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准备巡游天下,看看自己亲手打下的大好江山,为了能够舒适出行,最起码要先把道路修缮好。既然修了,就不能草草了事,秦始皇要用的道路,那叫驰道,相当于现在的“国道”,必须修出个样子。路至少要五十步宽,路两边每隔三丈还要种上青松,一定要高大茂密的那种,万一天气太热也能防晒避暑。
既然是全国巡游,那么路就不能只修建一条,秦始皇诏令一下,九条“国道”同时开干,充分发挥中央集权制的长处。中央集权制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动员全国之力办大事。始皇二十七年,“国道”修建得差不多了,这年秋天,秦始皇大约四十一岁的样子,下诏西巡,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出巡。
第一次出巡略显无聊,过了几个月,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秦始皇蠢蠢欲动又要出巡。不过这次路线变了,改成东巡。东巡的“国道”早已修好,档次自然不会低于西巡的标准。因为是春天,路两边草木生长,空气清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秦始皇兴致勃勃,左顾右盼,心情比第一次巡游时显然要好很多。
秦始皇的巡游队伍直达泰山。秦始皇也是位见多识广、饱览群书的皇帝,就自己出主意道:“这里是孔孟故乡,儒风盛行,肯定会有隐士高人知道这封禅遗制。你们把他们找来,在泰山脚下接驾,朕一问便知。”
事情安排妥当,天色已晚,秦始皇一行便下山住宿了。当晚,那个最懂秦始皇心思的李斯,亲自咬文嚼字草成一文,呈给秦始皇审阅。秦始皇看到文章里褒扬自己的文字,十分高兴,当即批复。第二天一早,李斯书写篆文,让人镌刻在邹峄山下的一块大石头上。李斯的篆书堪称一绝,鲁迅曾盛赞其“小篆入神,大篆入妙”,李斯本人也被后世称为“书法鼻祖”。
秦始皇一行浩浩荡荡地来到泰山脚下。这个时候,早有七十多个老儒生等在那里了,秦始皇缓步走下车,让老儒生们起身说话,先是装模作样客气一番,然后貌似谦虚地询问关于周天子泰山封禅的往事。这些老儒生虽然有学问,但泰山封禅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谁也没有亲身经历过,秦始皇是出了名的暴脾气,其他儒生一看情况不妙,赶紧上前替老儒生解围。但不管他们怎么胡诌逢迎,秦始皇都不买账了,索性让他们赶快滚蛋。儒生们被赶走了,秦始皇才不会管老儒生口中的所谓规矩呢。那么,他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