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兴盛与泰山东岳庙会的缘起

年东岳庙会于4月21日隆重开幕

泰山庙会的缘起与泰山崇拜和道教在泰山的兴盛有关。

泰山是中国东部的第一大山,它绵延横亘于泰安、长清、历城之间,主峰海拨米,号称“东天一柱”。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人”就十分崇拜泰山,并借泰山之高以祭天(大汶品文化由“日、火、山”组成的陶文是最生动物形象的说明),成为后来封禅泰山活动的滥觞。孔夫子编定的《诗经》中有“太山岩岩,鲁邦所瞻”的诗句,汉武帝刘彻曾面对泰山发出“高矣,极矣,大矣,特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感叹。

道家之人对泰山情有所钟。道与仙有缘,仙与山有关。《说文》云:“仚(即仙),人在山上貌,从人从山。”《释名》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字人傍山也。”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须入山修炼。战国时期,方士黄伯阳隐居于泰山之鹿町岩洞修炼,后人称为“黄伯阳洞”。泰始皇东封泰山时,曾打算访仙人羡门高的踪迹;又传说秦始皇求见修炼于泰山东南仙人山的安期山,“与语三日而去”。汉武帝对李少君提出的“修炼、封禅、长生”三者融为一体的建议极感兴趣,一生七次到泰山。

道教的符箓有“五岳真形之图”,而东岳真形列其首,东方塑的《五岳真图序》说:“东岳泰山君,领群仙五千九百人,……泰山君青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平之印,乘青龙从群官来迎子”。魏晋时期的曹植,多次登临泰山,留下了不少求仙问道的诗篇:

“仙人揽六著,对博泰山隅”;

“驱风游五海,东过王母庐;

俯视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仙人篇》

“晨游泰山,云雾窈窕”;

“西登玉楼,金楼复道;

授我仙药,神皇所造;

教我服食,还精补脑”。

《飞龙篇》

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认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祖宗,道教活动更加兴盛。泰山脚下有座道观名曰“岱岳观”,传为黄帝时始建,(李谔《瑶池记》)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多次遣道士致祭,原勒于岱岳观的一道唐《双束碑》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

岱岳观原址,图源网络

其一日,唐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年,即武则天摄政第二年)二月二十二日,“敕使东岳先生郭行真,弟子陈兰茂、杜知古、马知止,奉为皇帝后七日行道,造塑像一驱,二真人夹侍。”再者为唐睿宗手敕的刻辞文字,讲的是睿宗皇帝遣道士杨太希到泰山烧香事,辞曰:

20世纪60年代的双束碑,图源网络

“景云二年(公元年)六月二十三日,皇帝敬凭太清观道士杨太希,于名山斫烧香供养。惟灵蕴秘凝真,含幽综妙,类高旻之亭育,同厚载之陶钧。蓄池烟云,蔽亏日月,五芝标秀,八桂流芳,翠岭万寻,青溪千仞。虮裳戾止,恒为碧落之庭;鹤架来游,即是玉京之域。百祥覃于远迩,五福被于黎元,往帝所以驰心,前王由其载想。朕恭庸宝位,嗣守昌图,恐百姓之守,广八方之未泰。式陈香荐,用表深忠,实冀明灵,降兹休祉。所愿从兹以后,浃宇常安;朕躬男女六姻,永保如山之寿;国朝官僚万姓,长符击壤之欢;鸟鱼遂性于飞沉,夷狭归心于边徼。实希灵鉴,用副翘诚,今因炼师遣此不悉”。

年东岳庙会现场

有唐一代,岱岳观斋醮活动不断,善男信女云集,由此逐渐形成了泰山庙会。有的研究者将显庆六年泰山岱岳观造像事成而七日斋醮活动视为泰山庙会正式出现的标志(袁爱国:《泰山东岳庙会考识》,《民俗研究》年第4期),应该说信仰有道理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岱岳观造成神像不大可能年年都庆贺一番,因此唐代的泰山庙会应是随斋醮活动而成会,也就是说泰山庙会尚无定制,庙会的规模也不会太大。只是到了宋代,把庆贺东岳大帝的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作为泰山庙会的主要内容,明代又增加了庆贺碧霞元君诞辰(四月十八日)的活动,这样就大体界定了一年一度的泰山庙会的会期时间。(源于泰山







































治疗白殿疯点北京中科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dxdm/72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