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拓展阅读
姚鼎的《登泰山记》一文,融“义理、考据、词章”于一体,不仅一改桐城派拘谨枯淡的语言风格,而且做到典雅与清逸兼备,凝练与生动并存。本版选文主要从语言、结构、艺术鉴赏、情感和山水美学这几个方面来探究姚鼎散文创作的特点。
浅谈姚鼎散文之特点
――解读姚鼎散文名篇《登泰山记》
陈琳
姚鼎的散文不以“词章”为手段,反而崇尚儒家之“义理”,往往给人心旷神怡而又清新淡雅之感。
《登泰山记》一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条理清晰,刻画生动,情感真挚,突出的体现了姚鼎散文的创作风格。
一、语言简洁明了
《登泰山记》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几百字,但语言简洁明了且内容丰富。文章运用简明形象的语言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以及纠正了人们以往对泰山的认识,描写了泰山独特的景物,从而表达了作者独样的感情。
开篇“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寥寥几笔清楚介绍了泰山所处的位置,简洁的几句话就把读者带到了山水相连的境地,感受到了泰山水绕山流,山水相映的优美境界,同时点明了泰山的独特之处。“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仅仅十字,运用两个“皆”字,顿挫有力,点出了泰山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雄美景色。
作者写泰山景物时,写到了日观峰附近的祠庙行宫、岱祠、碧霞元君祠,简单几笔,生动的把泰山山高、景奇的特点清晰地勾勒了出来,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旅游路途遥远,作者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几句,把旅程路线一气贯下,简练传神。
二、文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登泰山记》全文共四个部分,文章以游泰山者的行踪为线索,时间和地点有条不紊的进行推移和转换。
作者开篇写到了山、水、古长城、日观峰等,清晰勾勒出一幅层次鲜明、色彩各异、动静交织的泰山图。接着文章紧紧围绕山,层层向前推进。本文重点在于写泰山之景色,因而介绍泰山时,进行简略处理,写旅游情况,做了一笔带过,把大量的笔墨深入到游览泰山的描写中,结构上做到了详此省彼,详略得当的合理安排。写夕阳之景和名胜古迹时,又惜墨如金,略作勾勒点染,而写日出时则浓墨重彩,极尽描摹之所能。
三、事物刻画生动传神
登上泰山顶峰时,作者看到青山驮着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远远望去,夕阳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景色美如画,而山间停留着的云雾像带子一样,生动传神的刻画出了泰山安祥、明媚而又肃穆、温柔的特殊风韵,这生动的一笔给整个面面以无限的生机和情趣。写太阳出来时,作者运用红白杂间的山景,渲染了日出后的辽阔境界。
作者笔下的日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动静结合,给我们再现了一幅日出前后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色。“乘风雪”一词,也生动的刻画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传神的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以及作者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四、积极乐观、情感真挚
《登泰山记》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多姿而又美不胜言的泰山奇景图,充分带给我们读者美的享受。在本文中,作者让读者领略的是绚丽多彩的雄伟泰山,而非严冬时节冷落萧条之景。作者严冬顶风冒雪,而登上泰山时却豪情满怀,胸襟开阔,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无不令人钦佩。
(选自《青年文学家》(01),有删改)
《登泰山记》的山水美学
霍文新
《登泰山记》记录了姚鼎雪中登泰山的游历,高山、大河、幽谷、城郭,落日如画、朝阳蓬勃,或壮美或飘渺,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游记。
对山水文学的鉴赏,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深度上还很欠缺。受考题的影响,学生大多只停留在艺术手法上,要么是朦胧之美,要么是动静结合,要么是远近结合,要么是色彩对比鲜明,可以说是拿山水文学简单地作为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总结,或者只停留在色彩绚烂的耳目之娱,并不能真正读懂山水文字表象下的深刻意蕴。
山水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基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周流无滞,似知者通过事理:山,厚重不迁,似仁者宽厚仁爱--无不在自然山水中见出宇宙的生命。天以刚健不已为德,人以自强不息应之;大地坤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应之。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生命共感”,所以山水文学需要用生命去体验。
1.荒寒的生机之美
“泰山地理位置”一段描写:“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人汶,阴谷皆人济。”点出山无水则不秀,水无山则不壮。山无水,便少了活力,枯山而已;水无山,便少了凝重,荒水而已。时值隆冬季节,但是泰山呈现给我们的依旧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万壑争流。这里把山的厚重与水的灵动结合在一起,于荒山枯木的凄厉之中,跃动着生机与活力:汶济二水如同泰山贲张的血脉,奔腾不息。从生命的角度看:寒山不是荒山,枯木不是死木,瘦水不是死水,即便是坚冰,其下仍有暗流涌动。
2.生命的腾跃之美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里不说冰雪覆盖着苍山,而说“苍山负雪”。就赋予苍山以人的情态,新颖传神。但是也有一种反重压、反束缚的力量,这是一种隆升,一种生命的腾跃。看挣破了寒雪束缚的山峰,直插云霄。这就是冰雪之下劲拔凌厉的生命。“明烛天南”,这是一片苍茫光亮的世界。乾坤同白,置身这样的皑皑上国,莽莽宇宙中,是一种回归,更是一种性灵的伸展,心灵的安适。万千风云,尽收眼底,在超越之中拥有了世界。
3.空山的涵纳之美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的。”白雪皑皑,群峰静穆,酡红如醉,云带袅娜,为秀拔壮美的天地涂上了一层柔和的色彩,云雾缭绕,扑朔迷离,亦幻亦真。云烟飘动:山水在云雾之中腾挪飘渺,出落得灵动活络。灵动的山水,流荡的云气使我们的内心激荡,眼底风雷任肆虐,信步巅峰戏云潮。元气淋漓:眼前是雾需笼罩,雨点翻飞,云蒸霞蔚,山川蒸腾,林峦烟雨之中自有洪流滚滚,乔木森森。我们读出来了,诗人分明是在追求一种自由,一种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空山中自有跳动的月影,自有玲珑的泉声,自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荡漾着灵气的芬芳,闪烁着生命的光华。“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渺然的日影与人语,就是这静谧空山跳动的灵魂。
4.天地的创化之美
“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捋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天地一片苍茫,成混沌之态。混沌不是混乱,空漾不是顽空,而是万物的幻化之初,其中有无限可能。幻化的动力是什么?是变,是动,在无限变动之中蕴含创造之功。看“须臾成五彩”,呈现给我们的还是变,是瞬息万变,是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变,在不息的变动之中“日上,正赤如丹”,刹那间,红光万丈,终于在混沌之巾放出光明。其下动摇承之的红光,正是新生与母体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有新生的化生之苦,更有新生与母体的决别。
泰山日出给我们的昭示是天地在混沌之中化生光明,在永恒的变动之中,化生万物,创造的动力是变,永恒的变动是创化的根源。日月盈昃,周流不息,盈科后进,摧枯拉朽,生生不息,新新相续。年终岁暮,作者以登泰山,登泰山看日出的方式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的红日,更是迎接生命的朝阳。这应该是姚鼐岁末之旅的心灵追求,即对新生的渴望、神往与敬畏,也是我们应该读出的山水精神。
(选自《语文教学与研究》年01期,有删改)
(本版由广东省陈柳红老师组稿)
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周敦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