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诸葛亮隆中对里定三分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hospital/1027/content_4724.html

刘备在荆州急谋发展,所以遍访名士以求人才。司马徽给他推荐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可能是因为诸葛亮当时只有二十来岁,刘备也没把这当一回事,并没有去见这俩人。后来徐庶投奔了刘备,刘备非常器重他,徐庶又把诸葛亮推荐给他,刘备就有点纳闷了“这诸葛先生是何等人物啊,怎么这么多人推荐他,那就让他来吧。”徐庶说:“卧龙先生可不是一般人,不能让他来求见您,您要屈尊上门拜访他。”徐庶说的这么郑重,加上之前司马徽也推荐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就非常好奇,于是决定亲自登门拜访这个年轻人。

三顾茅庐时,刘备四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一个身经百战被曹操等人视作英雄的刘备亲自去拜访一个山中不经世事的年轻书生,诸葛亮到底有什么魅力?

诸葛亮出生在鲁南阳都县的一个官宦人家,鲁南阳都县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父亲名叫诸葛珪,担任泰山郡的郡丞,算是国家中级官员。不像刘备一穷二白的出身,诸葛亮的家庭环境也还算不错。可世事难料,诸葛亮六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八岁那年父亲又去世了。家庭变故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还有两个未出嫁的姐姐,他们五个人全部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后来诸葛玄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兄弟姐妹便随着叔父从山东经江苏一路奔波,最终来到豫章郡,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这是十三岁的诸葛亮第一次远离故乡,一路上看到人民因为战争被迫四处逃亡,哀鸿遍野,一片凄凉,这对他的心灵不能说没有触动。可是豫章之地也并不太平,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后,诸葛玄还是决定把孩子们送到较为安定的荆州襄阳,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不成想就在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玄又不幸被杀害了,这下他们兄弟姐妹就再无依靠了。

诸葛亮才十七岁啊,父母亲人都接连去世,他该怎么办?一个十七岁的孩子,今天也就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活泼好动,甚至是叛逆些,一旦没有父母的管束,那可能就更肆无忌惮。再者失去父母双亲,那对孩子的心里打击是巨大的,以后的成长可能都还是问题。然而和现在的孩子相反,十七岁的诸葛亮表现的是格外不寻常,他没有琢磨着去刘表那里寻个官做,或者是想着怎么谋生,而是决定去隆中山里读书学习。隆中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处,这里树木茂盛、流水潺潺,是一个修身养性、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或许家庭的接连不幸让诸葛亮内心变得更为坚强,也让他多了份冷静和沉着,而也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就这样,诸葛亮带着弟弟诸葛均开始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请注意是十年,不是十天,也不是一年半载。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能在最躁动的年纪,静静地在山野之中读书学习,这份心境真是令人佩服!

隆中山里清幽的环境给了诸葛亮一个静谧的心境,他一心读书,非常专注。诸葛亮读的书有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也有法家著作《韩非子》《管子》,还有兵家书籍《六韬》《孙子兵法》,更有道家学说《道德经》,当然还包括各类史书。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会读什么样的书,诸葛亮通读儒家、法家、兵家、道家等各派学说主张,可见他的志向绝不简单。

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尤闻天下事。除了读书,诸葛亮还结识了一帮名人朋友,其中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建威、襄阳庞统、马良等人,这些人可不是文化学者,那都是荆州非常有才学和政治远见的在野名士。诸葛亮和这些人交往不是谈经论道,不是讨论做学问,而是去了解外面世界发生的一些大事,也见识了这些人对时事政治的不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地形成了自己对目前国家政治形势的理解和判断。所以说诸葛亮在隆中读书十年,不是说他想要做个文化学者,也不是做个山中隐士,那是将来要做大事的。

除了从诸葛亮读的书、交的朋友、做的事可以看出他有雄心壮志外,诸葛亮自己也公开说出自己的人生理想,那就是他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国相,他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乐毅是战国时期的中山国人,几经辗转做了燕国的上将军,然后联合赵、楚、韩、魏、燕五国之力攻下了齐国七十二城,一雪此前强齐伐燕之耻。这俩人都是经邦济世的王佐人才,而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其中暗含的意思应该有三个。

一是表现出他远大的志向。他也想像管仲、乐毅那样辅佐明主成就伟业,建立不世之功,以此实现个人价值。《出师表》里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些话都是其上书后主刘禅的谦辞,不可当真。

二是透露出他尚未遇到明主的感慨。管仲原本是公子纠的臣下,结果公子纠被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打败,但齐桓公听取鲍叔牙的建议,赏识管仲的才能,所以任他为国相。乐毅是中山国人,赵武灵王灭了中山国后,乐毅入赵,赵国发生动乱,他又去了魏国。后来,乐毅作为魏国使臣出使燕国,受到了燕赵王的礼遇和赏识,先是被拜为亚卿,后来被任命为上将军。此二人之所以能辅助君王建立伟业,首先是得到了明主的赏识,而在得到赏识之前,两人都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曲折,诸葛亮认为自己也会不得不经历长时间的坎坷才会遇到明主。

三是折射出诸葛亮的自信和骄傲。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都敢自比管仲、乐毅,就像是今天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比马云、马化腾之类,其口气不可谓不大,说的好听是自信,难听一点就是狂妄,所以当时很多人都以为以为他吹牛,压根就不当回事儿,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相信诸葛亮确实堪比管仲、乐毅。

无论如何,诸葛亮出将拜相的理想是确定无疑的,他在隆中并没有关起门来一心种田读书,而是保持着和很多在野名士的交往,他朋友圈的好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政治抱负。除了在野士人圈子,诸葛亮也和荆州高层政要也有着紧密的亲戚关系,不过这个还得从诸葛亮的老婆说起。

襄阳地区有个叫黄承彦的大名士,他和诸葛亮是忘年之交,他很喜欢这个谦虚礼貌、志向远大、博古知今的年轻人。黄承彦有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诸葛亮,但是他担心诸葛亮看不上自己的女儿,因为当时的诸葛亮大概是十七八岁,身高一米八二,聪明睿智、风度翩翩,无论是外表气质还是内在修养都是十分出众,而自己的女儿黄头发、黑皮肤,长相确实有些不太美丽。他担心诸葛亮会不同意,但又不甘心,所以决心试一试。没想到诸葛亮说他理想中的妻子只要贤德而已,对外貌没有要求,黄承彦听了大喜,当下就定了亲。此事后来在荆州地区还成了一个笑话,当地都流行一句顺口溜“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表面上诸葛亮只是娶了黄承彦的女儿,实际上他同时还得到了黄家与荆州集团高层政要之间的亲戚关系。诸葛亮的岳父是黄承彦,而黄承彦的老婆是荆州第一名门大族蔡讽的女儿,蔡讽还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荆州牧刘表,儿子蔡瑁又是荆州军政高官,于是蔡瑁就成了诸葛亮的妻舅,刘表就成了诸葛亮的姨夫。这场婚姻让诸葛亮与荆州政界的高层人物有了非常亲近的关系,以至于后来有人说诸葛亮的婚姻是一场增加自己资本的政治婚姻,但从后来诸葛亮并没有借助这层亲戚关系让他加入荆州政治集团来看,我想可能也不完全是场政治婚姻,但是他凭借老婆的亲戚关系与荆州政要有了紧密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两个姐姐也是给诸葛亮的朋友圈带来不小的益处。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襄阳大族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蒯氏是刘表集团在荆州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而庞德公是在野的民间士人领袖。有了这层关系,年轻的诸葛亮结识了庞德公、司马徽、庞统等当地名士,其中凤雏庞统就是庞德公的侄子。

二十来岁的诸葛亮已经坐拥荆州集团高层官员和在野名士两大圈子,这个年轻人到底想干什么,这一切其实已经很明确了。他就是想要加入某个军阀集团,并且成为集团的核心人物!

凭着自己与荆州集团的亲戚关系,诸葛亮完全可以在荆州政府内部谋一个还不错的职位,但是诸葛亮宁可在隆重隐居也不愿意这么干,就是因为刘表不是他理想中的明主。诸葛亮深受儒家教育影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已经深入在他的做人原则中,他的理想是辅佐明主兴复汉室,重振大汉王朝,然而刘表却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荆州名士如云,好谋无决的刘表却一个都不能用,一心只想守着荆州的一亩三分地,然而各州军阀都对大汉天下虎视眈眈了,一心守成的保守策略是完全不可行的。

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此刻的曹操显然已经成为统一国家的最有实力和可能性的人选,然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所以忠于汉室的诸葛亮是断然拒绝加入看似强大无比的曹魏集团的。东吴集团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世,兵精粮足,此时已经稳坐江东,而且孙权并不像曹操一样有着明显的“反汉”情绪,诸葛亮如果加入东吴理应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江东文有张昭,武有周瑜,其他还有诸如鲁肃、吕蒙、诸葛瑾等人,诸葛亮加入东吴后最好的结果就是屈居在张昭和周瑜之下,然而自信的诸葛亮并不愿意。其他诸如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等人更不用提了。

诸葛亮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从一个基层员工做起,他不像今天毕业的大学生,从基层干起,然后再积累经验升职加薪,走上科员、科长、经理、总经理、总裁的职业之路,他直接瞄准了总经理这个位置,他要加入的集团必须要重用他,这样他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个人价值。他的自我定位就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他本身不创业,但是他能够帮助创业的人实现他们的理想。放在今天的社会来看,诸葛亮的职业规划就是痴心妄想,是白日做梦,是年轻人的好高骛远,然而诸葛亮用后来的三顾茅庐证明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完全是对的。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诸葛亮深知他心目中的明主可遇不可求,所以他静心隐居隆中躬耕于陇亩。试想一下,一个怀有雄心壮志和藏有经邦济世之才的二十多岁的翩翩少年,为了能遇到他的伯乐,甘心在深山里读书种地去等待,这得需要多大的决心和耐心?“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诸葛亮就这样一直苦苦等待他的伯乐,然而神州大地的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人正在苦苦寻找他的“指路人”。

他,就是刘备。

刘备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一岁的二十年里,先后投奔了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对于自己的花样跳槽经历,刘备也很是无奈。他就像一个有志于建立一个全球五百强企业的创业者,但是却只知道要努力、要拼搏、要坚强,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企业发展战略。他想着只要通过一个产品打下一片市场,然后逐渐扩大产品线,最后再把市场做大做强,他就可以实现五百强企业梦想。

然而问题是你要做什么样的产品?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产品?先占领哪一个市场?需要哪些人才去支撑企业发展?怎样的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扩大市场?刘备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他好像就是打哪是哪,哪个市场占下了就做哪个市场,完全不考虑自身实力和整个市场走向。他现在急需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职业经理人,这个经理人能够根据他的优势和劣势,结合整个市场情况,做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蓝图,并且协助他去实施整体战略。

此时的刘备已人到中年,但依旧一无所有,寄居在刘表手下快六年了,未来迷茫一片,看不出任何好转的迹象。他被当时各路诸侯完全不看好,几乎没人把他当做未来角逐大汉天下的潜在竞争对手,但是我们知道后来诸葛亮却在诸多诸侯中只中意刘备,这是为什么?因为刘备身上有很多其他诸侯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有背景。刘备自称汉室后裔,且不管他是不是真的汉景帝之后,至少当时人是承认他这个身份的,其实这个原因也应该是诸葛亮辅佐刘备的一个政治原因。大汉王朝已经没落,国家在汉桓帝和汉灵帝手里被折腾的积贫积弱,人民苦不堪言,各地造反此起彼伏,而且汉献帝也是温室里长大的花朵,看不出有什么雄才大略,靠这些人治理国家那是没有希望的。当年西汉王朝被王莽篡权,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平定叛乱,最后也没有从西汉那一脉皇帝中再找继承人,自己便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继位为帝,继续延续汉家统治。诸葛亮的心是向着大汉的,他不是说谁有本事就支持谁做皇帝,而是这个有本事的人必须也是汉王朝的宗室子弟,而刘备就非常符合这个条件。

二是有志气。刘备小时候就有大志,而且尽管成年后人生处处坎坷,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他给儿子起名刘封和刘禅,封禅是古代有德帝王在太平盛世时于泰山祭祀天地的国家最高礼仪活动,可见刘备的志向就是成为帝王。

三是有恒心。刘备从二十一岁到三顾茅庐时候的四十七岁,这二十六年经历了各种失败和挫折,但是刘备从没有放弃,他可以逃、可以哭,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这种恒心正是成大事者的必要品格。

四是有群众基础。刘备的仁义形象深入人心,当年陶谦死之前把徐州托付给他,就是因为刘备深得人心,当时刘备还再三推辞。后来徐州的百姓恳求他接管徐州,他才不得已做了徐州牧,曹操和吕布一心想要的徐州就这样被陶谦和徐州百姓拱手送与刘备。

五是有人格魅力。刘备的前半生之路真是漂泊不定,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这样的人即使放到现在,也很难有人才去跟随他,但是关羽、张飞、赵云等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才就是主动跟随刘备,可谓是不离不弃,这无不是被刘备身上的人格魅力吸引。

六是有诚意。刘备三顾茅庐时已经四十七岁,虽然还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但也算是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人物了,而此时的诸葛亮不过是个二十七岁在山里读书种田的年轻书生,刘备能放下身段去隆中的山村里去亲自拜访请教一个小他二十岁的年轻人,可见刘备此人的心胸是多么宽阔。

刘备的这些优势诸葛亮是看在眼里的,他明白刘备这个人完全是个潜力股,他只是没有明确的政治路线和发展战略,而自己有能力给他规划这个路线和战略。诸葛亮的职业规划是直接做总经理的,而诸如曹魏和孙吴这样成熟的大集团是不会给他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机会的,刘备这个创业公司完全可以给他这个地位,他要的刘备可以给他,刘备要的诸葛亮也可以给他。

就这样,两个互相需要的人,终究是要走在一起的。

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四十七岁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好友——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来到了隆中,历史上的这一刻终于来了。

刘备和诸葛亮的这次见面相当于一次面试,刘备是潜龙,诸葛亮是卧龙,所以说这次面试也是两条龙的相会,那是相当精彩,于是便有了那篇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可以看做是诸葛亮的求职信,他站在全局视野的高度,透彻地分析了当前的政治形势,并规划了刘备的决胜战略。

两人见面,刘备寒暄一番之后先说出了自己的迷茫:“现在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地方豪强各自拥兵自重,互相争斗,已经没有人关心大汉王朝的死活了。作为汉室后裔的他想复兴汉室,奈何自己智力和能力都不够,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打下一块根据地。如果诸葛先生能够提点他一二,那将是大汉王朝之幸,天下苍生之幸!”

面对刘备谦虚而又客气的提问,诸葛亮说出了藏在内心已久的对策。他说从董卓进入洛阳祸害国家以来,一时间涌现出了大批的军阀,但是真正能成事的也就那么几个人物。曹操没有袁绍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也没有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这就是人谋划的结果。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所以你不要担心自己的力量薄弱,只要谋划得当,你也可以像曹操一样。

刘备的问话是非常的客套,当然第一次见面也不能太直接,如果上来就问我该怎么样才能当皇帝,那是会令人很反感的。诸葛亮明白他的心思,他也没有说诸侯争霸,皇帝被曹操劫持,日子过得是如履薄冰,我给你出个主意把皇帝救出来吧。诸葛亮知道,现在的问题不是皇帝怎么办,而是刘备怎么办!刘备创业二十多年了,还是一无所有,他该怎么办?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人,他清楚刘备的心思,所以他也就不来虚的。

诸葛亮继续讲自己的解决方案,曹操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已经从名义上占据了政治正义性的高地,所以你现在不要和他正面对抗。江东经历了孙坚、孙策和孙权,地势险要,百姓都归附他们,又广泛任用人才,所以只能联盟,不能打他的主意。

荆州这个地方北边是汉江,向南可以到达南海,东面和东吴相连,西边和益州相通,这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是荆州牧刘表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是上天送给你的,你要把这个地方拿下。益州地势险要,成都有天府之国之称,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高祖刘邦当年就是从这里发迹的,然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这也是上天送给你的。

这里已经就点明了刘备的目标市场,就是荆州和益州。如果把当时的国家区域比作市场的话,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辽宁,以及江苏北部,这都被曹操占了;江西、浙江,以及江苏南部和安徽南部,这都被孙权占了。曹操和孙权能把这些地方占下来,那是经过十来年的谋划和努力,而且他们集团也是人才济济,也没有出问题,所以不能硬碰硬,你刘备就不要想着从老虎的嘴里去偷食吃,不划算。

现在湖北、湖南、重庆和四川,这几个大区市场曹操和孙权可都是没有拿下,当然他们也在想办法进入这几个市场,但曹操要过来必须跨过长江,北方上不习惯南方生活,所以他也没那么容易。孙权要过来,但是曹操不允许,他们两个现在是市场的竞争对手,曹操还一直打孙权市场的主意了,所以他会牵制孙权的行动,这样你就可以行动了。现在你在荆州六年了,对荆州也是非常熟悉,刘表也活不了几天了,到时候你趁机拿下荆州,这不算是难事。拿下荆州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取益州,中间有秦岭挡着,曹操从北方一时半会攻不下来,你一边联合着孙权,一边再派大将守住荆州,自己带军攻打益州,那华中市场和西南市场岂不是都尽在手中。

你刘备是大汉皇室的后代,而且有很高的群众基础,天下人都知道你的仁义,如果能拿下荆州和益州,并且守住这个的地方,然后和西边的各个民族交好,同时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难道还愁王业不成吗?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你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夹道欢迎将军你吗?如果真按照这样做了,那么你的霸业必将成功,大汉王朝定当复兴!

刘备听了这话什么感受?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如梦方醒、茅塞顿开,原来霸业就是这么来的!诸葛亮给刘备指出了一个理论上确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先不要和曹操正面对抗,同时和东吴搞好关系,然后把荆州拿下,再把益州拿下,这样天下你就有了三分之一。先好好守着,等到北方的曹操内部有变,相对优势变弱了后,再派上将从荆州出发直取东都洛阳,刘备自己从成都出发直取西都长安,这天下不就是刘备的了吗?

刘备活了四十七年了,第一次感觉自己离梦想这么近,他是激动的痛哭流涕。他现在是无立锥之地,荆州和益州是他都不敢想的奢侈,如今一下子变得唾手可得,他激动地拉着诸葛亮的手不放,一副你不答应我出山我就不走了的架势。诸葛亮需要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刘备能够给他想要的舞台,所以这次的面试是一拍即合。

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年纪轻轻却有如此深远的政治见识,这着实令人叹服。但话又说回来,诸葛亮为什么能有这样深远的见识?一个年轻人为什么能对天下政局有如此深刻的认识?认识来源于知识,一个人不可能超过自己的知识去了解另一个人或是另一件事,当然这个“知识”不是专指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对万物认知的知识,那诸葛亮的这些知识从哪里来的?读过的书和结识的人。

我们在前面说到诸葛亮读的书可以分三类,一类是史书,一类是兵书,一类是百家思想的书,史书记载是的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也是过去的过去发生的事,而现在又是未来的过去,所以通过看过去的事来推测将来的事,这就有了历史发展规律,这也就是所谓的未卜先知或者说神机妙算。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然后是春秋战国,再就是秦汉,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那在分分合合的过程中有什么共性,有什么特性,是什么推动了帝国的分崩,又是什么推动了帝国的统一,什么人可以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有所作为,什么人注定要被人民和帝国淘汰?从夏王朝到东汉末年约两三千年的历史说尽了这一切,所以有“读史可以明智,鉴以往而知未来”之说。

兵书讲的是实用性战略和战术,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要不要打,该怎么打,该怎样打才会成本最低成功率最高?兵书讲的是博弈学,既是国与国的博弈,也是人与人的博弈。百家思想的书主要是讲人的关系,比如儒家讲的是人和人的关系,道家讲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该如何做人,该如何去和别人相处,该如何认识自然,该如何对待自然?这说的是认知,也是方法论。

除了读书,还有诸葛亮认识的人,这个我们在前面讲过诸葛亮的朋友圈,在这儿就不再赘述了。诸葛亮的知识大概就是这么来的,《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就是基于此诞生的。说这个的意思其实想说一点,就是一个人的认识来源于自己的知识,而知识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识万种人而来,但是我们受限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行万里路和识万种人是很难操作的,而读万卷书是最方便、也是花销最小收益最大的知识获取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英雄人物一生手不释卷的原因了。

当然,读书不会直接转化为认识,而是需要思考,读书也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只激发思考,如果肯思考,那读书的好处便受用不尽。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向诸葛亮学习的地方,学习他的爱读书、勤思考、踏实务实的作风,而不是学习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故事的计谋,且不说历史上诸葛亮也没干这个事,就算是干了,那这也都只是表现形式,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形式背后最根本的原则,这样才会一通百通。

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给刘备规划要取荆州,刘备想要,孙权也想要,诸葛亮给刘备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江东集团的鲁肃也给孙权出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方案,那这两个方案有什么不同呢?孙坚死后,孙策是如何打下江东的地盘,而为什么又是到了孙权手里?我们下回再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dxdm/13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