镌刻的历史泰山石刻拓片精品展欣赏

镌刻的历史

泰山石刻拓片精品展欣赏

为了让广大市民了解历史悠久的泰山石刻文化,让喜爱拓片书法艺术的朋友们近距离欣赏泰山精美的艺术品,泰安市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平阴县博物馆联合推出了《镌刻的历史——泰山石刻拓片精品展》。展览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秦·泰山刻石”、“唐·纪泰山铭”、“汉·张迁碑”,以及文人墨客的诗文拓片作品近40件,涵盖真、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全面反映了上自秦汉、下至民国两千余年来中国书法流变的脉络,是泰山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出时间:年9月15日—10月15日

展出地点:平阴县博物馆

接下来,带领大家一同观赏本次展览中的部分精美石刻艺术。

秦泰山刻石,为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原立于泰山极顶,现珍藏于泰山岱庙东御座。刻石原共有字,包括秦始皇于公元前年所刻功德铭78字,秦二世于公元前年所刻诏书字,均由李斯篆书。历经二千余年,现仅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十字。秦泰山刻石为研究泰山封禅及我国碑制、文字、书法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李斯(约前年-前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秦·泰山刻石拓片

始皇26年,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发布政令,在全国“书同文字”,在大篆的基础上改省结体,整齐笔画,创造了小篆体,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文字,使中国成为政令统一的大一统天下。因其篆法圆润,骨气丰多,故称其为“李斯小篆”或“玉箸篆”。李斯小篆不仅在书体上,而且在书法神韵上都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篆、行、真、草都有较大影响

碑立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年)。系衡方死后,门生朱登等为其颂德所立,世称“衡方碑”。此碑“铭文温润、碑字浑古”,对研究东汉后期书法、雕刻及社会历史都有一定价值,实为汉碑珍品。碑原在汶上县郭家楼,年移立泰山岱庙。

衡方,字兴祖,东汉平陆(今山东汶上县)人,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属四大汉隶之一,曾任会稽东部都尉,右北平(汉朝郡名,今河北一带)太守,颍川太守。在汉恒帝时为保卫皇宫的卫尉,统六师之帅。

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拓片

其现存的书法精品“衡方碑”,史料价值丰厚。此碑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阕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于平正之中存欹斜之变。书法宽绰圆润、气势磅礴,在汉碑中无与伦比,在书法史上也少见。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著录,为著名汉碑之一。

拓本局部欣赏

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年),系谷城长张迁调任荡阴令后,其门生故吏四十一人为其所立的德政碑,世称“张迁碑”。此碑周雕蟠龙,形制风雅,文词淳古,隶书雄朴,刻工精细,实为汉碑精品。碑出土于明代,立于东平州学,解放后迁置东平县政府院内,年移立泰山岱庙。

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

“张迁碑”古朴淳厚,雄强大气,堪称汉碑中此类风格的代表作。碑文记载了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碑拓片

该碑用笔以方为主,许多笔画棱角分明,笔画之间粗细对比并不强烈,而笔笔饱满,字内布白较少,厚重感、体积感较之其他汉碑尤为明显。每个字所占用的空间也较为匀称,复杂的变化都表现在笔画内部。该碑在结体上以扁方为主,构字形态独特。

拓本局部欣赏

“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饱经沧桑、传承千年的泰山石刻艺术印证了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代表了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

碑立于唐高宗显庆六年(年)。因碑身由两块条石并列组成,故又称“双束碑”、“鸳鸯碑”。碑四面分层刻文,计题刻45篇,时间跨度年。主要为唐高宗、武则天等六帝一后在泰山修斋建醮造像记事,后有宋代部分题刻。碑原在岱岳观,年移存泰山岱庙内。

在泰山林林总总的宫观寺庙中,有一处对研究中国历史、古代宗教和泰山文化具有重要价值的庙宇,那就是位于泰山南麓王母池之西的岱岳观。

唐朝皇室由于出身并非名门望族,为了抬高其门第,便巧妙地利用道教祖师“老子”姓李的契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借此制造“君权神授”的舆论。因此,自唐朝初期始,李唐王朝便对道教大肆推崇和扶持。

随着唐朝政权对道教的尊崇,泰山又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有两件大事:一是唐朝“六帝一后”对岱岳观的修斋建醮;二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对泰山的盛大封禅。在这两个大事件中,最具历史研究内涵的恐怕要数“六帝一后”时期长达年对泰山岱岳观的斋醮。对此,“唐·岱岳观造像记碑”生动记录了这一重大史事的过程。

唐·岱岳观造像记碑拓片

铭刻制于唐开元十四年(年),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御制御书。纪泰山铭凿刻于泰山玉皇顶以南、碧霞祠东北的大观峰上,高13.3米,宽5.3米。刻石借自然的山势刻作碑形,圭首,上雕饰蟠龙,整个石刻布局匀称,结构谨严。碑铭“文词雅训,隶书遒逸,碑刻体伟幅巨,金光夺目”,在泰山的石刻中最为瞩目,是十分珍稀、瑰丽的国宝。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宣扬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一千匹,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后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大观峰

“纪泰山铭”形制雄伟,文辞雅驯,书法遒劲婉润,端庄浑厚,为汉以来帝王摩崖石刻之最,开隶书新面目,是唐隶的代表作之一,历代书家多有称颂。

唐·纪泰山铭摩崖碑局部拓片

碑碣立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年)。碑额篆法方古,碑文隶书遒劲,详细叙述了神宝寺的创建历史。碑左侧行书《般若心经》一卷,传为唐代李北海所书。年移存泰山岱庙。

李北海,即李邕(年—年),扬州江都人,唐玄宗时封为北海太守,故世称李北海。李北海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擅长真、行、草、隶、篆各种书体,其中尤以行草书造诣最深,别具一格。

碑左侧行书《般若心经》

济南灵岩寺名声在外,而在灵岩寺的山北侧,曾经还有一座比灵岩寺历史更早的寺庙——神宝寺。群山之间,岁月流转,神宝寺如今已经不见踪迹,但山里因寺得名的古村落——小寺村,却安然地矗立至今。

“先有神宝寺,后有灵岩寺”。据清康熙版《灵岩志》载:“北魏孝明帝间,法定禅师先建寺于方山之阴曰‘神宝’,后建寺于方山之阳曰‘灵岩’,世传神宝寺小于灵岩寺,故神宝寺俗称为小寺,唐代李张二氏建村,后人以寺命名小寺庄,后称小寺。”小寺村的村名便是来自于神宝寺。

唐·齐州神宝寺之碣拓片

神宝寺遗址上曾有唐开元二十四年所立《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年移到了岱庙炳灵门内,年又移至岱庙碑廊。碑文记载:“至我大唐御宇,重迁九鼎,再修二仪,四海廓清,万邦壹统。……以此寺北有宝山,东有神谷,因改为神宝寺尔。其寺也,望鲁开基,临齐作镇,堂宇宏壮,楼阁苕蛲……寺内有石浮屠两所,各十一级,舍利塔一所。众宝庄严,胡门洞启,石户交晖……”从碑文中可知,当年的神宝寺宝塔高耸,规模宏大,殿舍辉煌,高僧云集。唐中期神宝寺达到极盛,并与灵岩寺齐名,至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年)灭佛,神宝寺和灵岩寺一同遭到空前劫难,从此败落,再也没有兴起。

碑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原在泰安城东南旧县村天封寺,年移置泰山岱庙。碑文详细记载了天封寺的兴废沿革,并言及泰安城的历史变迁。金学士党怀英撰文、书丹并篆额。党怀英能诗文,兼工书法,尤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此碑书法展拓秀整,为党怀英楷书之佳作。

党怀英(年—年),字世杰,号竹溪,冯翊人(今陕西大荔)。北宋太尉党进十一代孙,金朝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祖籍同州冯翊,其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举家迁奉符南城(今泰安市)。少年时与辛弃疾共师亳州刘瞻同门读书。性喜山水,常以诗酒自娱,放浪山水之间,入仕前隐居徂徕山,筑竹溪庵,读书吟诗。工诗善文,兼工篆籀,当时称为第一,学者宗之。金章宗明昌年间,为一时文坛盟主,党怀英诗、文、书法、史学都取得一定成就。“古人各一艺,公独兼之,可谓全矣。”

金·重修天封寺记碑拓片

历史著录的党怀英书碑或篆额碑刻有50余处,其中多为隶书和篆额,而《重修天封寺碑记》则为楷书,弥足珍贵。

碑立于元至元二十一年(),碑文正书,额篆“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及东岳蒿里山神祠的兴废。碑原立蒿里山森罗殿后,年移置泰山岱庙。

元·重修东岳蒿里山神祠记碑拓片

此碑为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而立,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古人以为人死精魂归于泰山蒿里,其山有神,立七十五司,出入死生之所也。故人们常说:人死其魂拘于蒿里。

拓片局部欣赏

蒿里山,又名高里山、英雄山,位于泰山火车站南,汉以前称作“高里山”。为古代帝王的禅地之所,《汉书》中多处记载了汉武帝“亲禅高里”。约到魏晋时期,出现“蒿里”之称。蒿里山曾建有规模宏大的蒿里山神祠,又名森罗殿。

题晒经石水帘

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

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薯凝烟。

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

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

诗作于明万历十九年(),位于泰山经石峪西崖壁上,草书,崔应麒撰并书。其书法有王献之、怀素笔意,自成一体,为泰山石刻中草书佳品。

经石峪西崖壁

崔应麒,字献河,明获鹿县(今河北省鹿泉市)人。隆庆五年进士,曾任五台、潍县、汲县知县,后历任户部主事、户部郎中、济南知府、河南按察副使、四川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等职。

明?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诗”题刻拓片

崔应麒《题晒经石水帘》为七言律诗,刻在经石峪西侧的巨石上。经石之北,有大石横亘,下有崖隙,旧时溪水自短崖下泻,点缀如珠,故称水帘。该诗一气呵成,其水帘、幽谷、铭刻相映争辉,如行云流水,似龙飞凤舞,为泰山增辉加色。

碑立于清乾隆三十五年(),泰山岱庙汉柏院内,由抚臣富明安刻制。乾隆二十七年(),高宗弘历第四次至泰山,赏岱庙汉柏后,回到京师凭记忆绘成此图。乾隆皇帝一生著文吟诗,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但其画作留存较少,岱庙这通乾隆御制画碑非常珍贵。

清?御制汉柏之图碑拓片

乾隆皇帝一生十余次登临泰山,留下余首诗文,其中六首为汉柏诗,由此可知其喜爱汉柏程度之深。

“御制汉柏图”碑额作柳叶篆,碑阳刻汉柏一株,跋曰:“岱庙东院汉柏六株,森郁庭宇,信数千年神物。其东北隅一株尤为轮囷奇古,壬午初夏南巡回跸经此,默识其状,以归毡庐,清暇点笔成图,并系短句;遥望嵩山结昆仲,近临西院是云仍。大椿岁月犹虚拟,万古埢桓永瑞凝。”此段文字多漫漶不识。

岱庙汉柏因其久远的树龄和古雅的身姿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历代留有众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也有描绘其曼妙身影的碑刻。现存岱庙的“汉柏图”碑刻有四通,分别为汉柏院内西北角高台上的明代陈昌言“汉柏图赞”碑和清代乾隆皇帝“御制汉柏图”碑,另外两通立于雨花道院西侧,为刘海粟“汉柏图”和林锴“汉柏图”。本次展览也展出了明汉柏图赞碑拓片作品。

明·汉柏图赞碑拓片

明汉柏图赞碑立于明崇祯十五年(),位于泰山岱庙汉柏院内。碑阳刻汉柏一株,形象逼真,碑左下侧行书《汉柏图赞》,陈昌言题画。陈昌言(-),字禹前,号泉山,斗筑居、中道庄主人,著有《先草集》、《山中集》、《斗筑居集》若干卷。

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位于泰山岱庙天贶殿前露台碑亭内。碑阳刻《谒岱庙作》诗一首。碑阴题《谒岱庙六韵》,碑北侧题《谒岱庙瞻礼作》,皆乾隆帝作诗并行书。

碑文内容主要是谒岱庙、拜泰山神,表明乾隆皇帝并不举封禅,而是虔诚地为民祈福。碑北侧诗《谒岱庙瞻礼作》称“来因瞻岱宗,岱庙谒诚恭。封禅事无我,阜安祈为农。代天敷物育,福国赐时雍。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从乾隆的诗中不仅能窥见帝王踪迹,而且还能反映出帝王封禅的演变。

清?乾隆谒岱庙诗碑拓片

封禅大典虽然早已被废除,但延续下来的祭祀活动仍然非常盛行。不仅帝王出巡,乃至天子、太后六十及八十寿辰,都要亲自谒泰山神,并登岱朝拜碧霞元君。所以岱庙乾隆祭祀碑是研究泰山祭告活动和清代帝王生活的重要史料。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心理辅导
哪里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anchuenran.com/gscs/8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