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山轿
文/图叶涛
五岳之首的泰山驰名中外,泰山的山轿却鲜为人知。
泰山山轿,民间俗称“山樏子”,是古代直至近代攀登泰山唯一的交通工具。据史书记载,山轿早在夏商时期即已出现,《尚书》中记述大禹治水经过时,便有“山乘樏”的字句,这个“樏”就是在车的基础上去掉轮子,由人力肩抬车厢演化而来,是轿类的雏型。山轿在泰山的出现,与帝王的泰山封禅大典有关。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有关泰山山轿的事情,是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封禅泰山结束后,连夜乘坐山轿下山。由于受礼制所限,乘坐山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是帝王的特权,一般士庶百姓被明令禁止乘坐。明代中期以后,由于轿子普遍流行,泰山山轿才得以大量出现,成为一般游人代步的工具。
图①
泰山山轿在形制上很有特点,结构简单合理,尽量省去一切不必要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减少负荷。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中对泰山山轿的描写极为细致:“泰安的(山)轿子像个圈椅一样,就是没有四条腿。底下一块板子,用四根绳子吊着,当个脚踏子。短短的两根轿杠,杠头上拴一根挺厚挺宽的皮条,比那轿车上驾骡子的皮条稍为软和些。轿夫前后两名,后头的一名先趱到皮条底下,将轿子抬起一头来,人好坐上去,然后前头的一个轿夫再趱进皮条去,这轿子就抬起来了。”常见的山轿主要有两种,一种比较简单,只由轿杠和轿座组成,轿杠呈弧形拱起,轿座是由一木框做边,然后用绳子编扎而成(图①)。稍微讲究一点的,
图②
在轿座的四角各竖绑一棍,上面覆一篷布,以遮日避雨(图②)。上山时,走平道轿夫一前一后,上台阶却要横行前进,即前后轿夫只差一两个台阶,侧身向上,以保持轿子平衡,使乘坐者比较舒适。轿子上山的速度快慢要取决于乘客的兴致。有时轿夫还兼导游之职,介绍沿途的风光名胜、历史掌故、民间传说等。
轿夫上山时负重难行,要一步三喘,下山却抬着轿子一溜小跑,一小时就可下到山底,速度快得惊人。这种下法省时省力,但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全靠轿夫配合默契和平时练就的脚下功夫,以及日积月累对泰山盘道的谙熟。也就是说,下山时才看轿夫的真功夫。明人张岱在《岱志》中这样写他坐山轿下山的感受:“舆人掖之,竟登舆从南天门急下。股速如溜,疑是空堕,余意一失足则齑粉矣。第合眼据舆上,作齑粉观想。常忆梦中有此境界,从空振落,冷汗一身时也。顷刻下二十里。”
历史上泰山轿夫的来源,主要是泰城东胜街、清真寺街的回族居民,约有百人;泰城东关、北关一带的汉族居民,亦近百人。这是专业轿夫的基本队伍。另外还有四乡及山区的穷苦农民,忙时务农,闲时抬轿。泰山轿夫没有严格的行业组织,民国时期只有一个“头儿”,负责轿夫与外界、官方的联络,以及招集轿夫、组织发派“官轿”等事务。
民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曾乘坐山轿登泰山,留下了与山轿有关的轶事。年,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来到泰安,5月8日上山游览。上山时,蒋乘坐从南方带来的“山轿”——滑竿,初坐时颤悠悠很自在,一上盘道却是头冲下,脚朝上,只好临时换乘土里土气的泰山山轿,不料却很舒适。蒋下山后很满意,第二天又专门偕宋美龄乘山轿到斗母宫游览一番。年“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国际联盟”派以英国人李顿爵士为首的调查团赴华了解事件真相。年7月,调查团在国民党政府大员顾维钧陪同下,征调泰城余乘山轿,浩浩荡荡登山观光。下山以后,李顿发现夫人送他的结婚纪念物、镶有宝石的珍贵手杖丢失了,顿时气急败坏,一口咬定是轿夫偷的。当时的泰安县长一面扣押轿夫严厉审讯,一面封山搜寻。后来,还是一名轿夫在十八盘下的草丛里发现了手杖,但怕被怀疑是盗贼,只好转交给在普照寺隐居的冯玉祥先生。冯写了亲笔信,派这位轿夫将手杖送到县府,转给李顿,轿夫也得到县府的元赏银。此事当时传为美谈,为泰山轿夫争得了好名声。冯玉祥在泰山隐期间,体恤民情,解民疾苦。在他与画家赵望云合作的《泰山社会写生集》诗配画中,有一首《山轿》诗,抒发了他对轿夫的同情和对坐轿的看法:
上泰山,坐山轿,好看风景好逛庙。
一个安坐两个抬,手把轿子爬盘道。
爬盘道,真苦劳,慢走紧走总不到。
肩头皮带千斤重,汗流气喘心急跳。
二苦劳,一逍遥,抬的坐的皆同胞。
困难当头须要管,时间劳力不白抛。
大名山,电车造,凡事都应用科学。
时间劳力为国用,一点一滴皆生效。
年泰城解放,人民政府主张人人平等,轿夫大部分安排正式工作。年政府明令取消抬山轿行业,在泰山盛行上千年的山轿从此绝迹。
■以上图文选自《老照片》第5辑,作者叶涛,山东画报出版社年2月第1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老照片》第辑
冯克力赵祥斌编
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定价:20元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老照片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