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三年(年)三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注定会载入大宋的史册。在位二十一年的宋太宗在万岁殿驾崩,按照他的意愿,群臣本应拥立太子赵恒继位。然而,宋太宗的心腹太监王继恩和李皇后却企图立太宗的长子、疯癫的赵元佐为帝,以便继续掌控朝政。
其实,这并不是王继恩第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最初,他追随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由于能力出众,深得赵匡胤的赏识。出人意料的是,在赵匡胤兄弟争权的过程中,王继恩却选择站在赵光义一边。
正是他,在烛影斧声的那晚,不顾宋皇后的命令,私自出宫拜见赵光义,使得赵光义能够在秦王赵德芳之前入宫,顺利登基成为宋太宗。
宋太宗对王继恩也以德报怨,委任他担任天雄军军的监军,并让他参与镇压四川的叛乱,因此可以说,王继恩成为宋太宗朝中权势最显赫的太监之一。
如今,宋太宗驾崩,为了在新朝保持自己的地位,他与抚养赵元佐的李皇后联手,甚至拉拢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以及知制诰胡旦等人。
然而,他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宰相吕端。
吕端在宋太宗驾崩前夕进宫探问病情时,发现只有王继恩和李皇后在宋太宗身边侍奉,而赵恒储君却不见踪影,这让他感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寻常。他在心中暗自警觉,随即在笏板上写下了“大渐”两个字,并派遣亲信传送给赵恒,希望他尽快进宫。
果然,宋太宗刚一驾崩,王继恩便找吕端商议立赵元佐为帝之事。吕端先谎称宋太宗有传位的诏书,自己去取诏书时却暗中命人扣押了王继恩,然后独自前去寻找李皇后。
李皇后见王继恩未随同而来,心知自己策划立赵元佐为帝的计划已告失败。于是,年方二十八的赵恒顺利登基,即宋真宗。
坦白讲,赵恒这些年来一直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虽然身为皇族,却从小被伯父赵匡胤养在宫中,形同人质,在父亲和伯父的斗争中夹缝求生。
随后,赵匡胤的伯父突然去世。赵匡胤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保持皇位在家族掌控下,接连谋害了三叔赵廷美及其家族的几个儿子。在这些激烈的权力斗争中,大哥赵元佐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疾病。而赵匡胤的二哥赵元佑则在一次酒宴上被他的妻子毒害身亡。作为家中老三的赵恒,因此进入了宋太宗的视野。
宋太宗本身就是一个多疑的人,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决定立赵恒为太子。他小心眼,当看到百姓支持赵恒时感到不悦,认为百姓只知道有太子,而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因此,他对支持立赵恒为太子的寇准大为不满,幸好经过寇准的一番劝解后才消了气。
赵恒深知父亲多疑的性格,因此在太子时期,他始终小心谨慎,担心引起父亲的不满,直到最终登基为止。
赵恒即位后,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咸平”,意在象征天下太平。然而,当前他所继承的国家并非真正的安定祥和。
自五代混乱以来,南北大战频仍。尤其是父亲两次北伐,损失了大量精锐和财富,导致国库极度匮乏。除此之外,父亲在对外征战中屡战屡败,党项人和契丹人在大宋边境威胁不断。与此同时,五代时期的拥立之风仍未消散,内忧外患之下,赵恒的帝位并不稳固。
显然,在内部如此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进行对外战事并非明智之举。因此,宋真宗即位后的首要任务是稳定民心,至少让百姓们感到安定些许。
吕端因其帮助他成功登上皇位,赵恒当然感激不尽,再加上吕端本人果断稳重,宰辅之位理所当然地属于他,尽管他已年迈,担任宰相仅两年便告退休。
李沆和张齐贤接替了吕端的职位,其中李沆任职时间最长。他经常向赵恒呈报各地饥荒和灾祸的情况,以使赵恒了解全国的困境,劝其不要沉迷声色犬马。赵恒深感忧心,因此在施政初期,主要致力于安抚民心,主要手段是减免赋税并鼓励开发荒地。
赵恒自咸平元年(年)起,颁布命令,免除百姓数十年来拖欠的田赋,总额达一千万贯。然而,免除田赋仅仅是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要让百姓真正吃饱饭,关键还在于提升粮食产量。
首先需要改良水稻品种,因为水稻对水分、温度和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只有南方的平原地区才适合种植。
大中祥符四年(年),江淮和两浙一带种植水稻的地区因干旱缺水导致粮食减产。赵恒对此十分忧虑,但他得知福建地区引进了一种来自占城的水稻。这种水稻不仅耐旱,生长周期也短,对土地的要求较低,甚至能在丘陵地带种植,堪称优良品种。
赵恒立即下令从福建调运三万斛稻种,并分发各地。为了推广稻种的种植,赵恒命人将种植过程制作成《耕织图》并印刷出来,张贴在所有适宜种植的地方。为了显示他推广稻种的决心,赵恒在皇宫内亲自监督水稻种植,观察种植效果,这使得原本不适合种植水稻的华北地区也开始种植水稻。
除了推广优良品种之外,赵恒还亲自下令改进农具和水利设施。大量改进后的农具大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赵恒时期的水稻亩产量迅速增加。
在唐朝时期,太湖地区每亩水稻的产量是斤,而到了北宋时期,这一数字已经提升至斤。
人口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自然增长。
太平兴国元年(年),宋太宗刚继位时,北宋人口为万户。至道三年(年)宋太宗去世时,人口增至万户。然而,至乾兴元年(年)宋真宗去世时,北宋的户口达到了.7万户。在这二十五年间,人口增加了超过万户。
赵恒皇帝如此重视民生,因此广受百姓爱戴。年,赵恒巡视时,途中百姓自发高呼万岁。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年的难得和平时期,这对于经历过五代混乱的百姓来说,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他们真挚的感激。赵恒因此彻底赢得了人民的心。
赵恒不仅大力发展农业,还极力支持商业。他是少数几位重视商业的皇帝之一,先后在南方开设了十二个对外通商的港口。这种商业的繁荣自然带来了税收的增长。
年,天禧五年,当时的两税收入超过万两白银。需要注意的是,宋代的两税收入仅占总税收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当时税收总额的一半左右(数据来源:汪圣铎的《两宋财政史》)。
这样一来,北宋这一年的总收入,连同商业税在内,应当超过一亿六千万两白银。
经济繁荣,百姓富裕,民心归附,但赵恒仍需面对另一个挑战,那就是权贵阶层。
自唐末五代以来,底层百姓的唯一出路便是参军,从而逐步掌握实权,最终实现裂土封王的梦想。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无一例外几乎全都出身于草根阶层,他们的成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渴望实现阶层跃升的士兵。正因如此,以下犯上成为五代时期的普遍现象。
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为了防止北宋像六代一样覆灭,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这一举措暂时化解了高层将领擅权自重的风险,却也封闭了底层士兵晋升的渠道。
宋太宗为了控制他们,采取了扩大科举制度,与士大夫共同治理国家,既是为了制衡武将,也是为了遏制底层民众的反抗。
这些依附于赵家的官员们,谁能确信他们不会与武将联合,重演被册封为黄袍的历史?
士大夫是自己的根基,只能争取,不能压制。要拉拢他们,无非是给予这群士大夫声誉和优厚的待遇。
赵恒首先推行了糊名制和誊录制,以确保科举公平,防止私下交易。同时,他还积极扩大科举规模,增加参与人数,以扩展其基础支持。这些制度至今仍然被广泛采用。
赵恒登基后,给予官员们最优厚的待遇。隔三差五设宴款待他们,时不时找些理由放假,还顺带提高他们的薪资。既有闲暇又有丰厚收入,加之皇帝如此礼遇,士大夫迅速成为全国人心向往的阶层。
有了通过读书获取升迁的途径,谁还会冒着被处死的风险去作乱呢?一时间,人人都投入到读书中。因此,赵恒为他的儿子留下了一大批名臣,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等。他们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赵恒大力推广科举制度。
内部局势已经稳定下来,然而赵恒始终未能忘记幽燕地区。尽管咸平时期百姓生活富足,但赵恒却时常凝望北方:“我们的边境事务尚未安定,百姓辛劳供养,这未曾得到解脱。若能选拔优秀将领,加强军事训练,驱逐戎族侵扰,使他们不敢再犯边境,这样近边百姓也能享有安宁与繁荣。”
赵恒可以说是始终未曾忘怀幽燕地区,自登基之初便始终将其放置心头。
在赵恒即位之初,吕端和何承矩先后进言建议与辽国和谈,但赵恒均予以拒绝。
朕认为真情尚未传达,不能强行求得。此外,回顾历史,獯鬻一向是中原的劲敌,不用至德感化或大军威慑,他们那野蛮的性格怎能驯服?这份奏章虽已呈上,但其内容未必可信。
赵恒认为,和平需要通过战斗来实现,只有在战场上战胜对手,才能换取真正的和平。虽然此前辽国和北宋多次交战,没有造成实质性的损失,但北宋始终未能解决辽国长期侵扰的威胁。
更为致命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宋辽两国的实力实际上不相上下。除非不计代价地发动灭国之战,否则很难分出胜负。即便一方获胜,也将面临自身政权崩溃的风险。因此,长期频繁且无利可图的战争,无论对北宋还是辽国来说,都是有害的。停止战争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为了逼迫辽国求和,必须让他们感受到痛苦,而要做到这一点,亲自上前线是必不可少的。
咸平二年(年),辽人大举入侵。枢密都承旨王继英建议赵恒亲自率军出征,以鼓舞将士士气,赵恒欣然应允。随后,京使柳开亦上书,支持赵恒立即亲征。不久之后,赵恒便亲率大军出征。
赵恒此次亲自出征,虽然击退了辽国,但并未实现宋真宗的预期目标。毕竟,辽国的主力并未参战,双方也未爆发大规模战斗,赵恒痛击契丹人的策略未能得以实施。
在咸平六年(年)望都之战中,王继忠被俘。然而,他不仅没有被处死,反而被辽国重用,甚至派人带着他的弓箭去寻找石普。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辽国已经厌倦了战争,希望能够达成和谈。
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意图通过战果来掌握和谈的主动权。赵恒意识到这是打击辽人的良机,于是采取行动。
丁酉年,上对辅臣说道:“屡次收到边疆的奏报,得知契丹已谋划南侵。国家重兵多集中在河北,敌人不可轻视,朕决心亲自征讨决胜。你们商议一下,何时可以出发?”——《续资治通鉴长编》
可以说,在澶渊之盟之前,赵恒就已经打算立即亲自出征。《宋史·真宗本纪》对此也有记载:“丁酉,召宰相议亲征。”
可以说,赵恒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慌乱逃跑,而是因为发兵时间的问题与大臣们产生了分歧。毕竟,辽军还未抵达。然而,赵恒已经开始准备一系列军事部署。例如,他遣使奖赏北面各军,并下诏命令河北官吏和百姓集结壮士,击杀契丹者将获得重赏。可以说,他已经做足了准备。
果然,辽国初战未能取得任何优势,屡战屡败后,他们决定进攻瀛州,这座城市是辽国旧疆的重要据点。为了在未来的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辽圣宗和萧太后亲临战场,亲自击鼓督战。然而,尽管死伤数万人,他们依旧未能攻克瀛州。
付出巨大代价却一无所获后,萧太后决定破釜沉舟,冒险深入,直接前往澶州。在这里,她为后世留下了赵恒怯弱的形象。其实,坦白讲,根据当时的记载,赵恒并没有打算逃跑。
景德初年,契丹入侵。当时,寇准和毕士安任宰相,毕士安因病留在京城,寇准随车驾前往澶渊。王钦若暗中向皇上建议前往金陵,以避其锋芒;陈尧叟则建议前往蜀地。皇上询问寇准意见,钦若和尧叟当时也在场,寇准心知二人用意,假装不知情地说:“是谁为陛下出此下策?其罪当斩。如今敌势汹汹,陛下应激励士气,前进迎敌,以保卫国家,怎能弃宗庙而逃往楚、蜀之地?况且以今日局势,若皇上退却一步,则四方瓦解,士卒离散,敌人乘机而入,楚、蜀还能抵达吗?”
这句话出自司马光的《涑水记闻》。在辽国入侵澶州之后,王钦若和陈尧叟建议赵恒迁都以避其锋芒。赵恒听了后询问寇准的意见,因为他一向喜欢听取不同人的建议。不过,从赵恒的态度中看不出他有意逃跑的迹象。
而在《宋史·陈尧叟传》中,又记载真宗曾亲临澶渊,下令陈尧叟先行前往北砦,巡视军务,并授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可以说,劝赵恒逃跑的王钦若与陈尧叟早已被派往前线,这也证明赵恒从未打算逃亡。
此外,根据当时的形势,辽国最初就打算通过和谈解决问题。尽管耶律休哥在雍熙之战后提议以黄河为界与北宋和平相处,但辽国的决策层却予以拒绝。一方面,他们无法避免一场血战,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与北宋真正结怨。
后来,耶律休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下令侵扰时特别强调“戒戍兵无犯宋境,虽马牛逸于北者悉还之”。因此,每次辽军侵袭时都不敢深入腹地,从未敢越过黄河与宋军决战。这次大军入侵,正是为了在和谈中占据主动优势。
赵恒还未到达前线,辽军主帅萧挞便中箭受伤,最终不治身亡。辽国因此被迫妥协,主动提出和谈,澶渊之盟于是签订。
宋军未主动出击,原因在于当时无人知晓辽军主帅萧挞已被射杀,故而辽军士气低落,否则必然会继续发起进攻。
此外,赵恒还注意到一个现象:五代时期的上下级传统正在悄然复苏,而这一趋势在定州守将王超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赵恒与辽军对峙时,王超竟无法有效指挥手下十万兵马,致使合围辽军的计划彻底失败。这种局面令赵恒不禁联想起后晋时的杜重威,当时石重贵也曾陷入类似困境,结果给辽国趁机发动进攻留下了可乘之机。
后来称帝的是击败辽人的刘知远,接下来的情况赵恒非常清楚。如今王超按兵不动,而此前辽军孤军深入南下,直抵澶州。要知道,手握十万大军的王超就在后面,辽人难道不担心被围剿?也许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
如果学王超和杜重威那样该怎么办呢?因此,赵恒适可而止。
再说一下王超,这位宋太宗的亲信旧将,保留了五代的习气。大战前后,他对朝廷多次下达的诏书毫不理会,甚至赵恒的命令也置之不顾,表现得极为桀骜不驯。然而,战后赵恒并未追究他的责任,仅是调职处理,死后还追封他为鲁国公。
澶渊之盟之后,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赵恒意识到必须寻找方法来巩固皇权。既然人靠不住,只能依赖神仙了。
王钦若先倡导经学,强化君主集权;随后通过天书降世,使赵宋皇室神化,例如将赵玄朗称为玉皇大帝,赵公明为财神,以及赵姓等等,最终取得了显著成就。
尽管赵恒晚年大力推崇祥瑞行为备受诟病,但谁又能想到,他正是借助这些祥瑞来神化赵宋皇室,从而彻底终结五代时期草头天子的说法。
年二月,赵恒病重。在健康状况不佳之际,他选择了刘娥作为继承者。这一决定确保了赵宋在幼主登基后的稳定,而刘娥也成功地履行了这一责任。
赵恒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出色的守成之君之一,他的权谋和才智巧妙地隐藏在懦弱和仁慈的外表之下。在文治方面,他几乎完成了自己所有的雄图大志。尽管在武功方面表现平平,但他至少为北宋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避免了北宋陷入依赖宦官控制军权、文官依附恩荫的危险道路。
尽管澶渊之盟饱受诟病,实则是一种权宜之计。汉高祖与汉文帝都曾采取类似的策略,关键在于后继者是否能在国家强盛时弥补这一缺陷。遗憾的是,宋仁宗未能弥补这一重大缺憾。
当然,赵恒也并非毫无瑕疵。他虽然通过一系列幕后操作成功实现了北宋的集权,却也使文官系统急剧膨胀。此外,刘娥的专权不仅使得宋代党争初见端倪,还导致宋仁宗完全受到文官的严密控制。
至于封禅泰山的仪式,更是被嘲笑了一千年。毕竟在赵恒之后,再也没有人去封禅泰山了。
然而,仔细思考一下,赵恒登基之时,正值唐末五代的帝国重建时期,内部局势动荡,外部还面临北方进攻和南方防守的双重压力。宋太宗两次北伐皆告失败,使得大宋王朝的处境更加艰难。
赵恒继位后,不仅需要重振帝国财政,还必须平衡中枢派系和地方派系的关系。然而,他之前只是一个闲散的王爷,并非科班出身,更为棘手的是,他没有子嗣。然而,赵恒成功克服了这些挑战,不仅寿终正寝,还实现了王朝的稳定传承,这无疑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