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ldquo蜀rdquo地在泰山

北京皮炎医院哪里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近几日,“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备受瞩目。然而令很多人不解的是:一个历史遗址而已,为什么会引起全国上下乃至世界范围内如此大的轰动呢?这是因为三星堆拥有着太多神秘之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距今约有年之久!而此前我国可以考证的历史仅仅只停留于夏朝晚期,距今不过年左右。也就是说,假如三星堆的秘密能够被全部揭开,那么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或许会有颠覆性的认知!为此,古蜀文化的研究也变得更加重要。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撰写此篇《泰山古“蜀”觅踪》,阐述了古蜀族与泰山的关系。“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提起蜀地与蜀文化,人们自然会想起地处祖国西南的四川。不过,根据史家的研究,“蜀”最早并非发祥于四川,而是源出于东方的泰山一带。这里便在泰山层峦叠谷之中,尝试寻觅一番古蜀族的遗踪往迹。

古蜀族源起东方

关于蜀族源起,清人朱曾右、近人蒙文通、胡宣厚、今人李学勤等学者多有探讨,大都认为这一部族发祥于东方,如李学勤先生认为:周原卜辞中的“蜀”即在鲁地(《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文物》年第9期)。四川学者白剑近年致力于“重建巴蜀先秦史”,先后出版了《文明的母地》、《世界第九大奇迹》、《无字天书:来自三星堆的天启与神示》、《重建巴蜀文明史》等多部著作。在其著述中,详细勾勒出古蜀族兴起与迁徙的过程——大约在年前,也即大汶口文化的初期,山东西南部居住着两支小部族,一名“有缗氏”,一名“有仍(任)氏”。两族均为饲蚕一族,在当地他族中又被俗称“蜀族”(蜀原意为桑虫,《说文》:“蜀,葵中蚕也”)。由于在夏王朝第六代君主“少康复国”事件后,两族鼎力相助,建立了功勋,后遂合为一族,大名“缗”,俗称“蜀”。有缗氏又为少康母亲之母族,因而成为夏王朝中的权贵重臣,后来又被指定为夏王室祭天祖器的执掌人,拥有操作祭天仪式之特别荣誉。延至夏末,蜀族被卷入一场政治动荡之中。末代夏王夏桀为控制各侯国,意欲利用任地朝会,控制各诸侯。任地属蜀族之土,蜀族首领有缗氏不愿为夏桀所用,便举族向西逃亡。有缗氏蜀族经过艰难奔波,辗转来到西南地区,进而占据了整个成都平原。由于蜀族拥有先进的中原文明,进入成都后迅速强大,不久即建立了蜀王朝,族众遍布蜀中平原。从此,成都一带就被称作了“蜀”,居人称作“蜀族”,溢彩流光的蜀文明史由此开创。(据白剑著《重建巴蜀文明史》第-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年版)

上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成都附近的三星堆遗址中发现城址和大型祭祀坑,出土有大量青铜器、玉石器、象牙、贝、陶器和金器等。金器中的金杖和金面罩制作精美。青铜器除罍、尊、盘、戈外,还有大小人头像、立人像、爬龙柱形器和铜鸟、铜鹿等。其中青铜人头像形象夸张,立人像连座高2.62米,大眼直鼻,方颐大耳。据白剑研究,这些器物,便是当年夏王朝在泰山的祭祀祖器,由古蜀人举族迁徙时带入四川:“(白剑)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三星堆青铜器群是夏王室置于泰山的一组祭祀国宝,它的‘流落’三星堆,乃是因为有一支叫有缗族的部落从泰山‘偷’了这组礼器,千里迢迢来到广汉。……作者进一步推论说,有缗族的居住地离泰山不远,而泰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夏商国王至后代的封建皇帝,都要定期到泰山举行大型祭天祭祖活动,泰山当时很可能就是夏朝的国家祭祀地点,三星堆青铜器就曾经布置在泰山的祭坛上。由于有缗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仁爱之乡,所以夏王室就命令他们守护泰山上的国家宗庙,这样,他们在逃离时‘便带走了这套夏王室的惟一国宝’。”(肖平《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第~页,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如果其说成立,不仅蜀族文明史为之改观,泰山上古祭祀史也将随之改写。

古蜀地在泰山附近

这一开创蜀文明的古老族部兴起东方,而其发祥之地又在东方何处呢?在《左传》中,记载了位处东方的一个“蜀”字地名。“宣公十八年”下记称:“楚于是乎有蜀之役。”晋代经学家杜预注称:“蜀,鲁地,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十三经注疏整理本》第17册第页,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又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蜀,杜预云:泰山博平西北有蜀亭,今兖之奉符。”许多学者据此认定,鲁国境内的这一“蜀”地,便是古蜀族人的发祥之所。如甲骨学者胡宣厚在《卜辞所见之殷代农业》中称:“盖今之泰安南至汶上,皆蜀之疆土。”依据《左传》经注,“蜀”地在泰山附近。但具体地望,历代史家却莫得其详。清《泰山志》卷十三《郡邑志·古迹》称:“蜀亭,在县西境(《县志》)。《春秋》:成公二年十有一月,公会楚公子婴齐于蜀。《春秋释例》:泰山博县西北有蜀亭。《一统志》:在府西。”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三《古迹》称:“蜀亭,县西境。《春秋》成公二年,楚侵鲁,至蜀。即此。杜预注:博县西北有蜀亭。”皆认为其地在泰安县西部。而近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则标明蜀在泰安东南。今考春秋博县地址有两说,一说在泰安南之旧县村(今泰山区邱家店镇旧县村),一说在泰安东之抬头村(今岱岳区范镇大沟头村)。两地相距不远,都处于原泰安县东部。若据以推考,地处“博县西北”的“蜀亭”只能在县之西境,而不会如《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之东南。那么,其具体地点又在县西何处呢?笔者推定,其地即在泰山以西的浊河流域。浊河源起于岱岳区道郎境内之如意山,流入肥城境内,汇入漕河(汇流后称漕浊河)。《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舆地志·山水》记其河源流云:“西浊河:在县西南六十里许,西南流,上纳灵应、潮港诸泉,亦曰汇河。《水经注》:‘汶水又西,虵水注之。水出泰山,西南流迳铸乡城西,《左传》所谓虵渊囿,俗谓之浊须水。’今名浊河。又西南至三汊口,行五十馀里入大汶。按西南乡洼口庄北,河广七八丈,水碧绿,深不可测,俗名鲤鱼渟,疑即虵渊囿也。”那“浊河”与“蜀”地有何关联呢?按“浊”字繁体作“濁”,可释为蜀地之水。古水系因都邑、部落得名者甚多,多于其地(族)名加三点水偏旁。如“汉水”,据考即因古“漢”人得名(何光岳《汉源流史》)。循此规律,浊河亦应因蜀地而名。——这一推测,在古史专家何光岳先生著述中得到印证,其书云:“泰山之蜀亭,即泰安浊河泉旁之亭。”(《炎黄源流史》第页)浊河附近有一处古城遗址,即鲁囿,《重修泰安县志》卷三《舆地志·胜概》记:“鲁囿:俗名鲤鱼渟,在砖舍地方洼口庄北蛇河内。蛇河,一名浊河。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虵邱城,城下有水,鲁囿也。《左传·定公十三年》:夏,筑蛇渊囿。此盖其遗址。今于其近傍凿井至丈许,往往得木材、果实等遗物云。”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者谓蜀字从虫,而《山海经·海外南经》云:“虫为蛇。”郭璞注云:“以虫为蛇。”因而蛇可能是“人面虫身”的蜀人图腾(参林向《周原卜辞中的“蜀”》第四节《虫、鱼、蛇》,《考古与文物》年第6期)。而虵丘之“虵”,即为蛇字之异体。因此,浊河旁之蛇渊囿(今肥城市边院镇东向南庄村东南二里),很可能便是蜀亭故址之所在。

另外,古“蜀”地在泰安西境,还可找出一条佐证。光绪《宁阳县志》卷十四《古迹》云:“在县南二十里,东束、西束二村是也。束,一作蜀(原注:鲁地名,《春秋》成二年‘公及楚人、秦人、宋人、陈人盟于蜀’是也)。”据此宁阳东疏、西疏亦是由于蜀族而来,是“蜀”祖居泰山的又一地名遗存。

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教授周郢

来源:Hi泰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slhj/12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