼,自己就破了,没脓,流的是黄水,结果给他用外科刀切开了,当时切不动,特韧。通过这个病例我对《灵枢》上讲的其皮“如牛领之皮”,又厚又韧很有体会。后来从小眼里把剪子伸进去剪,剪也很费劲,病人也不痛,局部麻木了,体怎么剪他也不痛,这样把上面坏的东西全给剪了,再用提脓拔毒的药,内服补托的药,实际上就是八珍汤、十全大补之类,最后不到一个月好了。这种情况确实特殊,因为疽发于背到这样严重的证很少见,疽发于背本来就是一个很厉害的外科病,一般好发于左侧,左侧就在心后,邻近于心,这种病很讨厌,一旦疽毒攻心就不可救了。由此说明以补为托的方法。

就托法本身,一个是用发散的办法,一个是用补的办法,与活气血的药连起来用,它与消法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消法是在疮没有破溃的时候、没有成脓的时候,初起的时候用它,大部分是属于阳证,用清热解毒的药为主。托法则纯粹是用于虚证,特别在破溃了以后不能用透的药,此如我们习惯用的皂角刺、穿山甲,外科常用来透的,一般在疮破了以后不能用。这三个方法经常用到,实际上包括了前面好多方法在内,不单是行气的、活血的、活血化瘀的、解表的、清热的,温里的、补益的,都融合在这个方法上,所以这是众多方法的综合。不要认为这个是属于专门的治法。而是作为一个大法来讲在这个治法之外又有个消透托,还有一些外用药这里没有大多的提到,只是有些药可以内服,也可以外敷,在这儿没有专门列外科的药,不过有几个常用的东西可以介绍一下。在中药里有九一丹、三七丹,还有倒九一丹、倒三七丹,就是比例之间的倒配,这主要就是提脓拔毒的,其中的“升药”越陈越好。还有,外科药越细越好,还有一个叫海浮散,就是乳香和没药,两个药等分。过去讲究用阴阳瓦把油去净,所谓阴阳瓦就是房上的瓦,朝上面的是阳,下面的是阴,无论是盖瓦还是铺瓦,都是一面朝上,一面朝下的,主要是通过瓦加温,温度合适,这点与铁皮不同。主要取它既加热,又去油这个作用。

可以将其煅透了,但不能烧枯,因为烧枯了就没有作用了,而油又得要去净了。合起来研成极细粉末后可以去腐生新。这些药将来有用的时候应常备一点,而且这些药我希望在用的时候都是自己配的,不然的话,粗枝大叶地来做就没用了。研得不细,方药的比例就不准,油去得不净也不行。作为升药来说,你不陈、不细,疼得厉害,效果不好。不细,效果不好;不陈,疼得厉害。你从哪里找陈的去呢?有办法,就是把这个装在一个罐子里,密封好,绝不能透气,埋在小便池边上,这样可以加快它陈,也就是所谓去火气。这都是我自己体会的。一开始用的要三四年以上,病人用起来一点也不疼。有时必要单一用,并不合煅石膏。撤上一点,它的祛腐作用就非常好,能提脓,不疼,换上新的却疼得不行,所以中药讲祛腐有特点,这两个药在一般的外科里经常用。升药经常与煅石膏配。要是长肉的时候、侧重于生肌的时候,煅石膏的配比就多些。这是顺便穿插在此介绍的常用药。

外科里还有好多讲究,这都是作为外科的专门知识。瘘管里放的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把药放在深层击,用软棉纸裹药做成药捻。用的时候就是这些东西,它很科学,软棉纸是很软的,塞进去不疼,放下去以后,腐蚀一段长上一段,它的管越来越浅,肉就长实了,不然瘘管老是长不起来,周围就像长了皮似的,经常流水,病人都知道。具体的内容多了,这是一个,提一提。这都是中医治外科方面相当好的经验,当然也有复杂的表现。

还有一些内容与原来的说法不同,但是现在证明这些说法是对的,比如脏毒不能用泻药,讲到大黄牡丹汤的时候再讲。

另外就是外科的饮食禁忌要注意,习惯上叫不吃发物,特别是在要愈合的时候,它往往使疮口重新再破,而且它的周围很痒,很难受,因为疮本身还没有长起来呢,它长的是肉芽,又痒,你怎么办?用水烫不行,用手挠不行,用酒精擦也不行。所以这要向病人讲清楚。要注意,发物根据地区,根据水土不同有不同的习惯,特别是蔬菜,要好好考虑。一般通用的如虾、螃蟹、猪头肉、鲜鱼汤、公鸡、酒酿、蘑菇、黄豆芽等,另外还要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来讲。例如在安微,茼蒿的说法与我们那里的说法就不同,说茼蒿是发物,而在我们那里茼蒿就是祛湿的,那就是北京的蒿子杆,是洋茼蒿。所以有的地方还要根据习惯,与水土有关。

下面我们介绍几个方剂,第一个是真人活命饮,也叫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饮水

(《校注妇人良方》)

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生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各g)金银花陈皮各三钱(各9g)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痈疡肿毒初起,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仙方活命饮表示是神仙所授,是非常有效的。以前讲过真人养脏汤,是在固涩剂里的,还有天王补心丹等,都是如此。这个方剂主要用在疮疡初起,但是它对痛已成还未溃破的能消,脓已成能促使它速透。就是初起的时候脓没有成。吃了可以消散,脓已经成了它又可以很快地穿透溃破,破了脓就出来。脓出来疮就可以好得快。这个方剂从下面用的药可以看一下,有防风,有白芷,这得考虑。它也是解表药,但选的是防风、白芷,选的是脾、胃经的药,因为病是生于肌肉,从里向外透。银花被称为疮家的圣药,清热凉血解毒。天花粉可以清热润燥、散结祛痰。刚才讲了为什么要润燥、为什么要清热。气血壅滞在那就化为热,化而为热它必然就干,而且积聚在那儿。需要用这个配合上活血的药,因为气的不通是因为血,体要想让它气通就必须活血,而活血又必须行气,重点在于活血。所以这个方剂里的活血药和行气药配在一块,以活血化瘀为主,有赤芍、归尾、乳香、没药,皂角刺、穿山甲。

讲这个问题我再重复一句,我们所讲的不通则痛是指的气,但是气的不通必然有原因,有的是无形之邪,比如说寒热;有的时候是有形的东西,如血、水、痰、虫、湿、食,不能够理解不通则痛就单一地给它“通”,要考虑它为什么痛,这是适用于多方面的一个基本理论。这里用贝母也是这个原因,要祛痰散结,因为祛痰散结就能“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属营卫之气,气血不一定在那个地方,回来就要想到一个问题,一个是气的本身就有水,这个水就是津液;一个是由于气滞不通,局部的津液就不得运行,就积聚在那儿,中医讲液有余就是痰。陈皮、甘草就好理解了。具体到这个方剂可以清热解毒,可以消肿,因为它有活血的药,有行气的药,所以叫和营消肿。但是它一消肿就可以止痛,所以有的时候功用更能够概括。

这里功用写了十二个宇,我讲了八个字。懂得道理以后这几个字就解决了,需要记的东西越是简练越好记。还有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可以用酒。凡是外科用酒时需注意一个问题,要根据病人能不能饮酒来决定它的用量,有的人能喝酒,一喝半斤都没事,有的人喝半两就要醉了。凡是用酒来送药,以微醉为合适。似醉非醉,就到那个份上了。而且一般用黄酒,因为黄酒行得快,行了以后它的消散也快,可助药力、通经络,见效以后,酒气也消散了,不需要它继续发挥酒力,所以用黄酒为好。无论是与酒一块煎,或者是用酒送服,酒的量不要定死,要根据具体人来决定。

另外,方剂仅有一定的作用,可不能迷信它。所谓迷信它,就是认为吃了以后就能消了,如果有脓就能破了。你还要看它长在什么地方,上面的皮肤怎么样。我在刚看病的时候就上了当,人家得乳痈,认为穿山甲、皂角刺穿透力特强,脓已经成了,服了这个药脓就可以出来。但怎么吃它也不出来,因为皮太厚了,结果外面越不出来,里的脓越多,最后着急得不行了。还得切开,切开了才能出来,这是治晚了。治早了脓没成,用中药消乳痈效果是很好的。有的书上介绍一味瓜蒌散,用瓜蒌、用香附,这是两个主药。根据情况再加上一些,治疗乳痈是很好的。蒲公英也特好。因为它除了清热解毒以外,还兼有通便的作用。它与地丁草不同,地丁草清热解毒、消肿都是一样的。但是不能解决大便不通。大便干燥时蒲公英兼有通便的作用,加上银花、连翘、丹皮、赤芍、当归,效果都很好的。大便实在大秘结,因为这大部分发生在产后,刚生产的几天内,大部分还在月子里。所谓产后有三难,其中之一大便难,这是产后常见的情况。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还要用大黄,这效果还是不错的。一旦脓起了以后,以早破为宜。切开要注意部位,一定要开在下部,不能把刀口开反了。开反就是没有开在下面,开在上面了。上面的脓出来了,下面的脓聚着了,这种情况也不少,所以开刀要根据部位的不同而定。要了解乳房的解剖结构,习惯上讲乳头有七个孔,乳房就有七个囊,开就要在囊的下面开,脓才能顺流而下。

另一方面,土办法还是很好的,即用猪鬃消毒以后,把乳头的小孔(即乳腺的出口)通一下,把母乳挤出来,特别是发炎的那一囊乳房,母乳特别容易出。如果不能出来,蓄在里更容易化脓。所必仙方活命饮用于外科痈疡初起的时候,它都有这些症状。这里有一句话要说清楚,这种情况多有寒热。如果在有寒热的时候。必要时还可以加一点辛凉解表的药,这就是开皮毛,使里面的脓更容易向外透,这样更有利于消散。

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金银花玄参各三两(各90g)当归二两(0g)甘草一两(15g)

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少,减则不效,并忌抓擦为要。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脱疽。热毒炽盛,症见患肢黯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这里把四妙勇安汤重新提出来,因为这个方剂是治疗脱疽的,它就有四味药,银花、玄参、当归、甘草,都是大量,应注意这个问题。所谓脱疽,现在就是一种动脉闭塞性脉管炎,现在都知道这个病。之所以叫脱疽,是因为它末梢循环不行。会坏死,坏死以后就一节一节地掉,而且越来越往上。用的时候必须要用大量,四妙勇安汤对于脱疽来说是用于热证实证、热毒证,它是清热解毒的。这里提出来就是要讲一讲银花的问题,银花用到一两以上,都没有危害,特别是与黄芪同用肘。把银花作为解表药来用,不可理解,或者银花作为清气分热来讲,也不可理解。银花用一两没有危害,如果与黄芪一起用,出汗更明显,所以它就是透毒的,把病邪透出来。

银花有个发汗解表的作用,主要是清热解毒。

这个方剂过去很少提到。后来治疗脱疽、脉管炎属于阴寒证,就用阳和汤,而实热证热毒盛的时候就用它。但不仅仅是用此方,还可用其他的办法与它配合起来,有的时候还用三妙丸、二妙散,再加上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有的把炎症消除以后还要继续消除它的血栓,使它的脉管能通,还要继续吃药,这是治疗热证、实证。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来治它的红肿热痛,溃破以后不容易愈合,也有的可闻见臭味,要注意清洗、消毒。

五味消毒饮

(《医宗金鉴》)

银花三钱(0g)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各15g)

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现代用法:水煎,加酒一二匙和服。药渣捣烂可敷患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止毒结聚的痈疮疖肿。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发热恶率;各种疔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舌红,苔黄,脉数。

五味消毒饮本身是治疗疔疮的,这里之所以有个野菊花,是因为野菊花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本身是一个治疗疮、痈,特别是治疗疔的好药。刚才讲,疔疮不及早治它可以走黄,所谓走黄就是疔毒播散到血里去了,人身上就开始发黄,所以它就有类似于败血益的现象。疔疮于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名字,一般的都是手指头比较多、面部比较多,还有唇疔、眉疔这些情况。临床特征不同,就是它的根比较深,故治疗时必须从里治,不然最后里面能留个硬疙瘩,所以叫疔。要起疔,就是有根在下面。在这里另外再介绍一个东西,就是苍耳子虫。苍耳子草大家都知道,也就是野茄子,这虫子就是苍耳子草茎上的蛀虫,到了夏秋之间才能捉到,把它用油泡上,不但是起疔的药,而且消疮也很好。如果捣烂了,把它披在肿的上面,加一个膏药贴上,消一些小的疮肿效果挺好。如果是疔一疮,可以把苍耳于虫放在疔疮上面,再贴上膏药。有些东西不要急于否定,膏药这个东西还是非常好的,透气性强、保护性好,所以膏药是好药。不好的是把膏药周围的皮肤弄得油黑糊糊的,无论白的还是黑的,这一圈油不好看,而且膏药贴上去看着土气,但它的实际效果是很好的,现在回过来再讲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金银花和蒲公英。紫花地丁就是地丁草,与蒲公英都是同一类药。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还有个通便的作用。紫背天葵清热,疔痈疽肿毒,还兼能透表而解毒,金银花就更不用说了,它本身原来是治疗疔疮的,在用于痈疽肿毒时宜大量,也能发汗透毒。疔疮的毒比较厉害,所以要清而透,量要大。用酒煎服就是助它的药力,因为它要通经脉,把气血疏通开,用酒助药势更好地活血脉。另外,对于其他的各种肿毒都可以用。

在这里我又想起一个简单的验方来,特别是在北方少见。

现在的孩子卫生条件可能好一点。到了夏天,南方小孩的头上经常生小疮,因为我离开南方时间长了,不知现在如何。小孩到了夏天长小疖子,满头都是。在大暑以前,用癞蛤蟆取它两个后腿,皮剥了,就用二三个癞蛤蟆就行了。不要多了,像做菜一样的炖汤给孩子吃了,在夏季暑热时吃一二次。效果特好。如果连续的夏季都吃两午效果更好。这个不难吃,而且挺好吃,没有毒。就是注意一定要把皮扒了,只吃两个后腿,实际像田鸡肉似的。我给我的孩子连着三年每年都吃一次,从来没有超过五个蛤蟆、十条腿,我的孩子有一年夏天前后脑袋上长了近六十个疮,一开始我给他开刀,开了三刀,我不开了,开不下去了,因为那个疮挺讨厌,小疮长得很快,你挑破了,好得也很快,但疼啊,满脑袋疼他也睡不好。到第二年就想了这个办法给他吃,第二年就只长了不满十个。第三年再吃,就再没有了。同时用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也很有效。但必须要注意,因为癞蛤蟆有毒性,所以必须弄干净。皮剥了以后,把两个后腿弄出来,用清水漂净,与做菜一样。

另外,五味消毒饮还不是治疔疮的惟一的方剂,我再介绍一个验方。苍耳子草的嫩头、野菊花、豨签草、地丁草、半枝莲,不是半边莲,各三钱,蚤休二钱,麻黄一钱,黄酒煎服取汗。就是在疔疮初起的时候用,这方剂的名字叫七心剑,因为它有七味药,它透邪消毒的作用比五味消毒饮还好。但是七心剑不用在其他的病里,五味消毒饮可以用来治疗其他的疮肿。这个要注意一下。

犀黄丸

(《外科全生集》)

犀黄三分(15g)麝香一钱半(7.5g)乳香没药各一两(各g),各去油,研极细末黄米饭一两

上药用黄米饭捣烂为丸,忌火烘,晒干,陈酒送下三钱。患生上部,临卧服;下部,空心服(现代用法:以上四味,除牛黄、麝香外,另取黄米50g,蒸熟烘干,与乳香、没药粉碎成细粉;将牛黄、麝香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用水泛丸,阴干,即得)。

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

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痛等病证。

(1)醒消丸(《外科全生集》)乳香没药各一两,各去油(0g)麝香一钱半(4.5g)雄黄五钱,各研极细(15g)黄米饭一两(0g)捣烂为丸。如莱菔子大,晒干,忌火烘,每服陈酒送下三钱,醉盖取汗。功用:活血散结,解毒消痈。主治:一切红肿痈毒。

()蜡酥丸(《外科正宗》)蟾酥二钱,酒化(6g)轻粉(1.5g)枯矾寒水石煅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一钱(各g)雄黄二钱(6g)蜗牛二十一个朱砂三钱(10g)。上药为末,先将蜗牛研烂,同蟾酥和研,再入各药为丸,用葱白五寸,嚼烂后,热酒一盅送服,盖被取汗。功用:解毒消肿,活血定痛。主治:疔疮、发背、脑疽、乳痈、附骨、臀腿等疽及一切恶疮。

犀黄丸,大家都很熟悉它了,要注意这个药。我们看一看此方,因为现在都用它来治疗癌症,特别是肺癌啊、胃癌啊,价钱还挺贵,因为用犀黄(即牛黄)丸,单独治疗究竟有多大的疗散还挺难说。从这里的分量来看,有牛黄、有麝香、有乳香、有没药,而牛黄与麝香量都很小,特别是牛黄、麝香、乳香、没药都是辛温辛热的药、香燥的药,所以整个丸药的性质是热的,对阴虚的人不宜。因为我们要用它来治疗癌症,有时和放疗、化疗配合起来应用,而放疗、化疗对人体有较大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仅是气虚,体虚得也相当厉害,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大量地吃它,究竟有多大效果,究竟有好处还是有坏处。很难说。凡是这样的情况,我都不主张给病人吃。这是我自己的观点。犀黄丸对于治疗癌症的作用不大好。还有的人和六味地黄丸合起来用,这又是一个用法。六味地黄丸改成汤剂,这就弥补了我刚才说的这种情况。治疗肺癌,还有用百合固金汤治的,合在一块吃。作为一般的疮疖痈肿,用它来消散那是可以的,可用来消疮疖。

醒消九这个方剂不用牛黄用雄黄,雄黄要用好的。因为雄黄的档次分得很多,有的有杂质、不纯,有的还要水飞。有明雄黄,还有种好的叫腰黄。这些东西内服,一般的雄黄杀虫可以,外敷可以,但尽可能不要内服,内服一定要好的,而且一定要“水飞”。

下面这个蟾酥丸要注意,这个药不要多用,就是丸剂加了药,毒药大多了,像轻粉、铜绿和胆矾,如果一个原料不好,一个制作不好,更容易中毒,用这些药千万要慎重,要用自己制做的药,如果某味药做得不大合要求,有点问题,用在方剂里就要上当了,甚至代人受过。当然这还是小事,一旦给病人造成伤害,那就很难估计损失有多大了。为医者,可不慎乎!

牛蒡解肌汤

(《疡科心得集》)

牛蒡子(10g)薄荷(6g)荆芥(6g)连翘(10g)山栀(10g)丹皮(10g)石斛(10g)玄参(10g)夏枯草(1g)(原书无用量)

水煎服。

疏风清热,凉血消肿。

颈项痰毒,风热牙痛,头面风热,兼有表热证者;外痈局部焮红肿痛,寒轻热重,汗少口渴,小便黄,脉浮数,苔白或黄。

海藻玉壶汤

(《医宗金鉴》)

海藻洗昆布半夏制陈皮青皮连翘去心贝母去心当归川芎独活甘草节各一钱(各g)海带五分(1.5g)

水煎服。

化痰软坚,消散瘿瘤。

肝脾不调,气滞痰凝。石瘿,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皮色不变。

我想牛蒡解肌汤、海藻玉壶汤讲的意义就不大了。我们可以看一看牛蒡解肌汤实际上是治疗颈部的痰结瘰疬,以及牙床肿痛而属于风热上攻的。这些问题把前面的方剂理解了就行了,能够把前面的普济消毒饮真正理解了的话,再来理解这些方剂是绰绰有余的,从根本理论上讲都是通的,这是一点。第二点,在牛蒡解肌汤的方剂里,把一些解表的药拿掉了,加上了一些平肝的、化痰的,不仅治疗痰毒,还可治疗甲状腺大,甚至甲状腺肿都可以按照这个方剂来用。不是有个夏枯草吗?再加疏肝的药、疏肝理气的药,着重的是平肝化痰。这样合起来用效果挺好。下面的药都差不多,你把薄荷、荆芥、牛蒡子给拿掉了,加上其他的药。还有,一般吃中药把病消除了以后,复发的极少,而甲状腺手术了的往往以后还会再长。

海藻玉壶汤主要是治疗瘰疬的,所谓讲石瘿,都是同前方一类的方剂,但很少用它治其他什么病。再一点,这个病用汤药治疗相当慢,它总的原则就是化痰散结软坚,在散结里包括了行气活血。

透脓散

(《外科正宗》)

生黄芪四钱(1g)当归二钱(6g)穿山甲炒,一钱(g)皂角刺一钱半(5g)川芎三钱(9g)

水二盅,煎一半,随病前后,临服入酒一杯亦可。

托毒溃脓。

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内已成脓,外不易溃,漫肿无头,或痠胀热痛。

透脓散就是个托法,在外科里后期补气补血都用生黄芪为主,因为它能更好地补气透表,它不是发散外感,而是能够把药的效果引到肌腠来,因为此药本身是补而兼散的,并不是说它本身能够发表。所以都用生的,同当归配伍,益气补血而又和血。还有一点,到最后皮长不好的时候也用生的,而补气血的时候用炙黄芪。穿山甲通经络,排恶血。《本草经疏》说:皂角刺“功用与荚同,第其锐利能直达疮所,为痈疽、妒乳、疔肿未溃之神药。”于此可见本方补、透兼施,使痈疽速溃,脓出毒去而愈,

阳和汤

(《外科证治全生集》)

熟地一两(0g)肉桂一钱,去皮,研粉(0g)麻黄五分(g)鹿角胶二钱(9g)白芥子二钱(6g)姜炭五分(g)生甘草一钱(g)

煎服。

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者。患处漫肿无头,痠痛无热,皮色不变,口中不渴,舌苔淡白,脉沉细等。

阳和汤主治阳虚气寒,血脉凝滞的阴疽,所以这里所讲的病都是虚寒性的病,如贴骨疽、脱疽、流法、痰核、鹤膝风,但是这里不要见这个病名就认为都是阴寒证。倒如脱疽有四妙勇安汤所治的热证,鹤膝风也有热证。所谓鹤膝风就是上下细,膝关节粗,像仙鹤的膝部一样,所以膝关节显得特别大,这其中有虚寒,也有阴虚内热的,有一种是寒湿所伤,还有一种是寒湿所伤到了后期,肝肾的阴大亏,反而产生了热象,那种情况就不能用阳和汤。因为阳和汤里主药既有熟地,又有鹿角胶,还有肉桂,这些都是温热药,再加上炮姜炭、麻黄、白芥子,也都是一派温热药,是补而兼散的药。熟地、鹿角胶,都是温补精血的药;加上肉桂,也是温阳活血脉,散寒祛湿。在这个基础上加上麻黄,用上白芥子。所以这里用麻黄就是取其发越人体的阳气,它与熟地、鹿角胶相配,也是一种托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讲到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说过:不用麻黄是因为“麻黄发其阳。”麻黄在这里可使补益的药更好地发挥作用,使阳气能迅速地布达周身。因为所生之病、所受之寒,不是近期从外逐渐而入的,而是一种沉寒痼冷,是一种虚寒之气,是一种内生之虚寒,它无法通过透达驱之外出,只能采取温化的办法,“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这是阳和汤的一个特点。所谓“离照”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之后,阴霾之气、寒湿之气自然就消散了。正因为阴寒之邪聚在那个地方,作为脱骨疽也好,痰核也好,流注也好,都是局部有瘀积的东西,而白芥子善于走窜经络,祛皮里膜外之痰,所以用它来消除这些东西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已与姜炭都是作为配伍药来用的,不是作为主要药来用的。主要的药是熟地、鹿角胶、肉桂,所以看出来它是温补精血的药,是治虚寒证,是以虚为主,阳虚生内寒,由于内寒才使湿停、血凝的。痰核就是在一处,流注是全身走窜的,多处生。现在还有一种情况,虚寒之体容易多生脂肪瘤,但这不是流注,而且用于壮实的大胖子不行,瘦人的脂肪瘤又一个用法,瘦人多火,肥人多痰,多阳虚,这要注意。大胖子、体虚多痰而胖加二陈汤,有一定效果。贴骨疽就是疽在深部、贴着骨头了,不好以后就向里损害骨头形成骨疽。即所谓骨髓炎,过去还讲骨髓劳,破了以后会容易瘀结住,长期流水,使人体损耗很大。用本方为主,随证加减,都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小金丹

(《外科证话垂生集》)

白胶香草乌制五灵脂地龙木鳖各一两五钱(各g)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归身酒炒,各七钱五分(各75g)麝香三钱(0g)黑炭一钱二分(1g)

上药各研细末,用糯米粉一两二钱,同上糊厚,千槌打融为丸,如芡实大,每料约二百五十粒,临用陈酒送下一丸,醉盖取汗。如流注将溃及溃久者,以十丸均作五日服完,以杜流走不定,可绝增入者。如小儿不能服煎剂,以一丸研碎,酒调服之。但丸内有五灵脂与人参相反,不可与参剂同口服(现代用法:以上十味。除麝香外,其余木鳖子等九味粉碎成细粉,将麝香研细,与上粉末配研。过筛。每g粉末加淀粉0g,混匀。另用淀粉5g制稀糊泛丸,阴干或低温干燥即得。根据《中国势典》(年版)木鳖子制法是“去壳,去油”。每服~5丸,一日二次,小儿酌减)。

化痰祛湿,祛瘀通络。

寒湿痰瘀,阻滞凝结,如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蟮贡头等病。初起皮色不变,肿硬作痛者。

小金丹作为一个成药,与阳和汤配合起来用很好,单个服用也可以。这里白胶香又叫枫脂香,有的书上写的名字是脂香,味辛苦无毒,有调气、活血、止痛、解毒的作用,外用还能生肌。还有草乌、木鳖子。千万要注意,草乌有个规定,它要把皮去了,把绿肉去了以后,将草乌拿出来晒干了以后研粉,这样来加工炮制后才能去其毒性。木鳖更要制好,制不好就要中毒。这些药特别难控制,它的有效量正好是中毒的临界量,所以要注意,过了就容易中毒,大少了又无效。而这些东西部需要把上面的皮去了以后切成薄皮,放在油里炸,或者是放在沙里泡,泡酥了,炸酥了才能用。这方法在制作加工上很需要注意。乳香、没药都是木本植物的油脂,经加热去油后用,都有行气活血、消肿散结、止痛生肌之功。还有犀黄丸,用这个东西也能用来治疗肿瘤,但一定妥注意是虚寒性的,因为它是辛热之品、香燥之品。方里有一个病名叫“蟮贡头”,一名“蟮拱头”要注意,有的地方名字不同,它的特点是生在小孩脑袋上,是在夏天,有时有几个,看起来这儿破了,刚愈合,或还没完全长好,那儿又肿了,又起来了,鼓起来像个蟮鱼脑袋似的,所以叫蟮聩头,就是这个意思。用小金丹治疗有点小题大做,倒是有十偏方介绍一下,在它破了以后,如果口小点,因为这地方敉多大地,它拱起来就有个皮,它破了以后不就是一层皮吗,皮就一点,根据大小,敷上冰硼散,就是冰片与硼砂合起来,把它砸碎了,塞到这里,硼砂就化了,它下面再也不出脓了。它难治就难治在这里,这个好了,那个又来了,因它是内通的。所以你都把它的脓液挤出来,把这个药塞进去,用膏药贴上,水流尽了就长上了。所以蟮拱头用不着小金丹这么峻烈的药来治,这是我的经验。顺便介绍一下。

内补黄芪汤

(《外科发挥》)

黄芪盐水拌炒麦门冬去心熟地黄酒拌人参茯苓各一钱(各10g)甘草炙白芍药炒远志去心,炒川芎官桂当归酒拌,各五分(各5g)

作一剂,水一盅,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补益气血,养阴生肌。

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间或发热经久不退,脉细弱,舌淡苔薄。

这是一个内补方。实际上是十全大补去了白术,加了远志、麦冬,这个方剂就这么个变化。可以看出来,在气血双补的同时,加强了补益的东西。就是在疮疡痈肿的后期身体虚了,神疲寐少,因为虚了以后当然就神也虚了。在用本方时要注意病人服药后二便是否正常,精神也以逐渐恢复为最佳。

下面主要把两个方剂介绍一下,一个是苇茎汤,一个是大黄牡丹汤。

苇茎汤

(《备急千金要方》

苇茎切,二升,以水斗,煮取五升,去滓(0g)薏苡仁半升(0g)冬瓜子半升(4g)桃仁三十枚(9g)

咀,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如脓(现代用法:水煎服)。

清肺化痰,运瘀排脓。

肺痈咳嗽,有微热,甚则咳吐腥臭痰,胸中隐隐作痛,肌肤甲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苇茎汤是治疗肺脓疡的,因为它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所以叫它千金苇茎汤。原来在《备急千金要方》上并不是这么个名字,而是有这么个方剂,后来引用此方剂时,就加上了这个名字。但是苇茎原是芦苇初生的嫩茎,并不是芦根,后来因为它受一定季节的限制,所以后来就演变成了用芦根。芦根的效果并不比苇茎差,效果挺好,所以虽然是讲苇茎汤,实际上用的是根。原方可治疗因肺热所伤发生的肺痈,是由于肺热,在《金匮要略》里对肺痿、肺痈都有一定的描述和分析,其是由于感受了风寒化热,或者是风热。风寒之所以化热,是因素有肺热,所以就可以化热,这样热在肺里,和刚才所讲的产生痈疡的机制是一样的。但它初期有寒热和没有寒热的区别。有寒热的时候,要加解表、清肺热的药来治疗。一开始并不明显,只是恶寒发热,胸部难受,咳嗽,那时候还不一定化脓。如果在这个时候治疗得当,症状大大可以减轻,甚至可以使它消失。我们所了解的肺痈的典型症状是它后来的,后来的特征极容易掌握。因为它的痰不但有脓血,而且有特异的腥臭味,有的时候别人还可以闻到。一开始自己闻到,咳痰极不容易出来,一咳以后痰还没出来,味先出来了,同时胸痛,有个固定部位的痛,痰极不容易出来,口干,口燥,干燥,喜欢喝水,咳了以后自己也因痰气腥臭而恶心,老要吐,也没什么可吐的。舌质是红的,苔是白的,越来苔越少,越来舌质越红。开始有痰热的时候脉是浮数或是滑数,到后来细数。反正脉是滑数,有舌苦的时候是好事,到了后来无苔就坏了。到了后来变成虚寒之象,舌质也不红了,舌苔是白滑、白腻的,那就更坏了。

这个方剂确实有它的特点,用苇根、用苡仁。本来是用甜瓜子,就是我们吃的甜瓜。甜瓜子是祛脏腑痈脓的要药,但甜瓜子不是四季都有,后来发现没有这个东西时可改用冬瓜子。

因为用瓜子的方剂有两个一在肺、一在大肠(大黄牡丹汤,治肠痈),而冬瓜子是肺兼大肠两经的药,祛痰通大便,实在没有的时候也可以用丝瓜子。用的时候一定要给它临时捣碎,因为它外面有个硬皮。冬瓜子的皮还好一些,丝瓜子、瓜蒌子,子外面的度都硬,更要捣碎。另外这个方剂也可以作为基础方,并不是说这个方剂就全部解决问题了,例如甘桔汤常配在一起用。《金匮要略》里还有一个排脓汤,加了姜、枣(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枝,煎分二次服)。在这个方剂里还用蒲公英,有时候还用贝母,这都是我在用的时候经常加的一些药。

我生过这个病,所以有体会,讲这些情况都有自己的体会。年月下去带毕业实习,到了那里就发热,自己还不知道。是坐汽车去的,颠簸,到达后忙于安排工作,没有注意,三日后咳嗽加重,透视发现肺上有个点,大小如乒乓球,是右肺中叶,是个病灶,确实自己吐、咳出来的痰味自己感觉很难闻,自已恶心,另外大量的痰咳出来,腥臭难耐。用中药即本方加减,六日而愈。有一年下去巡回医疗工作时,医院里抬回来,她整个右肺中下叶全烂了(肺脓疡),在那里感觉抗生素无效,就抬回来。输液以后身上都肿了,肿了以后抬回来的。为什么强调芦根确实有用呢?她也不能吃饭,口干得老是要喝水,咯出来的东西就是烂的肺,吐在水上都是漂着的。到了肺病、肺痨以后,民间有个习惯的经验,痰吐出来,要吐在水里看看是什么东西,不仅是痰,可以看到她的烂肺,是非常管用的,腥臭味也是桓厉害的。所以当时用的芦根不计量,你就尽量挖去,挖了大量的芦根,就给她熬汤,给她喝水,给她当茶喝。要经常喝,喝了以后可以清热,可以生津,可以使痰好吐。因为这些脓痰在肺里,越不出来,肺就越容易坏,就像刚才讲的乳痈,乳痈的脓一定要排出来,排得越快越好。最后这个孩子还是好了,就是用苇茎汤。所以我的体会还是鲜的比干的好,芦根、茅根都是做过临床对比的,有的从药房抓药,药是从药材公司批发来的,是干的。后来没有了,就上地里找。找了以后,发现它的效果好,这是下去巡回医疗以后积累的实际经验。再插一句,就是过去治疗胃酸到底是瓦楞子好还是乌贼骨好,现场都做过比较,当然还是煅过的瓦楞子好。如果我们有条件时,治肺炎用鲜茅根,治肺脓疡用鲜芦根,不计量。我们过去讲究用江边的活水芦根治,大水边上的根肥厚,药的劲儿足。我这样讲是说这个方剂确实是个好方剂,不仅我自己用了,而且治了这么一个危重的小孩。因为当时抗生素也没用了,所以也不给她用抗生索了;肿了,也不能输液了,结果西药就停了,就给她用中药。医院里抬出来也不抱希望了,家属要求“死马当活马医”,医生怎么说他就怎么干,所以干脆用中药给她治疗,后来就用大量的冬瓜子。那里的冬瓜子有个想不到的事,怎么都是用盐腌呢?后来发现这不行,以前不知道啊,这是在河南的南阳地区。后来找丝瓜子,丝瓜子没有了,冬瓜子泡淡了再用,加进去以后祛痰也很好,吐出来的都是浓痰。吃了药出现了什么情况呢?有一次去了以后说吃了以后吐,一听,不懂啊,这药吃了以后怎么吐了呢?噢,这说明祛痰的力量挺强。加上服这些清热润燥的药以后。她的脓痰容易出来。大量涌出来以后,一个是痰多了来不及全吐出来,一个是这个味实在不好受,她来不及吐出来的痰就咽进胃里去了,进了胃里以后,帮腾翻腾以后吐出来了。观察吐了的东西,全是浓痰,黄的浓痰。

还有个金荞麦,是新发现的一个药。这个药治疗肺脓疡很好,是单味药的制剂。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要注意,这里没有讲到,有时候葶苈子用的量大大,用的苦葶苈,会损伤肺气,对预后不大好。这是肺里有痰,不是肺里有水,你把它泻得从下走,和从上吐是两回事。还是吐好,因势利导,它在上,吐出来还省事,病邪容易祛干净。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大黄四两(18g)牡丹一两(9g)桃仁五十个(1g)冬瓜子半升(0g)芒硝三合(9g)

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肠痈初起,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这个方剂也很简单,肠痈大家也很熟悉,它包括了阑尾炎,有大肠痈,还有小肠痈。除肠痈以外,在外科里还分有大肠疽、小肠疽,有阴证,也有阳证。这是治疗肠痈的阳证的一个方剂,而实际上在金代有个窦汉卿,他著的《疮疡全书》里就有这个方,能不能用泻药说得很清楚。他说无论是肺痈也好,肠痈也好,治尚未流脓,大便粗,大便难,用泻药。肠痈、胃痈、肺痈,反正五脏在外科里都有痈疽之说,凡是自己从大便出脓的,这是膜破了,脓自己流出来了,如果用药让脓从大便而出,由于药味入于经络引导而出,无害。这句话因为大家对《金匮要略》所讲大黄牡丹汤有脓无脓有争论,实际上原书讲得很清楚,“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后来有人说,有脓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不能用大黄牡丹汤,有这么个说法。实际上这个问题在古代外科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内痈由脓自己从大便出,是脓膜自己破了。它破了,如果吃药叫它大便出脓,是药到了体内把局部的脓引出来,这不同于自己流的脓再用泻药,而大便见脓,这是有区别的。所以这一点所说的没错,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不然就老是有争论。

从现在来看,阑尾炎用的一些药还是有效的,医院的急腹症里有好多方,什么阑尾清化汤、阑尾清解汤、阑尾化瘀汤了,当然其他的地方还有什么清肠饮了,都是从这里来的。关键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大便,它通络活血化斑。

大便一通了,热也去了,毒也解了。老害怕,不敢通大便,毒怎么能出来呢?所以应根据大便情况的不同程度来通大便,必要的时候还要用泻药。这个方剂在临床上用的效果不错。

薏苡附子败酱散

(《金匮要略》)

薏苡仁十分(0g)附子二分(6g)败酱草五分(15g)

三味杵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排脓消肿。

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濡软,脉数。

薏苡仁汤(《证治准绳·疡医》)薏苡仁瓜蒌仁各三钱(各10g)牡丹皮桃仁各二钱(各6g)。作一服。水三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功用;利湿润肠,活血止痛。主治:肠痈初起,湿滞血瘀,腹中疞痛,或胀满不食,小便不利;或妇人产后,月经前后,凡由湿滞血瘀而致腹痛者,皆可服用。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上面的大黄牡丹汤相比,一个是虚证,一个是实证。因为用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而败酱草才五分,它虽然用这些药,但是已经有虚寒迹象了。用薏苡仁为主既能扶正,又能祛邪。用败酱草肯定是苦寒的、清热解毒的。但是它为什么用附子呢?时间一长了,阳气虚了,必须要温阳扶正才能祛毒外出,而且它的用量很小,吃了以后,叫它多从小便出来。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是病情不大妙的时候。

《金匮要略》的文字可能记得不大全,留下了很多有争论的地方,所以我们就根据临床实际以及发现在其他一些著作里的东西来证实它。哪些地方可以证实就证实它,总的来说用来治疗内痈还是有办法,特别是我引了窦汉卿的话。特别是从元代开始,外科又是一个发展,汉代的时候华佗是一个发展,这时候又是一个发展,在元代,军队打仗,所以它特别重视外科。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积累的东西就更多一些。

痈疡剂就介绍这一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zn/12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