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源迁站小火车客流最大的站

医院订阅哦!源迁站:小火车客流最大的站国庆黄金周期间,加挂了两节车厢的小火车里依旧满满当当。一路欢声笑语,小火车很快到达位于博山区的源迁站。在这里,将近一半乘客下车。源迁站站长张仲亮说,国庆期间源迁站每天上下车近千人,是沿途客流最大的一个站。次列车9:28到,9:35开次列车16:09到,16:13开

车站成了服务中心

从源迁站下车的乘客最多

源迁站与辛泰铁路上其他站点类似,与铁路同时建设。如今停办客货运业务,原有的候车室等建筑已拆除,让位于新修建的设施。   源迁站以前也只是山里的一个普通站,/4次列车通过时,上下班的职工和附近的村民会选择乘坐,人不多,也不拥挤。然而自从小火车出了名,靠近开元溶洞、泉河头风景区的源迁站一下火了起来。近两年,源泉的猕猴桃愈发出名,源迁站也愈加火爆。今年8月底以来,来这里游览风景、采摘猕猴桃的人络绎不绝,热潮一直持续到国庆节。

源迁站正在建新房

  现在的源迁站没有客运业务,也没有候车室。想坐小火车的乘客,要提前在站台等候,如果人太多,就会有些拥挤。张仲亮为了保证乘客安全,每次都会在站台组织大家排队等候,维持秩序。他说:“也许这是源迁站和其他站最大的不同。人多,安全格外重要。”   因为乘客多,工作人员丝毫不敢马虎,连吃饭也不能离开岗位。站上负责做饭的孟杰每次饭前,都会挨个问每位工作人员想吃什么?然后做成一份份菜送到他们的工作岗位上。   乘客多了,需求也多。这时的源迁站,就变身成了“服务中心”。爬山前,驴友发现没水了就来借点。临上车前,帮忙照看下行李。源迁站的站长室,为驴友们解决了不少困难。就在记者采访时,还有一位驴友敲开了张仲亮的门,借了些热水泡面吃。张仲亮说,车站周边风景区居多,相应的服务设施就少了些。遇到有需求的乘客,能帮一些就帮一些。

站名来历有讲究

辛泰铁路淄博境内的车站里,只有源迁站没有以所在地源泉命名。这个名字的来历也颇有一番曲折。据有关记载,年5月成立淄博市,驻博山城里,保留博山县,县府迁经源泉。而淄博市委市政府是从年开始一直到年,才全部迁到张店。最早的辛泰铁路史料记载“辛泰铁路全长.75公里,最早一段年动工建修。”显而易见,当年规划设计时,正逢博山县政府驻地就在源泉。

张仲亮在车站维持秩序

  据说,当年铁路部门想把车站建在源泉镇上的,但当时的地方领导根据地方长远发展规划和周边用地的制约,提出把车站建的远一点,铁路部门就把车站建在源泉镇附近的西高村了,为此站名称为“源迁站”,意指此站是从源泉镇迁出来的。   后来车站规划好了,随着市府的搬迁,博山县府又搬回了博山城里,当年县级规划的源泉又变成了乡镇级单位,至今源迁车站还在镇外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年在离车站不远的马兰峪东侧山岭上发现了著名的开元溶洞,车站又方便了外地人坐火车来游玩。

有山有水有溶洞

小火车从源迁站继续前行

从源迁站出来,穿过西高村,沿淄河边一路前行,不多远就可以看到一座牌坊式的门口,这里就是开元溶洞景区。   开元溶洞形成于40万年前,是典型的岩常溶洞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长余米,因洞内有唐代开元年间的摩崖石刻而得名。洞内自然景观及文物古迹众多,各种石钟乳等自然景物玲珑剔透,形象逼真,被国家岩溶馆誉为“山东第一洞”。   源迁站附近还有泉河头风景区。泉河头山明水秀,素有“银源泉”之称。青龙山下有二泉,名上、下龙湾,泉池内清澈见底,水草繁茂,水温常年在15摄氏度左右,四季川流不息,是淄河的源泉。泉水养虹鳟鱼既可观赏又是特色美食。青龙山峭壁奇岩,突兀峥嵘,亭台殿宇点缀于苍松翠柏之中。整个风景区景点密集,规模大,品位高,被园林学家誉为“千里鲁中的一颗明珠”。 (文/图 晚报记者伊茂林 孔晓文)

小火车带火小山村源泉镇毗邻淄河,水质优良,加上沙土地性质,成为适合猕猴桃生长的风水宝地,西高村也不例外。小火车带来了不少客流,让猕猴桃的销量旺盛,村里人的收入都提高了不少。

特产卖得好饭店生意好

紧邻淄河的西高村

  现在在源迁站帮忙做饭的孟杰,是嫁到西高村来的。她对记者说,自己去张店、莱芜、泰山,也要靠小火车出行。村里人种地,有些种子是从莱芜等地买的,需要经常来往莱芜和西高村之间,小火车就成了最方便的选择。另外,年轻人从张店、辛店回家,村里人爬泰山等,都离不开小火车。   小火车不但让村里人出行方便,更带动了村里的经济。玉米、地瓜、花生等当地农产品都受到驴友们的热捧,更不用说猕猴桃了。今年猕猴桃价格比去年好,每斤普遍比去年高了两元钱左右。孟杰家里种了五六亩地,每亩两三万元的收入。她说:“我们这里在淄河上游,水好,而且是沙土地,特别适合猕猴桃生长。”

在源迁站做饭的孟杰

  另一个小火车带火的就是饭店。驴友们上午下车后,有的自带午饭,有的就选择农家乐,这也催火了西高村附近的饭店生意,孟杰说村里从事饭店生意的不在少数,每逢周末和节假日都特别火爆。   这还不是全部,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小火车带来的影响。为了留住客流,村里还准备加强基础设施,改善道路条件,这更是惠及全村人的大工程。

  修铁路住民房吃萝卜

西高村石门

  在西高村,记者遇到了刚从地里挖地瓜回来的张登翠老人,她今年81岁,嫁到西高村已60年了。她清楚记得,村里这段铁路是临淄民兵团过来修的。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民工就住在村民家里,那时家家都住着人。饭也一般,吃红萝卜、白萝卜。   本村人也做出了不少贡献。那时候没有机械,村里人用小锤子一点点砸石子,把大石头砸成小石子,然后推到工地上。当时工作给工分,钱很少。   张登翠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一头白发被发卡整齐束好,看上去特别精神。今年夏天她在河边洗衣服,正巧电视台过来拍摄,也把她录了进去。张登翠说:“我挽着裤腿,也没什么形象,可人家说这样就挺好,就把我拍进去了。”

  百年南门守望淄河

张翠登讲述小火车的故事

  采访时,张登翠老人带记者去村里的南门看看,说这是村里的老建筑了。穿过村里的一条小路,就到了淄河边,老人所说的南门就在这里。穿过南门下一条石头铺成的坡路一路向下,通到淄河边,门西侧还有一段古老的城墙和一座已改为民居的庙。   记者看到,这是一座石门。虽然叫“南门”,但实际是东西方向。因城门在村子南边,村里人习惯叫南门。古城门依山而建,淄河从山坡下蜿蜒而过。城门和城墙全部由石头砌成,城门上刻着“临淄”两个大字,右侧写着“光绪元年”,左侧写着“桃月榖旦”。   旁边的村民告诉记者,城门因为建在淄河边,所以取名“临淄”,与现在的临淄区没什么关系。博山区文物事业管理局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已将位于西高村的古城门登记在册。工作人员证实,城门确实建于光绪元年,也就是年,距今已经有多年历史,“桃月榖旦”表明城门完工于当年三月。要说城门的修建有什么背景的话,听说当时那一带土匪猖獗,不少村庄联起来修筑城墙和城门,还有的修成山寨,为的就是防范土匪侵扰。 (文/图 晚报记者伊茂林 孔晓文)

一济南铁路局淄博车务段淄博市旅游局协办CN淄博晚报长按







































鐧界櫆椋庤澶氫箙鑳芥不濂?
娌荤枟鐧界櫆椋庡摢瀹舵渶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lyzn/5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