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阿民间故事

牛角店

 传说牛角店原称尹家店。许久以前,有牧人发现牛群里多出一牛,此牛通身金色,能大能小出没无常,颇为神奇。一精通道术的南方过客,看出那牛长有一对金角,是至宝,遂找到一瓜农,让其带种两棵苕瓜长势甚旺,很快结出两瓜,至中秋,已长至仗余。眼看秋将近,两瓜必熟透,而南方客却还未回。瓜农等不及,便自行摘下。恰第二日,南方客归来,见瓜摘下,被感遗憾。当夜便以此瓜为武器,去寻那神牛。临近后,举瓜打去。因瓜力不够,只击落一角,恰落在一客店院内。后来,人们便将此地改称“牛角店”。

铜城镇

 今县城铜城镇,系明清两京官路驿站,居民尚武之风较盛。传说清嘉庆年间,有商贾路竟此处,其保镖喊镖壮胆,声言“拳打南北二京,脚踢黄河两岸——天下无敌”。对此狂妄傲慢之语,居民皆愤然,尤以拳师秦立业大有受辱之感,立马站出拦道比武。拳术、棍术一一比过,保镖皆不是对手,遂投出暗器,也被秦立业躲过。保镖举出铁棍猛打,秦立业便操起枣葛针迎对。保镖从未见过这种兵器,其软硬不吃,难以抵挡,尚未几招,已是血污遍身,只得伏地求饶。回京后,保镖与同行谈起此事,对铜城拳术深感变化莫测,畏惧三分。自此,镖行里凡有人途经铜城,皆不喊镖。“拳不打铜城”的说法也便迅速传开。

广粮门村

 赵得和,明洪武二十五年,自青州府乐安县,迁与东阿城西北二十五里许,相其形式广辟,筑室于兹。历数十年,而家储万石,号称巨富。适植正统八年荒歉频仍,出豆谷七千五百石,用助赈济,有司以闻,朕用嘉之。特赐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仍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尚允蹈忠厚,表励乡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鱼山

 民间有两个传说。一说:山形似甲鱼,故名。一说:鱼山上有鱼姑庙,鱼类奉为神灵,每年从东海前来朝山,故名。据考察,海上带鱼每届四月从东海沿河上溯至东平湖产卵,鱼山是它必经之路。时人不察,以为带鱼岁岁来朝,乃神力所致,遂使此名山胜迹增添了一件貌似神奇实有其事的趣闻。据当地群众反映,过去山上确建有鱼姑庙。

刘集北双庙戒赌碑

 且甚哉!天下事倾家败产,丧名坏节者,莫甚于赌博。或为骰,或为宝,或为牌种种赌局,皆是剥富劫贫也。见夫世人,含赌博,荒产业,屡赌屡输,悬欠难归,典田亩,卖房宅,祖父遗业一扫而空。欲再赌,无姿,不赌,难禁,由是诓东拐西,偷亲窃友,甚至饿父母而不顾,冻妻子而不恤,寡廉鲜耻,难免正人之憎恶。余庄双庙戒赌已久,父老子弟群安耕凿之性,智愚贤否共邀和睦之天,岂不幸甚,恐有无智之徒,引诱童蒙倡赌,以坏风俗,于是阖庄老幼,引诱童蒙倡赌,命名作文垂戒。余诚才疏学浅,曷敢妄作,仅以俚言聊且勒石以志云尔。犯赌条规者开列于后:

窝赌者罚钱十千,诱赌者罚钱五千,见赌不献者罚钱三千,见赌私放者罚钱无五千,遇赌即捉者赏钱三千,纠首陈光明、陈希思等三十二人

                 邑儒陈大猷撰文并书

                     大清光绪二十三年葭月上浣谷旦

曹植

才高八斗

1.南朝刘宋时期的诗人谢灵运曾经称赞曹植“才高八斗”。2.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3.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生性聪慧。十余岁就已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且有言出为论、下笔成章的本领。曹操本不相信曹植才气非凡,以为其佳作乃他人捉刀代笔,直至邺城铜雀台落成后,他令儿子们当场写一篇赋,结果曹植援笔立成,自此曹操对曹植另眼相看。

太子之争

  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礼法,曹操的继承人应当是长子曹昂,无奈长子早夭,引发一场太子之争。次子本来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不过曹操向来“唯才是举”,似乎更为属意才华洋溢的三子曹植,“此儿最可定大事”。但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自毁前途。有一次,曹植醉后豪兴大发,私自坐着王室马车,打开王宫正门,在只有帝王本人举行典礼才可行走的道路上纵情驰骋游乐。曹操大怒,处死掌管王室车马的官员,且痛训曹植一番。又有一次,大将曹仁为关羽所围,情势危急,曹操决定让曹植率兵救援。不巧,此时曹植酩酊大醉,人事不省,曹操只好收回成命。曹操从此对曹植感到失望。

相对于曹植,曹丕为了当太子可谓不遗余力、不择手段。除了多方笼络人心外,曹丕还经常矫情自饰,博取曹操的欢心。例如:曹操有事离邺,百官和诸子总要送行,向来由曹植即席作辞颂美,后来曹丕想出一个办法——伏地痛哭,以显示自己对父亲的依恋与敬爱。太子之争持续了十年之久,曹丕心中也充满了对弟弟曹植的忌恨。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代汉而为魏文帝。

思为布衣而不得

  曹丕一继位,立刻开始迫害曹植。首先找借口将曹植的心腹一一除掉,然后向曹植开刀。曹植几次被治罪受罚,都是由于曹植生母干预和曹植的一再自责请罪,才免于一死。曹丕在位时期,曹植始终生活在「忧生之嗟」的苦楚中。

七步成诗

  相传有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诗,否则就要斩首。曹植应声而吟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以燃萁煮豆比喻骨肉相残,豆的泣问正是曹植对二哥的责难。

曹植捉贼

  传说有一年秋天,陈思王曹植为体察民情,出外私访。这天来到鱼山脚下,忽然听到一阵哭声。曹植感到诧异,便顺着哭声来到了一片菜园,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妈妈,望着凌乱的菜地悲嚎。上前一问,才知道这老妈妈无儿无女,前年老伴又去世了。老伴在世时,靠他打鱼度日。老伴不在人世了,老妈妈只好在这里开了一片荒地,靠种卖蔬菜买些粮食糊口。她在这块地上一铲一铲地施肥,一罐一罐的浇水,跪着爬着锄草,没黑没白地干到如今。眼看着一棵一棵的茄子结出硕果,谁知道一夜的功夫,全给偷光了,老妈妈怎不伤心呢?

  曹植听了老妈妈的哭诉,心里非常气愤,很想马上把偷菜贼捉到,狠狠地惩罚他。可是眼下正是产茄子的季节,老妈妈种的茄子,和别人种的茄子都是一样的,就是这贼挑着茄子到集市上去卖,也很难认出哪是偷的老妈妈的茄子,所以要捉此盗贼,恐要花费些时日。可曹植还有大事要办,一时不禁为了难。他望着十分悲痛的老妈妈,又望着这一大片茄子地,灵机一动,便计上心来。他随即让从人交给老妈妈一些银两暂时度日,又把如何捉贼的法儿悄悄地告诉了老妈妈。老妈妈化啼为笑,暗暗称赞曹植贤明,便高兴地送别了曹植。

  不久,老妈妈精心照料的第二茬茄子又被人偷了。这天一大早,老妈妈便赶去告诉了曹植。曹植闻讯,急忙带了几个随从,来到鱼山附近唯一的集市姜单李村。他以视察集市的样儿,在蔬菜行里捉起偷茄子的贼来。他们若无其事地逛来逛去,着意查看了许多卖茄子的小贩,可就是没有查出那个偷茄子的贼来。曹植有些失望,正欲离去,忽然看到一个汉子挑来沉甸甸的一挑茄子正要摆摊。曹植走至这汉子面前,瞅了瞅他的两大筐茄子,顺手从筐里一连抓起几个茄子看了一看,禁不住怒上心头,大喝一声:“给我绑了!”随从正要捆绑汉子,卖茄子的问道:“我身犯何罪,为何绑我?”

  曹植问这卖茄子的汉子:“我来问你,你这茄子何处得来?”

  那汉子一愣,随口说道:“是我自家种的呀。”

  曹植又问种在何处,种了多少?“

  那汉子不耐烦地说道:“我种了多少,种在何处,与你有何关系?”

只见曹植从摊上拿起一只茄子,指着茄蒂上的三个眼痕说道:“茄子既是你家所种,为何这茄子把上有这三个眼痕?”

  那汉子往茄蒂上看了一眼,笑着说道:“这有什么,此为害虫所咬。”

  曹植道:“真乃狡辩,既是害虫所咬,为何都咬在一个地方?”

  汉子不以为然地说:“我便不信,哪有这样的事儿。”

  曹植道:“你拿起茄子一一看来。”

  汉子急忙拿起茄子一一细看,果然蒂部同一地方,均有三个明显的眼痕。那汉子顿时傻了眼,直惊得瞪目结舌,答不上话来。

  曹植怒斥道:“你这盗贼,在贼赃面前还敢抵赖,要罪加一等!”

  汉子不知因由,可自知盗事败露,只好束手就擒。

  茄蒂上为何都有三个眼痕,原来这是曹植交给老妈妈捉贼拿脏的法儿。那日曹植离去之后,老妈妈便按照曹植的吩咐,在每个小茄子的茄把上,都用针深深扎了三个眼儿。没想这法儿果然灵验。

  曹植在集上设下临时公堂,在众人面前对盗贼作了审问,让其按市价赔偿了老妈妈两次被盗茄子的损失,向大家讲了盗贼无有好下场的道理,遂将偷茄子的盗贼下了大牢。从此曹植计捉盗贼的故事,也流传开来。

曹植和渔姑的故事

  曹植被封为陈思王以来,由于满腹经纶无处施展,心情十分苦闷,正日价抑郁寡欢,无心料理政务,只想以酒浇愁,不久由于气火攻心便病倒了。家人多方求神拜医,均不见效。眼看着他一天天瘦弱下去,以至到了奄奄一息的程度,只得暗暗地为他准备后事了。

  就在大家求医无望的时候,这天忽然有人叩响了王府的便门。开门一看,门前站着以为貌若天仙的姑娘。只见她年纪约有十七、八岁,头挽云髻,身着罗衫,体态轻盈,飘飘若仙。她身后背着一只精巧别致的草筐。老院公看傻了眼儿。姑娘倒先开了腔:“老人家,听说小王爷贵体有恙,特来探视一下病情,望您行个方便给传禀一声吧。”

  老院公摇了摇头说道:“姑娘,小王爷的病什么神道名医都请过了,就是不见好转。我看你年纪轻轻,还是别招这个麻烦了。”

  姑娘笑了笑道:“老人家,俗话说,偏方能治大病,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呢?”

  老院公便无言答对,只好让姑娘进来,领到了客厅。

  经过传禀,姑娘来到曹植的居室。只见曹植躺卧病榻,枯瘦如柴,面无血色,只有微微的一丝鼻息。姑娘伸出玉腕,轻轻按了曹植的脉搏,对站在一旁的家人说:“小王爷病情并不太重,只是气火郁结所致。我这里有一剂散药,把它服下即可痊愈。”说罢,从背后草筐里拿出一包散药交给家人。一会儿,老院公便把药煎好,灌到了曹植嘴里。不大时辰,只听得曹植腹内咕咕作响,神智便神奇般地有了起色。只见他灰白的脸上,渐渐现出红润,四肢也能自由伸动,慢慢地睁开了双眼,苏醒过来。

  当曹植听说,使他复苏的竟是眼前这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神情更是一震。

姑娘见曹植醒来,笑着问道:“小王爷,您感觉如何?”

  曹植活动了一下身子说:“很好,很好。不料姑娘有如此起死回生的绝世医道,实在太感谢了!”

  姑娘道:“救人性命乃奴家本份。如此草药一剂,王爷何须提感谢儿子。”

曹植见姑娘如此谦诚,心中更是感佩不已,于是问道:“但不知姑娘尊姓大名,家住何方,待俺身体康复后,定去登门拜访。”

  姑娘道:“我家就住在离此不远的鱼山之上,因此起名渔姑。”

  曹植拍手称妙,遂吩咐准备下酒饭,要款待渔姑。渔姑推辞不过,只好客随主便了。酒席间,曹植一反常态,双眉舒展,谈笑风生,一扫往日的郁闷之情。渔姑在席间见曹植如此笑逐颜开,她也时时含笑作陪。她笑得是那样的甜,又是那样的美,宛如一朵盛开的石榴花儿。交谈中,曹植得知渔姑广通琴棋书画,吹歌弹唱,遂即命人抬出他心爱的瑶琴,让其弹唱一曲。渔姑推辞不过,只好边弹边唱了一曲:

  沧桑社稷兮几多秋,浪淘沙尽兮纯金留。好男儿志在四方图报国,莫让年华付东流。

  曲尽,余音仍萦绕不绝。曹植细细品味,感到不仅琴声悦耳,且词意甚有开导之意。他沉吟多时,猛然悟到,这聪慧的渔姑岂不是在借此曲意来医我忧郁颓废之心疾吗?因此,他对渔姑更加感激。为表诚谢和不负渔姑期望,也随即吟诗一首: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国仇亮不塞,甘心思丧元。拊剑西南望,思欲赴泰山。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渔姑听罢,高兴的说:“小王爷有如此激情抱负,就不负众望了。现天已不早,小女告辞了。”曹植一再挽留,渔姑执意要走,曹植只好让家人送渔姑上路。

自渔姑走后,曹植病体很快康复。他时时思念着渔姑的词意,胸中顿生创业大志。从此他振作精神,施展才智,日理万机,潜心政务,不到两年的时间,便把贫瘠衰败的东阿领地,治理成了一个强盛的富庶之乡。

  这天,曹植看到大志有成,忽然对渔姑萌发了思念之情。他把政务安排妥当,便带了一个书童,乘马直奔鱼山而来。

  鱼山,远远望去似一甲鱼静卧。山上翠柏郁郁,云霞缭绕。山顶处有一座金壁辉煌的庙宇,掩映于松柏之中。山脚下,大清河水绕山而过,滔滔之声,犹若虎啸。曹植望着山景,不由地快马加鞭,来到山脚下。他迎面遇到一老人,曹植忙下马上前施礼问道:“老丈,此地可曾有位名叫渔姑的姑娘?”老人眯着眼睛,手捻胡须,吟哦了一阵,对曹植道:“这儿没有叫渔姑的姑娘,只是山顶上有一座渔姑庙,庙内供奉着渔姑娘娘。”

  曹植听了不由一怔,他自言自语道:“渔姑庙?渔姑娘娘?这……”

  那老人见曹植愣在一旁,接着说道:“这渔姑娘娘可有灵验呢,你大概不晓罢?”曹植道:“小王很少来此,老丈何不给讲讲渔姑庙的来历”。热心的老人让曹植一行坐在一块石板上,便讲述了如下的一段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位仙姑路过这儿,看到鱼山风景如画,又有大清河水在山下滔滔流过,使她流连忘返,便在鱼山住了下来。这位仙姑正是玉皇大帝的义女,掌管着现下的渔族,因此大家都叫她渔姑。自从渔姑主到这里,每年在桃花汛期,四海江河的鱼儿便成群结队地顺着河水前来这里朝拜渔姑。从此,鱼山便由此得名。后来,渔姑不知因何缘故,被召回了天庭。人们为了怀念她,便在山顶建起一座渔姑庙,为她塑了金身,年年香火不断,朝拜人不绝。

  曹植听得这里,心情一阵激动。他辞别了老人,便沿着崎岖的山路,朝山顶奔去。

  到了山顶,举目观看,果然是一座雕梁画栋,建筑别致的庙宇。庙门之上,悬有醒目的“渔姑庙”的匾额,进得殿门,正中立着一尊塑像。曹植细目一望,顿时惊呆了:原来这尊塑像,和两年前为他治病的渔姑一模一样。他那笑吟吟的模样,好像在欢迎曹植的到来,曹植心谜顿开。

  他恨自己未能早来探望。他肃立在渔姑娘娘像前,怀着感激和悔愧的虔诚,向渔姑娘娘作了一番祈祷。为了报答渔姑娘娘的救命之恩,曹植为渔姑娘娘重修了庙宇,又挂了金身。为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和期望再能得到渔姑娘娘的教诲,于是便在庙院附近的羊茂台上,盖了几间草房,他常常住在这里读书写诗。由此,庙院里的钟声,和曹植的读书声,就常常融为一体。据说,时至今日,鱼山每当夜深人静之际,在羊茂台上仍可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和那悠悠的钟声;羊茂台也随之成为鱼山八景之一。

杂技莫忘曹子建

  曹子建不仅具有“独占八斗”的诗才,而且是一位矫健潇洒的杂技艺术家。这在史书中有记载为证(注),在东阿还流传着他这样一段故事。

曹植来到东阿,一切都感到新鲜。他就到处巡游。这一日,他来到一座小镇,见前面的空场上聚集着一大簇人群。走近一看,原来是江湖艺人在表演杂耍马戏。一位短打小生骑一匹白马在绕场驰骋,那小生一忽儿马上,一忽儿马下,跳跃翻腾,倒立空卧,做着各种惊险动作,赢得一阵喝彩声。

曹植见了却暗自晒笑。他“生乎乱,长乎军”,极喜走马跳剑,自然马上功夫非凡。难怪他对这江湖艺人的表演看不入眼了。

不一会儿,鼓锣停歇,白马退下。场上又响起了管弦之声。一位红衣少女跃入场中,表演开了跳丸跳剑。五彩术球和银光闪闪的宝剑轮番抛向空中,少女在剑和球下面闪跃腾挪,一会儿如精蜒戏水,一会儿如紫燕腾空。那球和剑越抛越快,如流星,赛闪电,渐渐变成了银练半匹、彩虹一架,看得人们眼花镜乱,目瞪口呆。那曹植一时兴起,纵身跃入场中,对那女子道声:“领教了!”便拔剑同那少女对跳起来。他一个仙人摘桃的跳跃把剑抛入空中,又一个神龟承露的仰姿将球衔在口里。人们没有看清怎么回事,那球与剑竟随着他一连串陀螺似地小翻,绕着他的身子旋转起来。那少女也不示弱,恶虎扑食一般抢上前来,那球和剑不知怎么就变成了神梭一高一低在他与她之间来回飞旋。他做一个姓龙潜水,她做一个紫燕穿云、她来一个猴子捞月亮,他来一个狮子滚绣球……把场上的看客弄得心乱神迷,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叫起好来。

  曹植与那少女正跳得起劲,忽听场外一声呐喊;“且住!”那少女竟象中了定身法一般僵立在那里。曹植大感奇怪:什么人这么大胆竟敢扫本王的雅兴?抬头看去,竟是一个黄色面皮、仆从模样的汉子在发号施令:“刘大官人有请,叫小珍去宴前助兴!”.那红衣少女听了,立时被吓得小脸蜡黄,象霜打的瓜叶一般蔫了。原来这刘大官人是本地豪强,自称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一向称霸乡里,鱼肉百姓。他见红衣少女小珍色艺双绝,早就想占为己有,不想小珍誓死不从。那班主怕刨了摇钱树也不情愿。但又惧怕刘大官人的权势,不得不曲意周旋。小甄也就不得不硬着头皮为刘大官人助兴了。

  曹植知道了这些情由,不由得义愤填胸,就对那个仆从说:“回禀你家官人,就说东阿王曹子建在此。叫他另找别人吧!”。这时看客们已经散去,那刘大官人的恶奴也灰溜溜地走了,艺人们众星捧月一般把曹植围在中央,求王爷为他们做主。曹植生性风流,一向喜欢杂技马术。见自己的封地竞有水平这样高超的艺人怎不欢喜?再看那小珍竟生得同他一向钟情的甄氏面容酷似。甄氏—一小珍(甄),莫非她与她是……不,不可能。这不过是天地造比之功偶然地巧合罢了。不管怎样,这么优秀的艺人绝不能任恶人蹂躏,杂技马术也应该继续繁荣发展。于是,他说:“本王早就听说东阿是杂技之乡,技艺高超,从艺者甚众。咱们来一回杂技大会演如何?你们如果同意,可将此事广为传布,叫所有的班子都来参加。至于那刘大官人,你们不必怕他,自有本王来对付!”众艺人听了,禁不住欢呼跳跃,齐喊王爷英明。

杂技大会演在鱼山脚下的广场上举行。几十个班子报名献艺,汇集了东阿一带所有的杂技精英。前来观看的百姓更是成千累万,摩肩接踵,除了众艺人登台献艺以外,曹植也登场表演了走马斗狗、跳丸跳剑,还和小珍合演了一回,赢得了黎民百姓和众人的赞扬。会上评出了头牌、二牌、三牌,由曹植出资进行了奖赏。曹植又拿出银两资助了贫苦老弱的艺人。从此,杂技艺术在东阿更加兴盛。据说,当时东阿竟有数百个班子,几千名艺人。艺人们不忘曹植的恩德,编了这样的民谣来称颂他:

跑马卖解上大杆,

跳丸地圈流星鞭。

走江行会保平安,

莫忘先拜曹子建。

  东阿的中国杂技历史悠久,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植为东阿王时,不但文章作的好,还娴熟弓马,跳丸击剑。“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踢”(草植《白马篇》),就是他当时的写照。年在草植墓出土的一枚花石球,据有关人士考证,就是草植生前“跳丸”的道具。在杂技艺人中,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跑马卖解上大杆,

刀门罗圈流星鞭;

走江行会保平安,

莫忘先拜曹子建。

可见,曹植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东阿杂技,源远流长,代不乏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杂技艺人对传统竞技项目,不断推陈出新,多次在国内国外的杂技大赛中独领风骚。“英航杯”、“金小丑奖”都是东阿人的骄傲。据不完全统计,东阿有余名杂技艺人,遍及全国各地,展现着东阿人的英姿。

杂技之乡,名不虚传。在东阿现出现了许多杂技村,杂技之家。如刘集的路庄,62户人家中从事杂技艺术的就有40余户。许多人从小学到老,田间地头、场院、庭院,到处是他们练功的场所。锄头、扁担、筢子、扫帚等生产工具,碗、筷甚至刚收获的冬瓜、南瓜、玉米,刚捉来的鱼、虾等,都是他们练功道具。这个村有三个杂技团,常演的节目有高空杂技、舞台杂技、软技、车技、蹬技、马术、魔术等。他们练在田间地头,演出在全国各地,深受群众的喜爱。

铜城拳术

东阿武术源远流长,武林高手代不乏人。自古江湖就有“拳不打铜城”的传说,让多少武林好汉望而生畏。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保镖护卫着一批商货由南京向北京进发。这一天,他们来到地处南北交通的铜城驿站时,天已黄昏。他们为了赶路,想越城而过。可是保镖自持武功高强,不愿悄悄走城过关,便在昏黑的夜色中,面对着万家灯火的铜城,口出狂言,进行喊镖。这下可惹恼了拳师秦立业,出来挡镖比武。车辆人等,不得前行。就在南门外一块空地上拉开了战场。先比拳术,保镖人没能沾光。他恼羞成怒,投出暗器柳叶飞刀,秦立业一一躲过。这时保镖人抄起一根混铁棍,拼力朝秦立业打来。秦立业手无寸铁,难以取胜对方,便跳出圈外,回家取来兵刃,再度厮杀。经过几十个回合,保镖人被打得遍体鳞伤,跪地求饶。秦立业适可而止,觉得干镳行的也都是混口饭吃的,便拱拱手回家了。保镖人头痛难忍,羞愧难言,带着商队,趁着夜黑人静,悄悄绕过铜城往北而去。到京城后,他和镖行的朋友谈起这件事,盛赞铜城人拳术高超,武器奇特。其实,哪里是什么奇特兵器,那天秦立业回家取来的兵刃乃是扁担头上捆绑了几根枣疙针条。夜里天黑,对方看不清,枣疙针条又有弹性,保镖人凭一身蛮力,挥动铁棍左抵右挡,但就是躲不开对方的兵刃,被抽打的浑身是血,产生了以柔克刚的效果,枣疙针条舞动起来呼呼风响,这更增加了神秘色彩,乃至传到北京变成了“奇特武器”。

其实,拳不打铜城,不是指的枣疙针条,而是指的威镇武林的铜城二郎圈。据拳谱记载,铜城的二郎拳起自明代成化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汴梁城(今开封市)有一孙姓拳师,因拜香偶有所悟,创二郎拳。后传李贵,李贵领明之,将其发展为85路,并名之曰:“单丢袖”。后传至阿邑城北张广寒、付伯荣,再传至铜城富室周养民。其人臂力过人,得精巧之术后,于东阿县城(今平阴东阿镇)小泰山(少岱山)下立擂,无有敌手,名声大振,自此,二郎拳广为流传。因此也就有了“拳不打铜城”的传说。

晏子治阿

东阿历史悠久,春秋时已设治。以治理东阿而名垂青史的人不少,晏子(名婴,宇平仲)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据《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时,晏于两度出任东阿地方官。第一次他来东阿主政三年,国王听到的尽是毁谤他的话。景公很不高兴,把他召至国都当面斥责说:“我本以为你能胜任,才让你治理东阿。现在你却没把它治理好,我要重重责罚你。你退下去好好反省吧!”晏子听了并不服气,他要求景公再给他三年的机会,到那时保证叫景公听到赞誉声,如不然,愿以死报国。景公听后便答应下来。三年届满,景公果然听到许多赞誉晏子的话。这次景公非常高兴,把他召至国都要当面奖赏他。不料晏子拒不受赏。景公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我第一次治理东阿,筑溪径,安闾里,招来违法人的怨恨;奖励勤俭孝悌,惩治偷盗懒惰,招来权势者的怨恨;左右的人求我办事,合法的我才应,不合法的我拒绝,所以左右生怨恨;在达官贵人眼前,我不越礼服事,所以贵人就不高兴。就因为这样,有人向你进谗言,所以三年恶名声就传到您的耳朵里。第二次我改变以往之所为,不管闾里安不安宁,不筑溪径,作奸犯科的人就高兴起来;勤俭孝悌的不奖,偷盗懒惰的不罚,惰民就高兴起来;对左右我是有求必应,不论合法与否,左右就高兴起来。因为这样,三年好声名就传到您跟前了。过去您认为我应该受罚的其实该受奖,今天您认为我应该受赏的其实该受罚,所以我不敢接受奖赏。”景公听罢,深知晏子之贤,于是便把国政交给他治理。晏子执政三年,齐国大兴。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到齐讲学时,就对晏子的门生说:“晏子果君子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专门写了一篇《管晏列传》,并说愿为晏子执鞭,表明了他对晏子的无限敬仰之情。

娃娃邑宰尹子奇春秋战国时期,地处齐国西南重镇的阿城(东阿县古城所在地),一连换了七个地方官,都没有把阿城治理好。那里连年兵荒马乱,匪患无穷,再加上魏国人经常越境来这里抢劫民财,使黎民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可愁坏了齐宣王。经过多方观察,他看上了年仅18岁的尹子奇,准备叫他到东阿当邑宰(即后来的县令)。一天,尹子奇被召进宫中,宣王问:“治理天下的根本和要领在哪里呢?”尹子奇答曰:“君主任用官吏,不循私情,亲近贤人,赏赐有功之人;使政治平正,人民安乐,所有的人能各得其所。这样,天地自然会顺从我而正常,凶灾自然就会离开我们而消灭。如果君主任用官吏,不是亲属就是私宠的人;喜爱的不是美女就是专事拍马的人;跟自己意见相同的人就当作好人,跟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当作坏人;高兴的时候就随便奖赏,发怒的时候就乱用刑罚;一天到晚只顾吃喝玩乐,把政事丢开不管,使老百姓受到冤枉残害。那么,就是四季风调雨顺,地里边也长不出好的庄稼来,社会也不会安宁,失败和乱亡就不可避免地到来。尹子奇的政见,很为齐宣王所赞赏,事隔不久尹子奇就走马上任了。可是不到三天,朝内就议论纷纷,说什么:“阿城一向很难治理,大王想必知道,尹子奇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若是弄出差错,可就不好收拾了。”奏本的大臣接二连三,宜王听后便拿不定主意了,于是,赶忙派使者把尹子奇追回。使者是一位能文善武的中年人,他追上尹子奇时大吃一惊,遂调转乌头急忙回朝向宣王禀报:“我见到子奇已邀请了五六个须发斑白的老人同车赶路。老年人有智谋,年轻人有朝气,办事果断,他们结合起来,集思广益,一定能把东阿治理好。”宣王听了表示赞同。尹子奇上任后,接受了前任邑宰没有治好东阿的教训,又尊重老人的意见,整治民风,除匪患,安民心,到各地察访民情;救济穷苦百姓,招贤纳士,共商治阿大计。因此,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与东阿毗邻的魏国,听说派了一个娃娃当邑宰,便派兵来攻打,想吞掉阿城,蚕食齐国领土。尹子奇发动全县百姓拿起刀枪,奋起抗敌,直杀得魏兵尸横遍野,狼狈逃窜。这一消息象长了翅膀很快传开了,齐国上下都称赞尹子奇。齐宣王便传旨给这位“娃娃邑宰”记一大功、并官升三级.

农桑县令枣祗

在东阿县的历史上,不乏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吏,东汉末期的县令枣祗称得上是其中一位佼佼者。枣祗对农业生产很有研究,他深知民以食为天,主张治理地方,必须以农为本,注重农桑。他任东阿县令期间,正值东汉末期。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人民流离失所,大片肥沃的上地被废弃荒芜,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当时,不仅老百姓难以维持生活,就连各军阀的部队也都普遍缺乏粮晌。袁绍的军队在河北靠采摘桑椹充饥;袁术的军队在江淮靠捞水草、摸蚌蛤维持,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景。有的军队因没有粮食而散了伙。枣祗在这种混乱异常的情况下,潜心发展农桑,使得当时的东阿,家家植桑养蚕,户户粮食满仓。东阿如此富庶,惹得当时的一些军阀垂涎三尺。袁绍曾三番五次劝说枣祗归附于他,并以高官厚禄相许。枣祗深知袁绍的为人,便屡次之回绝了。公元194年,曹操失去兖州,无立足之地,因得到枣祗和东阿军民的接济与支持,才转危为安。这样以来,枣祗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枣祗在发展农桑上是当时屈指可数的人物,特别是后来在帮助曹操推行屯田制度上,更显示出杰出的才能和超众的卓识。怀有雄才大略的曹操,在当时军阀混战、逐鹿中原的年代,深知若想打败强敌,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做到强兵足食。公元196年,曹操迁都许昌后.傅着手发展生产,推行一种新生产方式——“牛输谷法”。规定官府把耕牛租给佃农使用,佃农便以租的耕牛多少,交纳谷粮(或赋役)。这在当时,虽然也是一项可行的办法,但不能尽快收到较大的效果。东阿县令枣祗看出了这一问题,便向曹操提出了实行屯田的建议。枣祗的屯田制方案一提出,便遭到许多人的反对,最起劲的一个要数军祭酒候声了。他认为屯田制不足取,于官于民都无利。实行屯田是和朝廷唱对台戏,是异想天开。曹操在屯田问题上犹豫不决。枣祗没有被朝中多数官僚的非议所吓倒,到处游说,宣传屯田制的主张。他不止一次地对曹操说,实行牛输谷法是广种薄收,漫天撒网,效果不大。若是遇到水旱之灾,更是收不成东西。唯有实行屯田,集中大批人力与物力,集体耕种和收获,当年就能得到较好的收成,能较快改变军队粮食不足的现状。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曹操权其利弊,终于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并把枣祗由东阿县令提拔为屯田都尉,还配备了懂作农业生产的韩浩做他的助手,具体做这项工作。为了避免臣僚再发议论,曹操下了一道命令。令中说:“安定国家的根本大计,在于强兵足食。过去秦国的执政者由于重视了农业生产而统一了全国,汉武帝因实行了屯田政策而巩固了西域的边防,这是前人留下的好经验。”同时广泛招募流亡的农民,把一些无主的土地租给他们耕种,进行屯田。在枣祗和韩浩的精心管理下,屯田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获粮食百万斛(念hu,古代量器,一斛十斗)。就连那些反对屯田的人,也都伸出大姆指,称赞屯田确实好。因此,曹操下令,所属郡县,都要配备一些值农业生产的官员,广泛实行屯田。数年以后,北方大半个中国,由原来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景象,变为“仓储积所在皆满”,不但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征伐四方,平定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使得大量流离失所的百姓,重返家园,安居乐业。

时号“穷张”的张本

张本(~年),字致中,山东省东阿县铜城镇张大人集村人。明朝洪武年间,自国子生授江都知县。燕王朱桂南下靖难,张本开城迎降,升扬州知府,继为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永乐四年(年)诏工部左侍郎。永乐七年(年)为刑部右侍郎。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理掌都察院。宣德四年(年)兼太子宾客。张本一生为官清正,时号“穷张”。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是商即奸、无官不贪”的社会风气盛行。张本出污泥而不染,两袖清风,一生清白。在他还在做江都知县的时候,为了尽孝,把母亲由乡下接到任上奉养。当时正值战争频起的混乱年月,生活极其艰苦,“禄入不继,朝暮极淡薄”。但张本从未克扣粮响,以饱私囊,始终过着清淡寡欲的生活。后来,张本由于有功于朝庭,连连升迁,直至兵部尚书,但他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据《明史》记载:“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喻日: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纵观张本的一生,可谓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据《资善大夫兵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张公(本)志铭》记载;张本死后,家中竟拿不出一定的埋葬费用。“卒之日,家无余资。亦可观其平素矣”。

位显德高三父子

刘约、刘田、刘隅,东阿县关山乡苫山村人。父子三人都考取进士,位显权重,刚直不阿,深受世人的称赞。刘约,字博之,别号黄石。明成化十一年(公元年)中进士,曾任吏部验封郎中、河南布政司参政。当时,徽王把一些民田强行收归己有,刘约知道后谏奏朝廷:把田还给农民。徽王贿赂刘谨复查民田,借故将刘约罢官。正德五年,刘谨事发被斩,刘约被重新启用,官复原职。刘约品德高尚,不因自己的升迁而嫌贫爱富,不以自己的得志而追求新欢。刘约和徐氏订婚后,徐氏得了一场病,眼睛瞎了。徐家自感不配刘约,请求退掉这桩婚事。刘约诚恳地说:“假使我的眼睛瞎了,你女家能赖婚吗?”最终没有退婚,娶其为妻。后来生了六子,两个举进士,都是名臣。刘田,字伯耕,别号东溪,刘约的长子。弘治十八年(公元年),中进士,被授于元氏(今河北省西南部)知县。在任期间,公正廉明,不阿权贵。奸臣刘谨派内侍私察,别的官员都到郊外迎接,独有刘田不去迎接。内侍坐到传会后令刘田去谒见,刘田乘车前呼后拥闯入传舍,厉声喝道:“咄,阉胡不为长者下坐!”内侍惊得一下子站起来,呼叫随从羞辱刘田。刘田提起一个随从扔到堂下,叫县吏捆起来送到大狱,对内侍说:你们来何公干?奉何诏旨?我上书请示。朝廷!两名内侍无言以对,慌忙跪下求饶,才被放走。刘谨被诛后,刘田被召为户部主事,稍后即迁员外郎。正德十二年(公元互年),奉命到江南监督运输粮食,一改往常大量使用运粮船工和索取钱财的弊端,受到当地人的赞扬。39岁时病故于长安,地方设祠堂于学宫。刘隅,字叔正,号范东,刘约中子。嘉庆二年(公元年)进士,授行人,巡按江北,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地方恶霸,断案不避权贵。后任右金都御史。流寇王士举聚众三千抢劫七省,刘隅协调各省兵力给以剿平。嘉靖十九年(公元年)晋升副都御史。不久,因犒赏的军费遭劫,罢归故里,家居三十多年,嘉靖四十五年卒,享年76岁。刘隅博学工文,所著文集有《奏议》《治河通考》《古篆分韵》等。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进入农历六月,北方雨季来临,在山东大地上,“秃尾巴老李”的名字便时有人提及,特别是遭遇冰雹天气时,人们甚至还要向天井院里“扔菜刀驱龙”,所有这些,都与“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东阿县李车店村有一个李老汉,结婚很多年没有子女,由于他经常做积德行善的一些好事,老李的夫人一天在地里干活,因为困极打盹被“龙戏”而怀孕,后来生下一个怪物,即一条小黑龙。小黑龙落地即能腾云驾雾,来去无踪,但每天都要回到母亲身边吃奶,非常恋母。老李对此非常恼火。一天,趁小黑龙来吃奶的时候,挥起菜刀向小黑龙砍去,小黑龙躲闪不及,被砍掉了尾巴,负痛逃到了东北黑龙江。   传说黑龙江原为一条白龙镇守,名曰白龙江。小黑龙来到后,在当地“闯关东”的山东人帮助下,打败了白龙,白龙江从此改名黑龙江。因为与山东老乡有如此深厚的渊源,在黑龙江上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秃尾巴老李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稳稳当当,没有山东人那就难说了。因此即便没有山东人,船上的人也会代为回答,“有啊”。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当然谁也不吃,船家双手捧起,向着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风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   小黑龙非常眷恋母亲和家乡。每年山东大旱不雨,他总会想办法给老家行云布雨,只不过有时来得急了,会携带来黑龙江的冰碴子,即下雨时有冰雹。逢有冰雹时,人们就会联想起当年小黑龙被菜刀砍伤的情形,于是便扔菜刀吓唬吓唬小黑龙。当然,大多数情况下,小黑龙带来的都是为人所喜的及时雨。因此,山东各地均有为纪念“秃尾巴老李”而建造的庙宇。现存最早的应该是即墨县城东边不远的龙王庙,庙中有一直径约一米的水洼,内中清水荡漾,盈盈见底,甚为神奇,相传为秃尾巴老李的栖身之所。以前每遇大旱不雨,人们习惯到此求雨,据说颇为灵验。至今庙中还保存着明清时期求雨用的令牌。   无形中,小黑龙充当了河神和雨神的角色,因为他生在李姓人家,人们便尊称他为“秃尾巴老李”。秃尾巴老李是个孝子,民间又有“龙不离母”之说,所以龙王庙附近往往又建有“龙母坟”。因为来祈祷的人很多,许多地方还因此兴起了“龙王庙会”或“龙母庙会”。   除上所述,民间关于“秃尾巴老李”的习俗还有许多:如传说农历六月六日是“秃尾巴老李”的生日,每逢这天,他们家的人都要把他断留在家里的龙尾巴拿出来晒一晒,并有谚语说“六月六,晒龙衣,阴晴四十天”,即这一天是什么天气,就会持续40天都这样。后来演变为民间晒衣日,据说这一天晒了衣服穿着吉利。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妇女都穿绑腿裤,伏天夜里不敢在户外乘凉,更不敢打盹,生怕遭到龙戏,等等。

秃尾巴老李的另一个传说是:

山东有户姓李的人家,没有子女,有一天,女主人去河边洗衣裳,被一条龙误配而怀了孕,后来生下一条小黑龙,他父亲以为它是妖怪,就砍了它的尾巴,它化做人形,后来秃尾巴老李到一个大财主家当了长工。   这个财主有个哑巴女儿,貌美如花,见到秃尾巴老李竟然开口说了话。这个财主就把女儿嫁给了秃尾巴老李。过了两年,山东大旱,秃尾巴老李不忍心看百姓受苦,就私自下了一场大雨,得罪了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派了一条白龙来捉拿秃尾巴老李,两条龙从山东打到东北,打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第四天,秃尾巴老李托梦给他媳妇,让她在六月初三,把山东老乡邀集在一起,连夜蒸十锅馒头,准备十车石灰,堆在江沿上,要看见黑水翻花,就往水里扔馒头。看见白浪翻花,就往白浪里扔石灰。

  站在江岸上的山东老乡,见江水象开了锅,知是小黑龙和小白龙开了战。两眼就盯着江面,不一会儿,“呼啦”翻起了白浪,他急将石灰撒下。又过了会儿,黑浪掀起,他们赶忙将馍馍扔过去。就这样,他们不时地向江里撒石灰、丢馍馍。二龙在江里拼命撕杀,白龙见小黑龙要浮上水,就想窜过去压住他,刚抬头就被石灰迷了眼睛。小黑龙觉得饿了,趁白龙揉眼之机,往上一窜,张口吃下老人丢下的馍馍,顿时有了力气。如此大战三天三夜,小黑龙不时吃着馍馍,力气有增无减,越战越勇;白龙被石灰多次迷眼,肚子又饿,渐渐力不能支,最后只好败阵,窜出江面,腾在空中,驾云施风,暴雨隐着身形,奔他乡逃命去了。

  白龙败逃,黑龙入主,因此人们就把白龙江改叫黑龙江了。

个江叫做黑龙江。

  人们为了纪念秃尾巴老李,便把这条江叫做黑龙江。

  传说在黑龙江凡载有山东人的过往船只,到了江心,他就送上一条大鲤鱼。船家在开船前总是先问问乘客中有没有山东人,有山东人就风平浪静,稳稳当当,没有山东人那就难说了。那跳上船板的大鲤鱼,当然谁也不吃,船家双手捧起,向着乘客喊道:“秃尾巴老李给山东老乡送礼了!”然后再放回江里,这俗直到民国时还保持着。

邮箱:

qq.







































广西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中医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gscs/6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