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泰山封禅,是古代皇帝在泰山进行的一种神圣而庄严的祭祀仪式,寓意着皇帝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后来慢慢演变为祈祷天下太平。封禅礼仪中,皇帝会带着大批官员登上泰山,在山顶举行祭祀仪式,祈求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据史书记载,只有为数不多的皇帝曾进行过泰山封禅。
第一个进行泰山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始皇帝于公元前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泰山封禅,也是唯一一次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封禅。
汉武帝刘彻封禅公元前年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自定封禅礼仪,并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汉光武帝刘秀封禅公元56年,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余人整修山道,驺骑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
唐高宗李治封禅年,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
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
年高宗封禅,礼毕后,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
唐玄宗李隆基封禅年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勒于岱顶大观峰。
宋真宗赵恒封禅年,宋真宗赵恒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