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你知道泰山上哪里的泉水最好吗

白癜风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编辑:大脸猫热线电话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而就因为这水好啊,还种出了好白菜,做出了好豆腐。

要说这泰山上的水,哪里最好?最好最美的当属中天门北边的玉液泉的泉水。

玉液泉在悬崖峭壁之下,石洞深穴之中,一年四季不干不枯,而且是冬温夏凉,水质清澈晶莹,如琼浆玉液一般,故名玉液泉。据老辈的泰山人说呀,玉液泉水煮茶,常饮能益寿延年,返老还童。

返老还童,这有点夸张,但延年益寿确实有根据的。老夏呀,也曾喝过玉液泉水,记得那是一年夏天酷暑难当,骄阳似火,行进到中天门,口干舌燥,捧一口清泉水,喝完之后是提神醒脑。就好像是冰镇了一般,回味甘美,至今难忘。

说起这玉液泉水呀,在泰山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据说,当年冯玉祥将军隐居泰山的时候,他随身有一位连长喝茶很讲究,红铜烧壶装水,再用这柏树枝子,文火慢慢地细烧,用紫色的泥壶沏茶,白玉透亮的茶碗饮茶。他喝的都是从南方买来的上等名茶,春天碧螺春,夏天西湖龙井,秋天高级茉莉,冬天是福建的乌龙。他每天是早晚两壶,饭可以不吃,而茶是不可不饮。

要说这位连长喝茶,是够讲究的,更讲究的是此人每每饮茶过后还非得要在这泰山脚下散步,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人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位连长大人是茶后绕山行,越活越年轻。

这位连长啊,平日里在山中散步,经常就发现天外村附近有一位砍柴的老头,经常出没在普照寺和黑龙潭附近的松鹤密林之中。只见他是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步履矫健,上山下山都是轻松自如,有时挑着担子颤颤悠悠,嘴里还哼着小曲,好像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经常遇见,虽未交流啊,但是却慢慢对他产生了兴趣。

有一天,这位连长又见老头从山上挑着柴草走下来,便上前施礼问道:“老人家,您砍这么多柴是自己烧?还是卖啊?”

“烧不完就卖,不过啊,那也是为了喝茶。”老人笑笑那么一说。

喝茶?听说此言,这连长感到同老头有了共同语言了,便凑上去问道:“请问老先生,您喝的都是什么茶呀?”

老人家把担子放下,慢条斯理地反问道:“你问这个干什么?”

“老人家,不瞒你说,我也有喝茶的嗜好,虽然您老年寿到此,不过要说起我喝的茶,恐怕连听都没听过。”

“哦!”老人收敛了笑容,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位连长,见他那副得意的样子,仿佛只有他自己会喝茶似的。连长见老头不语,又主动进言:“老人家,请到寒舍一坐,尝尝我的茶怎么样。”

老头轻轻地一笑说道:“你那茶啊,不值得一喝。”说完是连连摇头。

连长一听这话,那非常生气,他心说:就连冯玉祥将军都佩服我喝茶讲究,你一个穷乡僻壤的老头,井底之蛙,如何是口出狂言。可是转念一想啊,冯将军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谦虚,刚才自己的确有点狂妄,更何况自己还是个晚辈,确实不该对老翁无礼呀。便耐着性子问道:“您还没喝,怎么能知道我的茶不好哇?”

接着便把自己如何喝茶,仔仔细细说了一遍,本来以为这么一说会博得老头的称赞,但是老人家呀,还是淡淡的一笑。连长一看老头,呀呵,给你台阶你还不下,反而任性起来,你越不给我面子,我越得让你心悦诚服。为了让老翁折服,说什么得让他去品尝一下。

没办法呀,三让两让,老人家只好跟着连长去了。连长将沏好的茶递给老人,只等他道出一个好字,没想到老人只是喝了一口,便抹着满嘴的胡须说道:“茶叶吧,倒还可以,只是这水不好,没有醇味。”

“什么?水不好?咱都是泰山上的水,怎么会是水不好呢?”

老人家是笑而不答,担起这树枝,刚走出几步,又回过头来对连长说:“如不嫌弃,有时间到我家去,尝尝我的茶是什么味儿。”

那连长本来就看不起这老头,面对老头的挑战更是不服气,便一口答应。他心说,我就不信你山中老头没见过世面,能拿出什么好茶来?好茶,孬茶,咱们尝后再做计较!

无巧不成书,没过几天这位连长又在山下遇见老伯,便随从前往品茶。二人来到家里,只见一位老太太,正用柏树枝子烧水。二人是这边闲谈,那边老太太已经用烧好的水在沏茶了,不一会儿只闻着是清香扑鼻。连长啊,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头:“这是什么茶呀?”

老人家不动声色地说:“茶是一样的,不过呀水要好点,烧的时候啊,还要掌握住这火候。”

老人家只是说笑,却不让客人品茶,等到老伴儿又把一壶水烧开,才不慌不忙地把茶献上。连长啊,接过茶杯,立刻是芳香四溢,不禁开口赞道:“好茶,好茶呀!老人家,我喝了十几年的茶,就没喝过这么好的茶,佩服佩服啊!如此看来,您老上次说这水不好,确实啊,确实不是一样的水,但不知老人家用的是哪里的水呀?”

事已至此,老人家只好将这个泰山泉水的秘密,告诉了这位连长。原来啊,在中天门北边不远的路边,有一个不为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slhj/10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